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竹”快速育苗试验及栽培技术初报

“南北竹”快速育苗试验及栽培技术初报

一、“南竹北移”快速育苗及栽培技术实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21)在《南竹北移适应性评价及对低温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北方缺乏观赏性强、文化价值高的常绿树种,“南竹北移”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但受低温限制,竹子在北方栽植的种类、范围还有待扩大。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竹种在同一引种栽培地(泰安),及相同竹种在不同引种栽培地(北京、聊城)的适应性和抗寒水平,以科学评价竹种引种北方的适应效果,为南竹北移获得更可靠全面的理论支撑。(1)不同竹种及在不同土壤状况下的引种效果研究,包括对竹子北引至泰安、北京、聊城的适应性研究。调查聊城百竹园20竹种外部形态并确定抗寒等级,在泰安市肥城丘明湖竹园煤矿塌陷区,以山东本土竹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作对照,对引种的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进行根系活力测定,并连续两年调查母竹、新生竹的成活率、胸径、竹高等生长指标,发现金镶玉竹各项生长指标均好于早园竹、淡竹,金镶玉竹作为北方绿化观赏竹种表现优异,适宜推广,早园竹相较来说适应性弱,应做好冬季防护措施。以原产于扬州大禹竹园的金镶玉竹、早园竹、黄纹竹(Ph.vivax f.Huanwenzhu)、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作对照,对北京紫竹院公园、聊城百竹园的5个竹种测定出笋率,表明经过长期引种试验,北京、聊城各竹种的出笋率均低于扬州,两地发笋能力与南方相比仍欠缺,可通过覆盖塑料薄膜、稻草等提高出笋。(2)竹子在不同土壤状况中的适应性研究。泰安丘明湖竹园各样地间土壤状况除含水率外,其他化学性质指标电导率、p H、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母竹、新生竹在所有土壤状况下均能正常生长,但在浅层粉煤灰地、堆肥地、黄胶泥地中根系、高径生长表现更好,适宜推广。应用中可适量补充钾肥和有机肥,另外在煤矿区注意粉煤灰覆盖深度要适宜,不宜大于30cm。(3)研究南竹北移过程中不同竹种对低温的生理响应,对纬度各相差3°的原产地扬州以及引种地北京、聊城的5个竹种出笋率及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等6个抗寒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不同温度、生长地、竹种之间差异均为极显着或显着,除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外,其他指标均呈正相关。拟合Logistic方程,求得北京金镶玉竹、早园竹、黄纹竹、乌哺鸡竹、紫竹的LT50分别为-27.4℃、-26.8℃、-24.1℃、-21.0℃、-18.3℃,聊城各竹种LT50分别为-26.0℃、-25.0℃、-23.2℃、-21.4℃、-16.4℃,扬州各竹种LT50分别为-24.4℃、-23.0℃、-21.1℃、-18.0℃、-15.2℃,确定竹种抗寒性顺序确为金镶玉竹>早园竹>黄纹竹>乌哺鸡竹>紫竹,生长地抗寒性排序为北京>聊城>扬州。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证明在引种多年后,在北京、聊城的竹种越冬抗寒水平已明显高于扬州,随着纬度升高、越冬温度降低而产生的南竹北移冷驯化效果显着。在园林绿化中可根据当地越冬气温选择LT50适宜的竹种进行栽培。

李玉敏,蓝晓光,丁雨龙,谢锦忠[2](2021)在《开启“南竹北移”新篇章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竹北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经过60余年的曲折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南竹北移"再次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上,回顾"南竹北移"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展望发展潜力,探索发展路径,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综述了中国"南竹北移"的发展历程、取得的经验,介绍了"南竹北移"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发挥竹子优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王晓静,王涛,池淼,李潞滨[3](2019)在《中国观赏竹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观赏竹兼具观赏、文化和生态价值,自古以来是中国重要的园林植物,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观赏竹资源调查、生物学研究(生长特性、繁育、生理生态和特殊观赏性状形成机理研究)、引种应用等方面对中国观赏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国观赏竹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李应兰[4](2019)在《两种小型丛生竹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容器育苗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观赏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采用高效的育苗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优良观赏竹苗,扩大繁殖系数,提高扩繁效率,规模化育苗,已经成为生产中和技术上的重要问题。容器育苗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今后竹子种苗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研究容器育苗中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竹篼及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发笋成竹和新竹质量的影响,探索竹篼育苗的最佳母竹年龄和留秆长度,以及埋秆育苗的最佳竹秆部位、埋秆方式和埋秆长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竹篼年龄和留秆长度对容器埋篼育苗成活率的影响不显着。(2)竹篼年龄对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发笋成竹有显着影响,3年生竹篼的发笋率和新竹规格显着大于1年生竹篼(P<0.05),发笋量显着多于1、2年生竹篼(P<0.05);竹篼年龄对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发笋率和发笋量的影响不显着,但1年生竹篼的发枝、生根和新竹规格均显着优于3年生竹篼(P<0.05)。(3)竹篼留秆长度与发笋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发枝数量、生根数量和新竹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小佛肚不留秆竹篼的发笋率显着大于留秆10cm和留秆20cm长的竹篼,留秆20cm长的竹篼的发枝数量显着大于不留秆和留秆10cm长的竹篼,生根数量显着多于不留秆竹篼,平均发笋量显着少于不留秆和留秆10cm长的竹篼(P<0.05);凤尾竹不留秆竹篼的发笋率显着大于留秆20cm长的竹篼(P<0.05),留秆20cm长的竹篼的枝条萌发、根系和新竹生长情况最好,留秆10cm长的竹篼次之。(4)小佛肚竹随着竹篼地径的增大,枝条和生根数量增多、新竹规格增大,竹秆地径以19.6228.02cm范围内的竹篼埋篼育苗后的枝条、根系和新竹生长最好,竹秆地径以13.9919.62cm范围内的竹篼次之;凤尾竹以中等粗度即竹秆地径为6.127.70cm范围内的竹篼的育苗效果较好。(5)小佛肚竹发笋时间比凤尾竹早,发笋期比较集中;竹篼年龄越大,出笋时间越晚。(6)凤尾竹埋秆育苗时,中部竹秆的成活率显着高于中上部竹秆,生根数量显着少于中上部和中下部竹秆,竹苗高度显着低于中上部竹秆(P<0.05);3节竹秆的成活率和发笋量显着大于1节和2节竹秆,生根数量显着多于2节竹秆,但优势根长度显着短于2节竹秆(P<0.05);竹秆直径在6.088.64cm范围内,长度在35.850.4cm范围内的竹苗生长情况更好;埋秆方式对成活率和新竹生长情况的影响不显着。(7)凤尾竹埋篼育苗的竹苗地径和高度显着大于埋秆育苗的竹苗。综上所述:凤尾竹和小佛肚竹可以采用容器埋篼和埋秆育苗,以扩大繁育系数和缩短育苗周期。埋篼育苗比埋秆育苗成活率更高,育苗效果更好。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赵航飞[6](2016)在《西安市观赏竹栽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西安市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森林城市的创建,观赏竹在园林绿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从2014年4月开始,通过参与陕西省楼观台百竹园在西安市的观赏竹栽植施工,记录了相关数据,研究了不同选种、季节、竹龄、留枝盘数、栽植密度对观赏竹在西安市栽植成活的影响情况,及后期养护管理方法,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选择出适合西安市栽植的竹种有26种。其中,当地竹种有筠竹、淡竹、甜竹、毛竹等4种,南方引种竹种有紫竹、早园竹、罗汉竹、黄槽竹、石绿竹、水竹、金镶玉竹、蓉城竹、紫蒲头灰竹、唐竹、秋竹、茶秆竹、白纹阴阳竹、矢竹、寿竹、黄秆乌哺鸡竹、角竹、绿皮黄筋竹、尖头青竹、红壳雷竹、五月季竹、黄纹竹等22种。2.提出了观赏竹在西安市栽植的4点关键技术。(1)西安市观赏竹栽植时间以春季为最佳;(2)应选1-2年生竹龄母竹进行栽植;(3)中小型与中高型竹苗留枝盘数宜采取2-3盘;(4)在保证景观效果与栽植成活率的前提下,散生中小型竹种宜采取4蔸/㎡种植,散生中高型宜采取1-2蔸/㎡种植,混生竹宜采取4-6蔸/㎡。3.针对西安市观赏竹栽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3点具体解决措施。(1)科学选择栽植品种与苗源;(2)严格执行栽植技术标准;(3)后期管护措施常态化。

孙艳[7](2014)在《百竹园26种竹种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针对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里的26种竹子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调查其生长量,病虫害发生程度,测定这些引进竹种以及原产地的不同季节的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营养元素氮磷钾含量首先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用这11种元素组成矩阵因子,采用集对分析法对其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得出在百竹园中最适应竹种(V值为0.744-0.810):高节竹、花竹、金丝毛竹、白哺鸡竹、金镶玉竹、寒竹;较适应竹种(V值为0.681-0.744):小佛肚竹、长叶苦竹、光箨苦竹、高舌苦竹、仙居苦竹、乌哺鸡竹、假毛竹、黄杆京竹、花吊丝竹;基本适应(V值为0.611-0.681):黄纹竹、银丝竹、花孝顺竹、黄皮乌哺鸡竹、安吉金竹、篌竹、红哺鸡竹;不适应(V值为0.473-0.611):摆竹、短穗竹、紫竹、垂枝苦竹。其他相关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对这26种竹种的生长量调查发现,参照中国植物志第就九卷第一分册竹子的最大值,竹子的平均高达到或超过理论极值的一半的有19种,占73%,竹子的平均胸径达到或超过理论极值的一半的有23种,占93%。2、在百竹园中竹子在不同季节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比较显着。这26种竹子的叶绿素含量在3-12之间波动,随着季节变化,叶绿素含量也相应变化。叶绿素含量春季含量最高,冬季叶绿素含量次之,秋季叶绿素含量最低。其中长叶苦竹在春季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花孝顺竹的年平均叶绿素含量最高。寒竹的年平均叶绿素含量在这26种竹子中最低。3、在百竹园中不同竹种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在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与秋季相差不大。不同竹种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在19-150之间波动。在春季的时候不同竹种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最低,到夏季急速增长,然后到秋季的时候急速下降,再到冬季的时候缓慢下降,比春季略高。寒竹在四季变化中变化幅度最大,差异最明显,脯氨酸含量在夏季达到140.560。光箨苦竹的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季节变化趋势最平缓,波动最小.4、不同竹种在不同季节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为显着。在百竹园中不同竹种的可溶性糖在0.5-2.0之间波动。不同竹种的可溶性糖含量春季与秋季基本持平,变化缓慢,从夏季到秋季可溶性糖含量急速下降,然后从秋季到冬季可溶性糖含量又缓慢上升。这26种竹子中,摆竹的可溶性糖含量四季变化幅度最小,波动最平缓。5、不同竹种氮元素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竹种氮元素的含量从春季到夏季呈增长趋势,均在夏季含量达到最高值。然后从夏季到秋季,一直到冬季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冬季含量最低。其中寒竹的氮元素含量在四季中均为最高。安吉金竹的氮元素平均含量最低。6、不同竹种磷元素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竹种磷元素的含量从春季到夏季呈增长趋势,均在夏季含量达到最高值。然后从夏季到秋季,一直到冬季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冬季含量最低。其中花竹的磷元素含量在四季中均为最高。紫竹的磷元素平均含量最低。7、不同竹种钾元素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百竹园中,不同竹种钾元素的含量从春季到夏季呈增长趋势,均在夏季含量达到最高值。然后从夏季到秋季,一直到冬季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冬季含量最低。其中小佛肚竹的钾元素含量在四季中均为最高。8、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里的这26种竹子的新叶病害在二级以上的为0,新叶虫害在二级以上的占3.85%。老叶的病害在二级以上占7.7%,老叶虫害在二级以上的占7.7%。9、用集对分析法对从这26种竹子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在百竹园中,最适应的竹种有高节竹、花竹、金丝毛竹、白哺鸡竹、金镶玉竹、寒竹。较适应竹种为小佛肚竹、长叶苦竹、光箨苦竹、高舌苦竹、仙居苦竹、乌哺鸡竹、假毛竹、黄杆京竹、花吊丝竹。基本适应竹种为在黄纹竹、银丝竹、花孝顺竹、黄皮乌哺鸡竹、安吉金竹、篌竹、红哺鸡竹。不适应竹种有摆竹、短穗竹、紫竹、垂枝苦竹。

禹在定[8](2011)在《发展观赏竹产业 促进“南竹北移”工程——大禹风景竹园“南竹北移”实践总结》文中研究表明大禹风景竹园建园十多年来,坚持走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促进南竹北移,发展观赏竹产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文章总结了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并提出了近期的发展。

邵继锋[9](2010)在《毛竹实生苗水培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毛竹实生苗为材料,以生物量、叶面积、根冠比、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光谱反射特征为指标,筛选适宜毛竹实生苗生长的条件,探讨营养液中不同氮、磷、钾的浓度对毛竹实生苗的影响,建立毛竹水培技术体系,为毛竹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平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Hoagland,MS,Yoshida营养液筛选试验表明,对照增加生物量与Yoshida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但显着大于Hoagland和MS处理。3个处理中Yoshida处理叶面积和根冠比最大,MS和Hoagland依次降低。Yoshida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谱特征都优于其他处理。综合比较得出,Yoshida营养液配方较适宜毛竹实生苗的生长。2. 1/4 Yoshida,1/2 Yoshida,Yoshida,3/2 Yoshida筛选试验表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生物量、叶面积、根冠比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2 Yoshida处理达到峰值。1/2 Yoshida处理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谱特征都优于其他处理,其中Fm、Fv、Fv/Fm、Fv/Fo极显着大于其他3个处理。综合比较得出,1/2 Yoshida处理较优。3.不同pH梯度筛选试验表明,pH5.0处理增加的生物量最大,显着大于pH4.0、pH4.5、pH5.5和pH6.0处理;叶面积极显着大于其他4个处理。而根冠比差异不明显。pH5.0处理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谱特征都优于其他处理,其中Fm、Fv、Fv/Fm、Fv/Fo极显着大于其他的4个处理。综合比较得出,pH5.0为适宜的pH值。4.不同更新营养液时间间隔和不同通气时间筛选试验表明,7d更新一次营养液各指标优于3d、10d、15d处理。24h通气处理各指标优于通气8h和通气16h处理。综合比较得出,更新营养液时间7d,24h通气为较优更新营养液时间间隔和通气时间。5.氮、磷、钾单因素试验。氮素浓度筛选试验表明,氮素浓度3mM处理各指标优于1mM、2mM、4mM、5mM处理;磷素浓度筛选试验表明,磷素浓度1mM处理优于0.5mM、1.5mM、2mM处理;钾素浓度筛选试验表明,钾素浓度1.5mM处理优于0.5mM、1mM、2mM、2.5mM处理。6.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试验L9(33)表明,氮素4mM,磷素0.5mM和钾素1mM为较适宜毛竹实生苗生长的浓度配比。

娄永峰[10](2010)在《雷竹不同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优良笋用经济竹种,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与人工栽培,种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形成了若干变异类型。本文从形态特征、出笋-成竹规律、DNA遗传变异等方面对雷竹16个变异类型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的研究结果:1、雷竹16个变异类型的8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基本统计分析表明,雷竹不同变异类型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0.1%-41.4%之间,其中枝下高的变异最大,胸径和株高次之。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雷竹分成5类。2、通过研究雷竹16个变异类型的出笋-成竹规律,结果表明:弯秆雷竹、红壳雷竹等变异类型笋期较早,而雷山乌等较晚;不同变异类型的单株立竹出笋量、成竹率等差异显着。3、用AFLP、SRAP和ACGM标记分析雷竹16个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结果:15对AFLP引物、15对SRAP引物和38个ACGM引物分别扩增出253、152和75个多态性位点。对3种标记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极其相似,两两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1)雷竹不同变异类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2)根据UPGMA聚类可以将雷竹不同变异类型分为4类。

二、“南竹北移”快速育苗及栽培技术实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竹北移”快速育苗及栽培技术实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南竹北移适应性评价及对低温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竹子的生态功能
        1.1.2 竹子的文化功能
        1.1.3 竹子的经济功能
        1.1.4 竹子的食用药用功能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竹子生长与立地条件研究
        1.2.1.1 竹子鞭根系统
        1.2.1.2 土壤理化性质
        1.2.2 竹子引种研究
        1.2.2.1 南竹北移适应性
        1.2.2.2 竹子引种对低温生理响应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原产地概况
        2.1.2 引种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竹子外部形态和冻害调查
        2.3.2 不同竹种及竹苗土球的引种效果调查
        2.3.2.1 样地设置
        2.3.2.2 竹子生长状况调查
        2.3.2.3 竹子根系活力测定
        2.3.3 竹林土壤养分和理化指标测定
        2.3.4 不同纬度生长地的竹子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2.3.4.1 竹子取样及人工低温处理
        2.3.4.2 竹子抗寒生理指标测定
        2.3.4.3 竹子出笋率调查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类植物外部形态及抗寒等级确定
    3.2 不同竹种及竹苗土球对引种效果的影响
        3.2.1 泰安市肥城市气温变化
        3.2.2 不同竹种及竹苗土球的引种效果
        3.2.2.1 不同竹种对引种效果的影响
        3.2.2.2 不同竹苗土球对引种效果的影响
        3.2.3 竹子根系活力
    3.3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竹种引种效果
        3.3.1 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3.2 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竹种引种的影响
    3.4 竹子对不同纬度生长地适应性及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3.4.1 北京市、聊城市、扬州市气温变化
        3.4.2 各竹种出笋率调查
        3.4.3 人工低温处理下各生长地竹种生理指标的变化
        3.4.3.1 人工低温处理下各生长地竹种电导率的变化
        3.4.3.2 各地区各竹种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以及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3.4.3.3 人工低温处理下各竹种半致死温度的变化
        3.4.3.4 人工低温处理下各竹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3.4.3.5 人工低温处理下各竹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3.4.3.6 人工低温处理下各竹种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4.3.7 人工低温处理下不同竹种抗寒性及引种驯化效果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不同引种地及竹苗土球对竹种引种的影响
    4.2 不同土壤条件对竹种引种的影响
    4.3 南竹北移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开启“南竹北移”新篇章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竹北移”历史回顾
    1.1 “南竹北移”是中国竹业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工程
    1.2 “南竹北移”是一项富有内生动力的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2 “南竹北移”发展现状
    2.1 竹子抗性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2.2 北方竹子引种繁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2.2.1 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竹子引种
        2.2.2 河南省博爱县竹子引种
        2.2.3 北京地区竹子引种
        2.2.4 山东竹子引种
        2.2.5 江苏扬州竹子引种
3 “南竹北移”开启转型升级新篇章
    3.1 “南竹北移”转型升级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2 “南竹北移”转型升级的路径
        3.2.1 以中型竹材满足工农业用竹需求
        3.2.2 以美味竹笋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
        3.2.3 以优美竹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3.2.4 以创意竹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4 总结与建议

(3)中国观赏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观赏竹资源清查
2 观赏竹生物学研究
    2.1 观赏竹生长特性研究
    2.2 观赏竹繁育研究
    2.3 观赏竹生理生态研究
        2.3.1 光合作用研究
        2.3.2 观赏抗逆性研究
        2.3.3 观赏竹生态效应研究
    2.4 观赏竹特殊观赏性状形成机理研究
3 观赏竹引种与应用
4 小结

(4)两种小型丛生竹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容器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竹类植物概述
    1.3 丛生竹和丛生竹育苗技术研究综述
        1.3.1 丛生竹竹材及成分研究
        1.3.2 丛生竹林生态学研究
        1.3.3 丛生竹遗传多样性和育种研究
        1.3.4 丛生竹育苗技术研究
        1.3.5 凤尾竹研究
        1.3.6 小佛肚竹研究
        1.3.7 竹类植物容器育苗概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地概况
    2.5 育苗材料采集地点和采集方法
    2.6 试验方法
        2.6.1 试验设计
        2.6.2 埋篼和埋秆方法
        2.6.3 数据调查和测定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篼性状对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影响
        3.1.1 竹篼年龄对容器埋篼育苗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1.2 竹篼年龄对枝条和新竹的影响
        3.1.3 竹篼留秆长度对埋篼育苗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1.4 竹篼留秆长度对枝条和新竹的影响
        3.1.5 竹秆地径对小佛肚竹埋篼育苗的影响
    3.2 竹篼性状对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影响
        3.2.1 竹篼年龄对容器埋篼育苗的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2.2 竹篼年龄对凤尾竹埋篼育苗的影响
        3.2.3 留秆长度对埋篼育苗成活率和发笋率的影响
        3.2.4 竹篼留秆长度对枝条和新竹的影响
        3.2.5 竹秆地径对凤尾竹埋篼育苗的影响
    3.3 小佛肚竹与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的成活和发笋情况比较
        3.3.1 相同年龄的小佛肚竹与凤尾竹容器埋篼育苗的成活和发笋情况比较
        3.3.2 相同留秆长度的小佛肚竹与凤尾竹埋篼育苗的成活和发笋情况比较
        3.3.3 不同年龄凤尾竹和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初始发笋时间比较
        3.3.4 不同留秆长度凤尾竹和小佛肚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初始发笋时间比较
    3.4 竹秆性状和埋秆方式对凤尾竹容器埋秆育苗的影响
        3.4.1 竹秆部位对埋秆育苗成活率和发笋量的影响
        3.4.2 竹秆部位对新竹生长的影响
        3.4.3 埋秆方式对埋秆育苗成活率和发笋量的影响
        3.4.4 埋秆方式对新竹生长的影响
        3.4.5 竹秆节数对埋秆育苗成活率和发笋量的影响
        3.4.6 竹秆节数对新竹生长的影响
        3.4.7 竹秆直径和长度对凤尾竹埋秆育苗的影响
    3.5 凤尾竹容器埋篼和埋秆对新竹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竹篼性状对丛生竹容器埋篼育苗的影响较大
    4.2 竹篼和竹秆中的养分储藏是影响容器竹苗的重要因素
    4.3 容器埋篼和埋秆育苗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
    4.4 结论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安市观赏竹栽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观赏竹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1.2 观赏竹在西安市园林中的栽植需求
        1.1.3 西安地区竹子栽培历史
    1.2 国内外竹子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安市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西安市自然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选取在西安市生长良好的竹种进行栽植观测试验
        2.2.2 选种、竹龄、留枝等因素对竹子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2.2.3 西安市观赏竹栽植方法与养护管理措施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材料
        2.3.2 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有关研究文献
        2.3.3 采取不同品种、竹龄、留枝等母竹进行栽植观测
        2.3.4 室内数据的分析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选种对栽植成活的影响
    3.2 季节对栽植成活的影响
    3.3 母竹竹龄对栽植成活的影响
    3.4 留枝情况对栽植成活的影响
    3.5 栽植密度对栽植成活的影响
第四章 竹子在西安市园林绿化栽植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栽植中存在的问题
        4.1.1 栽培品种选择不当
        4.1.2 栽植技术不过关
        4.1.3 管护措施不到位
    4.2 栽植建议
        4.2.1 栽培品种选择
        4.2.2 栽植技术应用
        4.2.3 管护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百竹园26种竹种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竹子的生长现状及发展状况
    1.2 竹子的功能
        1.2.1 竹子的生态功能
        1.2.2 竹子的文化功能
        1.2.3 竹子的经济功能
        1.2.4 竹子的药用功能
    1.3 竹子的引种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基本概况
        2.1.1 百竹园实验竹种
        2.1.2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竹种生长量的调查
        2.2.2 不同竹种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3 不同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2.2.4 不同竹种叶片可溶性糖的测定
        2.2.5 不同竹种的病虫害的测定
        2.2.6 不同竹种营养元素氮磷钾的测定
3 结论
    3.1 竹子生长量的调查与分析
    3.2 百竹园不同竹种叶绿素含量对比分析
    3.3 引种地不同竹种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3.4 百竹园不同竹种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对比分析
    3.5 百竹园不同竹种营养元素含量对比分析
    3.6 百竹园不同竹种病虫害调查对比分析
    3.7 集对分析法分析综合评价各种引进竹种的生态适应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发展观赏竹产业 促进“南竹北移”工程——大禹风景竹园“南竹北移”实践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禹风景竹园的建园历史与现状
2 发展观赏竹产业与南竹北移的经验
3 近期的发展思路

(9)毛竹实生苗水培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1.1.1 无土栽培的发展历史
        1.1.2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
        1.1.2.1 中国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的发展历史
        1.1.2.2 蔬菜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
        1.1.2.3 无土栽培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研究
    1.2 水培概况
        1.2.1 水培的优点
        1.2.2 水培的缺点
        1.2.3 水培研究现状
        1.2.3.1 水培技术的研究
        1.2.3.2 水培机理研究
        1.2.3.3 营养液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点与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水培毛竹实生苗不同营养液配方筛选
        2.2.2 Yoshida配方不同离子强度筛选
        2.2.3 水培毛竹实生苗不同pH筛选
        2.2.4 不同时间间隔更新营养液实验
        2.2.5 不同通气时间筛选实验
        2.2.6 氮、磷、钾单因素实验
        2.2.7 氮、磷、钾交互实验
    2.3 指标参数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营养液配方筛选
        3.1.1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1.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1.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1.4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1.5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3.1.6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2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筛选
        3.2.1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2.2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2.3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2.4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2.5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影响
        3.2.6 不同Yoshida浓度梯度对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3 不同pH值梯度筛选
        3.3.1 不同pH值梯度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pH值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3.3 不同pH值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3.4 不同pH值梯度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3.5 不同pH值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影响
        3.3.6 不同pH值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4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筛选
        3.4.1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4.2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4.3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4.4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4.5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影响
        3.4.6 不同营养液更新时间间隔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5 不同通气时间筛选
        3.5.1 不同通气时间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5.2 不同通气时间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5.3 不同通气时间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5.4 不同通气时间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5.5 不同通气时间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影响
        3.5.6 不同通气时间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6 氮磷钾单因素试验
        3.6.1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筛选
        3.6.1.1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6.1.2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6.1.3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6.1.4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6.1.5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3.6.1.6 不同氮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6.2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筛选
        3.6.2.1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6.2.2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6.2.3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6.2.4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6.2.5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3.6.2.6 不同磷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6.3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筛选
        3.6.3.1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3.6.3.2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叶面积的影响
        3.6.3.3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干重及根冠比的影响
        3.6.3.4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3.6.3.5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3.6.3.6 不同钾素浓度梯度对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的影响
    3.7 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交互实验
        3.7.1 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交互实验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pH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4.4 氮磷钾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毛竹实生苗光谱特征
    4.6 不同处理毛竹实生苗荧光特征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雷竹不同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DNA 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1.1 DNA 分子标记的简述及类型
        1.1.2 DNA 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应用进展
        1.1.2.1 RFLP 分子标记
        1.1.2.2 RAPD 分子标记
        1.1.2.3 AFLP 分子标记
        1.1.2.4 SSR 和ISSR 分子标记
        1.1.2.5 SRAP 和ACGM 分子标记
    1.2 竹子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收集及保存
        1.2.2 引种
        1.2.3 无性繁殖与良种选育
        1.2.4 杂交育种
        1.2.5 分子遗传改良育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雷竹不同变异类型的表型变异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的调查和收集
        2.1.2 形态观察和鉴定分类
        2.1.3 表型性状的测量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雷竹的变异类型
        2.3.2 雷竹不同变异类型表型遗传多样性基本统计分析
        2.3.3 雷竹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4 聚类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雷竹不同变异类型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地概况
        3.1.3 研究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出笋数量的分布规律
        3.3.2 单株立竹出笋规律
        3.3.3 成竹规律
        3.3.3.1 成竹率的变化
        3.3.3.2 退笋规律
        3.3.3.3 退笋原因
    3.4 讨论
第四章 雷竹不同变异类型DNA 变异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2.1 主要实验仪器
        4.1.2.2 主要试剂
        4.1.2.3 引物
    4.2 实验方法
        4.2.1 DNA 提取
        4.2.2 AFLP 实验
        4.2.2.1 基因组DNA 酶切
        4.2.2.2 接头连接
        4.2.2.3 AFLP 预扩增反应
        4.2.2.4 AFLP 选择性扩增反应
        4.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4.2.3 SRAP 实验
        4.2.4 ACGM 分析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提取的基因组DNA 质量
        4.4.2 扩增片段多态性分析
        4.4.2.1 AFLP 扩增结果
        4.4.2.2 SRAP 扩增结果
        4.4.2.3 ACGM 的扩增结果
        4.4.3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4.4.4 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
    4.5 讨论
        4.5.1 基因组DNA 的制备
        4.5.2 AFLP、SRAP 和ACGM 标记的分析
        4.5.2.1 AFLP 引物组合选择
        4.5.2.2 SRAP 标记的可靠性和竹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适用性
        4.5.2.3 ACGM 标记的竹类研究的应用前景
        4.5.3 雷竹的遗传变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四、“南竹北移”快速育苗及栽培技术实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竹北移适应性评价及对低温的生理响应[D]. 张琦.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开启“南竹北移”新篇章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 李玉敏,蓝晓光,丁雨龙,谢锦忠. 世界竹藤通讯, 2021(05)
  • [3]中国观赏竹研究进展[J]. 王晓静,王涛,池淼,李潞滨. 竹子学报, 2019(04)
  • [4]两种小型丛生竹竹篼和竹秆性状对容器育苗的影响[D]. 李应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西安市观赏竹栽植技术研究[D]. 赵航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7]百竹园26种竹种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D]. 孙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8]发展观赏竹产业 促进“南竹北移”工程——大禹风景竹园“南竹北移”实践总结[J]. 禹在定. 世界竹藤通讯, 2011(03)
  • [9]毛竹实生苗水培体系建立的研究[D]. 邵继锋.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6)
  • [10]雷竹不同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娄永峰.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南北竹”快速育苗试验及栽培技术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