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听辅助英语教学

浅析视听辅助英语教学

一、浅析电教辅助英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指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张建利[2](2020)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利用大量课上时间进行板书,费时多收效却低,而电教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被引入初中英语课堂之后,不仅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改进了初中英语教与学的方式,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从意义、原则和策略三方面,对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常立娜[3](2019)在《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舟曲县教学点为例》文中提出由于受到教育观念滞后、经济发展缓慢、通信不便等的不利影响,导致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得教学点存在的“开不好、开不齐”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而网络研修具有能够为教师提供跨时空、跨地域的成长平台和环境的优势,能够通过网络为教学点教师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效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在甘肃省舟曲县组织、开展一系列网络研修活动改善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培养信息化教学技能、锻炼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点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本研究通过梳理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文献,并经过实地调研在了解了甘肃省舟曲县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五位一体-三段式”的网络研修模式。通过组建以专家团队、电教中心负责人、教研员、中心校教师以及教学点教师为主的“五位一体”的网络研修团队,以及由专家引领淡入、中心校教师示范到专家淡出,教学点教师自组织的三段式的网络研修过程,并以改变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提高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采用行动研究进行多轮迭代,同时对教学点个别教师进行重点关注,并在网络研修实践过程中,进行研修效果分析、模式修正。对初步提出的“五位一体-三段式”的网络研修模式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经过多轮网络研修实践活动,最终提出了较为有效的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五位一体-三段式”的网络研修模式对提升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有效可行的。

卢玉林[4](2018)在《电教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电教工具越来越多地走进学习课堂,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将电教辅助教学的优势进行充分挖掘,将电教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进行巧妙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分析了几种电教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希望对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赵伟[5](2015)在《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丰富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同时,素质教育理念提出,课程改革已经被提上日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教师的重视。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提升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有利于重难点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将简单探讨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希望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胡英[6](2012)在《如何有效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文中提出电教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有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概括,并就如何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辅助初中英语教学提出观点。

胡加圣[7](2012)在《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传统与研究范式,而另一方面,跨学科整合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之下,有必要采用一种学科构建的视角,来探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以解决中国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实效等问题。基于这一主题目标,需要梳理并回答以下主要问题,如: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何?二者的学科基础与融合点是什么?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机制和表现形式是什么?什么是外语教学的信息化研究范式?为什么说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是外语教学技术化研究范式形成的基础?为什么说信息化研究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是外语教育新学科成立的前提和标志?什么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其成立的条件和依据有哪些?其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现实基础是什么?代表性的学科成果反映在哪些方面?等等,显而易见,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答,能够促进对当今我国如火如荼的外语信息化教学事业的理论归纳,使这项跨学科的纷繁复杂的学科教学理论探索得以提炼、总结、完善,并首先达到能够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补充其在学科教学技术研究方面空白的目的;其次,更重要的是,也起到丰富和完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体系、推动大学外语教学事业发展的作用。本项研究主要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提出与思考、探索与解答,来表达这样一个研究主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和首选方法,而信息技术化的外语教学又是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这种范式的形成和转换,按照美国学者库恩“科学革命”的条件来衡量,是一种新兴学科——即外语教育技术学——成立的前提。外语教育技术学具有自身基本的学科构成要素: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发展的实践支撑;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成果等又构成了这个新兴学科的基本表现要素。这些内外因素证明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雏形。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元理论基础之上的思辨性研究。在这宏观研究方法之下,为了证明某些微观观点和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及正确性,也适当采用了其他诸如文献综述、统计分析、个案研究等量化和分析的研究手段。本文的论证结构,根据主题区分的原则,主要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的剖析,从理论上证明“范式”这一概念对于新兴学科产生的基础性支撑。接着通过具体的讨论,证明了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种技术化范式确立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推导出第二个主题目标——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上的产生和存在。本文后一部分,是对于上述推论结果的验证——即对新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属性、理论框架及发展实践等,进行实证性的说明。全文研究主题是对教育信息技术范式下的新学科理论体系进行挖掘总结和归纳验证,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一个新的学科初步建立的事实。本项研究的主要论点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即大学英语教学,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庞大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再仅凭传统人工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完成大规模的教学任务。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理论和学科基础的跨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应运而生,顺其自然地成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方法论。第二,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问,是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语教学资源以及设计外语教学过程的一门学问。它研究的不是技术实体本身,而是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技术化地处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实践和理论。它的根本目标还是外语教学,但是直接目标却是对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过程,这是外语教育技术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第三,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与信息有着天然的关联性。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具有内在共生性、本体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形成的逻辑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为外语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根据库恩科学革命理论框架中的“范式转换”学说,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产生因此具备了逻辑前提和现实的可行性。第四,外语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门类。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交际法理论和整合法理念等基础上递进发展、演变而来的生态化整合理论,是对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综合理论体系的整合总结。生态化整合理念是从中国外语教育技术多年研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理论体系,是在总结和吸收各种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外语教学生态化整合理论强调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论认为,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是一种综合、动态、平衡的环境。它应该具有兼容功能、调节功能、制约功能等。兼容、动态、良性这些要素,是构成和谐的外语教学生态的评价标准。第五,生态化整合的学科理论观点决定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化方法论思想。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是生态化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中的外部表现,是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自我风格的内在体现。生态化整合理念既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过程,又能体现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的外语教学新方法,是外语教育技术学生态化整合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学方法论的本质体现。第六,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生态化整合方法论思想,决定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不能再简单套用过去语言学研究中过时的、单一的、僵化的、滞后的、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式的学科研究方法,而是应该寻求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性研究,形成一种动态的组合式、构建式、形成性研究方法,以体现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科学性、技术性和人文性。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基于设计的研究”。这是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研究模式,具有行动性、长期性、循环型、变化性、复杂性等特点。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范式,符合外语教育技术的复杂学科性质,是最能体现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特点的研究范式。第七,外语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问。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的技术与人、技术与语言、技术与教学之间的重要关系。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有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大类。教学资源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四个要素;教学过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环节。从技术形态的角度划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外语教学、多媒体外语教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和语言学的数理统计分析等内容。从课程内涵来考察,则主要包括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学科内部要素,以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背景、学科地位、学科发展、学科政策、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外部因素。第八,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成立、发展及学科地位的巩固,还要有现实实践活动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专业研究团体、研究者个体、专业学术期刊、专业的学术会议以及较为系统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上述系统讨论,本文形成的基本结论是:语言、信息和技术的本质特征,为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的整合提供了逻辑关联,为教学范式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基础;新范式的转变作为一种“学科共同纲领”,标志了一种新学科的诞生。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对象及内容、教学实践、研究团体和力量、专业期刊及学术会议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梳理和论述,我们认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构建过程,从推理到证实,已经从初步完成,换言之,基于范式转换学说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已经从理论上的存在变成了现实中的学科雏形。最后,本文对研究中的不足问题也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未来研究态势进行了展望。

付晓玲[8](2009)在《现代电教手段技术下“三问”英语教学》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教手段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英语课堂。这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而且也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康丽[9](2008)在《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CALL)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突显,CALL走向课堂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初中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发展的真实情况,作者选择齐齐哈尔市三所有代表性的初中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问卷总计调查了24名英语教师,3名电教人员及218名学生。调查从学校的软硬件配置情况,教师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他们对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态度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虽有很大的改善,但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虽然英语教师及学生多数都接受CALL,但其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在CALL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等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增加对教育技术的投入,力求使CALL步入正轨;因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效能的发挥,因此提倡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开发积件库,为教师提供合适的软件,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应正确看待CALL与传统教学的关系,CALL不会取代传统教学,它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用CALL的真正目的。

刘萌[10](2021)在《探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文中指出电教媒体即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教学,它能同时为师生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给课堂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电教媒体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料,满足教师教学设计的需求,并能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突出上课重点,大大节约上课时间。生动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英语课的热情,使课堂主体地位悄然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上重新占有了主人翁的地位,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二、浅析电教辅助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电教辅助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意义
二、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二)自主选择原则
    (三)教学实效原则
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课前导入环节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想象思维
    (四)输入不同文化意识

(3)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舟曲县教学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1.1.2 网络研修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行动研究
        1.4.2 案例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研修研究综述
        2.1.1 网络研修研究现状
        2.1.2 网络研修的涵义
        2.1.3 网络研修模式综述
        2.1.4 网络研修的发展困境
    2.2 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综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3.2 学习共同体理论
    2.4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
3 “五位一体-三段式”网络研修模式构建
    3.1 教学点教师现状分析
        3.1.1 意识与态度
        3.1.2 知识与技能
        3.1.3 应用与创新
        3.1.4 小结
    3.2 “五位一体-三段式”网络研修模式
        3.2.1 “五位一体”的内涵
        3.2.2 “三段式”的内涵
4 “五位一体-三段式”网络研修模式应用及效果分析
    4.1 网络研修环境
    4.2 第一轮网络研修实践与效果分析
        4.2.1 第一轮网络研修设计
        4.2.2 第一轮网络研修过程
        4.2.3 第一轮网络研修效果
        4.2.4 总结与修正
    4.3 第二轮网络研修实践与效果分析
        4.3.1 第二轮网络研修设计
        4.3.2 第二轮网络研修过程
        4.3.3 第二轮网络研修效果
        4.3.4 总结与修正
    4.4 第三轮网络研修实践与效果分析
        4.4.1 第三轮网络研修设计
        4.4.2 第三轮网络研修过程
        4.4.3 第三轮网络研修效果
        4.4.4 总结与修正
    4.5 “五位一体-三段式”网络研修模式应用原则
        4.5.1 教学点教师为主体
        4.5.2 教学点教师“自组织”为目标
        4.5.3 交流协作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4.5.4 采用易操作的研修工具
        4.5.5 合理安排研修活动
        4.5.6 体制机制的保障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读研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4)电教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电教辅助激发英语兴趣
二、利用电教辅助丰富课程形式
三、利用电教辅助培养综合素养

(5)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英语学习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
2 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
3 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4 应系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构建合理的课堂评价体
5 结论

(6)如何有效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教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有利于英语教学情境化和语言学习交际化
    3. 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省时高效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品德
二、使用电教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过分追求声像效果, 淡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2. 传统教学与电教媒体教学整合不科学
    3. 追求多媒体的形式, 忽视多媒体的功能
三、科学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1. 适时适当地选用电教媒体, 应注重目标性, 突出针对性, 讲究多样性
    2. 改变“电教是万能的”观念, 客观地评价传统教学模式
    3. 在电教媒体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必备条件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7)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鸣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选题缘起
        1.1.1 现实背景的选择
        1.1.2 理论的盛宴和技术的缺席
        1.1.3 学科发展的需求
        1.1.4 研究基础和条件
    1.2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意义概述
    1.4 理论背景
        1.4.1 哲学基础
        1.4.2. 理论背景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结构
    1.7 本文主要观点
第2章 范式与外语教育研究的关系——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理据概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学
        2.1.2 教育
        2.1.3 技术
        2.1.4 学科
        2.1.5 范式
    2.2 范式与外语教育研究的关系
        2.2.1 范式是一种科学转换的依据
        2.2.2 外语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理据分析
        2.2.3 范式转换与外语教学新学科的诞生
        2.2.4 对外语教学实践中现有“范式”的概念辨析
    2.3 外语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2.3.1 文献综述
        2.3.2 CALL 研究综述
        2.3.3 CALL 与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概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关系辨析——外语教育技术范式的理据分析
    3.1 技术的哲学思考
        3.1.1 技术的定义与本质分析
        3.1.2 技术的价值分析
    3.2 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本质关联性——外语教育技术范式成立的逻辑基础
        3.2.1 信息与信息技术
        3.2.2 语言与外语教学
        3.2.3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本质关联性分析——技术范式成立的逻辑基础
    3.3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作用分析
        3.3.1 工具职能
        3.3.2 生存论角色解读
        3.3.3 媒介论视角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范式的形成和转换
    4.1 范式形成和转换的前提
    4.2 范式形成和转换的标志——外语教学研究“共同纲领”的发展和演变
        4.2.1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大纲的“技术化”发展进程
        4.2.2 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新范式的实践推进和“共同纲领”的形成
    4.3 新范式的本质属性——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
        4.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概述
        4.3.2 新范式的本质是教育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过程的整合
        4.3.3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技术机制及其实质
    4.4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设计模式剖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学科理论研究
    5.1 学科构建的背景和条件概述
    5.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与知识基础
        5.2.1 逻辑起点
        5.2.2 知识基础
    5.3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
        5.3.1 学科交叉理论
        5.3.2 外语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学与外语教育学的学科交叉
    5.4 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5.4.1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5.4.2 外语教育技术及外语教育技术学:定义与特点
        5.4.3 外语教育技术学主要理论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6.1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6.1.1 研究对象
        6.1.2 研究内容
    6.2 基于技术形态的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内容分析
        6.2.1 网络外语教学
        6.2.2 多媒体外语教学
        6.2.3 语料库技术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方法论探索
    7.1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方法论探索
        7.1.1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方法论研究
        7.1.2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方法论的发展和形成
    7.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7.2.1 概述:研究方法、教学法和方法论的关系
        7.2.2 外语教学学科研究方法发展评述
        7.2.3 对国内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研究
        7.2.4 基于设计的研究:外语教育技术学的新研究方法探索
        7.2.5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考察
    本章小结
第8章 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专业建设及发展雏形
    8.1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生背景概述
    8.2 外语教育技术学产生的几个现实性标志因素
        8.2.1 学术期刊
        8.2.2 外语教育技术学研究力量
        8.2.3 学术会议
    8.3 外语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雏形——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
        8.3.1 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实践
        8.3.2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的意义、突破和创新
        9.2.1 意义
        9.2.2 突破
        9.2.3 创新
    9.3 问题及不足
    9.4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目录
    中文文章
    中文着作
    在线资源
附录 正文图表索引
    表格
    图表

(8)现代电教手段技术下“三问”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教辅助形式与教学实效孰轻孰重
二、电教辅助形式与知识形成孰轻孰重
三、电教辅助形式与课堂互动孰轻孰重

(9)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CALL)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概念界定
    2.2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理论依据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3.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3.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3 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4 数据收集
    3.2 数据分析
        3.2.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施及利用情况
        3.2.2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3.2.3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3.2.4 教师和学生调查信息对比
4 结果与讨论
    4.1 CALL 的发展受制学校辅助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4.1.1 学校硬件配备情况制约CALL 的发展
        4.1.2 学校软件建设制约CALL 的发展
    4.2 教师计算机水平提高的迫切性
    4.3 CALL 课堂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 CALL 与传统英语教学关系的处理
5 建议及对策
    5.1 学校辅助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5.1.1 辅助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5.1.2 共享积件库的建立
    5.2 教师CALL 水平的提高
    5.3 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情感培养
    5.4 CALL 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校辅助教学设施及利用问卷(电教人员卷)
    附录2: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卷)
    附录3: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卷)
致谢

(10)探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电教媒体丰富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
二、利用电教媒体扩充初中英语教材内容
三、利用电教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课堂营造了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能够有效突出英语课上的重难点,节约教师讲课时间
    (三)能够扩充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帮助学生增长见识
    (四)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四、浅析电教辅助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课中的应用[J]. 张建利.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0(11)
  • [3]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舟曲县教学点为例[D]. 常立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电教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 卢玉林. 新课程(下), 2018(11)
  • [5]如何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英语学习氛围[J]. 赵伟. 英语广场, 2015(08)
  • [6]如何有效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英语教学[J]. 胡英.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02)
  • [7]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 胡加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2)
  • [8]现代电教手段技术下“三问”英语教学[J]. 付晓玲.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02)
  • [9]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CALL)的调查与研究[D]. 康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
  • [10]探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J]. 刘萌.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1(08)

标签:;  ;  ;  ;  ;  

浅析视听辅助英语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