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

军事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

一、军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树金,岳文玉[1](2021)在《国内外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主题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创新驱动,情报先行,在更广的范围内站在战略高度,整合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横向分析等相关情报,深度挖掘信息资源,需要新的情报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支撑。了解当前国内外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状况,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为构建创新情报学做一定准备。[方法/过程]选取国内CNKI和国外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发文量趋势、关键词聚类以及突现词检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中外期刊论文研究热点呈现多元化特点,包括面向创新的专利情报分析、面向创新的知识管理、创新识别的情报学方法等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应聚焦在:面向创新的学术成果评价、创新情报的识别和抽取以及创新情报的组织和检索等主题,推动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向构建创新情报学发展。

曹树金,岳文玉[2](2021)在《面向精准服务的图书馆用户画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意义]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需求,推动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馆精准化服务的实现。[方法 /过程]本文基于某市图书馆读者的交互数据,结合TF-IDF算法和LDA建模方法提取交互式文本特征,构建并分析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读者画像数据。[结果 /结论]通过对读者属性特征的揭示,提供了一种全面立体刻画用户的框架,为图书馆的精准推荐和服务提供新思路。

陆泉,张涵,陈静[3](2021)在《1978-2020年我国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情报学研究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情报学自诞生以来就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我国情报学必将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从国家安全观视角分析我国情报学研究演化的历史脉络对于我国情报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归纳了1978-2020年我国各时期国家安全观特征,进而以九种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各时期的学术文献为分析对象,以我国国家安全观为切入视角,从研究机构、研究方法、研究热点等维度进行文献计量、内容分析与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将我国各时期情报学研究特征与国家安全观特征相对应,发现我国情报学研究始终以国家与人民需求为主线,紧跟各时期国家安全观需要,致力于发挥情报"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从而为国家安全观引领的我国情报学发展提供参考。【创新/局限】本文是对我国国家安全观视角下情报学研究的宏观分析,在微观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层剖析。

李勇[4](2021)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探析——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双高计划"对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适应新形势,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双一流"背景下本科院校图书馆成功经验夯实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实践探索"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路径,以期为深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吴琼,赵晓媛,毛瑞琪,王爱武,白学文[5](2021)在《基于知识管理的航天研究院特色资源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航天事业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拥有显着的专业特色和历史传承。为了满足院属各单位在资源传播与利用的信息社会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强烈需求,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机构的图书馆,紧密围绕研究院的型号研制、科研生产和管理改革,

李树青,冯昊,丁晓蔚,胡桓,张玉,梅子石[6](2021)在《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情报学学科正在进入新时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准确的明晰和设定情报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建设,才有助于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并真正发挥该学科在社会应用中的价值。本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从学科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情报学与诸多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情报学学科的学科交叉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和相关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交互和发生融合。其中,情报学理论本身需要积极面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现实应用要求,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性特点,更侧重于它的价值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是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领域,在应用方面有广泛的多学科融合特点。本文系统地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情报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点对比,总结了学科发展特点的历史成因,归纳了情报学学科自身的学科属性和定位。

陈为东[7](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邱磊[8](2021)在《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收集和传承文化、图书信息及资源,服务广大师生及科研人员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需求不断多样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丰富信息资源,完善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手段,持续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务。

柯平,彭亮[9](2021)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文中提出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环境下,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一个新主题。围绕图书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其路径问题。本文认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优化方式难以实现,必须创新机制,解决发展的驱动力问题;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管理、资源和服务等某一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要求图书馆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引入赋能新概念,从两大分析视角探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从组织管理分析视角,通过授权赋能培养赋能型馆员和管理者;从技术发展分析视角,通过数字赋能支撑信息资源的大数据化和信息服务的精准化,通过知识赋能推动知识资源的传播广度和知识服务的嵌入深度,通过智慧赋能促进智慧资源的体验化和智慧服务的引领性。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不仅为图书馆发展理论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各类型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图1。表1。参考文献55。

黄超昱[10](2021)在《贵州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军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主题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中外文期刊论文发表趋势分析
3 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3.1 面向创新的竞争情报利用
    3.2 面向创新的知识管理
    3.3 创新识别的情报学方法
    3.4 面向创新需求的情报服务与人才信息素养培育
    3.5 应用于创新的情报学理论方法
    3.6 面向创新的专利情报分析
    3.7 情报、情报工作和情报服务对创新的作用
    3.8 面向创新的信息共建共享与平台建设
4 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趋势
5 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建议
    5.1 面向创新的学术成果评价
    5.2 创新情报的识别和抽取
    5.3 创新情报的组织和检索
6 结论

(2)面向精准服务的图书馆用户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
    2.1 图书馆精准服务的相关研究
    2.2 用户画像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2.3 基于短文本主题挖掘的LDA建模研究
3 读者画像及其群像构建的研究设计
    3.1 图书馆读者画像建模总体框架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 读者画像及其群像的构建研究
    4.1 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
    4.2 单个读者画像构建
    4.3 多维度群体读者画像构建与分析
        4.3.1 读者咨询活跃度维度分析
        4.3.2 读者年龄维度分析
        4.3.3 读者性别维度分析
5 结语

(3)1978-2020年我国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情报学研究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1)邓小平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2)江泽民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3)胡锦涛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4)习近平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3 我国国家安全观视角下情报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3.1数据来源与分布
    3.2研究机构分析与比较
    3.3研究方法分析与比较
    3.4研究热点分析与比较
        3.4.1邓小平时期研究热点及特征
        3.4.2江泽民时期研究热点及特征
        3.4.3胡锦涛时期研究热点及特征
        3.4.4习近平时期研究热点及特征
    3.5各时期特征对比
4 结语

(4)“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探析——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内涵的演变
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理念
    3.1 以项目建设为驱动,优化馆藏资源,重塑以人为本理念
    3.2 以制度建设为契机,强化新形势下图书馆责任意识
    3.3 以人才队伍改革为基础,倡导团队服务理念
    3.4 以新技术应用为突破,打造智慧图书馆,树立智慧服务理念
4“双高计划”背景下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现实借鉴
    4.1 借鉴学科知识服务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创新服务
    4.2 打造服务团队,探寻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有效路径
    4.3 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完善服务“双高计划”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5“双高计划”背景下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路径
    5.1 制定图书馆“双高计划”和“十四五”规划,依托制度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5.2 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满足高水平双师队伍信息需求,依托资源助力“双高计划”
        5.2.1 构建专业特色资源服务平台,打造基于专业群建设的服务新模式
        5.2.2 精准采购,优化馆藏,满足高水平双师队伍信息需求
    5.3 探索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契合点,建设智慧图书馆,依托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5.4 以信息素养大赛为契机,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人才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5)基于知识管理的航天研究院特色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院特色知识资源的界定及建设主体
    1.研究院特色知识资源的界定
    2.建设主体
二、建设内容
    1.明确特色资源建设规划
    2.梳理特色资源范围
    3.研究院特色知识资源收集途径研究
三、研究院特色资源模块建设
    1.特色资源模块建设内容
    2.特色资源发布流程
    3.特色资源属性管理
    4.系统设计
四、实践效果
    1.有利于丰富资源,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
    2.方便资源的检索利用
    3.提供资源的特色化服务,助力科研生产和管理
    4.网络时代特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图书馆自身发展与转型需要
五、后续思路
    1.实现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
    2.实现特色资源的多渠道传播及利用
    3.实现读者的个性化服务

(6)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情报学学科基本发展情况
2 我国情报学发展历史特点与定位
3 情报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分析
    3.1 与信息技术学科的关系
    3.2 与图书馆学科的关系
        3.2.1 两个学科早期的联系
        3.2.2 两个学科后期的不同
    3.3 与信息学科的关系
    3.4 与管理学的关系
    3.5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结语

(7)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新媒体
        2.2.2 信息偶遇
        2.2.3 过程感知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意义建构理论
        2.3.2 图式理论
        2.3.3 信息采纳理论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2.3.5 技术接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3.1.2 信息偶遇环境
        3.1.3 学术信息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3.2.1 信息偶遇前
        3.2.2 信息偶遇中
        3.2.3 信息偶遇后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扎根理论
        5.2.2 访谈对象筛选
        5.2.3 访谈过程设计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5.3.1 开放式编码
        5.3.2 主轴编码
        5.3.3 选择性编码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5.4.1 模型构建
        5.4.2 分析与讨论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6.2 研究设计
        6.2.1 定性比较分析
        6.2.2 数据采集
        6.2.3 数据校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有待丰富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不完善
    (三)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有待加强
    (四)图书馆智慧服务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
三、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现代服务意识
    (二)不断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
    (三)改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
    (四)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五)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养
四、结语

(9)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引入赋能新概念
    1.1 赋能新概念及其原理的广泛应用
    1.2 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需要赋能
2 从组织管理分析视角探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
    2.1 以结构和心理方式赋能馆员
        2.1.1 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赋能馆员
        2.1.2 通过自驱动赋能馆员
        2.1.3 通过积极评价赋能馆员
    2.2 以结构和心理方式赋能管理者
        2.2.1 通过法治化赋能管理者
        2.2.2 通过创造发展机遇赋能管理者
        2.2.3 通过心智模型赋能管理者
3 从技术发展分析视角探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
    3.1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数字赋能
        3.1.1 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图书馆资源
        3.1.2 以虚拟空间赋能图书馆服务
    3.2 基于知识管理技术的知识赋能
        3.2.1 以知识管理技术赋能图书馆资源
        3.2.2 以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赋能图书馆服务
    3.3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赋能
        3.3.1 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图书馆资源
        3.3.2 以文化赋能图书馆服务
4 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整体观
5 结语

四、军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支持创新的情报学研究主题与趋势分析[J]. 曹树金,岳文玉. 现代情报, 2021(12)
  • [2]面向精准服务的图书馆用户画像研究[J]. 曹树金,岳文玉.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1(10)
  • [3]1978-2020年我国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情报学研究演化分析[J]. 陆泉,张涵,陈静. 情报科学, 2021(11)
  • [4]“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探析——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 李勇.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1(S1)
  • [5]基于知识管理的航天研究院特色资源建设研究[J]. 吴琼,赵晓媛,毛瑞琪,王爱武,白学文. 航天工业管理, 2021(09)
  • [6]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J]. 李树青,冯昊,丁晓蔚,胡桓,张玉,梅子石. 情报学报, 2021(09)
  • [7]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8]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J]. 邱磊. 作家天地, 2021(22)
  • [9]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J]. 柯平,彭亮.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04)
  • [10]贵州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D]. 黄超昱.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标签:;  ;  ;  ;  ;  

军事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