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电厂去年发电量32.1亿千瓦时

内部电厂去年发电量32.1亿千瓦时

一、内电总厂去年发电32.1亿千瓦时(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14)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尚德萍[2](2006)在《黑龙江省电力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作为位居全国第一的能源大省,是国家开发和建设最早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近些年来在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缺性挑战,而在这次挑战中,我省却以为数不多电力富裕省份的身份站在了后备军一方。这是我省电力产业发展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为了满足向南输送电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我省近两年不断的加大发电力度以及大力兴办各种发电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的电力产业存在着电源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协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02年全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使我省电力产业原本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本文针对我省电力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当前国内的宏观环境,利用产业关联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提出将我省的电力产业确立为我省的主导产业的构想,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这一主导产业的提出,从短期来看,可以为我省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从长期来看,为我省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能源保障,对黑龙江省经济的腾飞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海彬[3](2005)在《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充足、可靠和优质的电力供应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及重要标志之一,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要求电力系统发展洁净、可持续能源,并进一步满足用电侧对电能可靠性和可控性的要求。世界各国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一个国家的电力工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电力作为商品的特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政府、社会和电力企业各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电力工业就其本质而言仍是高度集中,垂直一体化市场垄断和政府垄断的形态,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上没有得到体现,市场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如何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继续有效地推行市场化的改革,满足我国电力供应的需要,提高效率,使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电力市场改革动态和研究现状进行跟踪调研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等理论和方法对国内外电力市场改革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电力市场特性、形态和现行电力工业体制缺陷、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面对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美国加州电力供应危机的案例分析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的特点,提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方案,并对电力监管、搁浅成本等策略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大庆电力工业为典型案例进行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王志辉[4](2004)在《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是新兴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的竞争力评价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大部分的竞争力评价都往往只给出评价的结果,而省略了得出结果的过程和必要的数据,让使用者感到高深莫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大多数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都是不考虑行业特点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这两个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正不断地走向深入和具体,发电侧的市场竞争也已渐渐地全面展开。电力体制改革使发电企业的性质、任务、目标和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目前我国又进入了缺电期,这种比较严重的缺电现象导致了未来发电市场发展的巨大空间。竞争开始时,大家好像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竞争主体的“体质”却是不相同的,因此,未来的某一时段,跑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结构、所处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够抢到的市场份额和最终的赢利结果,最终依靠的是综合竞争力。正是这种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程度。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对发电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对发电企业上市公司进行了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旨在提供一种在现实层面上简洁明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给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和分析家能够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信息。本文从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开始,首先对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并建立了评价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数学模型,然后结合我国发电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竞争属性,得出发电企业上市电力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定义和特点,从而建立了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它综合包括了行业特点、财务管理和未来的市场竞争空间等三大方面内容。最后通过数学计算,弹性地给出了 41 家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数和排名,并提供了分析的方法、选取代表性的公司进行了分析,根据公司不同的排名位置和所处的环境,建设性的提出了不同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

唐忠春[5](2003)在《内电总厂去年发电32.1亿千瓦时》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2002年,内电总厂走出近几年的低谷迎来又一个发电高峰,全年共发电32.1亿千瓦时,较去年增长72.8%。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一步优化,厂用电率同比减少0.38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发电标煤耗率克服煤炭

二、内电总厂去年发电32.1亿千瓦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电总厂去年发电32.1亿千瓦时(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二、区位特点
        三、交通状况
    第二节 资源基础
        一、农牧业资源
        二、矿能资源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第三节 历史渊源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二、手工业的嬗变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一、煤炭产量
        二、煤矿基本建设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政策支持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黑龙江省电力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发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电力体制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电力体制现状
        1.2.2 国内电力体制现状
        1.2.3 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的启迪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基本现状
    2.1 电力产业的基本特征
    2.2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发展过程
    2.3 黑龙江电力企业现状分析
    2.4 加入WTO对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影响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电能供给大于需求
    3.2 电源结构不合理,调峰困难
    3.3 电力体制改革在我省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
        3.3.1 电力体制改革简介
        3.3.2 我省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
        3.3.3 我省实施两部制电价存在困难
    3.4 电力计划经济仍占主导
        3.4.1 计划电量
        3.4.2 计划电价
    3.5 我省发电企业存在生存困难
        3.5.1 外部原因
        3.5.2 内部原因
    3.6 新能源发电缺少有利条件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关于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理论分析
    4.1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1.1 比较优势理论
        4.1.2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2 产业关联理论
        4.2.1 产业关联的理论基础
        4.2.2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上游产业分析
        4.2.3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下游产业分析
        4.2.4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4.3 应把电力产业确立为黑龙江省的主导产业
        4.3.1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4.3.2 确立电力产业为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的依据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黑龙江省电力产业的发展策略
    5.1 转变电源结构,发挥资源优势
        5.1.1 适当调节火电方式
        5.1.2 大力发展成熟洁净能源发电
        5.1.3 加大新型能源开发力度
    5.2 增加电力供给
    5.3 扩大电力需求
        5.3.1 积极引进高耗电企业
        5.3.2 继续推进北电南送步伐
    5.4 适度规划电网建设
    5.5 深化电力企业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5.1 卸除企业包袱
        5.5.2 拓展融资渠道
        5.5.3 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用人制度
    5.6 加强对我省电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5.6.1 建立把电力产业作为我省的主导产业指导思想
        5.6.2 加大新能源发电的政策优惠
    5.7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电力市场改革进展及研究动态分析
        1.2.1 国外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进展及研究动态分析
        1.2.2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与市场化改革动态及其研究现状
        1.2.3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系统分析
    2.1 电力工业的市场特性
    2.2 我国电力工业的市场形态
    2.3 现行电力工业体制的缺陷
    2.4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研究
        2.4.1 经济理论与政策要求
        2.4.2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2.4.3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职能
    2.5 改革、发展、安全的关系及美国加州电力供应危机的思考
        2.5.1 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5.2 电力系统的安全
        2.5.3 加州电力供应危机的思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系统研究
    3.1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3.2 电力市场中相关市场主体的关系定位
        3.2.1 电厂与电网的关系
        3.2.2 高压输电与低压配电的关系
        3.2.3 系统运行公司与市场运行公司的关系
        3.2.4 配电与电力零售商的关系
    3.3 市场范围的选择
        3.3.1 省区电力市场
        3.2.2 区域市场
        3.2.3 全国统一市场
    3.4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方案设计
        3.4.1 厂网分开
        3.4.2 推行单一购电主体下强制性的竞价上网
        3.4.3 输电配电业务重组
        3.4.4 开放零售市场
    3.5 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及选择
        3.5.1 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必要性
        3.5.2 区域电力市场的模式及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策略与对策研究
    4.1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4.1.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
        4.1.2 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处理
        4.1.3 中央与地方目标一致性的协调
    4.2 建立高效的市场监管机构
        4.2.1 市场监管重要性
        4.2.2 政府的政策职能与市场监管职能的分离
        4.2.3 监管机构的职能设计
    4.3 加强搁浅成本的管理
        4.3.1 搁浅成本的界定
        4.3.2 搁浅成本的成因
        4.3.3 搁浅成本的解决思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证研究
    5.1 大庆电力市场概况
    5.2 大庆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5.2.1 大庆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大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对策
    5.3 IC 卡用户分时电价管理系统应用
        5.3.1 石油化工企业用电特点
        5.3.2 IC 卡用户分时电价管理系统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综合竞争力理论
    1.1 竞争力的概念和理论
        1.1.1 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1.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1.3 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1.1.4 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概念
    1.2 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状况
        1.2.1 波特--“钻石”理论(竞争优势分析法)
        1.2.2 资源理论
        1.2.3 能力论
        1.2.4 环境论
    1.3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状况
        1.3.1 WEF
        1.3.2 IMD
        1.3.3 CBCM 指数
第二章 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2.1 综合竞争力理论评价模型
    2.2 综合竞争力评价实际计量模型
    2.3 目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4 在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基础上界定评价的范围
    2.5 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时间度量
    2.6 目前对竞争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第三章 我国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的竞争特点、属性和行业状况
    3.1 我国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的竞争特点和属性
        3.1.1 自然垄断行业的基本特点
        3.1.2 自然垄断行业的有效竞争特点分析
        3.1.3 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垄断和竞争
    3.2 电力生产企业现状
第四章 未来电力市场空间预测
    4.1 电力生产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
        4.1.1 电力生产增长与 GDP 增长速度的关系
        4.1.2 电力生产增长与工业增长的关系
    4.2 2003 年电力生产形势回顾
    4.3 今明两年电力生产和需求预测
    4.4 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竞争力定义及影响因素
    5.1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5.2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定义和特点
    5.3 影响发电企业综合竞争力结果的主要因素
    5.4 影响发电企业上市电力公司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4.1 外部因素
        5.4.2 内部因素
第六章 构建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赋值、赋权方法
    6.1 构建发电企业上市电力公司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6.2 行业指标综述
        6.2.1 现值指标类
        6.2.2 潜力类指标
    6.3 财务指标综述
    6.4 赋权
        6.4.1 赋值
        6.4.2 权重系数的计算
        6.4.3 主观权重的赋值
第七章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分析和未来发展对策
    7.1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得分表
    7.2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示意图
    7.3 综合竞争力排名分析
        7.3.1 排名档次
        7.3.2 总分与现值股票的相关性分析
    7.4 主要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析
        7.4.1 大股东背景优、劣势分析
        7.4.2 地域优、劣势分析
        7.4.3 动力来源造成水、煤、油、热四重天地
        7.4.4 综合竞争力的细节分析
    7.5 发电企业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内电总厂去年发电32.1亿千瓦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08)
  • [2]黑龙江省电力产业发展研究[D]. 尚德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3]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系统研究[D]. 张海彬.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01)
  • [4]发电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研究[D]. 王志辉. 清华大学, 2004(03)
  • [5]内电总厂去年发电32.1亿千瓦时[N]. 唐忠春. 西南电力报, 2003

标签:;  ;  ;  

内部电厂去年发电量32.1亿千瓦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