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掩盖——揭发造假者

想要掩盖——揭发造假者

一、欲盖弥彰——给造假者曝光(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1](2021)在《网络时代好莱坞电影中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邰爽[2](2019)在《尔康制药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平和公正,政府等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证券市场的发达推动大量上市公司诞生,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演化,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造假行为一方面给国家、企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等经济资源对其进行处罚和调查。因此,不断深入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尔康制药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的“白马股”尔康制药,一度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首选。直到2018年其造假的丑行才真正的被揭露出来。2017年11月份,尔康制药在多方压力下发布自查报告,承认财务造假,并表示在2015到2016两年的时间里,每年都有虚增主营业务收入的违规行为,2016年更是金额巨大。本文以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梳理尔康制药造假前后事件,识别其存在造假的疑点,深入挖掘财务造假的原因,并结合多家相似研究案例,给出防范和降低财务造假的具体建议,力求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有文章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章运用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部分是对尔康制药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背景介绍,包括对尔康制药公司的介绍、财务造假案件经过的描述,着重论述识别造假的过程,毛利率过高、产品供不应求下存货积压、固定资产超速增长等现象引起质疑。第三部分是对此次造假案件中所采取的造假手段进行分析,从舞弊三角形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出发,深刻探究了尔康制药公司铤而走险选择财务造假的原因。在舞弊三角形理论中,公司面临多方压力,医药制造行业的压力以及公司内部股利政策的压力;造假成本低、收益高的现状为其提供财务造假的机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大股东实现套现的美梦;从内部控制理论来说,内部监督的不到位;外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无法切实履行其监督的职责;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的缺失;较低的违规成本等都是其财务造假的动因。第四部分则对于尔康制药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财务造假的建议。为了减少压力,公司要实事求是制定长远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扩张;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相关部门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可以减少造假的机会;提升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造假的借口。完善控制环境要从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入手;不但如此,还要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对内部审计的关注度;外部监督也必不可少,必须完善赔偿机制,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建立舞弊指数可以有效的进行财务造假预警,这一模型克服了传统Logistic模型的弊端,最大程度的预判企业存在的造假可能,为规避造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刻不容缓,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左胜强[3](2019)在《媒体负面报道与公司治理研究 ——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事件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1月,欣泰电气通过欺诈发行的方式挂牌上市,在其上市前后过程中,众多媒体对其财务造假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本文选取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事件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的动因为出发点,研究媒体报道该事件是否发挥了公司治理效果,在什么路径下发挥治理作用以及达到怎样的治理效果,并以此案例中所体现的普遍的相关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文献归纳法对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事件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假手段和造假动因,以窥探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督治理的现实需要;最后通过对媒体在欣泰电气造假事件中发挥治理的作用扮角色、作用路径和达到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对现有市场和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为以后上市公司的监督治理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照。本文的研究发现:(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企业大多存在着严重的治理问题,公司管理层很容易借助存在的治理缺陷实施违法违规操作,媒体报道作为外部监管机制的组成部分,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有其现实需要;(2)媒体在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时是以信息披露者、社会监督者和舆论引导者等多重身份介入的,有效提高媒体角色地位,对改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3)媒体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是在声誉机制、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等多重路径下实现的,有效完善各类机制对提高媒体报道公司治理作用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基于财务造假的案例进行媒体报道治理作用的分析,积极发挥媒体对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负面报道的监督作用,有助于减少资本市场上企业不端行为;(2)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对“欣泰电气”这类正在上市的公司的治理作用,可以弥补现有多基于大样本实证分析媒体公司治理作用效果的文献研究缺口,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和启示。

赵筱涵[4](2018)在《监管视角下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得以不断成长和发展。然而因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监管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在上市监管这一方面不断加强,但是伴随着万福生科、南纺股份等一系列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曝光,可以发现上市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案件仍然频繁发生,并且屡禁不止,这说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于上市企业的监管仍存在许多问题。财务造假案件的频繁出现,不仅对于投资者的利益有所损害,而且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其正常秩序的维护。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上市监管机制,防范和治理财务造假案件,成为目前证券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最新发生的典型案例,从监管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对财务造假问题进行研究。欣泰电气在申请上市前,为了能够冲关成功进行财务造假,顺利通过上市后仍然继续进行财务造假,前后进行造假四年之久,突破道德底线,最终被证监会检查发现,并对其作出强制退市的惩罚决定,使得其成为了创业板市场上第一个退市股。本文从上市监管这一视角入手,选取欣泰电气财务造假这一最新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欣泰电气进行财务造假所采用的手段,运用风险因子理论探寻其进行财务造假的动因,基于以上分析,透过案例总结出我国监管存在的问题。从上面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财务造假时运用的手段并不是首次创新,也并没有多么高明,却还能有效躲避上市监管,并且往往在经历很长时间后才能被发现,可见我国上市监管是存在不足的。而再进一步分析企业进行造假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得到以下原因:管理层道德素养较低,只注重追求利益,而公司往往面临着上市和保牌以及政府政绩的压力,同时内部和外部相关监管不够完善又提供了机会,并且暴露的概率较小以及暴露后处罚力度较轻。综合以上原因能总结出上市监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和管理存在漏洞,企业才会选择进行造假。所以基于以上结论,以小见大,依据总结的问题提出加强上市监管的措施,期望能对日后我国证券市场在进一步加强上市监管时提供参考和帮助,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进一步保障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秩序。

黄晴梦[5](2017)在《我国创业板欺诈发行管制效果研究 ——基于欣泰电气等多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7月,欣泰电气欺诈发行将强制退市引起人们广泛热议,但是此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欣泰电气造假事件案本身,而是对于此次事件中堪称“史上之最严”的监管机构态度。欺诈发行在创业板并不少见,万福生科、海联讯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欺诈发行案例,但是此次欣泰电气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它将成为监管机构严惩欺诈发行的第一个炮灰。我国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创业板才成立不久就频频曝出欺诈发行的恶性造假事件,难道真的是因为我国国民素质不高、民风低劣造成上市公司造假成风?还是因为我国监管体制漏洞百出,监管机构玩忽职守,让欺诈发行变成了一锤子买卖?考察我国创业板欺诈发行管制效果,一方面需从管制者角度进行分析即管制者是如何开展管制的,另一方面需从被管制者角度分析即被管制者在被管制后是否及时改正。本文首先介绍了创业板和欺诈发行的相关概念,并文献回顾了相关学者对于上市公司违规情况、政府管制效果的研究,为论文后续开展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引。在第三节阐述了欺诈发行和政府管制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现有政府管制情况,为下文案例分析做理论支持和背景铺垫。本文首先对欣泰电气等四个案例进行了简介和综合情况列示,然后从管制者角度进行分析即监管机构对四家欺诈发行案相关当事人处罚情况进行了综合对比,揭示我国政府在欺诈发行管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欺诈发行案的处罚明显偏轻、监管机构对四起案件存在“同罪不同罚”现象等。从被管制者角度分析,面对政府管制过程中的颇多瑕疵,四家欺诈发行相关当事人在被管制后总体表现仍不佳,并未知错就改。分析得出政府管制总体对发行人宽容,对中介机构严厉,并总体呈现趋严态势。管制效果前期偏差,后期有所改善,转折点或为欣泰电气案,但欺诈发行的牟利空间依旧巨大,政府管制并没有根本上遏制欺诈发行。最后根据案例分析中突显的问题,对我国现有的欺诈发行政府管制情况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并借此希望通过政府管制有效性的提高,早日肃清像欺诈发行这样的恶性欺诈事件,恢复我国创业板正常该有的资源配置功能。

张建宇[6](2016)在《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资本市场的高度繁荣,但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获得更多资本支持,提升企业知名度,纷纷走上了融资上市的道路,但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较为普遍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模式,存在大量的IPO案例是企业的主要优质资产分剥上市,原组织结构转变成为集团的形式,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关联方以及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发生的输送资金、资本或经济业务的做法,并且钱款存在支收等关系。从其内涵意义上来看,是中性的,一方面,关联方交易有利于企业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由于关联方交易隐蔽性强,交易形式复杂,很容易被企业利用而导致舞弊的发生。这种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会极大的损害国家或者中小股东的利益。针对上述情况,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告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入手,对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对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进行成因分析。结合相关的审计失败案例以及理论研究,从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以及监管机构角度提出防止审计失败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张秀莉[7](2014)在《转型期中国新闻工作者伦理困境与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工作者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社会地位,使得这份工作看起来总是有那么点不平凡,他们上可以达政要,下可以恤民情,他们像个行走的“侠士”,奔走在社会的每个角落。现代社会中,没有哪个工作像他们这样,可以把各行各业,各种领域联串起来。“无冕之王”的桂冠,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平添了一丝践行正义,对社会进行拯救的“英雄”情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正是对新闻职业的社会使命感的最好诠释。但同时,也没有哪个职业里曾像新闻工作者那样被众人所诟病和批评,“妓者”一称可能是最为一针见血的对这个职业的坏形象的讽刺和抨击。在转型期的中国,日益走向市场的新闻事业本身正在成为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信仰与新闻事业追求市场效益的目标常会背道而驰,新闻职业伦理的“滑坡”以及各种乱象给新闻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带来了威胁,给新闻工作者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裹胁下,那些具有伦理自觉的新闻工作者们往往会受到更多更强的困扰,而这些困扰通常都是和伦理困境有关。新闻业本身所附带的伦理道德价值不言自明,这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新闻业本身的伦理道德水平就像是一面“镜子”,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乱象皆可在其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本文以转型期中国新闻工作者面对的伦理困境以及所作出的伦理抉择为研究对象,试图考察出如下问题的答案:当今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伦理水平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他们如何认识自己工作过程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解决它的。靠的是什么原则和标准来解决这些困境,是凭记者个人做事的方式(心中之规)?还是其所在的编辑部长久形成的“该报什么不该报什么”的传统?或是行业协会之类制定的成文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本文考察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某一个固定答案,而是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考察上述多种力量形成不同的合力如何作用于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工作的过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研究产生的背景、核心问题、方法及意义、中外研究成果做了深入的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不同新闻岗位角色,对转型期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节(采写编评)的各种伦理困境作了现象层面的分析;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从伦理学理论角度来分析新闻伦理困境解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依次从事实维度、关系维度、方法维度和价值维度四个维度分析在进行新闻伦理困境抉择之前不得不要考虑的四个问题:真实、忠诚、客观和公正;第四部分,实践分析:典型新闻伦理困境遭遇与抉择,结合案例,从目标与手段的困境、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困境、利益与责任的困境三个方面的典型困境来分析其解决方法,期望能通过一种“类”的本质去把握;第五部分,新媒介带来的新困境,探讨数字新闻摄影、博客、网络新闻、公民新闻、微博等新技术给新闻工作者带来的新的困境及抉择之道;第六部分,结语部分,现状方面的总结,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模式来提出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发展阶梯,并分析了这个阶梯在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角色中分布的复杂性。提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觉与自律,以及新闻共同体的建立是最终为新闻伦理困境与抉择提供专业指向、精神引领、方法支持的有效路径。

李华俊[8](2012)在《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 ——组织动员理论视角的引入》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前一阶段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不平衡发展模式,我国进入了一个各种社会问题集中涌现的特殊阶段,其中各类群体性集体行动相继爆发,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基于网络的新型传播工具与手段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特征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网络事件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现实群体性事件,同时,现实群体性事件也开始与网络新媒体进行连接与互动,利用网络组织动员低成本、高效率以及低制度限制的特征扩大行动的影响力,增加行动成功的筹码。集体行动,尤其是网络集体行动将是未来十年间学术界以及执政者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网络集体行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学组织动员的理论视角,运用组织系统分析工具,全面揭示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结构、组织特征、行动过程,及其运行的核心机制。在核心机制的研究中,本文试图定位构成且影响网络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与变量,进而通过对这些变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的分析与总结,把握具有规律性的模式,这是本文对于机制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本文的主要经验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控与对策研究”子课题建立的数据库。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基本的研究结论:(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具有很强个体性、突发性的网络集体行动已经出现了组织化的趋势;(2)传统的研究集体行动的组织理论可以运用到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的研究中,但要注意网络行动中不同于传统的组织方式;(3)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与行动特征不同于传统的组织,而表现为一种“网格化”、“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相对独立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是其主要的组织行为方式;(4)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固然对网络集体行动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作用下行动自身的组织动员机制以及网上网下连接机制同样对行动的维持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我国政府在应对集体行动,尤其是网络集体行动过程中所取得认识与突破,以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本文结合网络集体行动的结构性研究与机制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下一步政府应对网络集体行动合理策略。

韩峙[9](201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当代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前沿课题。妥善、科学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社会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实现。近年来,我国学术领域内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迅速升温,研究成果不断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对各级党委、政府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于社会学、行政学和法学领域,研究方向多侧重于具体处置和应对,而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和思想背景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的研究则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发生根源、一般处置和系统控制开展深入研究,着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处置和系统控制提出新的观点和对策。本文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分别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和应对开展了深入研究。在宏观上,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发生根源和应对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正确对待和处理的相关论述为研究起点,系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应对和处置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搭建中国当代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途径,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在微观上,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一般规律和常规处置的原则、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全面阐释了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处置和后果,对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存在的必然性进行系统论述,并揭示了群体性事件的现实存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阐述了群体性事件存在的合理性,引导人们从全新的视角看待群体性事件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引入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尝试建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模型,为各级党委、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提供了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理论指导。在本文的研究中,对群体性事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当代政治结构中民意的表达机制、救济途径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通过对群体性事件反映出的政治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从而为进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完善社会救济途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刘明金[10](2011)在《调查结论的或然性及其解决办法》文中指出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调查结论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可是,在实际操作时,调查结论却未必正确。如果以错误的调查结论为依据,就必然导致工作挫折,事业受损。本文分析了导致错误调查结论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二、欲盖弥彰——给造假者曝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欲盖弥彰——给造假者曝光(论文提纲范文)

(2)尔康制药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案例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2章 尔康制药财务造假案例背景
    2.1 案例概况
    2.2 尔康制药财务造假的识别
    2.3 尔康制药造假手段分析
第3章 尔康制药财务造假动机分析
    3.1 从三角形理论分析
    3.2 从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第4章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建议
    4.1 减少造假的压力、机会和借口
    4.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4.3 构建会计舞弊风险指数进行舞弊预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媒体负面报道与公司治理研究 ——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写作的结构安排
2 相关研究与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公司治理研究进展与困境
        2.1.2 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
        2.1.3 媒体报道的事后治理效应
        2.1.4 媒体报道的事前治理效应
        2.1.5 国内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
    2.2 文献述评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声誉理论
    3.2 代理理论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5 理论研究经验总结
4 欣泰电气造假事件概述
    4.1 欣泰电气基本情况介绍
        4.1.1 公司上市情况简述
        4.1.2 上市前后业绩概况
    4.2 欣泰电气造假事件分析
        4.2.1 财务造假事件简述
        4.2.2 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4.2.3 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分析
    5.1 媒体报道的治理作用阶段分析
        5.1.1 质疑造假,引发关注
        5.1.2 深入挖掘,扩大影响
        5.1.3 舆论声讨,诱导反思
    5.2 媒体报道的治理作用角色分析
        5.2.1 信息披露者
        5.2.2 社会监督者
        5.2.3 舆论引导者
    5.3 媒体报道的治理作用路径分析
        5.3.1 声誉机制
        5.3.2 市场机制
        5.3.3 法律机制
    5.4 媒体报道的治理作用效果分析
        5.4.1 缓解信息不对称
        5.4.2 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5.4.3 提高外部治理质量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监管视角下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财务造假动因的相关研究
    2.2 财务造假手段的相关研究
    2.3 财务造假监管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财务造假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3.1 财务造假概念界定
        3.1.1 财务造假内涵
        3.1.2 财务造假特征
        3.1.3 财务造假的危害
    3.2 财务造假动因分析理论概述
        3.2.1 冰山理论
        3.2.2 三角理论
        3.2.3 GONE理论
        3.2.4 风险因子理论
第四章 我国上市企业财务造假监管现状
    4.1 我国上市企业财务造假现状
    4.2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
        4.2.1 监管主体
        4.2.2 监管手段
        4.2.3 监管内容
    4.3 我国上市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
    4.4 我国上市企业监管现状
第五章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5.1 公司简介
    5.2 案例回顾
        5.2.1 案例介绍
        5.2.2 处罚结果
    5.3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手段
        5.3.1 虚构收回应收账款
        5.3.2 少计提坏账准备
        5.3.3 少计原材料成本
        5.3.4 以员工名义占用企业资金未披露
    5.4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5.4.1 道德品质
        5.4.2 造假动机
        5.4.3 造假机会
        5.4.4 造假暴露的可能性小
        5.4.5 造假被发现后被处罚的性质和程度分析
    5.5 透过案例分析我国财务造假监管存在的问题
        5.5.1 企业内部监管存在的问题
        5.5.2 企业外部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加强财务造假监管的措施
        6.2.1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的措施
        6.2.2 加强企业外部监管的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创业板欺诈发行管制效果研究 ——基于欣泰电气等多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创业板与欺诈发行概述
        2.1.1 创业板的概念与功能
        2.1.2 欺诈发行的定义与危害
    2.2 上市公司违规情况综述
        2.2.1 违规企业特征综述
        2.2.2 违规动因综述
    2.3 政府管制效果综述
        2.3.1 市场效果反馈综述
        2.3.2 上市公司效果反馈综述
        2.3.3 中介机构效果反馈综述
3 欺诈发行管制理论基础
    3.1 欺诈发行理论基础
    3.2 政府管制理论基础
        3.2.1 证券市场政府管制
        3.2.2 证券市场法律管制
    3.3 欺诈发行的政府管制情况介绍
        3.3.1 创业板欺诈发行的法律管制情况
        3.3.2 创业板欺诈发行的政府管制情况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事件简介
        4.1.1 欣泰电气
        4.1.2 海联讯
        4.1.3 万福生科
        4.1.4 迪威视讯
        4.1.5 案例综合情况列示
    4.2 管制情况比较——管制者视角
        4.2.1 对发行人管制情况对比
        4.2.2 对保荐人管制情况对比
        4.2.3 对会计师事务所管制情况对比
        4.2.4 对其他相关当事人管制情况对比
    4.3 政府管制效果——被管制者视角
        4.3.1 发行人效果反馈
        4.3.2 中介机构效果反馈
    4.4 管制效果总述
        4.4.1 案例纵向对比分析管制效果
        4.4.2 案例横向对比分析管制效果
        4.4.3 案例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5 政府管制有效性改进建议
    5.1 法律管制改进
        5.1.1 加快《刑法》、《证券法》等高位法修订
        5.1.2 渐进式推动“注册制”
        5.1.3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
        5.1.4 完善现行赔付制度实施细则
    5.2 政府管制改进
        5.2.1 加强监管机构事前监督效率
        5.2.2 加强监管机构事后监管效率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的基础理论
    2.1 关联方及其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2.1.1 关联方的界定
        2.1.2 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2.1.3 关联方交易的分类
    2.2 舞弊动因理论
        2.2.1舞弊三角理论
        2.2.2 舞弊冰山理论
        2.2.3 GONE理论
    2.3 审计失败概念
    2.4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3章 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现状、问题
    3.1 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现状分析
        3.1.1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现状
        3.1.2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的现状
    3.2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注册会计师能力参差不齐
        3.2.2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足
        3.2.3 注册会计师风险识别不到位
        3.2.4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3.2.5 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够充分
        3.2.6 财务造假处罚较轻
第4章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根源及成因
    4.1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的根源分析
        4.1.1 压力
        4.1.2 机会
        4.1.3 借口
    4.2 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
        4.2.1 缺少完善的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程序
        4.2.2 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4.2.3 关联方交易复杂的特性
        4.2.4 相关披露制度存在漏洞
        4.2.5 相关部门监管不严
第5章 K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案情介绍
        5.2.1 K公司异常财务指标分析
        5.2.2 K公司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分析
    5.3 K公司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失败原因剖析
        5.3.1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足
        5.3.2 注册会计师缺少必要的职业怀疑
        5.3.3 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工作
        5.3.4 关联方披露制度存在漏洞
        5.3.5 监管机构对造假行为处罚过轻
第6章 完善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6.1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相关对策
        6.1.1 制定科学、完善的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
        6.1.2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6.1.3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
        6.1.4 聘请专家或第三方机构
    6.2 完善被审计单位治理环境的建议
        6.2.1 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6.2.2 被审计单位改善股权结构
        6.2.3 完善独立董事、监事会制度
    6.3 改进监管机构监督的建议
        6.3.1 制定较为完善的关联方交易披露细则
        6.3.2 完善关联交易定价的披露政策
        6.3.3 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
        6.3.4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制度
        6.3.5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转型期中国新闻工作者伦理困境与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转型期新闻伦理抉择问题凸显
        二. 新闻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辨析
        三. 新闻伦理的双重主体与复杂客体
    第二节 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 核心伺题
        二. 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关键概念诠释
        二. 国外学者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 国内学者相关问题的研究
    注释
第二章 不同新闻岗位角色的伦理困境现象解析
    第一节 转型期的普遍性新闻困境
        一.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二. 转型期中国新闻媒介的特征与困境
        三. 转型期新闻伦理的理论需求和应用实践
        四. 2014年新闻记者培训新闻伦理练习题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 一道把关人——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困境
        一. 记者面对新闻受害人的伦理困境
        二. 记者面对新闻当事人的伦理困境
        三. 记者面对新闻知情人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二道把关人——新闻编辑的职业伦理困境
        一. 新闻标题编辑中的伦理困境
        二. 新闻图片编辑中的伦理困境
    第四节 意见传播——新闻评论人的职业伦理困境
        一. 意见传播:个人的或是群体的?
        二. 持论公正
    注释
第三章 理论分析:新闻伦理困境的抉择之道
    第一节 新闻伦理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 新闻伦理抉择行为的心理动因分析
        二. 新闻伦理抉择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抉择行为前要考虑的问题
        一. 事实维度的伦理考虑——何为“真相”
        二. 关系维度的伦理考虑——对谁忠诚?
        三. 方法维度的伦理考虑——如何客观?
        四. 价值维度的伦理考虑——怎样公正?
        五. 新闻圈的潜规则
    注释
第四章 实践分析:典型新闻伦理困境遭遇与抉择
    第一节 目标与手段的困境遭遇与抉择
        一. “休谟难题”——隐性采访的伦理争议
        二. 记者的“圈套”——隐性采访中的动机考量
        三. 不得已而为之——舆论监督中的暗访与偷拍
    第二节 隐私与知情的困境遭遇与抉择
        一. 尊重人格原则
        二. 最小伤害原则
        三. 警惕被异化的知情权
    第三节 利益与责任的困境遭遇与抉择
        一. 竖起编辑部和经营部的隔离墙
        二. 伦理评价和抉择的内在动力:良心
        三. 辨别和警惕“伪新闻”
    注释
第五章 新媒介带来的新困境
    第一节 数字新闻摄影的伦理困境与抉择
        一. 速拍和连拍带来的伦理困境
        二. 剪裁与修饰带来的伦理困境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伦理困境与抉择
        一.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劣势
        二. 网络新闻越来越远离公众利益?
        三. 公民新闻传播的伦理需求
    第三节 微博传播的新闻伦理困境与抉择
        一. 新闻工作者个人微博使用
        二. 新闻机构官方微博使用
    注释
第六章 结语——高阶梯新闻伦理的召唤:他律与自律
    一. 新闻伦理水平阶梯的提出
    二. 转型期中国新闻伦理困境选择的现有依据与原则
    三. 自律力量的源泉:新闻职业共同体
    四. 现阶段案例式讨论对新闻伦理困境抉择的重要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 ——组织动员理论视角的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起源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献研究述评
    一、作为统一认识的有组织集体行动
    二、作为核心机制的组织化动员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问题
    第二节 分析框架与变量关系
    第三节 资料收集方法
第四章 网络集体行动结构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分类
    第三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过程与生命周期
        一、网络集体行动的事件过程
        二、网络集体行动的生命阶段
第五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化
    第一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特性
        一、现实与网络行动的比较
        二、网络行动组织系统内部特征
    第二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系统要素分析
        一、组织目标
        二、组织结构
        三、组织群体及相互关系
        四、组织文化
    第三节 网络集体行动组织文化“标签化”现象
第六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组织动员机制研究
    第一节 “组织化动员”——网络行动“隐形的推手”
    第二节 网络组织动员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方式
        一、信息流通:群体行为的生产与再生产
        二、组织关系建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交互
        三、集体认同塑造:社会心理场的共振与共同情感的唤起
        四、循环反应:意义共享与行动能量的强化
    第三节 关于组织动员机制的个案研究
第七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网上网下连接机制
    第一节 “网上网下连接”网络集体行动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节 容易发生连接的行动类型
    第三节 网上网下连接的路径
    第四节 网上网下连接机制运行模式
        一、认识网络集体行动网上网下互动的框架建构
        二、网上网下连接对行动发展趋势的影响
        三、连接机制的四种运行模式
第八章 网络组织动员应对策略以及结论与讨论
    (一)协调利益,引导社会心理场——干预共同意义的构建
    (二)加强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介入组织行动网络构建
    (三)“当机立断”与“无为而治”——调整指向主体应对方式
    (四)正视新的组织动员形式,建立健全常规体制——参与网络组织动员过程
    (五)利用网络动员应对网络动员——合理利用网络动员的双刃剑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分类列表
附录二:网络群体性事件案例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文献分析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探析和基础
    2.1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属性
        2.1.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
        2.1.2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2.1.3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
    2.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2.3.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3.2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2.3.3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引导人的行为
        2.3.4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人的素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根源
    3.1 思想根源: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3.1.1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3.1.2 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冲突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
    3.2 社会根源:社会矛盾累积的反映
        3.2.1 经济原因
        3.2.2 政治原因
        3.2.3 民族、历史、宗教问题
    3.3 心理根源:压力超越极限的宣泄
        3.3.1 心理势能累积的结果
        3.3.2 个体心理势能的异化释放
        3.3.3 群体心理势能的发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研究
    4.1 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分析
        4.1.1 群体事件的起因
        4.1.2 群体事件的发展—共鸣共振
        4.1.3 群体情绪的发泄
        4.1.4 群体性事件的后果
    4.2 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
        4.2.1 群体心理分析
        4.2.2 个体心理分析
    4.3 群体性事件的常规处置
        4.3.1 群体性事件的定性
        4.3.2 处置原则
        4.3.3 处置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处置
    5.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5.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5.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5.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群体性事件系统控制
    6.1 控制论与群体性事件应对
        6.1.1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目标
        6.1.2 信息反馈
        6.1.3 评估和校正
        6.1.4 控制系统的动态调节
    6.2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理论模型
        6.2.1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模型
        6.2.2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要素分析
    6.3 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6.3.1 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地位
        6.3.2 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在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的构建
    7.1 强化对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7.1.1 维护社会稳定是普遍的政治需求
        7.1.2 维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7.1.3 和谐社会与群体性事件的兼容并存
    7.2 构建完善的表达机制和救济途径
        7.2.1 体制内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欠缺
        7.2.2 救济途径不畅导致极端形式维权
        7.2.3 体制内监督模式的弱化
        7.2.4 畅通表达救济渠道为社会减压
    7.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7.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7.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
    7.4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调查结论的或然性及其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假调研歪风, 真腐败实质
    1、莫事先通知, 不遮掩安排。
    2、莫吃喝受贿, 不文过饰非。
    3、莫卡拿索要, 不贪赃枉法。
    4、唯明察暗访, 方求得真情。
二、见闻要分析, 不要被蒙骗
    1、视听有误差, 见闻要分析。
    2、感情会误导, 调查要析理。
    3、人为造假象, 拨雾见实质。
    4、蜻蜓辄点水, 永远无真知。
三、因果有联系, 访查觅规律
    1、统计数据要分类, 而不拿笼统说事。
    2、归纳判断要分析, 而不看归纳数量。
    3、新生事物看苗头, 而不看所占比例。
    4、典型案例看本质, 而不看数据多寡。

四、欲盖弥彰——给造假者曝光(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好莱坞电影中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观研究[D]. 张月.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尔康制药财务造假案例分析[D]. 邰爽. 吉林大学, 2019(12)
  • [3]媒体负面报道与公司治理研究 ——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事件为例[D]. 左胜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监管视角下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例研究[D]. 赵筱涵.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5]我国创业板欺诈发行管制效果研究 ——基于欣泰电气等多案例分析[D]. 黄晴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6]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审计失败研究[D]. 张建宇.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7]转型期中国新闻工作者伦理困境与抉择研究[D]. 张秀莉. 复旦大学, 2014(01)
  • [8]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 ——组织动员理论视角的引入[D]. 李华俊. 上海大学, 2012(05)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D]. 韩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6)
  • [10]调查结论的或然性及其解决办法[J]. 刘明金. 文史博览(理论), 2011(06)

标签:;  ;  ;  ;  ;  

想要掩盖——揭发造假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