海中的光与色

海中的光与色

一、海中的光线和水色(论文文献综述)

王赛男[1](2021)在《阮元诗歌笺注》文中认为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阮元在经学、金石考据等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其创作的诗歌在清代诗歌发展中亦独树一帜,数量衆多,特色鲜明,但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研究及艺术成就的认识尚且不足,故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邓经元点校本《揅经室集》为底本,校以《文选楼丛书》本,对其中阮元诗卷部分进行笺注,同时参考学者颜建华的1佚成果,从《清代名人墨迹》《长离阁集》以及《扬州北湖续志》中补入佚诗共12首,以期为学界研究阮元之诗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笺注本。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为笺注。一、前言。该部分先是介绍阮元生平与着述,总结其在经学、史学、金石学以及文学四个方面的成就,以期对阮元本人及学术成就有全面的了解。然後《揅经室集》的版本流传情况,说明所选用的底本与参校本的缘由。其次介绍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的研究现状,详细列举这一领域内的学术成果,并予以适当评述。最後论述阮元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所体出的“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内涵,从丰富的诗歌内容、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典雅的艺术风格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对阮元诗歌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作出深入分析,对其诗歌的成就给予客观评价。二、凡例。该部分介绍本次笺注所使用底本与参校本、学界1佚成果以及笺注的内容与形式。三、笺注。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将阮元诗歌内容完整呈现,对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笺注,力求详尽。凡人物、地名、史实、典故等均加笺注,疑难或重点字词亦有注释。凡异体、俗体字等,径改为通用字。所引书籍一律注出篇名。本文在对阮元诗歌作系统而全面的笺注基础上,结合阮元诗学思想的根源和内涵,来论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做到诗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刘群[2](2020)在《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信号模拟与探测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次表层是浮游生物分布和海气能量交换的主要区域,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物质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次表层的光学特性与浮游生物、营养盐和颗粒物等水体成分有着密切关系。对海洋次表层的光学特性进行高精度探测对研究海洋生命系统、理解海洋在气候变化中作用尤其重要。星载激光雷达具有垂直结构探测能力和不受太阳光限制、能实现长期观测等优点,相比于原位和水色遥感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目前最有前途的海洋主动遥感工具。目前,各国的星载激光雷达系统仍处于研发阶段,在前期进行正演模型和探测机理研究对设计性能良好的星载激光雷达硬件系统、充分发挥星载激光雷达的遥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星载海洋激光雷达辐射传输正演模型出发,对海洋激光雷达的探测机理、反演算法和硬件参数等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方法建立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数值仿真模型。为了对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有直观的认识本文建立了半解析MC雷达回波信号仿真模型,能够实现对垂直分层的海水进行高效仿真;并通过随机现象学方法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探究激光雷达的探测机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深入探讨了多次散射效应对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激光雷达有效衰减系数随深度变化的非均匀特性以及其与海水固有光学特性(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IOPs)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类水体的星载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仿真和分析,发现并解释均匀水体中有效衰减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首次提出有效衰减系数随深度指数衰减的形式。并且通过探讨海水IOPs对多次散射的影响给出了有效衰减系数和深度、海水IOPs之间的具体关系。所提关系式通过了非均匀海水的验证,并能够将激光雷达衰减系数的反演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建立了偏振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仿真模型,并分析了多次散射对回波信号偏振特性的影响。采用子午面MC方法构建了半解析MC偏振激光雷达辐射传输仿真模型;搭建了船载偏振激光雷达系统,在中国黄海进行了海试实验,在回波信号和退偏振比这两个方面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并利用该仿真模型对多次散射对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偏振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为研究偏振激光雷达探测机理、发展偏振激光雷达反演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探讨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辐射传输中不可避免的海气界面问题。对粗糙海面进行了建模,完善了星载激光雷达辐射传输正演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全面分析了粗糙海面对激光传输方向和回波信号深度信息精度的影响,对激光雷达为避免海面强反射而应采取的入射角度给出了建议。对上层海洋中因风浪破碎和生物活动产生的气泡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水中气泡对激光回波信号偏振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远洋水体中不可忽视的气泡浓度范围。评估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回波信号的最大探测深度和最佳探测波长。以光子计数激光雷达为例,利用全球海洋的水体光学特性参数,计算了星载激光雷达的信噪比,并根据信噪比极限来衡量最大探测深度和对应的最佳探测波长。进一步结合太阳夫琅禾费吸收线的特点,分析对回波信噪比及探测深度的提升情况,提出H-β吸收线作为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最佳探测波长的优势,该结果为研制性能更优的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

刘莲[3](2020)在《风格标记理论视域下的《歌行灯》中译本比较研究 ——以孙艳华译本和周飞译本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歌行灯》是日本作家泉镜花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其于明治时期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充分体现了其个人风格。作家本着对日本传统艺术的热爱,除了在小说情节的设计上借鉴谣曲的写作手法,还在诸多细节上融入日本传统文艺,充分反映了其“艺术至上”的理念。这种日本传统文艺与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小说中浓厚的音乐性和色彩美。截止到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已先后出版了三个版本的中文译本,本论文选取了于2010年出版的孙艳华译本和于2017年出版的周飞译本。其中,孙艳华译本在序言中突出强调了译者和校者力图重现原作风格的翻译理念;而周飞译本也在序言中介绍了泉镜花文学的部分风格特征,但两版译文差异较大。因此在考察风格再现时,选取这两版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风格标记理论是由学者刘宓庆提供的一整套针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系统识别和分析的理论体系,全方位地剖析了文学翻译中原作语言风格的传译问题,并总结了针对风格的翻译方法和评价标准。他认为作品风格是可以用风格标记系统识别的,将风格标记系统分为形式标记系统与非形式标记系统,并指出形式标记系统对于作品风格的识别和再现至关重要,并在该系统框架下进一步提出了对应式风格转换、重构式风格转换、淡化式风格转换这三种翻译策略。本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先后介绍了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对象、问题意识及研究方法、本论文的构成。在第一章,本论文通过对原作相关研究的整理和泉镜花文学风格研究的整理,提取原作的风格特征。在第二章,本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日对于风格的定义和风格的可译性,接着导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最后介绍了基于风格标记理论的相关研究。在第三章,本论文主要根据原作的风格标记从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这四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孙艳华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原文风格的传译,主要采用了对应、重构的翻译对策,力图最大程度实现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周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也比较注重对原文风格的传译,采用了多种对应、重构、淡化的对策,其中重构、淡化的对策使用最为频繁。具体而言,对于原文文本的音韵效果、句法结构、体言终止的修辞等因中日语言差异导致的难以对应转换的文本特征,两译本均采取了重构的翻译对策,其中孙译在译文中实现了和原文相近的效果。对于词汇、比喻修辞等文本特征,孙译多采用对应式翻译,还原程度很高,周译则仍以重构的对策为主,译者个人的风格较为突出,还原度较低。最后,在结论章节进一步梳理了以上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今后的研究课题。此外,基于实例的分析,笔者还就风格标记理论和文体翻译进行了进一步思考:风格标记理论的实际运用需要一定的灵活性,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充分考虑译文的逻辑来进一步调整翻译策略;由于一个句子通常存在两个及以上的形式标记,因此在基于风格标记理论进行分层次的考察之后,还需要以句子单位或篇章为单位对译本的风格再现效果进行整体上的更进一步的考察。对于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译者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原作的风格特征,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母语能力,以应对音系标志等难以克服的翻译障碍,进而实现接近原作的效果;译者在发挥自身创造性对原作进行重构式风格转换时,必须尊重原作的内容,不能过度创作。

周雨迪[4](2020)在《用于水体光学特性探测的海洋激光雷达研究》文中指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研究气候变化和地球科学的重要领域。激光雷达具有较高的测量时空分辨率、对观测条件依赖性低和次表层水体的廓线探测能力,且受大气和太阳高度角的影响较小,有力地弥补水色遥感无法进行弱光照探测、极区探测、剖面探测等缺陷。目前,海洋激光雷达仍然有诸多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评估和验证海洋激光雷达对水体光学特性的探测精度”。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海洋激光雷达理论、系统和实验,突破海洋激光雷达探测精度评估和验证关键技术,能够推动海洋激光雷达在海洋光学遥感、海洋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完善了海洋激光雷达的通用化模型,并进一步解决了海洋激光雷达三个关键技术——实现了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辐射传输模型关键技术,研究了相函数对激光雷达反演结果的影响机理,解决了系统响应对海洋激光雷达反演影响问题,为海洋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评估和高精度系统优化指明了方向。根据理论进展,研制了海洋激光雷达系统,将海洋激光雷达的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完成了理论和实验的统一。主要内容如下:完善了海洋激光雷达的通用化模型,用于理解实际激光雷达信号。具体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和系统条件下的激光雷达信号和信噪比,指出了提高激光雷达信噪比的关键因素,为激光雷达的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最后,提出了海洋激光雷达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建立了可以仿真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信号的标准蒙特卡洛方法、半解析蒙特卡洛方法和考虑了倾斜入射的解析模型,并对三者进行了系统的原理阐述。随后,仿真对比了不同工作条件下三种模型计算的海洋激光雷达信号,讨论了系统参数和水体光学参数对信号的影响。建立的三种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辐射传输模型,在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方面各有优势,三个仿真手段的结合对实现海水光学特性的高精度反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了相函数对海洋激光雷达反演的影响。采用建立的激光雷达辐射传输模型,仿真不同相函数情况下的颗粒和分子激光雷达信号,独立研究了 180度体积散射函数和激光雷达衰减系数。仿真探寻了水体180度体积散射函数和激光雷达衰减系数与多次散射和相函数的关系,评估了 180度体积散射函数和激光雷达衰减系数的反演精度。进一步,还对激光雷达衰减系数的高精度反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深入探寻了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背后的秘密,为海洋激光雷达的反演提供充分的依据。研究了系统响应对海洋激光雷达反演的影响。讨论了系统响应与激光雷达内部器件之间的关系,包括了激光器、探测器和采集卡三个系统器件,并给出了一个根据三个器件性能计算系统响应脉宽的近似模型,研究结果将能够指导对三个器件的匹配选取。进一步,评估了在均匀水体和分层水体中激光雷达系统响应对漫射衰减系数反演精度的影响。研究展示了系统响应对水体信号及其反演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系统响应,以及如何校正系统响应的方案。开展了海洋激光雷达理论和实验的对比工作。将前述反演精度评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激光雷达的系统设计中,进而将理论与外场实验的激光雷达信号和反演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理论和实验的正确性。随后,采用通用的海洋激光雷达反演算法,如扰动法和Fernald法,对海洋激光雷达的走航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充分展现激光雷达的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完善了海洋激光雷达理论-实验的研究体系,最终突破评估和验证海洋激光雷达对水体光学特性的探测精度关键技术。

孙国良[5](2020)在《“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术史上仙道题材的人物画研究较多,而对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单薄。通过对国内各大博物馆所藏历代山水画作品的梳理,发现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美术史上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因此,文章依据此类山水画的母题、题材及主题等的特征,将之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并从“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角度对之展开研究。本文依据“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内涵;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根源;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搜集与整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及母题意象;作为游仙山水画主题的游仙思想及其与山水画艺术的关系;游仙山水画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的关系;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探究游仙山水画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原因等方面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试图对历代游仙山水画艺术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与母题、意象、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反观山水画史发展与演变规律的一种视角。绪论部分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选题缘起;与本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及可行性等问题。第一章首先从中国山水画艺术门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游仙题材山水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将此类题材的山水画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对其概念内涵作了基本的规范,并探讨了游仙山水画发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继而对历代传世的游仙山水画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讨论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与母题意象。母题构成了游仙山水画作品的基本单位,是作品最小的图像结构。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母题图像并非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客观与主观交融的结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通常又以“母题意象”来指代作品中的母题图像及其内涵。多个母题意象组成母题意象群,作品的主题便在母题图像的不同组合中而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游仙山水画艺术,探讨母题、母题意象及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是文章重点之一。本节分析了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的构成,探讨了“松”“灵芝”“海”“云”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过程,并以此为例探讨游仙山水画作品母题图像的特征。通过此章的论述,从而达到对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基本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的目的。第二章对游仙山水画的主题——游仙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山水画家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及艺术创造行为的影响;从艺术作品本体的角度分析了游仙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等问题。继而通过对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整理和归类,将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分为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对长生富贵与及时行乐的向往、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等三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作品母题图像特征、母题意象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发生与演变的脉络。第三章主要针对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艺术风格、意境主题、形式语言等问题展开讨论。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认为,作品的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也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围。关于题材,文章从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及与隐逸山水画题材的比较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文章认为游仙思想这一主题决定着游仙山水画作品在整体上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但主题的多样性又让具体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丰富性。主题学方法论认为,意境是主题的呈现,而不同意境有不同的意境主题。文章认为游仙山水画可以划分神秘奇幻意境主题、幽深玄远意境主题及无意境主题三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意境主题发生的原因及其特征等问题。从主题学的角度看,游仙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如笔墨、色彩、空间、构图、图式处理等方面,都和游仙主题密切相关。作品的形式语言往往随着游仙主题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作品游仙主题的表现也受到形式语言的制约,形式语言的更新又成为推动主题变迁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则聚焦于典型性个案研究,由点及面,探讨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很多主题和题材被历代画家反复表现,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自唐代开始“仙山楼阁”成为历代山水画家钟情的题材之一,历代都有《仙山楼阁图》存世或为文献资料所记述。因此研究游仙山水画中这一典型样式,以此为视角探讨母题演化与主题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以之作为审视山水画史发展变迁路径的一个视角,便是文章第四章探讨的主要内容。本章第一节对历代传世的《仙山楼阁图》作品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其发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基本脉络。接着对《仙山楼阁图》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及其母题意象的生成渊源和内涵展开了分析。继而,从仙山与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仙山楼阁图》主题发生的过程。再次,对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的演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仙山楼阁图》母题的演化和主题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母题的演化既是主题发生变迁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着作品主题的变迁,主题与母题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山水画史发生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为建构美术史知识谱系提供了一条不同的思路。

石亮亮[6](2019)在《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水体固有光学量及CDOM反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体固有光学量(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IOPs)是水色遥感领域的重要物理参量,固有光学特性研究是进行水色遥感的基础。IOPs能够为光在水体中的辐射传输、水色参数的反演、水环境监测等提供可靠的定量化信息,对水色遥感生物光学模型的开发、水色卫星传感器的定标和真实性检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的重要光学活性物质(OACs),与浮游藻类、非藻类颗粒物(Non-algalparticles,NAP)同属于水色遥感的主要研究对象。CDOM对河口或近岸水体有机物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与人类活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现有的获取IOPs和CDOM的反演算法大多针对特定区域或单一类型水体,精度有限且适用性较低。目前CDOM反演算法存在明显不足,开发精确的CDOM反演算法仍存在很大的挑战。此外,系统研究不同水体IOPs和CDOM遥感反演较少,特别是在光学特性复杂的近岸和内陆水体。这些都造成IOPs及CDOM在水色卫星的业务化应用程度较低,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固有光学量及CDOM的反演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收集了全球大洋生物光学实测数据集(NASA bio-Optical Marine Algorithm Dataset,NOMAD),开展了东海、千岛湖、太湖和南海蜈支洲岛不同生物光学调查航次,详细分析了不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包括水体吸收、散射,各水体光学活性组分的吸收、散射、吸收贡献比及不同水体光学特性差异,建立了相应的光谱模型;还分析了水体的表光学特性,提出了基于Rrs光谱最值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完成了水体光学类型划分。(2)开发了适用于Type-1和Type-2型水体IOPs反演半分析算法(QAA-GRI),获取了水体总吸收系数a(λ)、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bbp(λ)等参数。经东海和千岛湖数据集验证,QAA-GRI算法适用性高、反演效果好,精度较QAA和GSM业务化算法有显着提高,可进一步用于CDOM的遥感反演。(3)在反演IOPs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通用的CDOM吸收系数分离算法(CDOMLH),获取了 CDOM吸收系数aCDM(λ)。经东海和千岛湖数据集验证,CDOMLH算法精度较CO-a443S及QAA-E分别提高了约30%和25%,经太湖数据集验证,CDOMLH也能较好的适用于Type-3型水体。结果表明该算法反演效果理想,在不同区域、类型水体具有较好的适用性。(4)将QAA-GRI算法和CDOMLH分离算法应用于MERIS和OLCI卫星影像,并与不同算法在卫星影像的反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IOPs及CDOM反演算法应用于水色卫星是可行的。此外,利用这些算法生成了东海长时间序列MERIS影像的a(443)、aCDOM(443)的月、季和年平均遥感产品,并分析了东海IOPs及CDOM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提出了基于水体吸收系数的藻华识别方法,分析了藻华的时空演变。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在分析不同水体光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绿红波段指数GRI,建立了新的参考波段处吸收系数参数化模型,该模型区别于经验模型,具有明显的物理含义。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发了在Type-1和Type-2型水体通用的IOPs反演算法-QAA-GRI,解决了 IOPs反演算法的适用性问题,显着提高了反演精度。(2)从水体各组分吸收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出发,开发了较通用的基于aphc(λ)光谱高度指数LH(443)的CDOM分离算法—CDOMLH,该算法解决了目前水色卫星业务化算法未将aNP从aCDOM中分离的问题,在不同水体类型中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在Type-1和Type-2型水体中CDOM反演的精度提高了约25%。(3)基于(1)和(2)两个创新点,首次尝试了新一代水色卫星OLCI的IOPs及CDOM反演,生成了东海IOPs及CDOM的一系列遥感产品。提出了基于IOPs遥感产品的水体藻华识别方法,给IOPs的业务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许潇尹[7](2019)在《中国近海GOCI、VIIRS与MODIS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遥感反射率作为水色遥感研究的基本地球物理量及核心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海洋水色产品的反演,为海洋遥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获取过程中固有的不确定性,需要对遥感反射率产品进行真实性验证。星星验证对星地验证的局限性(如尺度效应)有所改善,成为评估真实性的可靠手段,作为其本质,有必要对不同卫星间遥感反射率的偏差分析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的广泛使用和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并推动数据融合的发展。。本文以水色要素复杂多变的中国近海(东黄渤海海域)为研究区域,使用GOCI、VIIRS、MODIS(Aqua)遥感反射率产品,根据制定的匹配原则建立GOCI-VIIRS、GOCI-MODIS(Aqua)、MODIS(Aqua)-VIIRS遥感反射率数据集,进而对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GOCI、VIIRS、MODIS(Aqua)遥感反射率产品(除412nm波段外)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490nm、555nm波段R2高于0.91;(2)MODIS(Aqua)-VIIRS遥感反射率偏差在GOCI-VIIRS、GOCI-MODIS(Aqua)、MODIS(Aqua)-VIIRS三组比对中最小,在667nm波段获取遥感反射率能力最为相近,其RMSE为1.97841E-4,对三颗卫星遥感反射率整体上从高到低顺序为VIIRS>GOCI>MODIS;(3)成像几何对GOCI-VIIRS、GOCI-MODIS(Aqua)、MODIS(Aqua)-VIIRS遥感反射率偏差的影响最大,除490nm、555nm波段外,当太阳方位角差小于1°,遥感反射率偏差基本超过30%,并会引起一定的季节效应——总体上夏季偏差最大(大于30%),春秋相对较小;(4)其次为空间分布,渤海以及125.2°126.8°E,26.2°30°N区域内的GOCI-VIIRS、GOCI-MODIS(Aqua)、MODIS(Aqua)-VIIRS除490nm波段外遥感反射率偏差都较大,水色要素浓度起辅助作用。

黄茜[8](2019)在《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域色彩原型是特定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之一,它由生物性色彩本能开始,经历社会性和文化性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色彩观念和审美。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色彩作为视觉感受的关键要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征识别,信息沟通,象征联想,主观表达等重要意义。色彩从来都不只是色度值,它更是观念之色。从色彩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族群能量的密码。在每个民族所经历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各种考验中,是集体潜意识把族群凝聚在一起,虽难不止,遇伐不息,才使族群得以延续至今日。集体潜意识的色彩信息在地域性物质构建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族群共同世界构建了精神伊甸园。地域色彩原型的归纳与研究,不仅是要在实体视觉上建立不同于他地的色彩特征,更是在用色彩告诉古老族群的后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处可以安栖?论文以凤凰县域色彩原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询,色彩数据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色彩原型进行挖掘与梳理。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色彩基础理论、色彩心理学,色彩民俗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设计学、苗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利用NCD色彩体系的架构与分析方法,对土壤色彩、植被色彩、传统建筑色彩、服饰色彩、工艺美术色彩等等进行色彩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色彩原型研究方法和初步成果。该研究将会对凤凰古城的色彩保护和凤凰县整体色彩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按逻辑顺序分别为: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课题背景研究。阐述了论文主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技术路线和建立研究框架。第二章为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对文中将要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理解性概述。其中,对四大表色体系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形成独立结论。色彩民俗学和色彩地理学对本论文色彩样本的分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城市色彩景观学是在城市和建筑色彩活化部分的直接参考;中国传统色彩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的色彩集体潜意识,是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文化大背景,两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对象分析研究,内容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对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形成因素进行理论性阐述。该部分运用文献收集法,对凤凰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苗学论着、政府资料等得到相关历史记载和详实数据;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该地区的泥土、植物、石材、木材等进行了大量色彩样本采集,通过NCD单色分析方法,得出各个自然元素的地域色彩特征,为色彩原型提供数据佐证;运用色彩印象分析法,分析楚文化留存文物的色义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以上研究为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以实证归纳凤凰县域的色彩原型。一手色彩样本数量庞大,样本分析采用数据量化,图示分析其色彩比例,色相关系,色调关系,图底关系等,为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此章节中,关于祭祀服饰色彩的研究结论,揭示了色义与文化含义的对应关系,得到了苗学家的认可。此部分对凤凰县域当代居民色彩喜好的调查结果,成为色彩原型活化运用中的数据支撑。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为色彩原型活化观点与技术思路,该章节奠定了色彩原型活化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案例,为实际操作提供历史经验。第六章为凤凰县域活化运用。本章节重点讨论了凤凰古城的色彩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同时提出凤凰原型的参考色谱,为各个领域的色彩运用提供直接参考。最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郑麒麟[9](2018)在《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光传输多要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在三维非均匀介质传输的过程中,光波的(偏折、偏振、相位、方向、振幅、波长等)多种特征要素能够反映出光线传输过程的大量信息,并且非均匀介质对光的吸收、散射、折射、反射等过程同样会影响光的传输规律,因此开展对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光传输多要素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气激波绕流场、海水两类典型三维非均匀介质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大气激波绕流场以及非均匀海水介质中的光传输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光在两类非均匀介质中多特征要素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发展新型探测、跟踪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基于Runge-Kutta光线追迹法建立了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光传输模型。对于大气激波绕流场中的光传输过程,采用Runge-Kutta光线追迹的数值方法进行光学建模,研究并总结了高温、高压等复杂环境下非均匀大气介质的光学折射率模型,提出了三维非均匀流场的折射率梯度插值方法,并通过几何光学理论验证了RungeKutta光线追迹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高速飞行器大气激波绕流场的光线偏折特性及纹影成像研究。通过Fluent软件模拟获得了高速飞行器在典型工况下的大气激波绕流场,基于流场网格中任意一点的折射率和折射率梯度,采用Runge-Kutta光线追迹法对激波绕流场中的光线偏折轨迹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飞行马赫数、飞行海拔高度、入射光波长以及初始入射角度对光线偏折程度的影响,同时完成了某高速飞行器在城市、沙漠、海洋等背景环境下飞行时的激波纹影结构的灰度成像。典型区域非均匀海水介质中的激光传输特性研究。建立了激光在海水中传输时光子与悬浮粒子的碰撞散射、水体的吸收、大气/海水界面的折射和透射、以及碰到海底、目标表面的朗伯反射等过程的传输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了激光在三类典型海水中回波信号的时空特性,研究了激光光子的不同散射次数对总的回波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的单次散射对总的回波信号贡献最大。分析了中国近海四大海域清洁海区的水体特征,对比研究了不同海域水体对激光水下探测过程的影响。对于受扰动海水中大量存在的飞沫和气泡,根据Mie散射理论获得了飞沫层和气泡层的吸收和散射系数,并采用对飞沫、气泡浓度随机生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飞沫层和气泡层的吸收、散射特性对激光后向回波信号时空特性的影响。

叶超[10](2017)在《有囊灯光围网水上集鱼灯水中照度分布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有囊灯光围网的不断发展,渔船集鱼灯功率配置的恶性竞争仍存在于实际生产中,尤其是近年来,有囊灯光围网渔船的集鱼灯总功率一再盲目增大,在相对拥挤的作业海域,渔船之间的灯光干扰也更加明显,严重影响了作业效果,这给集鱼灯的合理利用带来很大困难,研究和解决符合我国国内有囊灯光围网发展状况的优化配置问题是摆在我们眼前紧迫而必要的任务。我国国内集鱼灯研究起步较晚,正在涉及此研究的相关公司和科研单位少,为满足诱集效果最大化而又节省能源的需求,对特定的环境以及海域进行水下照度分布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当测量必备仪器,测深和测距方法等已经得以解决时,集鱼灯自身因素以及水下光场算法性已成为影响我们掌握水下照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浙江水产研究所有囊灯光围网渔船集鱼灯优化配置的实际工程项目为研究背景,对水下目标区域内的光场分布特性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本文介绍了有囊灯光围网渔船集鱼灯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对有囊灯光围网作业的发展现状、鲐鱼趋光习性以及集鱼灯特性几个内容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从实际渔船作业角度出发,研究了海水环境下目标测量点的光线能量传播特性,根据射线光学理论,推导了点光源在空气和水下场的衰减数学表达式,对于折射点位置采用二分法对其进行描述,建立了基于叠加法的矢量光场照度计算模型。将光场计算模型应用于自行开发的集鱼灯水下照度模拟及光场照度软件中,为测试海域内光场照度特性研究提供理论计算方法。实现对水下测量点的数值化计算,指定方向线上照度衰减特性研究以及有效诱集水体体积等功能的实现,为评估渔船集鱼灯水下照度分布以及集鱼灯配置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依据。针对外界测量环境内对测量值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引入误差修正,对引入的边界约束和测点偏差两个测量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提高光照分布模拟值精度的方法和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水下照度模拟的精度,为缩小实际测试中边界临界值难以把握带来的影响提供了依据,采用最值法或中位数法来修正临界距离,通过合理的选取实现复杂海域环境的可度量化,减小由海流海浪对目标测量结果的影响。基于水下照度计算叠加理论提出了有效诱集水体体积的评估算法方案,以及新的点光源照度分布模型,并结合实际作业渔船案例分析本文提出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将算法实际应用到水下照度模拟系统中,实现精准测算渔船周围水下照度分布以及有效诱集范围的能力预报。对有囊灯光围网渔船的集鱼灯合理配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渔船配置1kW型水上金属卤化物集鱼灯时,其最佳灯高可选8.2m,灯距为0.75m,总功率配置可选45kW;当渔船配置2kW型水上金卤灯时,其最佳灯高可选8.2m,灯距为0.75m,总功率配置可选84kW;当渔船配置3kW型水上金卤灯时,其最佳灯高可选8.2m,灯距为0.71m,总功率配置为141kW;当渔船配置4kW型水上金属卤化物集鱼灯时,其最佳灯高可选8.2m,灯距为0.71m,总功率配置为220kW。本文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有。1)分析了国内有囊灯光围网渔船水下灯照度预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之处,并根据点光源叠加法提出新的有效诱集水体体积的评估及预测模型。2)研究了不同集鱼灯的配光特性,充分考虑到其光源各向异性的特点,结合点光源计算方法光场分布给出新的计算方案,这点与以往点光源法研究有所不同;推导了集鱼灯光源到水下照度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基于叠加法的光场计算模型,并将光场计算模型应用于实际案例的计算中。3)自主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有囊灯光围网渔船照度分布分析软件:集鱼灯水下照度模拟及光场计算软件。4)利用海上实测数据引入误差修正,探讨了实际测量中的边界约束和测点偏差的问题及采取的对应策略。5)研究了不同金卤灯配置对诱鱼范围效果的影响,分析配置不同类型金卤灯水下照度分布的状态,给出多种配置下光场的不同照度分布,并根据有效诱集水体体积建立完善相对完善的评估配置体系。

二、海中的光线和水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中的光线和水色(论文提纲范文)

(1)阮元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阮元生平与着述
    (二)版本流传
    (三)阮元诗歌研究现状
        1.诗歌整理
        2.诗歌内容与艺术分析
        3.诗学思想
    (四)“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凡例
三、笺注
    (一)《琅嬛仙馆诗略》(《揅经室集》四集诗卷一)
    (二)《文选楼诗存》(《揅经室集》续集卷五)
    (三)补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信号模拟与探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洋激光雷达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激光雷达国外研究进展
        1.2.2 海洋激光雷达国内研究进展
        1.2.3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研究现状
    1.3 激光雷达辐射传输模型和多次散射探测机理研究现状
        1.3.1 激光雷达辐射传输模拟方法发展现状
        1.3.2 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探测机理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2 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原理及回波信号仿真模型
    2.1 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原理
    2.2 水体的基本光学特性
    2.3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仿真模型
        2.3.1 高斯光束模型
        2.3.2 半解析蒙特卡罗仿真模型原理
        2.3.3 半解析蒙特卡罗仿真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海水多次散射效应对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有效衰减系数的影响
    3.1 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中的多次散射效应
    3.2 星载激光雷达系统参数对信号多次散射的影响
    3.3 激光雷达有效衰减系数与海水固有光光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3.3.1 均匀水体中激光雷达有效衰减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及机理
        3.3.2 k_(lidar)-IOPs拟合关系
    3.4 k_(lidar)-IOPs模型在非均匀一类水体中的有效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偏振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仿真模型及多次散射对信号退偏振的影响
    4.1 偏振激光雷达辐射传输蒙特卡罗仿真模型
        4.1.1 偏振辐射传输的基本物理参量
        4.1.2 半解析蒙特卡罗偏振激光雷达辐射传仿真模型
    4.2 偏振激光雷达蒙特卡罗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4.2.1 船载偏振激光雷达系统
        4.2.2 仿真模型与船载实验验证
    4.3 多次散射对激光雷达回波信号退偏振的影响
        4.3.1 激光雷达接收视场角对回波信号退偏振的影响
        4.3.2 海水固有光学特性对激光雷达回波信号退偏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海气界面对海洋激光雷达探测的影响
    5.1 粗糙海面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5.1.1 粗糙海面模型
        5.1.2 粗糙海面对光束传播及激光雷达探测的影响
    5.2 上层海洋中气泡的激光雷达回波特性
        5.2.1 海水中气泡的光学特性
        5.2.2 水中气泡对多次散射回波及信号退偏振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最佳探测波长分析
    6.1 激光雷达探测深度及最佳探测波长的估算方法
    6.2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最佳探测波长及探测能力分析
        6.2.1 全球海洋最大探测深度和最佳探测波长分布
        6.2.2 真光层探测能力分析
    6.3 太阳夫琅禾费线对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信噪比的提升
        6.3.1 滤光片带宽对太阳夫琅禾费线背景光抑制作用的影响
        6.3.2 典型水体中采用太阳夫琅禾费线对星载激光雷达回波信噪比的提升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风格标记理论视域下的《歌行灯》中译本比较研究 ——以孙艳华译本和周飞译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0.1. 研究背景と目的
    0.2. 研究对象
        0.2.1 泉镜花と『歌行灯』
        0.2.2 訳者と訳本
    0.3 论文构成
        0.3.1 问题提起
        0.3.2 研究方法
        0.3.3 本论文の构成
1. 先行研究
    1.1『歌行灯』に阕する先行研究
    1.2 泉镜花文学の文体的特徵に阕する否先行研究
        1.2.1 泉镜花文学①文体的特徵に阕する日本侧の研究
        1.2.2 泉镜花文学の文体的特徵に関する中国侧の研究
2. 「文体」と文体の有标性理论
    2.1 「文体」ぉょび 「文体」の翻訳可能性
        2.1.1 中日にぉける「文体」の定义
        2.1.2 「文体」の翻訳可能性
    2.2 文体の记号システムヘのァプロ一チ
        2.2.1 「有标性(markedness)」の概念とプテハ学派
        2.2.2 文体の有标性理论
    2.3 文体の有标性理论に基づく翻訳研究
3. 『歌行灯』中訳本の比较分析
    3.1 音韵にぉける标识
        3.1.1 变形七五调のリズム
        3.1.2 谣曲のリズム
        3.1.3 拟音语·拟声语の考察
    3.2 语汇にぉける标识
        3.2.1 拟态语
        3.2.2 色彩语
    3.3 构文にぉける标识
    3.4 修辞にぉこる标识
        3.4.1 体言止め
        3.4.2 比喻
ぉ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录

(4)用于水体光学特性探测的海洋激光雷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海洋激光雷达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实验进展
        1.2.2 理论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
2 通用化海洋遥感激光雷达模型
    2.1 海洋光学特性
        2.1.1 固有光学特性
        2.1.2 表观光学量
    2.2 海洋激光雷达结构
        2.2.1 发射系统
        2.2.2 接收系统
        2.2.3 信号采集和处理
    2.3 海洋激光雷达基本原理
        2.3.1 激光雷达方程
        2.3.2 典型反演方法
    2.4 通用化海洋激光雷达信号仿真模型
        2.4.1 海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2.4.2 海洋激光雷达信号模拟
        2.4.3 关键技术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辐射传输模型
    3.1 MC方法
        3.1.1 理论框架
        3.1.2 半解析MC技术
    3.2 基于准单次散射小角度近似的多次散射解析模型
        3.2.1 解析法
        3.2.2 倾斜条件下的解析法
    3.3 模型对比与解释
        3.3.1 均匀水
        3.3.2 非均匀水体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相函数与多次散射对海洋激光雷达反演的影响
    4.1 修正的MC方法
    4.2 相函数概述
    4.3 相函数对后向散射和衰减的影响
        4.3.1 180°体积散射函数
        4.3.2 激光雷达衰减系数
        4.3.3 激光雷达信号的角度特性
        4.3.4 讨论分析
    4.4 激光雷达衰减系数探索性分析
        4.4.1 船载激光雷达
        4.4.2 机载激光雷达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响应对激光雷达反演的影响
    5.1 激光雷达系统响应模型
    5.2 海洋激光雷达系统响应匹配
    5.3 系统响应对水体的影响
        5.3.1 均匀水体
        5.3.2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
        5.3.3 浮游植物薄层
        5.3.4 讨论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海洋激光雷达水体光学参数反演与实验验证
    6.1 激光雷达系统研制
    6.2 海洋激光雷达外场实验
        6.2.1 黄东海外场实验
        6.2.2 峡口水库实验
    6.3 理论与实验的对比
        6.3.1 激光雷达信号
        6.3.2 激光雷达衰减系数
        6.3.3 讨论
    6.4 典型场景
        6.4.1 黄海浮游植物层
        6.4.2 峡口水库下雨前后水质变化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山水画史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与游仙山水画相关的史料文献综述
        二、游仙思想与山水画相互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方法与研究理论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游仙山水画概述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的概念及其发生渊源
        一、游仙山水画概念的界定
        二、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渊源
        三、从仙山图像到游仙山水画艺术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发展几个阶段
        一、游仙山水画的滥觞
        二、游仙山水画的兴盛
        三、游仙山水画的衰落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母题意象理论
        二、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构成
        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
第二章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及其类型
    第一节 游仙思想与山水画
        一、古人“仙化”的生活观念
        二、山水画家与游仙思想
        三、山水画作品中的游仙思想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一: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
        一、“仙境”观念的构建
        二、“世外仙境”的想象
        三、“人间仙境”的愿景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二:对及时行乐与长生不死的向往
        一、“实用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世俗生活及时行乐的放大
        三、心灵深处长生不死的渴求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三: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一、隐士与仙人的相通性
        二、“仙隐合流”文化思潮
        三、文人游仙观念与游仙山水画
第三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道教渊源
        三、山水画中游仙题材与隐逸题材的比较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
        一、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与风格分析法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特征
        三、游仙主题的多样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意境
        一、游仙山水画意境主题的生成
        二、神秘与奇幻的意境主题
        三、幽深玄远的意境主题
        四、无意境主题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与形式语言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笔墨”和“色彩”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空间”
        三、游仙山水画主题与“图式”
第四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
    第一节 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梳理
        一、李思训与《仙山楼阁图》样式的开创
        二、“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成熟时期
        三、文人画思潮影响下的《仙山楼阁图》
        四、“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鼎盛时期
    第二节 《仙山楼阁图》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山岳崇拜的传统
        二、仙山观念的生成
        三、名山神化的过程
        四、“楼阁”与游仙观念
    第三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的生成
        一、山岳与建筑结合的文化传统
        二、仙人、仙山与仙境结合的宗教传统
        三、“仙山”与“楼阁”母题图像的结合与主题的生成
    第四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其原因
        一、“仙山”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二、“楼阁”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三、《仙山楼阁图》母题演化与主题变迁的原因
结语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水体固有光学量及CDOM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固有光学特性是水色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
        1.1.2 固有光学量及CDOM研究在海洋—陆地观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 水色遥感反演算法是水色卫星业务化运行的关键
        1.1.4 水色遥感反演算法在不同水体的适用性亟待提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体光学特性研究
        1.2.2 水色遥感及其产品研究进展
        1.2.3 水体固有光学量反演算法研究进展
        1.2.4 CDOM反演算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固有光学量遥感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自然水体遥感辐射基础
        2.1.1 水体辐射基本知识
        2.1.2 固有光学量
        2.1.3 表观光学量
    2.2 光学活性物质及其吸收、散射模型
        2.2.1 光学活性物质
        2.2.2 水体组分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模型
        2.2.3 光在水中的辐射传输
    2.3 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原理与方法
        2.3.1 大气校正基本原理
        2.3.2 大气校正标准算法
3 研究区与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1.1 中国东海
        3.1.2 南海蜈支洲岛海区
        3.1.3 贫营养型深水湖泊—千岛湖
        3.1.4 富营养型浅水湖泊—太湖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3.2.1 航次实施与现场采样
        3.2.2 水体R_(rs)光谱采集与分析
        3.2.3 水体吸收系数测量与分析
        3.2.4 其它水质参数的测定
    3.3 卫星遥感数据
        3.3.1 OLCI遥感数据
        3.3.2 MERIS时间序列遥感数据
    3.4 其它相关数据
        3.4.1 IOCCG模拟数据集
        3.4.2 全球生物光学实测数据集(NOMAD)
        3.4.3 东海赤潮事件历史数据
4 水体光学特性分析及遥感光学分类
    4.1 不同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分析
        4.1.1 颗粒物吸收特征及分析
        4.1.2 CDOM吸收特征及分析
        4.1.3 水体各组分吸收贡献比
    4.2 千岛湖IOPs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空间区域划分及采样点分布
        4.2.2 表层颗粒物及CDOM吸收光谱时空变异分析
        4.2.3 颗粒物吸收光谱的垂直剖面分布
    4.3 不同水体光学特性的遥感分类
        4.3.1 基于实测遥感反射率光谱分类
        4.3.2 基于卫星R_(rs)光谱的OLCI影像分类
    4.4 小结
5 基于实测数据的水体IOPs及CDOM反演的半分析算法
    5.1 Type-1和Type-2型水体反演数据集建立及分析
        5.1.1 遥感反射率数据集及分析
        5.1.2 IOPs反演数据集及分析
    5.2 基于QAA和GRI的IOPs半分析反演算法构建
        5.2.1 QAA半分析算法框架
        5.2.2 构建QAA-GRI半分析反演算法
        5.2.3 QAA-GRI半分析算法验证及对比分析
    5.3 CDOM吸收系数半分析反演算法构建
        5.3.1 CDOM吸收系数分离的必要性
        5.3.2 CDOM反演经验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5.3.3 QAA-GRI-CDOMLH半分析反演算法
        5.3.4 QAA-GRI-CDOMLH半分析算法反演结果与分析
    5.4 Type-3型水体IOPs及CDOM的反演
        5.4.1 Type-3型水体太湖IOPs的反演
        5.4.2 Type-3型水体太湖CDOM的反演
    5.5 小结
6 基于OLCI和MERIS卫星影像的遥感反演及应用
    6.1 影像预处理
        6.1.1 OLCI影像预处理
        6.1.2 MERIS时间序列影像预处理
    6.2 基于OLCI影像的IOPs及CDOM遥感反演
        6.2.1 OLCI卫星影像的IOPs及CDOM反演
        6.2.2 OLCI影像反演结果验证与精度评价
    6.3 中国东海IOPs及CDOM时空变异遥感分析
        6.3.1 IOPs及CDOM逐月分布特征与分析
        6.3.2 IOPs及CDOM季节分布特征与分析
        6.3.3 IOPs及CDOM年际分布特征与分析
    6.4 基于IOPs遥感反演的实例应用
        6.4.1 基于IOPs的东海藻华识别算法
        6.4.2 藻华事件时间序列分析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近海GOCI、VIIRS与MODIS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的发展
        1.2.2 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特色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
        1.3.3 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水色卫星传感器与数据介绍
    2.1 水色卫星传感器介绍
        2.1.1 GOCI介绍
        2.1.2 MODIS介绍
        2.1.3 VIIRS介绍
    2.2 GOCI水色产品反演算法
        2.2.1 GOCI遥感反射率产品
        2.2.2 GOCI叶绿素浓度产品
        2.2.3 GOCI悬浮物浓度产品
    2.3 MODIS、VIIRS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反演算法
3 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总体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数据集
        3.2.1 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
        3.2.2 数据质量控制
        3.2.3 数据匹配原则
        3.2.4 数据统计参数
    3.3 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总体分析
        3.3.1 GOCI与VIIRS
        3.3.2 GOCI与MODIS
        3.3.3 MODIS与VIIRS
4 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控制因素分析
    4.1 成像几何
        4.1.1 GOCI与VIIRS季节效应
        4.1.2 GOCI与MODIS季节效应
        4.1.3 MODIS与VIIRS季节效应
    4.2 空间位置
        4.2.1 GOCI与VIIRS
        4.2.2 GOCI与MODIS
        4.2.3 MODIS与VIIRS
    4.3 叶绿素浓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

(8)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凤凰县域的界定
        1.3.2 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1.3.3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及活化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询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比较分析法
        1.5.5 色彩采样工具
        1.5.6 NCD色彩体系分析法
    1.6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2.1.1 色彩的产生
        2.1.2 色彩的三属性
        2.1.3 色彩的心理效应
        2.1.4 色彩表色体系
    2.2 色彩民俗学
    2.3 色彩地理学
    2.4 城市色彩设计学
    2.5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2.5.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知
        2.5.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2.5.3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分支演绎
第3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3.1 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因素
        3.1.1 气候气象特征影响色彩原型
        3.1.2 地质资源影响色彩原型
        3.1.3 植物景观影响色彩原型
    3.2 色彩原型形成的人文因素
        3.2.1 民族构成
        3.2.2 历史沿革
        3.2.3 宗教信仰
        3.2.4 民俗风情
        3.2.5 人文精神
第4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
    4.1 色彩原始意象
    4.2 传统色彩符号的生态、地理特征
        4.2.1 民族服饰色彩
        4.2.2 传统建筑色彩
        4.2.3 工艺美术色彩
    4.3 当代凤凰县域居民色彩喜好调查色彩调查及分析
        4.3.1 样本与问卷构成
        4.3.2 性别影响因子
        4.3.3 居住地影响因子
        4.3.4 年龄影响因子
        4.3.5 文化程度影响因子
        4.3.6 民族影响因子
第5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探源与案例研究
    5.1 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架构
        5.1.1 原真性保护理论发展
        5.1.2 色彩活化的理论思路
    5.2 色彩原型活化的意义
        5.2.1 色彩力的影响作用
        5.2.2 空间可识别性的建立
        5.2.3 集体潜意识的延续与统一
    5.3 色彩原型活化的案例及分析
        5.3.1 印度斋浦尔的“斋浦尔粉”
        5.3.2 意大利都灵的“都灵黄”
第6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研究
    6.1 凤凰古城的色彩原真性保护
        6.1.1“原真性”色彩意象
        6.1.2 建筑材料色彩原真性调查
        6.1.3 色彩原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组合
    6.2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
        6.2.1 宏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2 中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3 微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3 色彩原型方法论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6.3.1 色彩原型要素的调查和提取
        6.3.2 色彩原型色彩语汇与规则的分析与归纳
        6.3.3 色彩原型在地域色彩设计中的活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工程项目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附录D 《凤凰县当代居民色彩喜好调查问卷》
致谢

(9)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光传输多要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均匀气体流场中光传输特性的研究
        1.2.2 非均匀海水介质中的激光传输特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光传输特性建模
    2.1 引言
    2.2 三维非均匀介质的折射率模型
        2.2.1 复杂扰动大气流场的折射率计算模型
        2.2.2 非均匀海水介质的折射率计算模型
        2.2.3 非均匀流场中折射率的插值方法
    2.3 三维非均匀流场的折射率梯度计算模型
    2.4 三维非均匀流场光传输的偏折理论推导
        2.4.1 光线传输矢量方程
        2.4.2 光线追迹方法及模型
    2.5 Runge-Kutta光线追迹算法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扰动流场中的光传输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大气折射率的高度廓线
    3.3 大气扰动流场
        3.3.1 飞行高度对大气扰动流场的影响
        3.3.2 飞行马赫数对大气扰动流场的影响
    3.4 大气扰动流场的折射率和折射率梯度分布
        3.4.1 大气扰动流场折射率分布
        3.4.2 大气扰动流场折射率梯度分布
    3.5 光线在大气扰动流场的偏折特性
        3.5.1 不同飞行参数对光线偏折角的影响
        3.5.2 入射光参数对光线偏折角的影响
    3.6 典型背景下的目标纹影成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均匀海水介质中的激光传输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海水的光学性质
        4.2.1 海水的基本光学参数
        4.2.2 海洋水体的分类
    4.3 海水中激光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
        4.3.1 蒙特卡罗方法介绍
        4.3.2 高斯光束模型
        4.3.3 蒙特卡罗模拟过程的一般步骤
    4.4 激光在分类海水介质中的传输特性
        4.4.1 分类海水激光回波信号的时空特性研究
        4.4.2 分类海水中目标的回波信号研究
    4.5 中国近海四大海域清洁海区的激光传输研究
        4.5.1 中国近海四大海域清洁海区的水体参数
        4.5.2 中国近海清洁海区激光回波信号的研究
    4.6 海水飞沫层和气泡层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4.6.1 单个飞沫和气泡的Mie散射理论
        4.6.2 海水飞沫层和气泡层的吸收、散射系数计算
        4.6.3 飞沫层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4.6.4 气泡层对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有囊灯光围网水上集鱼灯水中照度分布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有囊灯光围网渔业
        1.2.2 鲐鱼的趋光性及其影响因素
        1.2.3 水下照度计算研究方法
        1.2.4 集鱼灯及其配光曲线
        1.2.5 海水的光学特性
    1.3 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论文安排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有囊灯光围网水下照度分布模型建立
    2.1 渔船集鱼灯的布置情况
        2.1.1 “浙岭渔 23391”灯光围网船的集鱼灯分布
        2.1.2 集鱼灯的基本参数
        2.1.3 “浙岭渔 23391”灯光围网船模型建立
    2.2 计算模型实现
        2.2.1 实验的假设条件
        2.2.2 点光源的初值计算
        2.2.3 照度衰减计算方法
        2.2.4 水下照度计算方法
    2.3 有效诱集水体体积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不同集鱼灯时的优化配置
    3.1 不同总功率功率水下照度分布
    3.2 平行船体的水下断面照度分布
    3.3 不同水层的水中照度分布比较
    3.4 灯高配置对水下照度范围的变化
    3.5 水下有效诱集水体体积比较
第四章 基于海上实测引入的误差修正
    4.1 实测日期及调查船信息
    4.2 测量仪器及测试方法
    4.3 外界环境因子对测量值的影响
    4.4 实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5 实测照度的误差修正
        4.5.1 边界约束
        4.5.2 测点偏差的修正
第五章 总结与分析
    5.1 讨论与归纳
    5.2 展望
附件1. **水下照度模拟程序**
    集鱼灯水下照度模拟计算软件开发
        1 系统设计原则及整体架构
        2 软件系统架构
        3 软件开发
        4 实现功能与应用说明
        4.1 水下光场计算功能
        4.2 照度曲线拟合
        5 系统应用说明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读研期间发布软件着作权情况
致谢

四、海中的光线和水色(论文参考文献)

  • [1]阮元诗歌笺注[D]. 王赛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多次散射信号模拟与探测机理研究[D]. 刘群. 浙江大学, 2020(02)
  • [3]风格标记理论视域下的《歌行灯》中译本比较研究 ——以孙艳华译本和周飞译本为中心[D]. 刘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用于水体光学特性探测的海洋激光雷达研究[D]. 周雨迪. 浙江大学, 2020(02)
  • [5]“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D]. 孙国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水体固有光学量及CDOM反演研究[D]. 石亮亮. 浙江大学, 2019(01)
  • [7]中国近海GOCI、VIIRS与MODIS水色遥感反射率产品偏差分析研究[D]. 许潇尹.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8]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D]. 黄茜. 湖南大学, 2019(01)
  • [9]三维非均匀介质中的光传输多要素分析研究[D]. 郑麒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10]有囊灯光围网水上集鱼灯水中照度分布及优化配置研究[D]. 叶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3)

标签:;  ;  ;  ;  

海中的光与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