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的中路能走多远?

乾隆王的中路能走多远?

一、千龙网中间道路能走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金强[2](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彭秀坤[3](2015)在《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研究》文中认为莫言小说创作传承与重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既发扬了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主体性高扬的精神,又有对其实用理性的对抗,体现出一种审美现代性追求。在创作观念上,莫言倡导的个性化写作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个性化文学思想有共通之处。他提出的“民间写作”、“作为老百姓写作”和“自我写作”都强调边缘写作立场的重要性,也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独立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听从“内在自由”的叛逆写作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创作自由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其以“本我”同化万物的思想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延传。另外,莫言还提出要学习鲁迅的“自我批判”精神,主张忏悔写作,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批判自我之恶,还要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在人物个性精神的表现上,首先,莫言初期小说在对人物肉身与精神冲突的书写中走向了对肉身存在的关注,身体存在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倡导的“以自身为本位”的个性主义精神的完善。其次,莫言小说创作由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精神自主”转向了“肉身自主”的探索,其既表现了源自身体本能的“自主形象”扩张的积极意义与唯我式个人主义的悖谬,也隐含着对传统利己个人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滋生的忧虑;男权文化下女性被动“自主”的悲剧命运、母性扩张的神圣与压抑子女个性成长的悖谬的书写则流露出对传统家族文化的否定;而“有价值的个性”人物肉身归宿的书写则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自由思想的反思与调控。再次,莫言小说批判了专制社会、“常人”社会和假道学思想对人物个性的压抑,“种的退化”表达了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不同的社会历史观,而身体异常者隐喻了新时期社会文化的转向;他的小说不仅展示了专制文化如何通过身体规训来实现身体与人的异化,还批判了功名文化、物欲文化和酒文化对人的异化,这也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文化批判传统的拓展。最后,莫言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自我批判精神,呼吁人的个性忏悔与个性化生存方式的构建。从个性化叙事的文体自觉意识来看,莫言小说创作既有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相似的形式创新精神,又有对其文体自觉意识的纠偏。其对文体互渗的探索体现了对五四小说私语化倾向的反拨;而叙述视角实验表现了对五四小说限知叙事的拒绝;感知化结构的运用反映了对五四小说心理化结构的补充和完善;而“言体”语言的诗性智慧与狂欢色彩则体现了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言心”语言的反抗。童年时期饥饿孤独的身体体验与话语压抑决定了莫言小说创作接受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取向,而广采博取的兼容思想、“以人为本”的利民思想和万物有灵的泛神思想等齐文化血脉对其接受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态度,以及传承与重构其个人主义思想与恋魅特征等都有很大影响;新时期文化生态的变化为传承与重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提供了现实土壤,而文学主体性理论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莫言小说创作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传承与重构实现了从表现“自我”到表现“自身”、从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从“拿来”到“寻根”的创作转换,这也是我国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由世纪初“重精神”向世纪末“重肉身”的身体一体化思想转型的表征。当然,这种传承与重构也带来了感性泛滥与理性约束、人物个性的转化与长篇小说结构的安排、个性表达与读者接受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远离“重精神”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会让我们变得平庸,而远离“重肉身”的莫言小说,可能会使我们忽视肉身的存在。莫言小说创作传承与重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拯救“自身”的个性化写作,对当下的个人化写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赵洁[4](2014)在《“中国式过马路”的传播符号解读与社会事实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最早来自朱德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之后因为被“中国特色”所取代而逐渐淡出社会语用空间,王海鸽的小说《中国式离婚》及同名电视剧让其重回公众视野。此后,“中国式”由最早的语义色彩较为中性的一个政治话语变成一个具有自嘲、戏谑、讽刺或批评色彩的词语,当下中国社会的很多不良现象或不正常现象都纷纷被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中国式过马路”的出现则是“中国式×X”的衍生走向高潮的重要标志。网友的创造性使用使一个社会陋习符号化,进而经媒体报道逐渐形成某种话语文本。本项研究以中国媒体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厘清这个传播符号从产生、变化到大量传播的情况,总结不同性质的媒体在利用这个符号时所呈现出来的话语特点和结构,通过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个符号进行解读,揭示符号背后的复杂关系。另外,研究也关注了学术话语在这一社会现象上的表达特点,观察它与媒介话语的不同,并思考学术话语要借助符号进行话语表述的原因。研究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媒体报道文本、学者文章和研究论文的特点,发现在“中国式过马路”的传播过程中,不同的话语主体缺乏独立思考,仅仅借助一个标签式的符号进行话语表达,在一定的框架内发表自己的观点,缺乏不同主体间的真实对话,最终因为舆论场域的纠葛而消减了传播符号最初的能指意味,舆论交锋或符号的传播也逐渐停止。我认为,“中国式过马路”这个符号传播过程的“戛然而止”,正是“中国式问题”最为贴切的隐喻和象征。

俞丽波[5](2013)在《旅游:京剧艺术传播的有效媒介和途径》文中指出京剧艺术与旅游起着互为传播媒介的作用。目前,通过我国的京剧旅游产品、京剧旅游演艺产品及其衍生物,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多方面的旅游介体都对京剧艺术的传播发生着影响。旅游产业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既起着传承与发展、支持院团生存等积极功能,也对京剧艺术原真性和京剧艺术生存环境的保护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汤晓芳[6](2012)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文中指出在新数字媒介技术的推动之下,媒介融合已成历史大势,处于其中的任何事物无不受此影响,广告业也不例外。媒介融合在两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广告业的发展:碎片化和精细化,前者是一种分裂之势,而后者则是分裂之后的一种整合。此时处于广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的广告代理商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探讨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嬗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种类与演进出发,充分了解媒体广告代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这种研究逻辑下,论文在结构上先对媒介融合进行了阐释,接着分析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经历的历史时期,并具体分析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方面探讨了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类型及新模式的建构。这两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为了阐述这两部分,论文专门就媒体广告代理做了实证研究以佐证相关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媒介融合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转变,并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的阻力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精细化”与“增值服务”相结合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构想,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前瞻。本文所指媒体广告代理是一种广告代理的方式或服务形式。其主体是广告代理公司,服务对象是媒体和广告主,主要的特征是征对媒体服务的、面向广告主销售媒体广告时段或版面的一种广告代理方式。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的经营模式经历过诞生期、探索期和发展期,主要的类型有媒体资源买断式独家代理、以行业为导向的跨媒体广告代理和跨媒体广告代理松散合作模式。媒介融合影响了媒体广告代理公司广告载体、广告观念、广告策略、运作模式、组合方式等的变化,进而引起了资源配置、经营战略以及经营方式的变化,最后影响了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改变。媒介融合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嬗变主要体现在现有模式改变以及新媒体的开拓之上。在现有模式的改变之上,已经出现跨媒体多元组合经营模式、跨地域分销组合经营、跨媒体集团化经营;在新模式开拓之上,主要是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建构。本研究对存在的阻碍代理模式嬗变的因素等进行分析,主要源于媒体、广告客户、受众、监管部门以及代理公司。论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媒介融合给广告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如:资源配置、投放策略、组合方式、经营发展、增值服务等,为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的影响提供了实证论据。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将是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广告代理的一种具有优越性的经营模式,因为它是媒体广告理论的深化,是对整合营销理论的全面总结利用,是广告载具理论的系统化,是增值服务观的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重点在于客户需求沟通的精细化、载具开发利用精准化以及媒体服务的增值化。本研究首次对媒体广告代理行销方式的变的实证分析可以为以后相关的理论探索提供实践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告相关理论内涵丰富。研究社会价值主要在于,梳理和确立媒体广告代理公司经营模式嬗变趋势,可以帮助媒体广告代理更好地把握核心竞争优势寻求发展之道。媒介融合对广告业的影响的实证分析论证,有助于营销人员对广告前景和趋势有了解,对增值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有所了解。对媒体广告代理各种类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经营探索作出的调研与评判,有方向的指引意义。总体来说,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广告代理亦经历着一场分化组合过程,而这种分化组合是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的一种尝试。

刘序明[7](2012)在《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发展给整个国家、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执政党的建设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网络监督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的存在,也成为新时期执政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是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表现,也是新媒体时代群众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同时,网络监督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新时期信息化浪潮迅速推进的产物,更是与民众主人翁意识高度觉醒的必然结果。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加强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角度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进行现实考察,并对网络监督存在的一些困境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完善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方面的对策。在绪言部分中,阐明了选题的意义,并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在第一章中,针对网络监督相关问题,阐释了一些基本概念如监督、网络技术及网络监督,分析了网络监督的载体、特点、原则。指出,网络监督的实质就是现代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群众监督。网络监督能降低反腐败的监督成本,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优化反腐倡廉的政治生态环境,遏制腐败文化的流行,促进先进廉政文化的宣传推广,缓解社会不满情绪,有助维护社会稳定等在第二章中,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进行了现实考察。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网络监督也为反腐败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并成为民众参与反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发挥呈现不平衡状态,包括网络监督主体的发展、网络监督对象的范围、网络监督载体的选择等的发展不平衡。网络监督易产生人治型反腐的倾向,冲击传统法治型反腐的制度依赖,影响传统反腐运作模式,冲击传统反腐部门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这对传统制度反腐的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制度困境,如,信息的伦理、传播、真实性困境。本章中还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特点与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这种极化现象亟待引导的结论。在第三章中,主要是对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网络原因。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给网络监督带来了挑战及网络文化建设的欠缺。在网络文化中,包括游戏主义、自由主义、技术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网络监督的作用发挥。网络中的各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对于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的发挥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对于网络监督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引起的语言暴力、宣泄、反抗等网络暴力行为。第二,制度原因。网络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网络监督与制度反腐之间缺乏链接,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机制、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第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包括法律意识薄弱、道德意识淡漠、利益意识的驱动等。在第四章中,主要是针对网络监督的现状,对完善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提出一些对策。第一,加强网络监督的制度建设。要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管理,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举报、受理机制。第二,加强网络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结合。主要是坚持网络监督与体制内监督的结合、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结合、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群众监督的结合。第三,加强执政党对网络监督的引导。要加强反腐倡廉的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反腐败的社会氛围、完善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管理和监督机制。第四,正确认识与处理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保护、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成本与效率、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言论自由与网络管制的关系。在结束语部分中,展望了网络监督的未来发展及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网络监督的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监督也将继续在反腐败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依法完善网络监督,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

周娟[8](2011)在《基于标题分析的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的舆论偏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舆论偏向,是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舆论时,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政治的或商业的意图对社会舆论进行筛选的结果,使经由媒体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这种偏向不仅体现在舆论的表现形式上,还体现在舆论所包含的态度与立场上。报纸与网络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代表,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媒介特性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媒介刻板印象的差异、功能定位与受众定位的差异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上的差异等。这些因素使得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的存在成为必然。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所反映出来的新闻选择、新闻排序、报道角度与价值取向以及新闻评论体现的立场,来系统总结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在舆论偏向上的差异。经研究发现,报纸与网络媒体的舆论偏向,在传播内容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局限性、集中性与网络舆论的全面性、分散性;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静态性、平面性、单向性与网络舆论的动态性、立体性、互动性;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引导性”与网络舆论的“服务性”,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一元化与网络舆论的多元化;在态度与立场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官方性”与网络舆论的“大众性”。舆论偏向,其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它的存在对社会价值观与受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舆论偏向的存在,通过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确立报纸“服务——引导”的传播观念,在报网融合的基础上,使网络与报纸的舆论偏向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龚举善[9](2011)在《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中认为报告文学是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近代报刊业的兴起而诞生的一种新兴非虚构文学样式,是一种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交叉性边缘文体。本文选取新时期到新世纪头十年(1978-2010年)即所谓“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作为研究的整体对象,旨在通过对转进路线的宏观梳理,初步确认此期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揭示其文本蕴涵,考辨其文体格调,探究其转进指向,以便补足报告文学研究的转型视域,强化报告文学理论建构的学理色彩,改善当下不均衡的文学研究格局,进而为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参照和必要的理论支撑。作为非虚构文学谱系中的报告文学,既具有现实内容的客观性、主体思想的批判性和文本彰显的透明性等文体趋同性,又具有反映对象的丰富性、作家主体的差异性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书写中的异质性。二者合构,生成该文体的一般特征。进入转型期后,受改革时代语境的影响和现代传播方式的推动,报告文学特别强化了拥有鲜明现代特质的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这说明,作为新兴文体,报告文学的某些特性是可以而且应该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研究转型期的报告文学才显示出现实必要性和理论紧迫性。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大体沿着三条依次贯通的线段转进:一是1970年代末期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开禁路线;二是1980-1990年代的突进与调适路线;三是新世纪头十年的掘进路线。“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哥德巴赫猜想》的面世,宣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和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艺春天的来临。承此,1980年代的报告文学狂飙突进,充分显示了高扬的理想、充沛的激情和批判的光芒,以至于很多人习惯于把“80年代”视为转型期报告文学蓬勃展开的象征或代名词。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受意识形态情境的规定,报告文学作家的整体锐气遇挫,除部分作家依旧坚守报告文学的既定文体职能外,相当一部分作家的理想、激情和批判冲动有所收敛,广告文学、表扬文学、明星文学、史志文学开始膨胀。当然,1990年代的报告文学在看似蜕变的背后实际上仍然隐含着一种调适的企图,有人称之为“走向沉静”。这再次表明,报告文学确实是时代的文学,它较其他文体更敏锐地感应着时代的脉动。进入新世纪,人们以更为理性的眼光来打量报告文学,既不否认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职能,也不再把过多过重的额外负担强加给报告文学,因为报告文学毕竟只是一种具有显着社会功能的“文学”而已。在这种情形之下,报告文学开始了“转身”与“正本”的努力,试图通过对文化转向和文学性的检讨来重建文体规范,力求使报告文学回到自身应有的位置。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转型期报告文学虽然一度低迷,但总体上处于转进态势。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至为显要。这实际上包含了文化生成和身份位移两个方面。以社会生活为参照,报告文学无疑发轫于真实的现实场景;以意识形态为参照,报告文学生成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第三种真实”,是一种具有突出社会性的审美意识形态;以文学背景为参照,报告文学是一种开放式复合型边缘文体。转型期报告文学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作家中心”和1990年代的“读者崇拜”之后,继而进入了“众声喧哗”的多元时代。相对而言,在文学被总体边缘化的今天,报告文学反而呈现出从文学边缘向中心位移的可能性。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杠杆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也有作家意志和现代传媒的挤兑与推动。现在要做的,一是正确看待“边缘”思维的价值,二是认真培育走向“中心”的意愿,三是努力谋求报告文学应有的文学性。深入到此期报告文学内部,不难发现,改革始终是报告文学作家的核心表达意愿,救赎一直是报告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目标。在这一总体基调的规定之下,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头十年的报告文学形成了历史反思、新闻快递、科技引领、道法审视、生态忧患等多种主题模式。适应上述主题表现的需要,逐渐汇聚了三农话语、生态诉求、教育关怀、反腐意志等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范型。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和文本蕴涵决定了它的文体格调,这可以从现代品格和艺术维度两个方面得到印证。先锋性生活警示、平民化写作心态、史诗性文本时空、超越性价值取向和崇高式文体风格是此期报告文学现代文学品格的宏观体征。就微观艺术表现来看,转型期报告文学的优秀文本在以下六个层面保障了该文体的文学性:形神兼备的报告形象、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鲜活明快的语言特色、灵动自便的叙述手法、创新自洽的结构方式、情与景会的多彩意境。由此可见,虽然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屡遭诟病,但就其总体而言,报告文学的审美品质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演进。那么,转型期报告文学实现现代转进的指向性理路何在呢?与报告文学的现代文体特质相适应,转型期报告文学在长时间的发展调适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四种现代意识:人文审视意识、主体在场意识、广角叙事意识和信息交换意识。由此而来,转型期报告文学创造性地达成了四种必要而显着的发展理路:由“审父”到自审的批判理路,由“边缘”到中心的参与理路,由聚焦到散点的叙事理路,由一元到多维的传播理路。正是这四种理路的铺设,转型期报告文学完成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现代转进。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型期报告文学没有问题。事实上,任何文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摇摆和波动,有时甚至可能越出轨道之外。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也不例外,也发生过并且可能继续出现诸如文体界限模糊、轻视调查采访、批判精神弱化、形式创新不足等弊端。但我们同样相信,新世纪将来时态的报告文学有理由发展得更好。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为报告文学的持续推进提供社会基础,接受主体为报告文学的阅读需求提供期待动力,信息通畅为报告文学的快速传播提供运行通道,市场机制为报告文学的开放式写作提供激励程序,文体自觉为报告文学的良性生长提供自律能量。

杨娟[10](2011)在《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文中指出媒介融合是当前全球传媒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脉搏,在诸多生产现场搜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较为系统的论证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等要点,提出建设性的生产思路,展开问题式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依据问题。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本文的研究为媒介生产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论文提出,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为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分析中,结合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论文指出:由于中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论文指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中,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的生产格局及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接着,文章从微观角度对中国现阶段传统媒体全媒体实践的路径选择进行归类分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论文进一步指出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选取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考察单位,进行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典型案例调查。深入剖析了三类主要发展路径:第一类在中央级别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传媒中存在,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将品牌在新媒体业务中无限延伸和扩散;第二类在省级层面传媒中出现,以上海电视台为例:全媒体集群式的发展路径。第三类以地市级传媒集团为主,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发展路径。论文结合调查数据和调研情况,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对以上三大传媒生产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对创建新闻中心之后的新闻生产进行深入思考。论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开放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人员技能、素质、观念的全面提高,是解决传媒生产现实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在大部分传统媒体的改革以技术改进和平台建设为先导,“伤筋动骨”的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自中央级到地方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大刀阔斧、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传媒改革,无疑从各个层面树立了中国传统传媒发展的标杆。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我国媒介生产融合进行研究。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置入产业融合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生产现状和传媒市场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全媒体生产路径的阶段化生产模式和具体生产策略。3、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提出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对于内容需求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而生产融合旨在建立下一代内容的生产优势,下一代内容显示了与新技术具有超强黏性的基本特性。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生产成为今天传媒生产的核心概念。4、提出媒介融合力即生产力。强调传统媒体媒介生产融合的本质是:将生产要素置于更加广阔的坐标系中进行最优化选择,发展传媒生产力。5、首次对不同层级的传统媒体生产现状进行广泛调研,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特点及不同层面传媒的生产融合模式。

二、千龙网中间道路能走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龙网中间道路能走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莫言小说创作研究概况及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三、本论文研究内容、框架及思路
第一章 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思想路向
    第一节 边缘写作立场与独立精神的自觉认同
    第二节 叛逆写作心态与自由精神的追随
    第三节 自我的追求与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延传
    第四节 忏悔写作的意义与博爱精神的继承
第二章 莫言小说“自主形象”与自由精神的书写
    第一节 “肉身”人物的觉醒与个性的完善
    第二节 “自主”人物的扩张与个性自由的对抗
    第三节 “有价值的个性”人物与个性自由的调控
第三章 莫言小说“非自主形象”与批判精神的重构
    第一节 “压抑”人物的反抗与社会文化批判的延伸
    第二节 “异化”人物的沉沦与社会文化批判的拓展
    第三节 “忏悔”人物的呼唤与自我批判的深化
第四章 莫言小说个性化叙事与文体自觉的纠偏
    第一节 小说文体互渗的探索与体裁反拨
    第二节 小说叙述视角的实验与叙述拒绝
    第三节 小说结构的感知化与心理补充
    第四节 小说“言体”的革新与语言反抗
第五章 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成因及意义
    第一节 主观精神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演变动因
    第二节 客观诱因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衍化发展
    第三节 个性化写作与扬弃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意义
结语:对当下个人化写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4)“中国式过马路”的传播符号解读与社会事实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缘起:十字路口的故事
一、“中国式”:一个标签的衍生
    (一) “中国式”的诞生
    (二) “中国式”的广泛运用及其衍生
二、媒介话语:逻辑分析和符号传播
    (一) 现象行为的话语分析
        1、警告性话语
        2、幽默调侃的话语
    (二) 原因层面的话语分析
        1、社会心理
        2、法不责众
        3、交通设施
        4、社会不公平
三、对策与措施:媒介话语的框架呈现
    (一) 对策的呈现
        1、提升公民意识
        2、完善道路规划和交通法规
        3、加强社会管理
    (二) 罚款的呈现
        1、罚款的可取性
        2、处罚的后果
四、反思与影射:学术话语的“小题大做”
    (一) 学术话语分析表象
        1、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
        2、法学方面的分析
        3、文化教育方面的分析
        4、具体参与方式的分析
    (二) 学术话语与媒介话语分析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 学术话语反思
五、舆论:从标签到标签的往复
    (一) 舆论的体现
        1、舆论的产生
        2、舆论场的交融
        3、对话机制的缺乏
    (二) 潜在的规则
        1、体制内的规则
        2、公共利益的远离
六、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旅游:京剧艺术传播的有效媒介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游“三体”对京剧艺术的传播
    (一) 旅游主体
    (二) 旅游客体
    (三) 旅游介体
二、旅游对京剧艺术传播的积极意义
    (一) 传承与发展京剧艺术
    (二) 为京剧院团生存发展开辟新方向
    (三) 推动京剧旅游演艺业的蓬勃发展
    (四) 为京剧艺术打入国际文化市场埋下伏笔
三、旅游对京剧艺术传播的负面影响
    (一) 负面影响的来源:旅游者的特殊身份
    (二) 旅游传播的负面影响
结语

(6)融合背景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媒体激变:多重驱动下的媒介融合
        1.1.2 媒介融合对广告业的全面冲击
        1.1.3 碎片化:媒体广告的载具行销新转向
        1.1.4 精细化:从整合营销到精细分销模式
        1.1.5 选题理由及研究动机
        1.1.6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问题
        1.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媒体投放文献综述
        1.2.3 有关碎片化、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精细化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访谈提纲设计
        1.3.4 研究一:访谈与分析
        1.3.5 研究二:问卷调查
    1.4 研究价值、创新、难点与局限性
        1.4.1 研究的价值
        1.4.2 研究创新
        1.4.3 研究的难点与局限性
2、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类型与演进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广告代理与广告代理制
        2.1.2 媒体广告代理
        2.1.3 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内涵
    2.2 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演变
        2.2.1 媒体广告代理诞生期(1979年—1993年)的经营模式
        2.2.2 我国媒体广告代理探索期(1993年—2002年)的经营模式
        2.2.3 媒体广告代理发展期(2002年—至今)的经营模式
    2.3 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类型
        2.3.1 媒体资源买断式独家代理
        2.3.2 以行业为导向的跨媒体广告代理
        2.3.3 跨媒体广告代理松散合作模式
3. 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3.1 媒体运作模式变化对媒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3.1.1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资源配置
        3.1.2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经营战略
        3.1.3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经营方式
    3.2 广告运作模式变化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3.2.1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广告组合
        3.2.2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广告策略
    3.3 广告载体变化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3.4 广告观念变化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3.4.1 受众主体的广告观念变化
        3.4.2 广告主的广告观念变化
        3.4.3 媒体广告代理的广告观念变化
4. 媒介融合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嬗变
    4.1 现有模式的嬗变取向
        4.1.1 跨媒体多元组合经营模式
        4.1.2 跨地域分销组合经营模式
        4.1.3 跨媒体集团化经营模式
    4.2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建构
        4.2.1 新模式建构的逻辑基础
        4.2.2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建构
        4.2.3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运行
5. 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的阻力与对策
    5.1 来自媒体的阻力与对策
    5.2 来自客户的阻力与对策
    5.3 来自受众的阻力与对策
    5.4 来自监管部门的阻力与对策
    5.5 来自代理公司的阻力与对策
6.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前瞻
    6.1 媒体广告理论的深化
        6.1.1 整合营销理论的全面化
        6.1.2 广告载具论的系统化
        6.1.3 增值服务观的延伸化
    6.2 媒体广告代理实践的革新
        6.2.1 客户需求沟通精细化
        6.2.2 载具开发利用精准化
        6.2.3 媒体服务的增值化
7、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2 研究局限
    7.3 后续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调查报告

(7)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结构框架与逻辑框架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监督相关问题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网络监督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 监督、网络技术及其关系
        二、 网络监督的内涵
        三、 网络监督的载体
        四、 网络监督的特点
        五、 网络监督的原则
    第二节 网络监督的实质
        一、 现代民主政治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二、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群众监督
    第三节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功能
        一、 经济功能
        二、 政治功能
        三、 文化功能
        四、 社会功能
第二章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网络监督是民众参与反腐败的重要途径
        一、 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二、 网络监督为反腐败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
    第二节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发挥呈现发展不平衡状态
        一、 网络监督主体的发展
        二、 网络监督对象的范围
        三、 网络监督载体的选择
    第三节 网络监督冲击传统反腐格局
        一、 传统反腐格局的含义与特点
        二、 网络监督对传统反腐格局的挑战与冲击
    第四节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困境
        一、 制度困境
        二、 信息困境
        三、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第三章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原因
        一、 网络技术条件的制约
        二、 网络文化建设的欠缺
    第二节 制度原因
        一、 网络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
        二、 网络监督与制度反腐之间缺乏链接
        三、 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第三节 思想原因
        一、 法律意识薄弱
        二、 道德意识淡漠
        三、 利益意识的驱动
第四章 完善网络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加强网络监督的制度建设
        一、 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管理
        二、 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举报、受理机制
    第二节 加强网络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结合
        一、 坚持网络监督与体制内监督的结合
        二、 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结合
        三、 坚持网络监督与传统群众监督的结合
    第三节 加强执政党对网络监督的引导
        一、 加强反腐倡廉的网络文化建设
        二、 积极营造反腐败的社会氛围
        三、 完善民众政治参与的沟通、管理与监督机制
    第四节 正确认识与处理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几个关系
        一、 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
        二、 政务公开与政府机密保护
        三、 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成本与效率
        四、 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
        五、 言论自由与网络管制
结束语 网络监督的未来发展及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展望
参考文献
图示目录索引
案例目录索引
附录
后记

(8)基于标题分析的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的舆论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读题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异
        0.1.2 当前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有关传播偏向的研究现状
        0.2.2 有关舆论控制及影响的研究现状
        0.2.3 有关新闻标题的研究现状
        0.2.4 有关报纸与网络的比较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0.3.1 研究方法
        0.3.2 创新点
第一章 舆论偏向与新闻标题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舆论概念的辨析
        1.1.2 什么是舆论偏向
    1.2 新闻媒体实现舆论偏向的途径
        1.2.1 新闻选择
        1.2.2 新闻的排序
        1.2.3 报道角度、取向的选择
        1.2.4 新闻评论
    1.3 新闻标题与舆论偏向的关系
第二章 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中体现的舆论偏向
    2.1 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的结构特点分析
    2.2 报纸头版与网络首页的新闻标题对比
        2.2.1 报纸头版容量小,网络首页容量大
        2.2.2 报纸头版偏时政,网络首页较全面
        2.2.3 报纸头版"目录化",网络首页"专栏化"
        2.2.4 报纸头版平面性,网络首页立体性
    2.3 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中体现的报道角度——以"抢盐风波"为例
        2.3.1 辟谣阶段的报道角度比较
        2.3.2 谣言澄清后的报道角度比较
        2.3.3 对该事件评价与反思的报道角度比较
    2.4 报纸与网络新闻评论标题中体现的立场
        2.4.1 新闻评论来源体现的立场
        2.4.2 新闻评论标题句式体现的立场
        2.4.3 新闻评论议题体现的立场
        2.4.4 新闻评论的落脚点体现的立场
    2.5 报纸与网络媒体舆论偏向的总体特征
        2.5.1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传播内容上的偏向
        2.5.2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表现形式上的偏向
        2.5.3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社会功能上的偏向
        2.5.4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内在价值上的偏向
        2.5.5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态度、立场上的偏向
第三章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差异的成因
    3.1 媒介特性的差异
    3.2 媒介刻板印象的差异
        3.2.1 报纸媒体的刻板印象
        3.2.2 网络媒体的刻板印象
    3.3 媒体的功能定位与受众定位差异
        3.3.1 报纸新闻媒体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
        3.3.2 报纸新闻媒体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受众定位
    3.4 新闻从业人员差异
第四章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4.1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4.1.1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
        4.1.2 网络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丰富与冲击
        4.1.3 报纸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提炼与引导
        4.1.4 报纸与网络共同作用重塑价值取向
    4.2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的应对措施
        4.2.1 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形成网络舆论中心
        4.2.2 提高报纸舆论引导能力,确立"服务——引导"型传播观念
        4.2.3 实现报网互动,形成共同的舆论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报告文学:文体必要与现代资质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报告文学的趋同性和异质性
    三、转型期报告文学的现代特质
第一章 转进路线: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第一节 《哥德巴赫猜想》的开启意义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二、《哥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
    第二节 1980-1990年代的突进与调适
    第三节 新世纪十年的开掘姿态
第二章 文化身份:文化生成与身份位移
    第一节 文化生成:三重参照
        一、报告文学发轫于现实生活场景
        二、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第三形式
        三、报告文学日益成为开放式复合型文学样式
    第二节 身份位移:原因与启示
        一、位移的几个层面
        二、位移的基本原因
        三、位移的主要启示
第三章 文本蕴涵:主题样态与题材范型
    第一节 以改革为基调的主题样态
        一、改革是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总体基调
        二、救赎是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的主体愿景
        三、几种代表性主题模式
    第二节 以民本为元素的题材范型
        一、不倦的话题——三农题材
        二、沉重的应对——生态诉求
        三、渴望的目光——教育关怀
        四、艰辛的抵抗——反腐意志
第四章 文体格调:现代品格与艺术维度
    第一节 现代文学品格
        一、生活预警的先锋性
        二、书写心态的平民性
        三、文本时空的史诗性
        四、价值取向的超越性
        五、文体风格的崇高性
    第二节 多元艺术维度
        一、报告形象:形神兼备
        二、思想感情:本真深切
        三、语言运用:鲜活明快
        四、叙述手法:灵活自便
        五、结构方式:创新自洽
        六、意境营造:情景交融
第五章 转进指向:日趋深化的发展理路
    第一节 批判理路:由审父到自审
    第二节 参与理路:由边缘到中心
    第三节 叙事理路:由聚焦到散点
    第四节 传播理路:由一元到多维
余论回顾与前瞻:挑战中的希望
    一、挑战:不应忽视的问题
    二、希望:新世纪可能的机遇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依据分析
    第一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产业驱动
        一、寓言: 带刺的玫瑰——三网融合
        二、三网融合初步指向——三屏合一
        三、三网融合最终指向——下一代内容
    第二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驱动
    第三节 媒介生产的现实需求
        一、媒介互补依据分析
        二、媒介受众依据分析
        三、媒介市场依据分析
        四、媒介品牌依据分析
        五、媒介价值链依据分析
第二章 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外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二、英国——受众导向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三、日本——国家战略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第二节 国内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一、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媒体固有的媒体成见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二、传统媒体条块分割的现状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三、跨地区——内容生产偏离本土化
        四、跨行业——资本运营放大化
        五、跨媒体——内部竞争的消弱
    第二节 媒介生产融合认识上的误区分析
        一、误区一: 新媒体不是媒体,新媒体生产只有资本运营
        二、误区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取代关系
        三、误区三: 生产需要融合,经营可以不融合
        四、误区四: 媒介生产"融合"与"专业化"是对立关系
第四章 全媒体愿景下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一、中国媒介生产的全媒体化运作
        二、中国媒介的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第二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传统媒体全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二、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媒业的合力变奏
    第三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生产
        一、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生产
        二、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专业化生产
    第四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案例分析
        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模式分析
        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集群式生产分析
        三、中央电视台的传统媒体价值延伸生产模式分析
    第五节 全媒体运作下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分析
        一、新闻产品同质化的可能性
        二、新闻产品客观性的损耗
        三、新闻产品关注度的两极化
        四、新闻中心式新闻生产的普适性
        五、新闻中心内部协调成本的增加
        六、传媒内部竞争的消弱
        七、全媒体运营能力的缺失
第五章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说明
    二、主要调研数据分析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三、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千龙网中间道路能走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3]莫言小说创作的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传统研究[D]. 彭秀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4]“中国式过马路”的传播符号解读与社会事实探究[D]. 赵洁. 云南大学, 2014(12)
  • [5]旅游:京剧艺术传播的有效媒介和途径[J]. 俞丽波. 音乐传播, 2013(04)
  • [6]融合背景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D]. 汤晓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5)
  • [7]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D]. 刘序明.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1)
  • [8]基于标题分析的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的舆论偏向研究[D]. 周娟. 中南大学, 2011(12)
  • [9]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D]. 龚举善. 武汉大学, 2011(04)
  • [10]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乾隆王的中路能走多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