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造中废弃混凝土路面板的再利用

道路改造中废弃混凝土路面板的再利用

一、废弃混凝土路面板在道路改建中的再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1](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涛[2](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废弃料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水泥混凝土面板破碎料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室内完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碎料与石灰岩的压碎值、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碎料的针片状、压碎值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碎料的最佳含水率较大,同时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均较石灰岩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碎料可作为基层材料,后期使用阶段具有良好的服役状态,力学指标可满足高速及一级公路重载交通的规范要求。

邹启东[3](2020)在《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道路大中修产生的旧水泥稳定碎石铣刨后重新利用,既可以解决废弃材料的处理问题,又能减少道路工程对天然砂石材料的消耗。然而如何有效的利用铣刨料,使路面基层废旧材料资源化利用实现最大价值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掺加玄武岩纤维的方式来改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路用性能,通过原材料性质试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混合料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试验,对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在道路基层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分别对铣刨粗、细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结论表明:与天然集料相比,铣刨粗集料的吸水率、压碎值和针片状颗粒含量偏高,表观密度降低。铣刨细集料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升高,表观密度和砂当量有所降低。通过SEM电镜扫描和EDS分析铣刨料表面特征与成分可知,铣刨料表面存在的微裂缝、微孔隙和相当数量的硬化水泥砂浆是引起铣刨料技术指标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铣刨料的配合比,以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为评价指标,以0.6‰、0.8‰、1.0‰的纤维掺量,12 mm、18 mm、25 mm的纤维长度,铣刨细集料+天然粗集料、铣刨粗集料+天然细集料、全铣刨料的铣刨料掺配方式为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纤维掺量、长度和铣刨料掺配方式的影响次序和最佳掺配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铣刨料掺配方式对混合料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的影响效果均最为显着,纤维掺量的影响效果大于纤维长度;当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为0.8‰、纤维长度为18 mm、铣刨料掺配方式为铣刨细集料+天然粗集料时,混合料的7d抗压强度最大、7d干缩系数最小。然后,在选定的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再分别对不同试验龄期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水泥稳定铣刨料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干缩试验、温缩试验和冻融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铣刨料的掺加使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有所上升,其中7d抗压强度、28d劈裂强度和7d抗压回弹模量提高最明显,分别高达45%、10.3%和29.7%;抗裂性和抗冻性能均有所下降,干缩、温缩系数分别增加了16.5%和22.7%;冻融后的抗压强度损失率增加了37.5%;而随着玄武岩纤维的掺加对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不明显,但干缩、温缩系数分别降低了11%和21%,冻融后的强度损失率减少62.2%;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对比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其中90d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分别高出普通水泥稳定碎石0.19MPa、0.12MPa和158.22MPa,在抗裂和抗冻性能方面接近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其中90d干缩系数、90d温缩系数和5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仅仅比普通水泥稳定碎石高0.05%、0.03%和3.3%。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可知:用铣刨细集料替代天然细集料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并没有下降,抗压强度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的使用要求,但抗裂和抗冻性能均有所下降,在严寒地区,应考虑铣刨料的使用引起的强度损失;将长度为18mm、体积掺量0.8‰的玄武岩纤维掺入不仅能够解决铣刨料掺加带来抗裂和抗冻性能下降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对比新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发现新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在抗裂和抗冻性能方面接近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最后,利用微观扫描电镜对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纤维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混合料的内部,填充水泥稳定铣刨料内部的微孔隙和微裂缝,纤维乱象分布与混合料内部的裂缝中,能够有效抑制裂缝的延伸。

孙晓青[4](2020)在《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交通作为拉近人员和物资时空距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与此同时,公路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废弃物,特别在穿越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地区,可能需要挖掘隧道或修建桥梁等施工方式,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土石方的挖填作业。如果开挖量与回填量不平衡,就需要对土方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废弃土石方。本文针对公路施工弃方材料绿色化再利用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集成弃方材料再利用的动静态数学模型、弃方材料再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和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一体三柱”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再利用路径方案,并结合实际数据开展绿色施工背景下的山区公路弃方材料再利用实证研究。首先,对弃方材料再利用现状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宁夏山区公路施工的S60西吉至会宁(宁甘界)公路工程A5合同段项目的概况,并结合绿色施工难点和影响因素,确定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构建了集成弃方材料分类、弃方再利用的静动态数学模型、弃方材料再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和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一体三柱”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再利用路径方案。其中弃方材料动静态调度模型,综合考虑了施工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弃方材料再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缓冲区模型和分类调度模型相结合方式构建而成;而生态容量评价方法和效益分析方法则从生态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为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材料再利用的生态学效应和经济学效用的定量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宁夏南部山区公路施工的项目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弃方产生原因及其分类,提供了传统以经济指标衡量的弃方处理方法;然后,以绿色施工为依托,利用项目数据,验证设计的动静态调度模型;并从弃方再利用耕地容量和生态容量、黄土制砖方案弃方再利用的经济效益、弃方再利用导致的生态赤字与生态补偿等方面,分析弃方再利用作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后,综合对比以经济学指标为导向,计算兼顾生态学指标的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成本情况,并探讨了新方法与传统弃方再利用评估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为其他施工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宫宝汝[5](2019)在《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利用于铁路基床的化学特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作为铁路基床填料的研究在国内还为之较少且缺少相关规范支持。基于新建合肥至安庆站前HAZQ-7标段工程实体工程,对在实体工程中所采集的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进行了化学特性与耐久性方面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再生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有机物含量均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再生骨料压碎指标与在5%Na2SO4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存在关系,压碎指标于前期变化较大,两个月以后可达完全稳定。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废弃混凝土回收并再利用于铁路基床的相关研究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安晓光[6](2018)在《基于建设“两型社会”的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客观上的发展趋势,我国在2007年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研究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在景观营建中利用再生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分五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对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第三章通过实际案例解析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使用经验,分别对再生材料的类别、来源、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建立起再生材料从来源到应用方式的映射关系。第四章,对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结出再生材料应用的原则:生态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流程:组建建设团队、场地调研、再生材料的选用、应用再生材料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使用后的反馈;再生材料具体的应用途径。然后对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评估,如应用价值,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第五章,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进行实践,对朱家河煤矿改造项目为例。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主要是,建立起废弃材料到再生材料及其应用方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基于建设“两型社会”构建起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方式。

吕琦[7](2017)在《旧混凝土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再生骨料由于其有着很好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而被用于道路的路基路面中,但实际工程运用中,再生骨料因旧骨料来源不同而存在性质上的差异,比如在级配上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更好地研究再生混合料性能,以此来提高它的稳定性。本研究针对再生骨料的级配对于再生骨料基层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1)对三类骨料进行筛分、吸水率、表观密度和压碎值试验。(2)参照规范要求,共设计了7个配合比的再生水泥稳定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路用性能方面的评价。(3)对其长期性能主要是干缩和温缩性能进行了试验。(4)为提高抗收缩能力,本研究对再生骨料进行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有机械搅拌处理和水洗处理,并对处理后的再生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来源的两类再生骨料由于表面水泥砂浆量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在物理性能上的差异,这也是再生骨料区别于天然骨料的主要原因。(2)根据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实际工程中的再生骨料掺量在4060%时最佳,水泥掺量应控制在5%左右,此时各个级配的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可满足规范要求,并能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3)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干缩量、失水率和温缩量均会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缩量和失水率的增加不利于工程实际,因此有必要对再生骨料进行预处理,以此提高抗收缩能力。(4)将再生骨料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过后,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处理过后的再生骨料,不仅可以提高无侧限抗压强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收缩量上,这对于工程实际具有很大意义。

辛富强[8](2017)在《废弃水泥混凝土路板在公路施工中的再生利用》文中认为分析了水泥混凝土道路改建时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试验路应用结果表明,再生集料能够满足在半刚性基层或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时的技术要求,再生集料混凝土除耐磨性稍差之外,其他方面与普通混凝土无明显差别。

季旭嵘[9](2016)在《废弃旧混凝土再生骨料关键技术和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改扩建项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建筑旧料,以往采用的是填埋式的处理方式,这一处理方不仅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破坏了填埋地的环境。将建筑垃圾破碎再生后用于道路基层妥善的解决办法。该处理办法既能妥善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又可以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研究以再生骨料为对象,首先探索再生骨料自身的离散性,对再生骨料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进行检测,探索废弃旧混凝土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的可行性和方法。研究开展如下:首先对取得的15个再生样本进行表观性状、吸水率、表观密度、力学性能和内部组成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天然骨料对比,分析再生骨料离散性。其次进行了配合比设计,按照不同再生骨料掺量设计了两个配合比。对三个配合比选取3个水泥掺量,进行击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同时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7天无侧限抗压试验和劈裂抗拉试验评价再生骨料的路用性能。最后对两者的拉压比进行分析,确定了适用于工程实例的水泥添加量,按照该水泥掺量进行了干缩试验,对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的干缩性能进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吸水率;再生骨料(10mm26.5mm)的离散性体现在粒径分布;再生骨料(5mm10mm)的物质组成有一定的离散性。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对16mm19mm档骨料进行抽检控制级配曲线。同时需要严格控制掺水率,确保最大干密度。再生骨料掺量在38%时表现出比天然骨料级配更好的力学性能,水泥掺量5%能确保3个级配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满足规范的级配要求。干缩方面,掺入再生骨料以后前期干缩和失水明显,建议延长养护时间,缓解收缩。在合适的配合比指导和施工工艺下,再生骨料在高标准道路中的运用是可行的。

李家豪[10](2016)在《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广州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垃圾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并已超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置能力。如此巨量的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严重制约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而将建筑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至强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道路工程的(底)基层,将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和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同时有利于解决土地资源的占用与环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尚缺乏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在路基路面工程相关方面的标准化规范与大量的系统性研究。故本文针对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应用于路面(底)基层的路用性能展开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分析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特性,并通过大量的系统性试验研究其基本性能。研究表明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显着特点为其表面裹覆着硬化的水泥砂浆和内部存在着微裂纹,此因素导致与天然集料相比,再生集料密度偏小,吸水率偏大,压碎值偏高;砖石性能较差,砖混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随着砖石含量增加而降低。然后,针对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特性,采用密实型骨架结构的级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水泥稳定再生集料进行力学性能研究。研究表明4%和5%以上水泥剂量的混凝土再生集料水泥稳定材料分别能满足新规范对极重型交通高速公路的底基层和基层强度要求;将再生细料替换成天然细料将有利于提高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力学性能;为保证道路基层力学性能达到规范的基层要求,再生集料中的砖集料含量宜控制在5%范围以内或相应地提高水泥剂量。接着,研究分析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机理,基于再生集料的特性和配合比设计,展开干缩试验,测定混凝土与砖混再生集料水泥稳定材料的干缩性能。研究表明水泥剂量、龄期和失水率影响再生集料水泥稳定材料的干缩系数;砖石容易引起水泥稳定再生材料的早期干燥收缩。最后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开展广明高速试验路段以及洲头咀隧道路面基层工程项目。从试验路段的检测情况能反映出工程效果良好,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应用于路面(底)基层具有很好的前景。

二、废弃混凝土路面板在道路改建中的再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弃混凝土路面板在道路改建中的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2)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废弃料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指标
2 力学指标
    2.1 级配设计
    2.2 击实试验
    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 工程应用
4 结论

(3)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
    2.1 铣刨料
        2.1.1 铣刨料外观形貌及评价
        2.1.2 铣刨料的级配组成
        2.1.3 铣刨粗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1.4 铣刨细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1.5 铣刨料微观特征及评价
    2.2 玄武岩纤维
    2.3 水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混合料级配和水泥用量的确定
        3.1.2 试验设计
    3.2 试件制备
        3.2.1 击实试验
        3.2.2 试件制备方法
        3.2.3 试件制备过程
    3.3 试验方法
        3.3.1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2 7d干缩性能试验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正交试验结果
        3.4.2 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3.4.3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4.1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1 抗压强度试验
        4.1.2 劈裂试验
        4.1.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4.2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2.1 干缩性能试验
        4.2.2 温缩性能试验
    4.3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4.3.1 冻融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改善机理分析
    5.1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微观结构分析
    5.2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力学性能增强机理
    5.3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裂性能改善机理
    5.4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冻性能改善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施工弃方材料绿色利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绿色施工理念理论与方法
        2.1.1 绿色施工管理方法
        2.1.2 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理论
        2.1.3 绿色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理论
    2.2 弃方材料动静态调度理论与方法
        2.2.1 弃方材料的动静态调配基本概念
        2.2.2 弃方材料静态调度模型
        2.2.3 弃方材料动态调度模型
        2.2.4 弃方材料再利用动静态调度模式方法
    2.3 公路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理论
        2.3.1 公路生态容量的几个基本概念
        2.3.2 公路废弃方材料再利用与生态容量的关系
        2.3.3 兼顾生态容量评价的弃方再利用施工效益测算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宁夏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弃方再利用方案设计
    3.1 项目介绍
        3.1.1 项目基本情况
        3.1.2 宁夏山区公路施工特点
    3.2 绿色施工对宁夏山区公路弃方材料再利用的影响及实施难点分析
        3.2.1 有无绿色施工要求的弃方处理策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2 绿色施工背景下弃方材料再利用难点分析
    3.3 绿色施工宁夏山区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3.3.1 绿色施工背景下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3.3.2 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3.4 宁夏山区公路弃方材料绿色再利用方案
        3.4.1 “一体三柱”组织架构
        3.4.2 弃方材料分类及处理
        3.4.3 弃方材料动静态调运
        3.4.4 弃方材料再利用生态评价与效益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弃方再利用方案在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的实证分析
    4.1 传统项目管理下的弃方处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4.2 本项目建设中的弃方分类
    4.3 宁夏公路建设中弃方与利用的静动态平衡分析模型测试
        4.3.1 静态调度模型验证
        4.3.2 动态平衡调配模型验证
    4.4 宁夏山区高速公路弃方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验证
        4.4.1 弃方利用对耕地容量的影响
        4.4.2 弃方再利用的生态容量计算
        4.4.3 黄土制砖的方案进行弃方材料再利用
        4.4.4 生态赤字与生态补偿
    4.5 绿色施工的效益及其影响分析方法测试
        4.5.1 绿色施工下弃方再利用施工效益评价参数说明
        4.5.2 基于兼顾生态容量评价的传统方案与绿色施工方案对比分析
    4.6 决策建议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利用于铁路基床的化学特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化学特性与耐久性实验
    1.1 微粉矿物成分检测
        1.1.1 X射线衍射XRD试验
        1.1.2 X荧光光谱XRF试验
        1.1.3 有害物质含量
    1.2 有机物含量
    1.3 Na2SO4浸泡时不同周期下的压碎指标
2 结论

(6)基于建设“两型社会”的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再生材料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1.2.2 再生材料应用的现状与分析
        1.2.3 再生材料的应用原则、流程、途径、评估
        1.2.4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项目实践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4.1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4.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5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2.1“两型社会”的相关理论概念
        2.1.1“两型社会”的含义
        2.1.2“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2 再生材料的含义
        2.2.1 再生材料的定义
        2.2.2 景观材料及其分类
    2.3 小结
3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3.1 再生材料的景观应用案例
        3.1.1 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景观研究
        3.1.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研究
        3.1.3 上海世博园园区景观建设研究
        3.1.4 其他应用案例
    3.2 再生材料的类别及在景观中的应用途径
        3.2.1 再生骨料类
        3.2.2 再生混凝土类
        3.2.3 再生金属类
        3.2.4 再生玻璃类
        3.2.5 再生橡胶、塑料类
        3.2.6 再生石材类
        3.2.7 再生竹木类
        3.2.8 再生砖瓦类
        3.2.9 其他再生材料
    3.3 再生材料的来源分析
        3.3.1 建筑行业废弃物再生景观材料
        3.3.2 工业生产废弃物再生景观材料
        3.3.3 城市生活废弃物再生景观材料
    3.4 再生材料的利用方式分析
        3.4.1 功能设施型再生利用
        3.4.2 景观设施、小品型再生利用
        3.4.3 整体环境型再生利用
    3.5 小结
4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4.1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4.1.2 功能性原则
        4.1.3 艺术性原则
        4.1.4 经济性原则
    4.2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应用的流程
        4.2.1 组建建设团队
        4.2.2 景观项目的场地调研
        4.2.3 再生景观材料的选用
        4.2.4 再生材料景观的设计和施工
        4.2.5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反馈
    4.3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途径
        4.3.1 在景观道路、场地中的基层中的应用
        4.3.2 在景观道路、场地中的面层中的应用
        4.3.3 在景观小品设施中的应用
        4.3.4 在城市“海绵体”设施中的应用
    4.4 再生材料的应用评估
        4.4.1 再生材料在景观应用中的价值评估
        4.4.2 再生材料在景观应用中的问题评估
        4.4.3 再生材料在景观应用中的风险评估
    4.5 小结
5 项目实践-以渭南市朱家河煤矿改造项目为例
    5.1 朱家河煤矿改造项目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区位及周边资源
        5.1.3 改造契机
        5.1.4 改造SWOT分析
    5.2 朱家河煤矿场地现状
        5.2.1 功能分区及设施现状
        5.2.2 现状道路系统分析
        5.2.3 现状景观分析
        5.2.4 现状绿化植被分析
        5.2.5 现状污染状况分析
        5.2.6 现状建筑及构筑物评价
    5.3 朱家河煤矿改造策略
        5.3.1 总体规划设计思想
        5.3.2 项目适宜性分析
        5.3.3 总平面图
        5.3.4 功能分区规划
        5.3.5 道路系统规划
        5.3.6 绿化植被
    5.4 再生材料的应用策略
        5.4.1 场地材料分析
        5.4.2 再生材料的选用
        5.4.3 景观营建策略
    5.5 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成果
        6.1.1 梳理和总结了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经验
        6.1.2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应用方式的构建
        6.1.3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实践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录
附录-表录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调研问卷

(7)旧混凝土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再生骨料应用的国内外研究
        1.2.1 再生骨料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再生骨料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的取样与编号
    2.2 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研究
        2.2.1 筛分试验
        2.2.2 吸水率和密度试验
        2.2.2.1 试验方法
        2.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3 压碎值试验
        2.2.3.1 试验方法
        2.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4 X-射线衍射试验
        2.2.4.1 试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力学性能研究
    3.1 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3.2 配合比设计
    3.3 击实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劈裂强度试验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拉压强度比值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再生骨料的耐久性研究
    4.1 干缩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干缩量随时间变化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1.3 干缩量与再生骨料掺量的关系
        4.1.4 失水率随时间变化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1.5 失水率与再生骨料掺量的关系
        4.1.6 失水率与干缩应变的关系
    4.2 温缩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温缩量随温度变化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2.3 温缩系数随温度变化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骨料的预处理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性能的影响
    5.1 机械搅拌法处理再生骨料
        5.1.1 试验方法
        5.1.2 机械搅拌法对击实试验结果的影响
        5.1.3 机械搅拌法对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的影响
        5.1.4 机械搅拌法对干缩试验结果的影响
    5.2 水洗法处理再生骨料
        5.2.1 试验方法
        5.2.2 水洗法对击实试验结果的影响
        5.2.3 水洗法对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的影响
        5.2.4 水洗法对干缩试验结果的影响
    5.3 两种不同骨料处理方法的结果对比
        5.3.1 击实试验对比
        5.3.2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比
        5.3.3 干缩试验对比
    5.4 两种方法处理过后的再生骨料微观性状
        5.4.1 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废弃水泥混凝土路板在公路施工中的再生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废弃混凝土路板的再生利用
    1.1再生利用思路。
    1.2 再生材料的生产要求。
    1.3 再生材料的应用。
2 结论

(9)废弃旧混凝土再生骨料关键技术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与现状
        1.2.1 再生骨料国外研究与现状
        1.2.2 再生骨料国内研究与现状
    1.3 国内工程实例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再生骨料物理力学性能及其离散性
    2.1 天然骨料的性能
    2.2 再生骨料的取样与编号
    2.3 再生骨料的物理与力学性能及其离散性研究
        2.3.1 骨料的表观性状和筛分结果
        2.3.2 表观密度与吸水率
        2.3.3 骨料力学性能
    2.4 再生骨料的物质组成及其离散性研究
        2.4.1 Xrd试验结果
        2.4.2 红外光谱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骨料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分析
    3.1 设计出的配合比
    3.2 击实试验结果及讨论
        3.2.1 击实曲线汇总
        3.2.2 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变化
    3.3 再生骨料水泥稳定基层的力学性能
        3.3.1 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劈裂试验结果及分析
        3.3.3 拉压比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骨料水泥稳定基层耐久性能分析
    4.1 干缩试验方法与级配选择
    4.2 再生骨料干缩试验及其结果与分析
        4.2.1 干缩量随时间变化趋势
        4.2.2 失水率随时间变化趋势
        4.2.3 干缩量与失水率之间的变化趋势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现状
    1.3 建筑废弃物在道路材料上再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2.1.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来源和制备
    2.2 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基本特性
    2.3 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试验内容
        2.3.1 再生粗集料性能研究
        2.3.2 再生细集料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力学性能研究
    3.1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结构类型
    3.2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组成设计及试验方案
        3.2.1 击实试验方案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3.3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配合比设计
        3.3.1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设计(混凝土再生集料与天然集料)
        3.3.2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设计(细料采用天然集料)
        3.3.3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设计(部分砖集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干缩性能研究
    4.1 半刚性基层干缩机理
    4.2 干缩试验方案
    4.3 干燥收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及评价分析
    5.1 洲头咀隧道路面基层示范项目工程概况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现场试验与施工
        5.1.3 工程总结
    5.2 广明高速公路广州段级配碎石垫层试验段工程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配合比设计与工程施工
        5.2.3 工程总结
    5.3 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再利用的社会效益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废弃混凝土路面板在道路改建中的再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2]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废弃料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研究[J]. 李涛.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邹启东.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4]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D]. 孙晓青.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利用于铁路基床的化学特性与耐久性研究[J]. 宫宝汝. 价值工程, 2019(12)
  • [6]基于建设“两型社会”的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研究[D]. 安晓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旧混凝土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的影响[D]. 吕琦.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6)
  • [8]废弃水泥混凝土路板在公路施工中的再生利用[J]. 辛富强. 民营科技, 2017(10)
  • [9]废弃旧混凝土再生骨料关键技术和应用[D]. 季旭嵘. 苏州科技大学, 2016(04)
  • [10]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路用性能研究[D]. 李家豪. 广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道路改造中废弃混凝土路面板的再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