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的抢救保存

历史资料的抢救保存

一、抢救性地保护了历史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苏日娜,王蕾,童翠萍[1](2022)在《非遗语境下徽州文书抢救性保护的科学体系构建》文中指出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语境下的"抢救性保护"概念基础上,从指导原则和灾害管理的层面展开讨论,提出徽州文书抢救性保护工作需要遵从多元性、原生性和普适性的原则,徽州文书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防灾对策、应急响应、修复保护五个方面,灾害管理则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以最终实现徽州文书的数字化保护。

张青萍,董芊里,傅力[2](2021)在《江南园林假山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近年来对于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现阶段针对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已经较为成熟且成体系,但是并没有针对园林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完整研究体系。尤其对于假山的保护,大多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且尚未对假山病害做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文章通过将假山与砖砌、石窟石刻文物进行类比,提出了假山作为石质文物可能出现的病害以及预防性保护办法,并且提示了园林假山的预防性保护区别于建筑遗产的核心内容——针对假山环境的预防性保护,希望建立一套针对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的预防性保护体系,以达到对其进行科学、系统、规范化保护的目的。

庞晓梦[3](2021)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山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地大物博,它蕴藏着大量丰富的非遗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正所谓“山东民歌出临沂,临沂民歌出苍山”,在临沂市苍山县这一个地区,孕育出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2013年,苍山民歌《绣荷包》就被列入了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苍山,又名“兰陵”。苍山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创作来自于民间,同时又扎根于民间,带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本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一大艺术瑰宝。本文以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这一地区的民歌为研究对象,从苍山民歌整体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演变、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价值和功能等因素进行首要的研究与探讨。之后对苍山民歌的发展概况、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以及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传播研究和发展研究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力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保护的角度与视野下,以发扬我国本民族非遗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为目标,对苍山民歌进行音乐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本课题的开展,结合了本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法和音乐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笔者希望借此次的考察研究,能对传统民间歌曲——苍山民歌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让这种生存在偏远地区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能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从而一直绵延传承、发展下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第一章,阐述苍山民歌的发展概况。从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演变、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价值和功能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介绍,以清楚地刻画出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基本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第二章,是对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的研究,文章从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苍山同名异曲《绣荷包》研究这两个章节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探讨出苍山地区这两首同名异曲的《绣荷包》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第三章,是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根据笔者的采访调查,得知在苍山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除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绣荷包》和同名异曲的《绣荷包》之外,还有其它四首同样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受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歌曲作品。它们分别是:《大踏青》、《纺棉花》、《歌唱大生产》和《拾子歌》等。笔者通过对赵桂秋和秦守印这两位代表性艺人的采访,以及欣赏观看他们的演唱表演来对这四首具有代表特色的苍山民歌作品进行历史和现状、传承人采访和艺术特征分析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第四章,是对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传承传播研究的考察。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一个重点章节,文章从传承人传承、学校教育传承、社会传承和新媒体传播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最终描述出当前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现状和传播情况。第五章,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发展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文章的最后一个重点章节。这个部分,是依据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生存现状所引发出的笔者的一些个人思考。阐明了苍山民歌虽然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撑下,在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它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面对这个冲击,笔者制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希望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实施,让苍山民歌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下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结语,最后归纳与总结全文,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提出不足之处。

王阮[4](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王颢霖[5](2021)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承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已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开展了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保护工作,形成诸多成果。本文聚焦当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论文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论文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营造技艺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厘清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其后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具体问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制度进行论述,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第三章试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项目本体评估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两方面展开,为评估工作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五章分别针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进行论述,结合实际保护案例,多方面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收束,并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进行展望。

安晓红[6](2021)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高建辉[7](2021)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具有特殊的文献史料价值,对其进行数据库建设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通过梳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流程,提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在宏观工作、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共建共享、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策略。

李仪[8](2020)在《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孕育了人类生存发展,记录了不同时期古老文明,积累了人类生存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大多城市都伴随着开源、发展、成长、繁荣、衰退,更有甚者直至消逝。基于此,以记录城市历史为要旨,挖掘城市文化、艺术、教育、城建、科技等多边资源的“城市记忆工程”应运而生。发展至今,我国共有127个城市和地区相继开展这一工程,为构建我国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囿于人力、资金及单一主体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城市记忆有失偏颇,可持续发展受限。城市记忆涵盖了城市建设、党政机关、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高等教育等诸多领域。其中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景观蜚声中外,形成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特点突出、价值量高,且资源集中、整体性强的历史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科技史发展的重要凭证。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高校记忆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保护主体不力、重视程度不足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实物采集、录音录像、搭建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技术手段,从“高校记忆”的角度,全面收集整理映现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记忆信息资源,拓展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建设渠道,构建全面、系统、完整、细致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体系。首先,梳理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现状及实施方式,指出目前该工程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寻与之对应的解决途径。并对我国“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追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沿革;其次,分析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特征,将其分为馆藏类记忆资源、建筑类记忆资源、实物类记忆资源三类,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资源评选标准;再次,探讨高校记忆视域下“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依据,制定实施策略,对高校记忆信息资源进行地毯式普查与挖掘,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全面介入反映高校历史记忆的文化信息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等领域,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按特征、属性系统分类,设定不同类型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搭建开放式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验证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操作性,以期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并应用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保证共享平台建设活力。

朱希[9](2020)在《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砖石建筑是以砖石为原材料,利用一定结构形式砌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一大类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悠久历史与重要地位。砖石建筑遗产承载历史、记忆感情、昭示风貌、象征精神、传承文化,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不但在城市物质形态保护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对社会文明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其价值认知、保护观念、保护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重要节点城市,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处于学术前沿,保护与发展成果引世人瞩目:姑苏古城不曾迁移、肌理完整,建筑遗产类型多样、特征鲜明,保护修缮的法律政策、监控管理、评价体系、合作机制相对完善,是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活态样本,对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具有参考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苏州范例,首先基于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以延续传承地域文化为目标,“分类、整合、梳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砖石建筑遗产,总结归纳出保护修缮过程中观念、技术、材料的流变过程;其次从时间、空间维度出发,横向提炼影响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发展的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因素,纵向梳理苏州建筑遗产保护历程与修缮技术发展演进特征,复合研究影响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技术发展的多因素作用模式。最后立足新时代,综合把握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保护观念与实践技术交织的发展趋势,推动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戎卿文[10](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抢救性地保护了历史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抢救性地保护了历史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非遗语境下徽州文书抢救性保护的科学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抢救性保护概念阐释
2 徽州文书抢救性保护的指导原则
    2.1 多元性
    2.2 原生性
    2.3 普适性
3 徽州文书的灾害风险管理
    3.1 灾害风险管理理念的建立
    3.2 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4 结语

(2)江南园林假山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园林与假山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缺失
2 假山的保护现状及病害分析
    2.1 假山的抢救性修复
    2.2 江南园林假山病害分析
3 假山的预防性保护体系构建
    3.1 针对假山本体的预防性保护
        3.1.1 建立江南私家园林假山三维模型数据库
        3.1.2 假山变形、残损及沉降监测
        3.1.3 假山裂缝、强度监测
        3.1.4 假山与植物共生关系监测
    3.2 针对假山环境的预防性保护
        3.2.1 江南私家园林文献档案库的建立
        3.2.2 确定假山环境基底保护范围
        3.2.3 假山局部微调
        3.2.4 建立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的全景环境数据平台
        3.2.5 私家园林航拍数据对比
4 总结
Synopsis

(3)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苍山民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文化背景
    第二节 历史发展演变
        一、春秋战国
        二、隋唐和宋代
        三、清朝时期
        四、新中国成立
    第三节 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
        一、主要类型
        二、艺术特色
    第四节 价值和功能
        一、审美价值
        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价值
        三、教育功能
        四、娱乐功能
        五、生存功能
第二章 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
    第一节 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
        一、历史演变
        二、流传与现状
        三、传承人采访
        四、艺术特征分析
    第二节 苍山同名异曲《绣荷包》研究
        一、历史和现状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三章 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
    第一节 《大踏青》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二节 《纺棉花》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三节 《歌唱大生产》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节 《拾子歌》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章 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传播研究
    第一节 传承人传承
        一、谭清元
        二、赵桂秋
        三、秦守印
    第二节 学校教育传承
        一、苍山县实验小学
        二、苍山县兰陵镇第二中学
        三、临沂大学
    第三节 社会传承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
        一、大众传媒
        二、音乐比赛活动
        三、互联网传播
第五章 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发展研究
    第一节 苍山民歌的生存现状
        一、重视和宣传程度不够
        二、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及时
        三、文化内涵挖掘尚浅
        四、传承人员老龄化和断层化现象严重
    第二节 苍山民歌的发展措施建议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强民歌生存环境的保护
        三、加强传承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保护
        四、与其他姊妹艺术共存发展
        五、发展民俗旅游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及致谢

(4)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口述历史档案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2.3 本体理论
        2.3.1 本体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构建流程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4 知识发现理论
        2.4.1 知识发现定义
        2.4.2 知识发现过程
        2.4.3 知识发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4.4.1 术语词表构建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4.4.3 充实、修正本体
        4.4.4 本体模型转换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5.2 模式层组织
        5.2.1 本体解析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5.2.3 关系界定
    5.3 数据层组织
        5.3.1 信息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5.5.1 数据准备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6.1.1 整体—局部分布
        6.1.2 项目—时间分布
        6.1.3 项目—地点分布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缘起
        二、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初兴(20 世纪初——1948 年)
        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耕耘(1949 年建国后——1976 年)
        三、传统营造技艺研究的接续(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四、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新篇章(21 世纪初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
        一、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的现状
        二、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伦理原则
        三、现有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保护制度的体系建设
        一、项目申报与认定制度
        二、完善保护名录制度建设
        三、技艺传承机制的完善
        四、保护规划编制与履约
        五、评估与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一、文化遗产评估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二、构建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框架说明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目标内容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主客体
        四、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方式与流程
        五、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原则
        六、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的搭建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价值评估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现状评估
        三、评分方式与分类保护模型的设计
    第四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方式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要素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二、行业保护团体与机构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持有者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一、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性保护
        四、传统营造技艺的展示性保护
        五、传统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一、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背景
        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紧迫性
        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模式
        二、现代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索
        三、行业组织与营造团体
        四、面向公众的普及与宣传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附录2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附录3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技艺类)
    附录4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美术类)
    附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国家)
    附录6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部级)
    附录7 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研究出版物内容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的现状
二、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生态变迁的影响
    (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三)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有限
    (五)传统艺术创新不足
三、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1.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州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 对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二)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搭建发展共享平台。
        2. 让非遗产品产业化。
    (三)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
    (四)设立保护专项资金
    (五)创新传承艺术

(7)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现状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
        1. 理论研究情况。
        2. 建设实践情况。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相关数据库建设基础薄弱。
        2. 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明显不足。
        3. 数据库建设发展不平衡。
        4. 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一)建设目标
    (二)建设原则
    (三)建设思路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有声数据库建设策略
    (一)宏观工作策略
        1. 调查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2. 确立项目,争取宏观保障。
    (二)资源建设策略
        1. 确定数据库的资源体系。
        2. 资源收集。
        3. 资源整理与存储。
    (三)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策略
        1. 确定平台的架构和功能。
        2. 软硬件平台的建设。
    (四)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共建共享的模式和主体。
        2. 实现共建共享的途径。
        3. 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五)版权的保护策略
        1. 版权归属与保护问题。
        2. 保护数据库自身版权的途径。
        3. 避免资源收集和传播中版权纠纷的方法。

(8)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城市记忆工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现状
    2.2 “城市记忆工程”实施方式
    2.3 “城市记忆工程”存在的问题
3 高校记忆的形成发展史
    3.1 中国“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3.2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简述
4 高校记忆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
    4.1 高校记忆的内容
    4.2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特征及种类分布
    4.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价值与评价
5 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5.1 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依据
    5.2 高校记忆实施策略
    5.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挖掘与分析
6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管理
    6.1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数字化采集
    6.2 高校记忆档案资源整理与编目
7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构建基础
    7.1 国内外城市记忆工程数字化网络平台概述
    7.2 城市记忆工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现实需要
    7.3 城市记忆工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的理论基础
8 城市记忆工程下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搭建
    8.1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总体设计概述
    8.2 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8.3 高校记忆信息资源的推广应用
9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说明
        1.2.1 概念界定
        1.2.2 概念说明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分期与分类原因
        1.6.1 分期原因
        1.6.2 分类原因
第二章 城墙类砖石建筑遗产
    2.1 保护历程
        2.1.1 抢救补修时期—筹募经费、艰难维修
        2.1.2 曲折停滞时期—社会动荡、大拆大建
        2.1.3 探索恢复时期—原式原样、新旧有别
        2.1.4 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和谐、手法多样
    2.2 典型修缮技术
        2.2.1 基础加固技术
        2.2.2 局部增强技术
        2.2.3 裂缝修补技术
        2.2.4 植被清除技术
        2.2.5 地基勘察技术
        2.2.6 修缮材料应用
    2.3 本章小结
        2.3.1 技术演进小结
        2.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2.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 塔幢类砖石建筑遗产
    3.1 保护历程
        3.1.1 艰难抢救时期—普遍保养、重点维修
        3.1.2 坎坷阻塞时期—技术受限、理念缺失
        3.1.3 转折恢复时期—社会安定、传统延续
        3.1.4 探索发展时期—小微介入、新旧协同
    3.2 典型修缮技术
        3.2.1 地基改良技术
        3.2.2 基础扩大技术
        3.2.3 主体维修技术
        3.2.4 局部连接技术
        3.2.5 涂层修理技术
        3.2.6 检测勘察技术
        3.2.7 表面清洗技术
        3.2.8 修缮材料应用
    3.3 本章小结
        3.3.1 技术演进小结
        3.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3.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四章 桥梁类砖石建筑遗产
    4.1 保护历程
        4.1.1 改建时期—满足需求、替换重修
        4.1.2 过渡时期—平澹无奇、进展滞碍
        4.1.3 进取时期—广泛重视、尊重原样
        4.1.4 保养时期—技术成熟、维持原貌
    4.2 典型修缮技术
        4.2.1 基础增强技术
        4.2.2 局部补换技术
        4.2.3 测量监控技术
        4.2.4 迁建工程技术
    4.3 本章小结
        4.3.1 技术演进小结
        4.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4.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五章 其他类型建筑遗产
    5.1 保护历程概述
        5.1.1 荒废时期—征用占据、改造破坏
        5.1.2 承接时期—整修加护、使用安全
        5.1.3 恢复时期—加固修补、原貌恢复
        5.1.4 完善时期—产权更替、风貌保护
    5.2 修缮技术概述
        5.2.1 宗教建筑
        5.2.2 民居、园林建筑
        5.2.3 牌坊
        5.2.4 墓葬
        5.2.5 运河纤道
    5.3 本章小结
        5.3.1 技术演进小结
        5.3.2 技术重点与难点
        5.3.3 技术特点与影响
第六章 修缮技术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6.1 演进分期特征总结
        6.1.1 萌芽时期—观念混沌、破旧立新(1912-1949)
        6.1.2 蛰伏时期—象征精神、暗中完善(1949-1978)
        6.1.3 成熟时期—百家争鸣、莫衷一是(1978-1999)
        6.1.4 互动时期—文化多元、真实完整(2000-至今)
    6.2 技术发展特征总结
        6.2.1 条件保障方面
        6.2.2 技术成就方面
        6.2.3 局限不足方面
    6.3 影响技术发展的社会人文因素
        6.3.1 社会经济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3.2 民族文化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3.3 法律法规与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
    6.4 影响技术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6.4.1 地理气候与修缮技术
        6.4.2 地方材料与修缮技术
        6.4.3 地质地貌与修缮技术
    6.5 影响因素作用模式
    6.6 现代修复原则应用
    6.7 技术与保护的交织
        6.7.1 共存
        6.7.2 共生
        6.7.3 共建
        6.7.4 共享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采访实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抢救性地保护了历史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遗语境下徽州文书抢救性保护的科学体系构建[J]. 苏日娜,王蕾,童翠萍. 图书馆建设, 2022(01)
  • [2]江南园林假山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J]. 张青萍,董芊里,傅力. 建筑遗产, 2021(04)
  • [3]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庞晓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5]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D]. 王颢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安晓红. 甘肃高师学报, 2021(01)
  • [7]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策略研究[J]. 高建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8]高校记忆视域下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D]. 李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8)
  • [9]民国以来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技术发展研究[D]. 朱希.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10]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历史资料的抢救保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