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笛的流通与训练

论竹笛的流通与训练

一、谈竹笛循环换气及其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黄顺[1](2021)在《竹笛气指唇舌训练的运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笛训练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竹笛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进步对竹笛技巧要求更高,并且演奏时涉及到气、指、唇、舌肌肉的精细运动,更容易出现技术以及生理上的负担,因此对演奏者压力较大,从而影响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乐器演奏的研究逐渐引入了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这将会有助于人们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生理机制的深度认识,从而能够更具有方法性的进行训练。从竹笛的形制发展和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来看,一个以运动科学为基础,应用艺术生理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对竹笛训练及其演奏技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从竹笛演奏时气、指、唇、舌肌肉运动的角度出发,探究竹笛演奏时气、指、唇、舌的运动生理学原理,有利于提高演奏者的身体机能,丰富和发展竹笛演奏的训练方法,为器乐演奏科学化的教育和普及提供思考和借鉴。

迟晓锐[2](2021)在《视唱练耳训练在民族器乐教学演奏中的运用 ——以竹笛为例》文中认为竹笛艺术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和沿袭中,因其结构简单,音色优美,颇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演奏中竹笛是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广泛应用于说唱、戏曲、歌舞音乐的伴奏中,并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正因如此在竹笛的教学和演奏方面则应做出更高的追求,如何将竹笛的教学和演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并将其音乐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具有颇深的研究意义。现今,竹笛教学演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都与视唱练耳课程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音乐的学习中,被视为一门重中之重的必修课,在我国当代音乐的教育体系当中,无论在对于乐曲的演奏方面,还是在学生时期的或是在老师教学时期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视唱练耳在众多音乐学习者眼中,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后期发展的根基。具备扎实的视唱练耳专业能力,将会为以后的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竹笛为例,论述了视唱练耳训练在器乐教学演奏中的运用,选择与竹笛的教学与演奏相结合,是因为本人有着多年的竹笛教学经历和演奏经验,认为将视唱练耳训练与竹笛的教学演奏彼此融合,方可促进两学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择本课题的缘由,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以及对参考文献进行评述。第二章,视唱练耳在竹笛教学演奏中的作用,首先是对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介绍,使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概念与意义更加清晰,并分别阐述视唱练耳在竹笛教学和演奏中的作用,论述了竹笛教学与演奏中视唱练耳课程训练的必要性。第三章,竹笛教学演奏的现状及问题,本章首先回顾了竹笛教学演奏发展的历程,并对运用视唱练耳解决竹笛的音准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主要阐述了影响竹笛音准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详细说明了解决竹笛音准的有效方法。第四章,视唱练耳运用到竹笛教学演奏中的意义,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准、节奏、情感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通过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希望更多的音乐人能够意识到将视唱练耳课程运用到竹笛教学演奏中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并继续深入地研究,为视唱练耳课程与竹笛教学演奏的相互融合做出一些贡献。

徐晓琦[3](2020)在《竹笛演奏艺术中的气息研究》文中指出古人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竹子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人类智慧的不断创造与演变,竹乐器已成为传递自然与心灵的工具。竹笛所采用的竹子,不仅四季青翠,而且枝干挺拔,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性格象征,又具风度翩翩、清丽潇洒的君子之誉。本文将竹笛演奏艺术中的气息作为论点,探索“气”对于音乐的重要性,从竹笛本身讲解其音乐的特点,并重点阐述竹笛演奏艺术中气息的训练方法及气息在不同风格笛乐作品中的应用,分析演奏者在音乐演奏及训练过程中的气息变化,解析竹笛音乐与气息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地学习、传承与发展竹笛音乐。

王现[4](2019)在《竹笛演奏中“气、指、舌”的运用》文中指出竹笛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管乐的瑰宝,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竹笛的演奏技巧也在快速的更迭。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竹笛大师对于竹笛的演奏技法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发展出各种新的技术。不同的技术环节用于不同风格的演奏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然而不管是北派风格的“吐音”、“花舌”、“双吐循环换气”......还是南派风格的“打音”、“颤音”、“叠音”......最后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气、指、舌”的运用。“气、指、舌”的运用既是竹笛的基本功,与此同时也是美妙而又准确的完成一首曲子的重要保证。本文的撰写以竹笛演奏中“气、指、舌”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结合笔者多年学习竹笛演奏的经验,着重分析每一个重要部分的演奏技巧以及作用,通过详细的论述来阐释这些技巧之间互相作用、互相配合之原理内涵。与此同时通过对于这些技术的研究,对于其具体地位进行描述。在总结前人科学演奏方法的基础上,向导师请教与同学探讨并且结合自己的思考将竹笛演奏中“气、指、舌”这些方面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剖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让更多竹笛专业的同学以及竹笛艺术爱好者们认识到“气、指、舌”在竹笛演奏中的细节以及重要性,从而提升演奏技术上的新高度。

陆璐[5](2019)在《竹笛曲《冷月》的音乐风格及演奏分析》文中认为竹笛曲《冷月》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作品根据南宋词人姜白石先生的词作《扬州慢》中“冷月无声”的意境进行创作。作曲家以全新的思维对作品整体音响进行构思,在乐器的使用上面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组合模式,不管在乐器的编制还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写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乐队编制上,乐曲采用全新的扬琴、中胡、大提琴、合成器的音色组合与竹笛音色浑然一体,使作品音响充满想象与回味。在创作上,作曲家运用传统音色与现代技法相融合的作曲手法,通过bB调低音曲笛低沉、婉转的音色描绘出月映波光、风清夜冷的悲伤凄凉的画面。乐曲音响基调与八百多年前姜白石先生目睹“淮左名都”扬州遭劫之后的蔓草荒烟,写下的《扬州慢》相呼应,抒发作曲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后凄凉悲切、激愤感慨的心情。此曲意境深远,内部结构精巧复杂,创作手法独特,远异于当时创作的其他竹笛作品,是竹笛作品中另辟蹊径的典范之作。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对作品主题与结构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作品的风格与演奏技巧,第四节对作品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全面立体的对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和加深对作品了解的同时,对今后演奏者们对此曲的理解与演奏有着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潘广宇[6](2017)在《论掌掌握竹笛循环环换气法的的心理认知过程》文中认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竹笛演奏中中的循环换气气法因其独特特的音乐表现现风格和能力力,被越来来越多的人所所认知。而演奏奏者在掌握此此技能的过程程中,只有加加强理解其心心理认知过程程,才能有有效地提高此此技巧的演奏奏方式与方法。只有加强其其感悟、理解解、掌握此法法的能力,激激发表演者者的表演情趣趣,才能提高整整个竹笛音乐乐表演活动。。本文试图从从这一认知过过程进行分析析,以期达达到事半功倍倍的效果。

赖彦青[7](2017)在《涂传耀竹笛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民族音乐的科学、系统性的发展,需要通过对民歌、民族器乐、戏曲、说唱、民间歌舞等内容进行不断的整理和完善1。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交融,促使民族器乐在律制、制作、文献记载、音乐创作、音乐家研究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急待完善,尽快整理、研究民族器乐中各分支的发展脉络,以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1949年至1956年是我们竹笛独奏音乐艺术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笛子界有了以冯子、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中国竹笛表演艺术的开创者,他们四位使得竹笛从一种伴奏乐器演变成一种独奏乐器,由民间的走向专业化的,他们是我国竹笛音乐表演艺术的领导者、开拓者,为竹笛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1956年之后,中国的竹笛艺术逐渐迈向了一个繁荣景盛的发展阶段。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阶段出现了一大批竹笛演奏家、竹笛教育家、竹笛作曲家,竹笛界渐渐出现了第二代杰出新秀,他们尊重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推陈出新,将中国竹笛音乐艺术一步步又推向了更高更好的发展阶段。其中江西省着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涂传耀先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代笛子表演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江西省第一代竹笛艺术表演艺术家、赣鄱笛乐的代表者;他在竹笛艺术的表演、演奏技术、教学领域、乐曲创作、演奏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赣鄱笛乐”作品,其创作的作品,音乐素材主要来源于江西省的民间音乐、戏曲曲牌音乐等,其笛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和赣鄱风土人情。本文通过对涂传耀先生的竹笛艺术进行发掘、收集、梳理和研究,以使得江西省的竹笛音乐艺术在总结中得到深层次、科学的发展和传承,进一步探求中国竹笛音乐艺术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又为孕育和建构“江西省竹笛学术领域研究”体系及中国竹笛艺术系统工程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姚昕池[8](2017)在《青少年竹笛教学高效策略探究》文中认为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艺术素质测评被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器乐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就青少年竹笛教学而言,青少年竹笛教学普及范围广、学生数量多、影响大。竹笛以其众多的优点吸引了无数的青少年学生:竹笛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声音清澈、悦耳、嘹亮、悠扬;竹笛价格实惠,易于携带;学习竹笛能增强体质,开发智力,树立信心,培养气质;为学生的升学、出国等提供了便利。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学生吹奏习惯,轻视基本功训练,忽视综合能力培养,教材单调、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不良课堂环境、课程进度安排不当等问题,阻碍了青少年竹笛教学的良性发展。其中,忽视学生吹奏习惯,轻视基本功训练,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最为普遍和严重,制约青少年竹笛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吸取广大的竹笛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成果,结合本人竹笛学习、演奏、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从青少年竹笛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竹笛教学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探索运用于青少年竹笛教学实践的高效策略。包括:养成良好吹奏习惯策略,科学基本功训练策略、综合能力培养策略、选择、创编练习曲策略、单人课与多人课结合策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策略、创设良好课堂环境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八种。这些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竹笛学习能力,焕发竹笛课堂活力,从而促进青少年竹笛教学的健康发展。

王晓时[9](2014)在《论竹笛音色的支撑要素 ——口腔变化与气、唇、舌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之中的精粹,其艺术高度已可与中国的文明程度划上等号。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竹笛这个乐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人们对于竹笛最终的喜爱之处,则是竹笛的声音了。每当人们说起竹笛时,都会说笛子好听。为什么好听?声音好听!声音怎么好听了?水灵灵的、透亮、圆润……可以用来描述竹笛音质的语汇数不胜数。而对竹笛音色的掌控力也成为了竹笛的爱好者、学习者、演奏家的一种追求,一种最高目标。既然音色是竹笛这个乐器艺术高度的一个顶点,如何才能够对竹笛音音色的掌控能力有所帮助呢?众所周知,“竹之音”本为空气于主管内流通后导致竹管内部声波震动所形成的一种声音。当竹管被人为的进行吹奏后,就形成了一种主观能动的气流运动——吹。而主观性的气流运动则可主动的控制气流的快慢、射流的角度、气柱的粗细等环节,来对竹笛的声音做出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声音的变化。由此可见“气息”无可厚非的成为了竹笛、发音的支撑。但是,竹笛既然是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的吹奏,则又不可离开嘴形、嘴唇甚至舌头的关键部位的协调工作。当然,气流是吹出来的,但吹则需要嘴部的运动来控制气流的方向、速度等等。而嘴部的运动又脱离不了面部肌肉群的控制,因此有时就会出现吹与嘴的不协调,也可以说是气息与嘴部运动不协调的问题。归根到底,上述可以理解成竹笛的声音(音色)是靠气息和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调整与变化的。而嘴部所有关键部位“腔体”、“唇”、“舌”的灵活变化与协调性则直接成为影响气流与竹笛之间的协调性的关键因素。因此,笔者在此篇论文中,主要是尝试从竹笛音色的几个支撑要素一气、腔体、唇、乃至舌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好的竹笛音色的训练及养成,是这些支撑要素共同协调运动与工作才能做到的。而在此论述中,笔者将会一点一点的对这几个竹笛音色支撑要素进行全面地、运动式剖析。并提出如何进行竹笛音色支撑要素间相互协调运作的体悟与方法。

解玉青[10](2014)在《论竹笛手指训练与相应练习曲的编写》文中提出手指训练作为竹笛技巧“气、指、舌”三类训练之一,历来都为竹笛教师和演奏者所重视。相关的练习曲数量繁多,其训练思路也不尽相同。随着乐曲和竹笛手指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训练方式和练习曲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本文从练习曲的功用和现状分析入手,对练习曲的特性进行分析和掌握,并为后文展开论述做好理论基础和铺垫。然后从竹笛手指训练出发,分析手指训练的分类和方法,并结合对乐曲演奏中手指技术难点的分析研究,尝试分析并得出对于改善手指训练方式以及相关练习曲编写的一些启示,这将对于竹笛演奏技术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有积极的意义和帮助。

二、谈竹笛循环换气及其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竹笛循环换气及其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竹笛气指唇舌训练的运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梳理法
        二、总结归纳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具备的条件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竹笛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竹笛的历史简述
        一、原始时期骨笛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竹笛的萌生
        三、汉代、魏晋时期竹笛形制与律制的发展
        四、隋唐时期竹笛的繁衍
        五、宋至清时期竹笛的普及
        六、二十世纪以来竹笛艺术的大繁荣
    第二节 现当代音乐的发展对竹笛演奏的要求和影响
    第三节 竹笛演奏的训练与运动生理学的关联性
第二章 竹笛演奏中的运动生理学现象分析
    第一节 气
        一、气息运用对竹笛演奏的影响
        二、竹笛演奏对呼吸的要求
        三、竹笛演奏中呼吸的生理学现象分析
    第二节 指
        一、运指对竹笛演奏的重要性
        二、竹笛演奏中的持笛方法和运指要求
        三、手指运动的基本生理特征
    第三节 唇
        一、唇的控制对竹笛演奏的影响
        二、竹笛演奏时对口型的要求
        三、竹笛演奏时面部肌肉的运动机制分析
    第四节 舌
        一、舌的运用对竹笛演奏的影响
        二、竹笛演奏中舌的运用要求
        三、舌的运动肌理分析
第三章 运动生理学原理对竹笛气指唇舌训练的启示
    第一节 机能训练操
        一、气练习操
        二、手指练习操
        三、唇练习操
        四、舌练习操
    第二节 辅助训练器
        一、呼吸阻力练习器
        二、指力训练器
        三、口唇训练器
    第三节 “气指唇舌”的基本功练习
        一、气息训练
        二、手指训练
        三、唇舌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视唱练耳训练在民族器乐教学演奏中的运用 ——以竹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文献评述
    注释
第二章 视唱练耳训练在竹笛教学演奏中的作用
    一、关于视唱练耳
    二、视唱练耳训练在竹笛教学中的作用
    三、视唱练耳训练在竹笛演奏中的作用
    注释
第三章 竹笛教学演奏的现状及问题
    一、竹笛教学演奏发展的历程
    二、运用视唱练耳训练解决竹笛的音准问题
        (一)客观因素对竹笛音准的影响及纠正
        (二)主观因素对竹笛音准的影响及纠正
    注释
第四章 视唱练耳训练在竹笛教学演奏中的运用
    一、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
        (一)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能力
        (二)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二、视唱练耳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处理能力
        (一)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乐曲情感的把握能力
        (二)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三)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竹笛演奏艺术中的气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实践价值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竹笛的发展简史
    2.1 何所谓之“笛”
    2.2 竹笛乐器的发展
    2.3 竹笛音乐的发展
第3章 竹笛的基本知识与演奏知识
    3.1 竹笛的构造与分类
    3.2 竹笛的演奏姿势
    3.3 竹笛的发音法
    3.4 竹笛演奏的呼吸法
第4章 竹笛演奏艺术中的气息训练
    4.1 长音练习
    4.2 强弱练习
    4.3 腹震练习
    4.4 气息与手指练习
    4.5 气息与舌头练习
第5章 笛乐作品中的气息运用
    5.1 北派笛乐之“气”——以《五梆子》为例
    5.2 南派笛乐之“气”——以《姑苏行》为例
    5.3 浙派笛乐之“气”——以《幽兰逢春》为例
第6章 竹笛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
    6.1 竹笛演奏艺术中气息的“分寸感”
    6.2 竹笛演奏艺术中气息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竹笛演奏中“气、指、舌”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气、指、舌”在竹笛演奏中发挥的作用
    注释
第二章 气息与“唇、指、舌”之间的联系
    一、气息与口风之间的联系
    二、气息与手指之间的联系
    三、气息与舌头之间的联系
    注释
第三章 怎样训练气息、手指与舌头
    注释
第四章 南北派曲目中气息、手指与舌头的运用
    一、南派曲目《春到湘江》中“气、指、舌”的运用
    二、北派曲目《秦川抒怀》中“气、指、舌”的运用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竹笛曲《冷月》的音乐风格及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作品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
    2、作者介绍
二、主题材料与音乐结构
    1、作品主题材料
    2、作品结构分析
三、作品风格与演奏分析
    1、作品音乐风格
    2、作品演奏技巧
    3、作品情感处理
四、作品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掌掌握竹笛循环环换气法的的心理认知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循环环换气法的审审美感知的认知
二、对掌握握循环换气法法的动机的认知
三、对掌握循环换气法技能的认知
    (一) 第一次吸气
    (二) 推气
    (三) 第二次吸气
    (四) 续吹
    (五) 第二次续吹
四、对循环换气法知识的理解成效的认知
    (一) 比较法
    (二) 概括法
    (三) 分析法

(7)涂传耀竹笛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调查法
        1.3.2 田野调查访谈法
        1.3.3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涂传耀先生笛艺生涯简述
    2.1 在艰苦岁月中成长的竹笛表演艺术家
    2.2 辉煌竹笛艺术成果路
    2.3 小结
第3章 涂传耀竹笛艺术风格之探析
    3.1 涂传耀竹笛音乐作品概况
    3.2 代表曲目《南词》作品分析
        3.2.1 创作背景
        3.2.2 作品特点
    3.3 代表曲目《冷月》作品分析
        3.3.1 创作背景
        3.3.2 特殊演奏技巧特征
        3.3.3 曲式分析
        3.3.4 作品获奖情况
    3.4 代表曲目《春绿赣江》作品分析
        3.4.1 创作背景
        3.4.2 作品特征分析
    3.5 代表曲目《波阳渔歌》作品分析
        3.5.1 创作背景
        3.5.2 音乐特征分析
        3.5.3 作品获奖情况
    3.6 代表曲目《牛歌》作品分析
        3.6.1 创作背景
        3.6.2 作品特征
        3.6.3 作品获奖情况
    3.7 代表曲目丝竹乐合奏曲《山坡羊》作品分析
        3.7.1 创作背景
        3.7.2 作品特点
        3.7.3 作品获奖情况及各类殊荣
    3.8 涂传耀对竹笛演奏技法的改革和创新
    3.9 涂传耀先生在教学领域成果显着
        3.9.1 教学特点
        3.9.2 教学成果
    3.10 小结
第4章 涂传耀先生对江西省民族器乐的发展贡献突出
    4.1 成立江西省民族器乐研究会
    4.2 组织民族器乐考级、器乐赛事以及音乐会
    4.3 小结
第5章 涂传耀先生“赣鄱笛乐”传承之构思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青少年竹笛教学高效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2. 青少年竹笛教学高效策略的涵义和特征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青少年”概念界定和学竹笛的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2.1.2“竹笛教学”概念界定
        2.1.3“高效策略”概念界定
    2.2 青少年竹笛教学高效策略的涵义
    2.3 青少年竹笛教学教学高效策略的特征
3.青少年竹笛教学现状分析
    3.1 当前青少年竹笛教学存在的问题
        3.1.1 忽视学生吹奏习惯
        3.1.2 轻视基本功训练
        3.1.3 忽视综合能力培养
        3.1.4 教材单调、陈旧
        3.1.5 教学模式单一
        3.1.6 教学方式单调
        3.1.7 不良的课堂环境
        3.1.8 课程进度安排不当
    3.2 影响青少年竹笛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素质
4.青少年竹笛教学高效策略探究
    4.1 养成良好吹奏习惯策略
        4.1.1 正确的演奏姿势
        4.1.2 科学的演奏姿势教学流程
        4.1.3 正确的用力方式
        4.1.4 不断巩固,形成良好吹奏习惯
    4.2 科学基本功训练策略
        4.2.1 气的训练
        4.2.2 舌的训练
        4.2.3 指的训练
        4.2.4 唇的训练
    4.3 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4.3.1 视奏能力
        4.3.2 背谱能力
        4.3.3 合作能力
    4.4 选择、创编练习曲策略
        4.4.1 选择、编写练习曲的必要性
        4.4.2 选择、编写练习曲
    4.5 单人课与多人课结合策略
    4.6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策略
    4.7 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策略
    4.8 时间管理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竹笛音色的支撑要素 ——口腔变化与气、唇、舌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竹笛音色
    一 音色的标准与其客观性
    二 听众的主观审美
第二章 气息位置与口腔机能的连带关系
    一、气息的位置与运气之法
        1、曲笛
        2、梆笛
    二、气息位置与腹压对全身肌肉的影响
    三、腹压与面部肌肉群的作用
第三章 口腔变化对竹笛音色的影响
    一、口腔变化与口风、口劲的关系
    二、口风、口劲与竹笛音色的关系
    三、口腔变化与舌的调整对竹笛音色的影响
        (一) 舌的位置与运动对竹笛部分技巧所形成的竹笛音色
        (二) 舌部运动与吐音的音色
        (三) 舌部运动与花舌的音色
    四、润腔与竹笛音色
第四章 竹笛练习时如何找到正确的音色
    一、气息与口腔的配合
    二、爆破音的训练与口腔变化
    三、枣核音训练中口腔调整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竹笛手指训练与相应练习曲的编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竹笛练习曲的功用和现状
    第一节 练习曲的功能和重要性
    第二节 竹笛练习曲的现状
第二章 竹笛手指训练与乐曲中手指技术难点的训练
    第一节 竹笛手指训练的分类和方法
    第二节 乐曲中手指技术的难点
        一、 《美丽的边疆》中手指技术难点及其训练
        二、 《村寨欢歌》中手指技术难点及其训练
        三、 《忆故乡》中手指技术难点及其训练
        四、 《巴楚行》中手指技术难点及其训练
第三章 手指训练与乐曲中手指技术难点的训练对练习曲编写的启示
    第一节 手指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乐曲对练习曲编写的启示
结语
主要着作及参考文献

四、谈竹笛循环换气及其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笛气指唇舌训练的运动机理研究[D]. 黄顺.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视唱练耳训练在民族器乐教学演奏中的运用 ——以竹笛为例[D]. 迟晓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竹笛演奏艺术中的气息研究[D]. 徐晓琦. 南昌大学, 2020(01)
  • [4]竹笛演奏中“气、指、舌”的运用[D]. 王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5]竹笛曲《冷月》的音乐风格及演奏分析[D]. 陆璐.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论掌掌握竹笛循环环换气法的的心理认知过程[A]. 潘广宇. 第六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7]涂传耀竹笛艺术研究[D]. 赖彦青.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青少年竹笛教学高效策略探究[D]. 姚昕池.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9]论竹笛音色的支撑要素 ——口腔变化与气、唇、舌的相互作用[D]. 王晓时. 云南艺术学院, 2014(08)
  • [10]论竹笛手指训练与相应练习曲的编写[D]. 解玉青. 武汉音乐学院, 2014(02)

标签:;  ;  ;  ;  ;  

论竹笛的流通与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