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

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

一、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贾雪涛[1](2018)在《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装调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长观瞄跟踪系统是现代战争中车载武器的重要设备,是实现战场搜寻、识别、跟踪目标的主要装备,具备昼/夜等全天候作战功能。本车长观瞄跟踪镜主体采用了挑担式和潜望式光学平台相结合的综合光电结构型式,在可见光直瞄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感器成像通道,将电视探测器、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机,分别置于可见光通道的旁侧。多传感器之间的平行性由高精密俯仰回转轴系保证。围绕某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总结该型车长镜光学系统以及结构系统在装配与调校过程的工艺和检测方法。对光学系统的定中心、多传感器光学窗口粘接、轴系动密封性、可见光通道与传感器通道的光轴同步一致性和消像旋光学系统等技术难点进行分析,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对关键技术及要求进行攻关,通过装调实验研究,对于新旧装调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最佳的装调技术方案。

姚兆[2](2018)在《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进程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武器装备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因此,各国在研究新型装甲车辆时,除继续保持大口径火炮,提高初速并且不断研制新弹种外,都把火控系统的研制摆在首要位置。瞄准线稳定技术作为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的关键技术,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90年代已成功将上反稳瞄技术应用于装甲车辆火控系统当中,而我国对上反稳瞄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技术不够成熟,部队现役大量的装甲装备还是简易火控,99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采用的是较先进的下反稳像技术,近几年随着上反稳瞄技术的发展成熟,96A式坦克火控系统、99A式坦克火控系统、04式步兵战车火控系统、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火控系统、8×8轮式装甲突击车火控系统相继定型列装部队,虽然已经填补了技术空白,但在稳定精度、适应战车的机动性,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开展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对装甲装备火控系统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题以“××型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研制课题为背景,将陀螺理论、机电一体化设计理论、控制理论、误差分析理论、可靠性设计理论与现场试验相结合,开展了典型双轴陀螺平台稳定机理的研究,并结合该课题产品样机的研制,进一步研究了上反稳瞄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了上反稳瞄系统原理样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某型步兵战车火控系统当中。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研制了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该系统由双轴陀螺稳定平台(上反组件)和稳瞄控制组合构成。从二自由度陀螺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其运动特性,研究了由二自由度陀螺构成的陀螺稳定平台类型及其典型应用。陀螺稳定平台采用半液浮积分陀螺作为惯性传感元件,用于敏感载体的扰动角速率;与稳定伺服校正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力矩电机构成稳定控制系统,完成瞄准线相对大地空间的稳定。其中陀螺稳定平台作为控制对象,主要编排有陀螺传感元件和电机执行元件,将敏感到的载体扰动送至稳瞄控制组合,同时接收经校正放大后的驱动信号,由力矩电机拖动反射镜实现瞄准线稳定。稳瞄控制组合接收火控计算机的控制逻辑和控制信号,完成系统的上电时序控制、工况转换、传感器数据处理、陀螺供电、稳定误差信号校正、功率放大、瞄准跟踪控制及伺服信号的校正放大,从而实现瞄准线双向稳定控制、跟踪控制、目标角速度输出、瞄线手动调漂及瞄准线伺服于火炮线的伺服控制等功能,并将火控计算机所需的状态信号和传感器信号发送给火控计算机。针对经典PID控制抗干扰能力差、控制精度低的缺陷,采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相结合,对比研究了多种控制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和自抗扰控制理论,为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通过仿真实验和实物测试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充分考虑武器装备工作的特殊性,针对目前国产装备可靠性低的现状,应用FMECA方法对上反稳瞄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设计,为本系统建立了可靠性数学模型,提出了模型假设条件,分别对稳瞄控制组合和上反射镜组件以及稳瞄系统总体进行了可靠性预计,并提出了可靠性技术设计概念。针对不同作战地形条件对瞄准线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上反稳瞄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了实验分析与验证。

吴学鹏,胡际先[3](2018)在《潜望镜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潜望镜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焦距252 mm504 mm的连续变焦潜望镜光学系统,该系统将传统的采用翻转变倍方体的跃式变倍方式改为沿轴向移动变倍镜组和补偿镜组实现连续变焦的方式。系统经仿真验证及像质分析证明,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结果表明,光学系统空间分辨率小于2′。

李少辉[4](2017)在《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是在激光通信技术和激光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测控体制,是一种利用激光作为信息载体,实现对空间飞行器轨迹测量与数据传输、中继,地面站与飞行器之间上行控制信息、下行遥测信息与有效载荷测量信息传输、星间距离测量以及时钟频率传递等的一体化系统,适应了未来测控和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调研及借鉴国内外星载激光通信技术与测距技术,基于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原理,开展星间捕获、星间随动、星上扰动及星间时间等信息传递等技术研究及地面验证实验系统设计。研究星间单场摆扫捕获及多场摆扫捕获关键技术,重点通过仿真建模,研究影响捕获时间的关键因素,梳理关键影响环节;研究星间单向随动及双向闭环随动误差对系统随动性能的影响,并重点针对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对链路双向闭环随动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仿真验证随动角方差收敛特性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星上扰振源进行特性研究,分别对平衡反作用轮、静不平衡反作用轮、动不平衡反作用轮及谐波扰动反作用轮进行解析建模,为星上扰振影响提供分析模型;针对星间激光测距链路实现原理,进行时钟频率误差源分析,根据时间误差源研究提高测距精度的方法,并给出高精度测距方案。通过对影响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各项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现,开展地面模拟验证实验系统关键技术分析,结合目前卫星通信及测距技术水平,重点对卫星扰动模拟技术、卫星随动仿真模拟技术、星间光信号收/发模拟技术及星间高精度测距技术进行仿真分析,并针对各项技术给出提高星间激光通信性能与测距精度的关键解决措施。完成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关键技术的地面验证系统的设计及样机研制,针对现有卫星激光通信及测距指标要求,给出卫星扰动模拟器、卫星随动仿真模拟器、卫星光信号收/发模拟器及时间测量模拟器的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性能测试,通过实验验证高精度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的可行性。

郑传武[5](2016)在《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结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针对某型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稳定结构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该系统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实现对目标云团的远距离探测,系统采用单元式红外探测器,在红外波段不呈现具体图像,并且配备小型可见光CCD摄像机辅助瞄准。系统具备俯仰和方位两个轴向的扫描功能,能实现较高自动化的定点监测、扇区和360°周视无间断扫描。通过对系统稳定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充分体现了系统对稳定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制造装调技术,有效隔离了车体振动等因素带来的扰动,避免系统光轴抖动,实现了在车体行进过程中仪器光轴始终保持稳定并瞄准目标。该型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目前已成功研制并转入生产阶段,其研究与开发在民用和非民用领域上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介绍了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特点,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部分理论和研究成果;针对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研制功能需求,分析了其总体布局和架构;分析了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坐标体系和稳定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光电稳定系统实现可靠稳定并保持的一些关键技术;探讨了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一些工程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针对光电稳定系统多光路光轴同轴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某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干扰力矩和反射镜俯仰角度进行具体设计计算;对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光机装调进行论述,对光电稳定系统今后所要面临的新的工程应用问题及持续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论文的稳定结构分析与研究为当前及今后的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

张强,赵战龙,张晨然[6](2014)在《乘车战斗系统加装桅杆式瞄准装置的设计 论工程设计与系统战斗力提高的关系》文中认为针对当前反恐怖作战特点和城市作战的需要在战斗车辆上加装桅杆式瞄准装置,提高乘车战斗系统的观察能力和作战力量。桅杆式的观瞄系统的原理主要是结合保罗II式棱镜转像望远系统和"上反"稳像式系统的原理设计的,设计的光路集合了两种光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结构简单、光路清晰、稳定视场大,能得到较大的潜望高度等优点。乘车战斗系统加装桅杆式瞄准装置,可增强战斗车辆的观察能力,进而加强打击和防护能力。

朱大略[7](2010)在《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瞄准镜的分类、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车载使用要求,设计了一种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该瞄准镜具有1.2倍与3倍互换特点,便于射手大视场(小倍率)搜索目标和小视场(大倍率)精确瞄准。文中详细分析了变倍的几种方式,比较后得出移动转像透镜组方式来实现变倍为最佳方案,即利用物像交换原则。重点叙述了变倍枪塔瞄准镜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零部件结构设计、误差分析以及试验验证。为了确保传动系统设计一次成功,设计过程中利用Pro Wildfire 3.0设计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建模、模拟装配和运动仿真,并得出运动分析图和数据结果,同时运用ANSYSWorkbench分析了齿轮组中换向齿轮的应力和应变,并得出应力和应变分布图。

全秀祥,赵家政,田谦益[8](2009)在《基于旋转变压器的俯仰瞄准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旋转变压器的原理及其数字化检测方法,详细地分析了俯仰瞄准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采用了遇限削弱积分的位置式PID算法,改善了俯仰瞄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稳定性,提高了其控制精度.

林昭珩[9](2009)在《可变倍枪瞄镜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装甲车固定倍率高射机枪瞄准镜的不利因素,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变倍枪瞄镜,高倍率小视场作为瞄准目标之用,低倍率大视场作为捕捉目标之用。本文介绍了枪瞄镜的基本光学系统,阐述了望远式瞄准系统的变倍原理。通过对变倍系统实现途径的探讨,采用了物像交换原则移动中继透镜组方案。运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对物镜、中继透镜及目镜光学系统的结构参数进行调试、优化,并做出像质评价。文中还设计了枪瞄镜变倍组件的机械结构并分析了系统的瞄准误差。枪瞄镜的技术指标:视放大率为1.2×时视场角为30°,3×时视场角为20°,出瞳距离为24mm,出瞳直径为φ4.5mm,俯仰角为-5°~50°。

李桑梓,陆炳哲[10](2007)在《俄罗斯PARUS-98潜望镜系统综述(续二)》文中研究指明对俄罗斯PARUS—98E光电桅杆的基本性能、光学系统原理和瞄准线稳定和控制作了深入说明。叙述了与PARUS—98E潜望镜系统有关的电机和测角解算器的性能和数据。最后对PARUS—98E光电桅杆的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

二、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装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观瞄镜技术的发展情况
        1.1.2 国内车载观瞄跟踪镜的发展情况
        1.1.3 国内外车载武器光电系统对比
    1.2 车载光电系统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工程背景和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工艺方案的制定
        1.4.2 检测方案的制定
        1.4.3 关键装调方案的制定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某车长观瞄跟踪镜的系统构成及性能指标
    2.1 该型车长观瞄跟踪镜的原理及构成
        2.1.1 光电综合转台的原理
        2.1.2 T型“挑担式”结构的介绍
        2.1.3 该型车长观瞄跟踪镜的系统构成
        2.1.4 车长观瞄跟踪镜的主要功能
        2.1.5 车长观瞄跟踪镜的可见光光路原理
    2.2 主要设计性能指标
第三章 车长观瞄镜系统装调技术分析及检测方案制定
    3.1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的工艺分析
        3.1.1 影响产品光学性能的技术分析
        3.1.2 产品定中心的分析
        3.1.3 对影响整机正交性的因素分析
        3.1.4 影响光轴平行性的分析
        3.1.5 影响气密性的分析
        3.1.6 别汉棱镜的光学特性分析
        3.1.7 复杂多轴系的一致性精密装调技术分析
    3.2 对整机在交付使用后的可预见问题分析
        3.2.1 产品更换维修各光学系统后光轴平行性的保证
        3.2.2 产品轴系在使用时的水密保护
    3.3 产品总工艺方案的制定
    3.4 产品主要性能的检测方案制定
        3.4.1 车长观瞄跟踪镜的正交性的装调以及检测方案
        3.4.2 各光学系统光轴同轴性的装调以及检测方案
        3.4.3 车长观瞄跟踪镜零位走动检测
第四章 系统关键装调技术研究
    4.1 光学系统的定中心技术研究
    4.2 多传感器光学窗口粘接关键技术研究
        4.2.1 光学窗口的受力分析
        4.2.2 粘接应力的分析及解决
        4.2.3 压圈应力的分析及解决
        4.2.4 镜框应力的分析及解决
        4.2.5 光学玻璃倾斜的装配
    4.3 车长观瞄跟踪镜轴系动密封性的技术研究
    4.4 保证可见光通道与传感器通道的光轴同步一致性研究
        4.4.1 1/2钢带传动机构装调与预紧
        4.4.2 空间回转轴的可视化标定
    4.5 消象旋组件系统误差的调节的技术分析
        4.5.1 别汉棱镜组的装调技术
        4.5.2 整机的消像旋装调技术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产品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稳瞄系统发展现状
    1.3 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稳瞄技术分析
        1.3.1 稳瞄机理研究现状
        1.3.2 稳瞄系统中的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上反稳定平台稳定机理研究
    2.1 二自由度陀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 二自由度陀螺仪类型
        2.2.1 积分陀螺
        2.2.2 测试陀螺
    2.3 上反稳瞄系统原理分析
        2.3.1 稳定用惯性元件原理
        2.3.2 稳像机理
        2.3.3 瞄准线稳定原理
        2.3.4 瞄准线操纵原理
        2.3.5 半角机构的实现方案
        2.3.6 上反稳瞄系统瞄准线随动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反稳瞄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上反稳瞄系统总体架构
    3.2 双轴陀螺稳定平台设计
        3.2.1 关键重要元件选型设计
        3.2.2 U型架及横梁设计
    3.3 稳瞄控制组合设计
        3.3.1 稳瞄控制功能设计
        3.3.2 控制组合硬件设计
    3.4 稳瞄控制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反稳瞄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被控对象机械特性对稳瞄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4.1.1 传动刚度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4.1.2 机械谐振对伺服系统特性的影响
        4.1.3 摩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PID鲁棒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
        4.2.1 速率陀螺稳定跟踪系统
        4.2.2 速率积分陀螺稳定跟踪系统
    4.3 指令内模控制器设计
        4.3.1 控制基础
        4.3.2 “指令内模”控制器稳定系统的设计
        4.3.3 “阶跃内模”控制系统设计
    4.4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4.4.1 滑动模态定义及数学表达
        4.4.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
        4.4.3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陀螺去噪仿真研究
    5.1 陀螺噪声分析和滤波方法研究
    5.2 小波滤波方法应用研究
        5.2.1 小波分析
        5.2.2 小波的性质
        5.2.3 小波变换的去噪原理
    5.3 小波去噪的仿真分析
        5.3.1 不同阈值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5.3.2 不同小波分解层次的仿真结果
        5.3.3 消噪方法简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设计
    6.1 可靠性设计机理
    6.2 可靠性参数体系
    6.3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建模
        6.3.1 流程设计
        6.3.2 数学模型假设和条件
        6.3.3 数学模型构建
    6.4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6.4.1 可靠性指标分配
        6.4.2 稳瞄控制组合可靠性预计
        6.4.3 上反射镜组件可靠性预计
        6.4.4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预计
    6.5 上反稳瞄系统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
    6.6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设计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术技术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7.1 瞄准线运动特性分析
    7.2 安装基座振动及射击冲击特性试验
        7.2.1 跑车振动试验
        7.2.2 射击冲击试验
    7.3 上反稳瞄系统总体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7.3.1 瞄准线电气工作角度
        7.3.2 瞄准线自身抖动幅度
        7.3.3 瞄准线漂移速度
        7.3.4 最小瞄准速度
        7.3.5 最大瞄准速度
        7.3.6 瞄准线稳定误差
        7.3.7 抗振性试验要求
        7.3.8 抗冲击试验要求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主要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潜望镜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2 主要技术指标
3 系统组成
4 外形尺寸计算
    4.1 各组件的焦距分配
    4.2 各组件通光口径的确定
5 光学系统设计
    5.1 连续变倍物镜组的设计
    5.2 转向系统组的设计
    5.3 准双目的设计
    5.4 目镜组的设计
    5.5 设计结果
6 结论

(4)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技术原理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星间激光通信/测距关键技术理论研究
    2.1 星间激光通信链路建立技术研究
        2.1.1 单场摆扫捕获性能研究
        2.1.2 多场摆扫捕获性能研究
    2.2 星间激光通信链路随动保持技术研究
        2.2.1 单向随动探测对系统随动性能影响研究
        2.2.2 双向闭环随动探测对随动特性影响研究
        2.2.3 双向闭环随动稳定性分析
    2.3 星上扰振源对激光通信/测距影响分析
        2.3.1 解析建模主要考虑因素
        2.3.2 平衡反作用轮解析
        2.3.3 考虑静不平衡的反作用轮解析
        2.3.4 考虑动不平衡的反作用轮解析
        2.3.5 考虑谐波扰动的反作用轮解析
    2.4 时钟频率误差影响分析
        2.4.1 时钟频率误差源
        2.4.2 高精度测距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间激光通信/测距地面验证关键技术研究
    3.1 卫星扰动模拟关键技术分析
        3.1.1 高精度光束瞄准控制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及效果
        3.1.2 微定位驱动、检测及系统控制方法问题解决措施及效果
        3.1.3 平台角振动模拟问题解决措施及效果
    3.2 卫星随动仿真模拟关键技术分析
    3.3 卫星光信号收/发模拟关键技术分析
        3.3.1 收/发光束同轴调整技术问题解决措施及效果
        3.3.2 高精度激光束散角测试装置问题解决及效果
        3.3.3 光学轴与机械轴夹角的精确测量方法问题解决措施及效果
        3.3.4 收/发天线与收/发光路同轴调整问题的解决及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面验证系统实现及测试结果
    4.1 卫星扰动模拟器实现与测试
        4.1.1 卫星扰动模拟器方案设计
        4.1.2 卫星扰动模拟器测试结果
    4.2 卫星随动仿真模拟器实现及测试结果
        4.2.1 卫星随动仿真模拟器方案设计
        4.2.2 卫星随动仿真模拟器验证结果
    4.3 卫星光信号收/发模拟器实现及测试结果
        4.3.1 卫星光信号收/发模拟器方案设计
        4.3.2 卫星光信号收/发模拟器测试结果
    4.4 时间测量模拟器实现及测试结果
        4.4.1 时间测量模拟器方案设计
        4.4.2 时间测量模拟器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结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背景
    1.3 光电稳定系统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
    1.4 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本文主要工作与具体章节安排
        1.5.1 论文主要工作
        1.5.2 论文具体章节安排
2 潜望式光电系统稳定原理与总体布局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
    2.2 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概述
        2.2.1 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组成
        2.2.2 系统伺服控制
    2.3 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坐标体系
        2.3.1 坐标系建立
        2.3.2 像点振动漂移简析
    2.4 潜望式光电系统稳定原理分析
        2.4.1 光电系统稳定工作原理
        2.4.2 潜望式反射镜稳定
    2.5 本章小结
3 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光电稳定系统陀螺技术研究
        3.1.1 系统功能任务
        3.1.2 系统姿态控制
        3.1.3 系统空间角位置关系及隔离度影响
        3.1.4 系统应用分析
        3.1.5 实用相关问题
    3.2 光电稳定系统力矩干扰分析
        3.2.1 运动副摩擦力矩干扰
        3.2.2 系统质量不平衡性力矩干扰
        3.2.3 系统刚度非均匀性力矩干扰
        3.2.4 柔性缆线力矩干扰
        3.2.5 干扰力矩的综合研究
    3.3 光电稳定系统减振设计分析
        3.3.1 结构被动隔振的分析与研究
        3.3.2 伺服补偿主动减振技术的分析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应用分析与研究
    4.1 驱动功能组选型分析
        4.1.1 驱动电机选型方法
        4.1.2 方位电机选型
        4.1.3 滚珠/滚柱轴环的选型
    4.2 同轴度偏差分析
        4.2.1 制造误差致同轴度偏差
        4.2.2 装调误差致同轴度偏差
        4.2.3 同轴度偏差综合分析
    4.3 陀螺补偿工程研究
    4.4 系统布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设计计算与光机装调
    5.1 设计计算
        5.1.1 干扰力矩计算
        5.1.2 反射镜俯仰角设计计算
    5.2 光机装调
        5.2.1 多传感器的同轴度校准
        5.2.2 复杂光电系统的形位公差调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6)乘车战斗系统加装桅杆式瞄准装置的设计 论工程设计与系统战斗力提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加装桅杆式瞄准装置的作用
二、常见观瞄系统
    (一)上反稳像系统的原理
    (二)下反稳像系统的原理
    (三)上反稳像系统与下反稳像系统的比较
    (四)光电桅杆系统
三、桅杆式瞄准装置原理图
    (一)桅杆式瞄准装置的光学系统
    (二)安装桅杆式瞄准装置应注意的问题
四、桅杆式瞄准装置
结论

(7)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瞄准镜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瞄准装置的发展趋势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小结
第二章 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总体设计
    2.1 技术指标
    2.2 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的用途及组成
    2.3 光学系统设计方案
    2.4 枪塔瞄准镜传动系统设计要求
    2.5 总体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小结
第三章 枪塔瞄准镜光学系统
    3.1 枪塔瞄准镜变倍方案选择
    3.2 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小结
第四章 枪塔瞄准镜结构设计
    4.1 光学瞄准镜组结构设计
    4.2 头部组
    4.3 传动系统
    小结
第五章 枪塔瞄准镜精度分析
    5.1 瞄准镜的瞄准精度分析
    5.2 枪塔瞄准镜传动系统精度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实验数据分析
    6.1 样机传动系统精度检测
    6.2 样机环境试验
    6.3 整机试验及其结果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旋转变压器的俯仰瞄准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旋转变压器及其数字化检测方法
    2.1 旋转变压器简介
    2.2 旋转变压器的数字化检测方法
3 俯仰瞄准控制系统
    3.1 俯仰瞄准控制系统原理
    3.2 轴角A/D转换电路
    3.3 单片机
    3.4 俯仰瞄准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4 结束语

(9)可变倍枪瞄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的关键技术
    1.4 枪瞄镜技术指标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枪瞄镜概述
    2.1 瞄准具的分类
    2.2 国内外枪瞄镜研究情况
    2.3 瞄准装置的发展趋势
    小结
第三章 枪瞄镜基本光学系统
    3.1 中继系统方案选择
    3.2 枪瞄镜可变倍实现途径及方案选择
    3.3 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3.4 其他典型光学组件分析
    小结
第四章 系统光学设计
    4.1 物镜光学设计
    4.2 中继系统光学设计
    4.3 目镜光学设计
    小结
第五章 枪瞄镜可变倍组件的机械结构分析
    小结
第六章 枪瞄镜瞄准误差分析
    6.1 瞄准装置的允许误差
    6.2 瞄准精度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俄罗斯PARUS-98潜望镜系统综述(续二)(论文提纲范文)

1 PARUS-98E 光电桅杆的基本组成和性能数据
    1.1 PARUS-98E光电桅杆基本组成
    1.2 PARUS-98E 光电桅杆基本技术数据
2 PARUS-98E 光电桅杆的光学原理
3 PARUS-98E 光电桅杆的瞄准线稳定原理
4 PARUS-98E潜望镜系统的特点分析
5 结束语

四、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车长观瞄跟踪镜装调技术研究[D]. 贾雪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2]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姚兆. 东北大学, 2018(01)
  • [3]潜望镜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 吴学鹏,胡际先. 应用光学, 2018(02)
  • [4]星间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李少辉.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5]潜望式光电稳定系统的结构分析与研究[D]. 郑传武.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乘车战斗系统加装桅杆式瞄准装置的设计 论工程设计与系统战斗力提高的关系[J]. 张强,赵战龙,张晨然. 经济研究导刊, 2014(04)
  • [7]内置式变倍枪塔瞄准镜研究[D]. 朱大略.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8)
  • [8]基于旋转变压器的俯仰瞄准控制系统[J]. 全秀祥,赵家政,田谦益.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9]可变倍枪瞄镜系统研究[D]. 林昭珩.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10]俄罗斯PARUS-98潜望镜系统综述(续二)[J]. 李桑梓,陆炳哲. 舰船电子工程, 2007(06)

标签:;  ;  ;  ;  ;  

潜望镜瞄准棱镜俯仰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