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的新进展

纳米技术的新进展

一、纳米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琨[1](2020)在《介孔Se@SiO2纳米粒子在ALI模型中的肺保护作用以及ALI新发房颤的机制和干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呼吸危重症,目前全球每年新发患病人数超过300万,起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40%)。目前临床的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一些非特异性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中成药等)和各种器官功能支持手段,如机械通气、ECMO、CRRT、人工肝等,但整体疗效欠佳。因此,ALI/ARDS的临床防治依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研究旨在阐明课题组前期研发的新型介孔Se@SiO2纳米粒子对ALI小鼠的肺保护作用和潜在作用机制,探索迷走神经在ALI新发房颤中的作用和地位,并验证基于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治疗系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提高ALI/ARDS的临床救治水平。第一部分:介孔Se@SiO2纳米粒子通过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在小鼠ALI模型中的发挥肺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介孔Se@SiO2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转录组测序(RNA-seq)、蛋白印迹、线粒体呼吸链(MRC)活力检测等技术评估该新型纳米粒子对气道上皮细胞(Beas-2B)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功能富集实验分析该纳米粒子对人气道上皮细胞的整体作用。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ALI模型评估该材料对肺损伤的保护效应。结果:介孔Se@SiO2能够明显减少LPS刺激后气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及胞内总ROS生成、降低相关通路蛋白p65、ERK1/2及p38磷酸化水平,同时上调抗氧化蛋白NRF2及NQO1的表达。RNA-seq结果显示Se@SiO2干预可使LPS刺激后气道上皮细胞的转录组表达总体更接近于对照组,其中以调控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相关基因变化更为显着。介孔Se@SiO2明显提高了上皮细胞内MRC复合物I、III、V的活性,维持线粒体结构稳定,改善线粒体功能。在小鼠ALI模型中,该纳米材料亦显示出优越的损伤保护效用,表现为气道炎症细胞聚集减少、炎性因子分泌水平降低、肺泡毛细血管损伤明显改善,同时肺组织氧化损伤相关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抗氧化蛋白表达升高。功能富集实验提示介孔Se@SiO2在多种线粒体相关疾病中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结论:介孔Se@SiO2能够通过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对气道上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体内试验证实,该纳米材料可有效平抑急性炎症反应、保护肺泡血管屏障和减少液体渗出,对LPS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证明介孔Se@SiO2在包括ALI/ARDS在内多种线粒体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临床转化前景。第二部分:迷走神经在ALI新发房颤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使用蛋白印记方法检测ALI小鼠肺脏和心脏组织迷走神经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阿托品、卡巴胆碱等药物对迷走神经张力进行调控,利用电生理检测手段研究迷走神经在ALI/ARDS新发房颤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别采用组织病理学、气道阻力和肺牵张反射等方法对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治疗系统破坏支配绵羊肺脏迷走神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ALI小鼠肺脏和心脏组织中M胆碱受体表达显着升高,房颤诱发率明显增加,通过抑制迷走神经张力,可有效降低ALI小鼠的房颤诱发率。通过对12只绵羊进行为期28天的观察,组织病理学和功能学证据均表明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治疗系统可安全有效破坏肺部迷走神经,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结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ALI出现新发房颤的重要机制,通过调控迷走神经张力可有效降低ALI小鼠房颤发生率。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可安全、有效的破坏肺部迷走神经,但其对于ALI新发房颤的防治效果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马苏[2](2020)在《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构建及其在海岸带水体金属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海岸带是指在海陆之间彼此作用的地带,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铁、锌等是生物体所必需的金属元素,也是水体生物的重要营养元素,它们在海岸带水体中的浓度及存在形态不仅对海岸水体生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海洋生态。因此,建立一种准确、灵敏检测海洋中的微量元素的方法,有利于对海岸带水体进行有效的监控。本论文以电化学方法为主要的检测手段,通过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设计,建立了两种电化学传感检测方法用来海岸带水体中Fe2+、Zn2+的检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还原氧化石墨烯/还原亚甲基蓝/铂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伏安法检测海水中的Fe2+基于电荷中继效应,构建了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还原亚甲基蓝/铂纳米离子/玻碳电极(rGO/LMB/Pt NPs/GCE)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海岸带水体Fe2+的检测。通过π-π相互作用将阳离子染料MB吸附在GO的表面,再通过库仑力的作用将PtCl62-吸附在GO/MB的表面,在NaBH4的作用下,PtCl62-被还原成Pt NPs,GO被还原成rGO,Pt NPs可作为电子中继体传递电子将MB降解为LMB,从而合成了rGO/LMB/Pt NPs纳米复合物。为提高测定Fe2+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采用Bp作为络合剂,形成Fe2+-Bp络合物。在电沉积过程中,Fe2+-Bp更易吸附在rGO/LMB/Pt NPs/GCE表面,且Fe2+-Bp络合物在水溶液中遵循单电子转移过程。其中,Pt NPs的催化放大效应以及rGO、LMB、Pt NPs三者的协同效应,在电化学检测Fe2+时具有良好的效果。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2mM,检测限为3nM。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海水样品中Fe2+的检测。2)聚苯乙烯磺酸钠/褶皱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电极伏安法检测海水样品中的微量Zn2+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苯乙烯磺酸钠/褶皱还原氧化石墨烯(PSS/W-rGO)纳米复合材料,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海水中微量Zn2+。结果表明,在电极表面形成的W-rGO层可以显着促进电子转移,增加电极的比表面积。同时,PSS膜可以有效地提高修饰电极的稳定性,吸附电极表面的阳离子,排斥电极表面的阴离子。Zn2+在电极上经过富集与溶出的过程,从而得到电流信号。在实验优化最佳条件下,该修饰电极对Zn2+响应的线性范围为5720 nM,检测限为1.7 nM(S/N=3),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海水样品中Zn2+的测定。

罗益锋[3](2019)在《新形势下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主攻方向与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述了我国新形势下高性能纤维包括碳纤维(CF)、芳酰胺纤维(ARF)、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UHMWPEF)、玄武岩纤维(BSF)、聚酰亚胺纤维(PIMF)、聚苯硫醚纤维(PPSF)、及各种重要小品种(PBO、PODZ、LCP、PEEK)、纳米纤维(NF)、碳纳米管(CNT)及其改性品种,以及其复材的发展动向和今后各品种的主攻方向;介绍了国外上述纤维及复材的最新动向、技术进展、新品种及市场开拓情况。

龚丹丹[4](2019)在《功能化SiO2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电极的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分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组装膜因具有覆盖度高、缺陷少、热力学稳定、分子有序排列等特征,在功能性纳米材料及分析传感界面的设计与制备等方面,自组装膜技术依然是研究的焦点。自组装膜在电分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在分子水平上预先设计膜结构获得特殊的性能和功能,并且膜与研究对象相互作用可通过对膜的预先设计和修饰达到最佳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自组装膜与特定目标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预先设计和修饰自组装膜来实现。另外,有序规则的单分子膜提供了均相的电极表面,还能有效地避免电活性物质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根据这些特点,许多研究者在电化学分析领域研究了不同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的相互作用,获得了较好的电化学分析特性。虽然SiO2纳米粒子因其易于功能化、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粒径均匀、可控等特点,在光学方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很少有研究人员将自组装膜与功能化SiO2纳米粒子结合起来研究其电化学分析特性。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将自组装膜与功能化的SiO2纳米粒子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其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性能。本论文主要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自组装膜的定义及特点,重点介绍了自组装膜在电分析方面的应用新进展。研究报告部分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内容组成:1.Chitosan/SiO2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表面纳米金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化学检测。在本研究工作中,采用1,9-壬二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通过Au-S键将纳米金固定在电极表面。然后利用纳米金与Chitosan/SiO2纳米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进一步研究了 Chitosan/SiO2纳米粒子在纳米金表面的自组装行为,其后将修饰电极在鲁米诺溶液中电聚合,在纳米金表面部分形成聚鲁米诺膜,最后,用HF溶液蚀刻修饰电极上的Chitosan/SiO2纳米粒子,得到相应的电极。基于该修饰电极对裸Chito san/SiO2纳米粒子和单链DNA保护状态的纳米粒子的区分作用,利用裸Chito san/SiO2纳米粒子对所得电极的预富集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的电化学检测microRNA电化学分析的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let-7a的浓度与DPV电流信号在1.0×10-12-9.0×10-12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3.0 × 10-13 mol/L。2.Cu2+/Chitosan/CMC/SiO2复合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化学发光分析。在本研究工作中,发现Cu2+/Chitosan/CMC/SiO2复合纳米粒子能够极大地降低鲁米诺在1,6-己二硫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基于Cu2+/Chitosan/CMC/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单链DNA探针和ssDNA/microRNA复合物的区分作用以及Cu2+/Chitosan/CMC/SiO2复合纳米粒子对1,6-己二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预富集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的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microRNA。在最佳实验条件下,let-7a的浓度与电化学发光信号在1.0× 10-13-9.O× 10-12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3.0×10-14 mol/L。

苑亚坤[5](2019)在《成果荟萃》文中提出01我国科学家利用氮化碳材料实现高效杀菌净水近期,扬州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非金属催化剂,在室外正午太阳光照射下,即可在30分钟内完成对富菌污染水的净化,杀菌效率达到99.9999%,符合我国饮用水标准对细菌数量的要求。这篇工作目前已经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化学》上。

贾璐萌[6](2018)在《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是在对技术伦理实现的内涵界定基础上,根据技术哲学研究的工程传统与人文传统的分野、以及技术伦理研究的外在路径与内在路径之争,提出的区别于传统技术伦理实践的新路径。基于技术伦理的关系性维度及道德性维度,“技术伦理实现”的内涵可以被界定为人与技术间应然性伦理关系在实践中的落实,以及技术伦理主体的伦理潜能在行动中的彰显:而根据“路径”的基本要素,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伦理目的的内在性、伦理主体的混合性以及实现机制的互嵌性。由此,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则可以被界定为,以一种混合性的视角将技术实践及技术物纳入伦理实现的活动范畴之中,通过技术对伦理的调解机制以及伦理对技术的伴随机制的互嵌性运作,彰显人与技术物作为混合性伦理主体构成的伦理潜能,并最终确保人与技术间应然性伦理关系的落实。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理论萌芽与时代契机。就其历史渊源来说,西方技术乌托邦主义中对于技术与伦理关系的乐观主义态度、中国传统道技合一思想中对于技术教化功能的探索,构成了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重要历史资源;就其现实基础而言,现代技术实践中伦理诉求的凸显、技术伦理研究中实践旨趣的复归、以及技术伦理实现外在路径的式微,构成了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能性基础;就其理论萌芽而言,技术伦理规约路径以其“道术协同”的技术-伦理观、以及对技术发展的过程规约构成了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萌芽形态;就时代契机而言,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出现与当前技术哲学领域诸多转向的交汇密切相关,具体包括工程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融合、以及经验转向与伦理转向的交汇。从逻辑生成的角度来看,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之所以能够成立,首先得益于其坚实的理论基础:技术调解理论勾勒出了人与技术在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互相缠绕的整体图景,为分析伦理道德的技术调解机制提供了系统框架,同时也对传统技术伦理中的二元框架及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冲击;对此,福柯的自我建构伦理学在考察了微观权力与主体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以“自我技术”塑造微观权力中的伦理主体,对技术调解框架下人的伦理主体性重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则为技术伦理实现中不同行动者的责任分配提供了思路。其次,内在路径的理论可能性还体现在其包含了技术在内的目的指向上:在关系性伦理维度上追求人与技术“共在”的本真性状态,在道德性伦理维度上强调“负责”,即伦理主体通过责任的承担来彰显自身的道德潜能。最后,鉴于技术伦理实现本身所蕴含的实践指向,内在路径的理论可能性落脚到了伦理主体的混合性构成上:从关系论进路出发,内在路径中的伦理主体包括面向平凡技术物的操作型道德能动体、面向人工智能体的功能型道德能动体、面向人类行动者的伦理型道德能动体。这三类伦理主体以其各自的方式彰显着自身的道德特性,并通过相应道德责任的承担来实现人与技术之间的本真性共在状态。从实现机制的角度来看,技术与伦理的互嵌机制构成了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实践可行性。就技术对伦理的调解机制而言,其总体上可以看做是作为人工道德能动体的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参与。根据道德的不同层次,这类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参与可以从个体道德、群体道德以及社会道德三个层面来考察。在个体道德层面,技术能够凭借其调解作用参与个体进行道德判断、作出道德决策并发出道德行为的全过程;在群体道德层面,技术能够通过对群体道德共识和群体道德行动的调解性参与来影响群体道德的实现;在社会道德层面,技术的调解机制体现在对社会道德观念及社会道德实践的参与中。就伦理对技术发展的伴随机制而言,其总体上体现为作为伦理型道德能动体的人类对技术发展的治理与责任承担。根据具体技术物的发展过程,伦理对其的伴随机制主要按照四个阶段进行:在技术设计阶段进行伦理嵌入,以技术工作者为主导,通过“预测-评估-设计”模型实现技术产品的道德化设计;在技术试验阶段进行伦理评估,以评估委员会为主导,通过技术伦理效应的预测与识别、伦理问题的分析与澄清、以及解决方案的开发与确定来修正和完善技术开发方案;在技术推广阶段进行伦理调适,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制度调适、舆论调适和教育调适三种路径,实现技术产品与社会价值系统的顺利融合:在技术使用阶段,以使用者为主导,通过对他者、对世界、对技术以及对自身的责任的主动承担,来确立自身作为伦理型道德能动体的地位,并为技术物伦理潜能的实现提供支撑。根据以上分析,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之于传统技术伦理实践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而言,内在路径凭借其“伦理之于技术的内在性”的根本特征,不仅能够促进人生境界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更有利于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的实现;其二是对于社会层面的技术发展而言,内在路径凭借其对技术与伦理互嵌机制的分析与系统构建,有助于从权力维度、知识维度和时间维度三个层面实现伦理因素对技术发展全过程的伴随,从而消解科林格里奇困境。鉴于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这种优越性,有必要在我国的技术伦理实践中对其加以应用,建立符合中国语境、面向中国问题的技术-伦理系统,并用以促进我国新兴技术的合理发展。当然,要想更好地在实践层面的发挥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优越性,还有必要对其中的理论问题以及本土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陈高礼[7](2017)在《纳米粒子和超粒子的核酸功能化与电化学检测研究》文中认为纳米粒子以其可控的合成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备受关注,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粒子的程序化自组装和单个纳米粒子的电化学检测分属DNA纳米技术和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当前,基于DNA的程序化纳米粒子自组装和单个纳米粒子的电化学检测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与类型丰富的纳米粒子材料相比,用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纳米粒子种类仍然很少。首先,纳米粒子的程序化自组装主要集中于金纳米粒子(AuNPs),而其他纳米粒子(如AgNPs、Au@AgNPs和Au@PdNPs)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对于单粒子电化学检测,虽然不同类型的粒子(金属纳米粒子、小液滴、量子点等)已经被研究过,但仍十分有限,无法体现方法的通用性。此外,在纳米粒子的电化学检测过程中,纳米粒子聚集沉降引起碰撞信息丢失的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针对此,本论文一方面选取具有小粒子组装体特性和优异催化性能的铂超粒子(PtSPs),实现不同尺寸PtSPs的密度可控DNA修饰和DNA价态的电泳分离,实现其DNA编程的程序化自组装;另一方面,致力于揭示并解决电化学检测纳米粒子聚集体时,由于沉降效应引起碰撞信息丢失的难题,同时还研究了不同形貌钯纳米粒子(PdNPs)在电极表面的单粒子碰撞与催化行为,对推动电化学单粒子检测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合成出直径为10-73nm的一系列铂超粒子,实现了其表面DNA功能化修饰,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功实现PtSPs的DNA价态分离。基于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和DNA折纸技术,将DNA修饰的PtSPs程序化组装为纳米二聚体、核-卫星纳米结构和线型阵列结构。以硼氢化钠还原硝基苯酚为模型反应,对不同表面配体保护的PtSPs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显示了其独特的耐受表面配体钝化的能力。组装结构的光学性质揭示了大粒径PtSPs的等离激元耦合行为。具有粗糙表面的PtSPs不仅可以与文献中最常使用的金纳米粒子(AuNPs)一样用作DNA程序化自组装的纳米材料模块,还能进一步拓展DNA纳米组装结构的催化等功能。相关结果为纳米超粒子材料在DNA自组装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局面,为拓展DNA纳米组装结构的功能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2、针对阳极粒子库仑法(APC)无法捕获到大尺寸纳米粒子聚集体碰撞信号的问题,联合使用正、倒置超微电极(UME),对AuNPs与碳超微电极(CUME)的电化学碰撞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正置电极(电极面向下)优先检测单粒子或小尺寸聚集体的碰撞信号,倒置电极(电极面向上)则对大尺寸聚集体的碰撞响应更为敏感。基于上述策略,成功“找回”常规正置电极测试过程中因重力沉降而“丢失”的纳米粒子聚集体信号,并通过与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结果进行平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监测和表征纳米粒子聚集体分布的可靠性,为基于电化学粒子碰撞实验获得溶液中纳米粒子聚集状态的全貌,以及研究纳米粒子的组装过程提供了简单且有效的解决方案。3、以两种不同形貌的钯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计时电流法(CA)成功检测到两者在金超微电极(AuUME)上发生碰撞接触时水合肼分子的催化氧化电流信号。观察到电流台阶随时间先变大再变小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碰撞接触瞬间的电流衰减信号,并与PdNPs的电化学稳定性及其在电解液中的分散性很好关联,揭示了催化反应底物吸附与纳米粒子胶体稳定性之间的“两难”问题。根据CA曲线的电流台阶,基于超微电极稳态传质模型计算出两种PdNPs的等效粒径。相关结果揭示了电化学催化氧化法检测PdNPs的可行性,拓宽了碰撞电化学的研究对象。

王仲珏[8](2015)在《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简述金属纳米变质技术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以阐述自主研发的在常规熔炼条件下采用氩气喷射纳米变质粉体+超声波二次释能振动和在真空熔炼条件下采用液压装置实现弹射变质丸+超声波二次释能振动的变质技术为主,较全面地介绍了金属纳米变质技术的新进展;比较了纳米变质与稀土变质的品质和异同点,为进一步提高金属纳米变质效果提供了更经济、更适用、更稳定、更宽阔的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

尹云[9](2014)在《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创新政策路线图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日渐紧缩的背景下,俄罗斯资源依赖型经济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在经济转轨初期,这种发展模式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利润,但是受到200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俄罗斯经济连续1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被迫中止,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因此,俄罗斯经济转型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俄罗斯高层和各界的重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降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俄罗斯政府决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2008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2020年前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构想,明确提出俄罗斯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并指出了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为发展人力资本、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实现经济的多样化等。如果想要创新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俄罗斯尽快完成经济的转型,那么就需要创新政策的指导,因此,对俄罗斯创新政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叶成[10](2006)在《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一)化学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谈论科学的发展时指出,"这将是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那么究竟"化学还有什么用呢?"。诚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WKroto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述,"正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

二、纳米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介孔Se@SiO2纳米粒子在ALI模型中的肺保护作用以及ALI新发房颤的机制和干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通过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在小鼠ALI模型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1.前言
    2.材料和试剂
    3.实验方法
    4.结果
        4.1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表征
        4.2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减轻LPS引起的气道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4.3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通过调控气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发挥保护作用
        4.4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改善LPS刺激下气道上皮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4.5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在小鼠ALI模型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4.6 介孔Se@SiO_2纳米粒子作用于气道上皮细胞的功能富集分析
        4.7 介孔Se@SiO_2肺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
    5.讨论
第二章 迷走神经在ALI新发房颤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试剂
    3.实验方法
    4.结果
        4.1 ALI小鼠肺脏和心脏组织中迷走神经变化
        4.2 迷走神经对ALI小鼠房颤诱发率的影响
        4.3 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的可行性评估
        4.4 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的组织病理学评估
        4.5 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的功能学评估
        4.6 基于新型冷冻球囊的去迷走神经术的安全性评估
    5.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ARDS药物治疗新进展
    1.背景
    2.药物研究进展
    3.结论
    综述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2)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构建及其在海岸带水体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岸带水体金属离子检测研究意义
    1.2 汞、镉、铅、铬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2.1 汞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2.2 镉、铅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2.3 铬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3 铜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4 铁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5 锌离子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1.6 石墨烯基修饰电极的研究进展
        1.6.1 采用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修饰电极
        1.6.2 采用金属改性石墨烯的修饰电极
        1.6.3 采用金属氧化物改性石墨烯的修饰电极
        1.6.4 采用有机改性石墨烯的修饰电极
        1.6.5 采用聚合物改性石墨烯的修饰电极
        1.6.6 采用三元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修饰电极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石墨烯/亚甲基蓝/铂纳米修饰电极检测海水中的Fe2+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3 rGO/LMB/Pt N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rGO/LMB/Pt NP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分析
        2.2.5 实际样品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GO/LMB/Pt NPs修饰电极的表征
        2.3.2 rGO/LMB/Pt NPs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2.3.5 再现性、重复性和抗干扰能力
        2.3.6 rGO/LMB/Pt NPs修饰电极的实际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4-苯乙烯磺酸钠)/褶皱还原石墨烯修饰电极检测海水中的 Zn(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PSS/W-rGO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电化学分析过程
        3.2.5 实际样品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GO、PSS、PSS/W-rGO和W-rGO修饰电极的表征
        3.3.2 rGO、PSS、PSS/W-rGO和W-rGO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3.3.5 重现性、重复性和抗干扰能力
        3.3.6 PSS/W-rGO修饰电极实际样品中Zn~(2+)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新形势下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主攻方向与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我国新形势下高性能纤维及复材的发展动向与新进展
    1世界政治形势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2碳纤维(CF)产业正迎来大发展期
        2.1高耗能的碳纤维产业首先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
        2.2其他主要CF厂家也朝规模化和配套下游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3芳酰胺纤维(ARF)将迎来大发展期
        3.1对位芳酰胺纤维(p-ARF)正朝系列化和规模化全面筹划
        3.2间位芳酰胺纤维(m-ARF)相对增长缓慢
    4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UHMNPEF)
        4.1 UHMWPEF
        4.2 UHMWPEF复材
    5玄武岩纤维(BSF)遍地开花,朝生产高效化、节能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6聚酰亚胺纤维(PIMF)
    7聚苯硫醚纤维(PPSF)
    8各种小品种高性能纤维正向批量、中试和产业化方向过渡
        8.1聚苯并双唑纤维(PBOF)
        8.2聚二唑纤维(PODZF)
        8.3液晶聚芳酯纤维(LCPF)
        8.4聚醚醚酮纤维(PEEKF)
    9新品种纤维及新复材的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
        9.1纳米纤维(NF)
        9.1.1高性能聚酰亚胺纳米纤维
        9.1.2 PU/PVP/GO锂离子电池(Li B)隔膜
        9.1.3含碳-纳米纤维内层的芯-鞘结构S@Co(OH)2
        9.1.4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
        9.1.5有色纳米碳纤维
        9.2 CNT纤维、CNT复材纤维、CNT改性纤维、CNT共混膜
        9.2.1 CNT纤维
        9.2.2 CNT-碳纳米纤维(CNF)分层混杂纤维
        9.2.3新型CNT复合材料
        9.2.4 CNT共混膜
二、国外新动态、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
    1碳纤维(CF)及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
        1.1 CF
        1.1.1发展动向
        1.1.2新品种
        1.2 CFRP
        1.2.1新技术与发展动向
        1.2.2 CFRP与金属直接成型
    2芳酰胺纤维(ARF)
        2.1对位芳酰胺纤维(p-ARF)
        2.1.1市场需求和展望
        2.1.2发展概况与动向
        2.1.3新型p-ARF复合材料研究
        2.2间位芳酰胺纤维(m-ARF)
    3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UHMWPEF)
        3.1纤维及UD布发展动向
        3.2创新基础研究
    4玄武岩纤维(BSF)
        4.1 BSF
        4.2多轴织物、经编织物与复合材料
        4.3氧化石墨烯/BSF复合材料
    5聚对亚苯基苯并双唑纤维(PBOF)
    6聚酰亚胺纤维(PIMF)
    7纳米纤维(NF)
    8碳纳米管(CNT)与碳纳米管纤维(CNTF)
        8.1 CNT
        8.1.1结构与拉伸强度的关系
        8.1.2低成本分离
        8.1.3长尺寸CNT
        8.1.4新用途开拓
        8.1.5 CNT复合材料纤维
结束语

(4)功能化SiO2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电极的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分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自组装膜在电分析方面的应用新进展
    1.1 引言
    1.2 自组装膜的定义和特点
        1.2.1 自组装膜的定义
        1.2.2 自组装膜的特点
    1.3 小分子在自组装膜固定化方面的应用
        1.3.1 亚甲基蓝在自组装膜电极上固定化的应用
        1.3.2 氨基酸在自组装膜电极上固定化的应用
    1.4 大分子在自组装膜固定化方面的应用
        1.4.1 DNA探针在自组装膜电极上固定化的应用
        1.4.2 酶在自组装膜电极上固定化的应用
    1.5 纳米材料在自组装膜电极电分析方面的应用
        1.5.1 碳纳米管在自组装膜电极电分析方面的应用
        1.5.2 纳米金在自组装膜电极电分析方面的应用
        1.5.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自组装膜电极电分析方面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基本研究思路
第2章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表面纳米金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化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纳米金的合成
        2.2.3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
        2.2.4 1,9-壬二硫醇修饰电极的制备
        2.2.5 Au-NPs修饰电极的制备
        2.2.6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在修饰电极上的组装
        2.2.7 在修饰电极上电聚合鲁米诺溶液
        2.2.8 HF对修饰电极上的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进行刻蚀和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再次组装在电极上
        2.2.9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和双链DNA的相互作用
        2.2.10 人血清样品中let-7a microRNA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金的表征
        2.3.2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的表征
        2.3.3 1,9-壬二硫醇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4 Au-NPs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3.5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2.3.6 鲁米诺薄膜在修饰电极上的电聚合
        2.3.7 HF对修饰电极上的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进行刻蚀和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再次组装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2.3.8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与单、双链DNA的区分研究
        2.3.9 条件选择
        2.3.10 Chitosan/SiO_2纳米粒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分析特性
        2.3.11 实际样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Cu~(2+)/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与1,6-己二硫醇自组装膜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化学发光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Cu~(2+)/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3.2.3 1,6-己二硫醇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Cu~(2+)/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和双链DNA的相互作用
        3.2.5 人血清样品中let-7a microRNA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3.3.2 1,6-己二硫醇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Cu~(2+)/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在1,6-己二硫醇修饰电极的自组装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
        3.3.4 Cu~(2+)/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对DNA单、双链的区分作用研究
        3.3.5 条件选择
        3.3.6 Cu~(2+)/Chitosan/CMC/SiO_2复合纳米粒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分析特性
        3.3.7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成果荟萃(论文提纲范文)

01我国科学家利用氮化碳材料实现高效杀菌净水
02利用强激光创造了太赫兹脉冲能量的世界纪录
03运用变分自回归网络求解统计力学问题
04非偶极近似下的p轨道激子与微腔的强耦合
05西北高原所高原鱼类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在高原鳅属群体遗传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06兰州化物所塔式光热发电高温太阳能吸收涂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07兰州化物所发展出聚酰亚胺3D打印新方法及工艺装备
08微生物稀有物种对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的调控机制获新进展
09秸秆还田后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动态特征与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10广州生物院发现间皮素可作为CAR-T治疗胃癌的新靶点
11广州生物院发现高亲和性hPD-L1变异体促进定向性T细胞杀伤肿瘤
12珊瑚幼体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13武汉植物园在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迁移和变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14武汉植物园在植物入侵与负密度制约效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15水生所关于长江微塑料污染状况研究取得新进展
16测地所与中国科大在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17武汉病毒所胡志红研究组揭示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复合物的组成及装配机制
18新研究揭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入侵细胞的精细动态过程
19科学家追踪到单个流感病毒脱壳过程
20新发现:“老药”卡博替尼对c-KIT激酶突变驱动的胃肠间质瘤具有抑制作用
21安光所在波长调制吸收光谱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2苏州医工所联合牛津大学在黑木耳品系和功能开发利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23利用湖泊沉积定量重建古温度取得重要进展
24高时空动态变化河口颗粒有机碳通量遥感估算研究取得进展
25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物候过程及成因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26南京土壤所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生境下甲烷氧化微生物的群落分异
27南京土壤研究所建立了测定金属离子在土壤胶体双电层中分布的新方法
28半湿润半干旱区长期施用厩肥不利于团聚体水稳定性
2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成果
30城市环境所在水库蓝藻水华发生和消退后浮游细菌群落动态方面取得新进展
31城市环境研究所在砷糖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2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机理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33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城镇化过程中空气微生物时空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34福建物构所在离子聚合物衍生复合材料光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35上海有机所在自噬受体蛋白的结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36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发现延缓受损神经退化新机制
37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大尺寸高性能有序结构仿生材料
38上海硅酸盐所在柔性应变敏感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39上海硅酸盐所在甲烷光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40东北地理所在森林树种分布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6)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当前研究综述
        1.3.1 技术与伦理无涉
        1.3.2 技术与伦理互斥
        1.3.3 技术与伦理互嵌
        1.3.4 当前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技术伦理实现的概念界定及路径划分
    2.1 技术伦理实现的概念内涵
        2.1.1 技术伦理的基本内涵
        2.1.2 技术伦理实现的含义
    2.2 技术伦理实现的路径划分
        2.2.1 技术伦理实现路径划分的理论依据
        2.2.2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特征及内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源起
    3.1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历史溯源
        3.1.1 西方技术乌托邦主义中的伦理维度
        3.1.2 中国传统道技合一思想中的伦理维度
    3.2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现实基础
        3.2.1 现代技术实践中伦理诉求的凸显
        3.2.2 技术伦理研究中实践旨趣的复归
        3.2.3 技术伦理实现外在路径的式微
    3.3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理论萌芽
        3.3.1 技术伦理规约的基本内涵
        3.3.2 技术伦理规约的内在主义因素
        3.3.3 技术伦理规约的局限性
    3.4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时代契机
        3.4.1 工程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融合
        3.4.2 经验转向与伦理转向的交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逻辑生成
    4.1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理论基础
        4.1.1 面向人-技互动的技术调解理论
        4.1.2 面向权力-主体关系的自我建构伦理学
        4.1.3 面向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
    4.2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目的指向
        4.2.1 共在:关系性维度的伦理诉求
        4.2.2 负责:道德性维度的伦理诉求
    4.3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主体构成
        4.3.1 伦理主体的界定思路与标准
        4.3.2 伦理主体的类型及其道德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机制分析
    5.1 伦理道德的技术调解机制
        5.1.1 个体道德的技术调解机制
        5.1.2 群体道德的技术调解机制
        5.1.3 社会道德的技术调解机制
    5.2 技术发展的伦理伴随机制
        5.2.1 技术设计阶段的伦理嵌入
        5.2.2 技术试验阶段的伦理评估
        5.2.3 技术推广阶段的伦理调适
        5.2.4 技术使用阶段的伦理建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研究展望
    6.1 技术伦理实现内在路径的超越性
        6.1.1 有利于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
        6.1.2 有利于科林格里奇困境的消解
    6.2 内在路径在我国技术伦理实践中的应用
        6.2.1 建立本土化的技术-伦理系统
        6.2.2 促进新兴技术的合理发展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6.3.1 内在路径本身的问题拓展
        6.3.2 内在路径的本土化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纳米粒子和超粒子的核酸功能化与电化学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NA纳米技术
        1.1.1 DNA简述
        1.1.2 基于杂交的DNA分子组装
        1.1.3 金属纳米粒子的DNA导向组装
        1.1.4 金属纳米粒子DNA程序化组装新进展
        1.1.5 DNA程序化组装的新型纳米超结构
    1.2 纳米粒子与超微电极碰撞的电化学研究
        1.2.1 纳米粒子碰撞电化学的发展
        1.2.2 电极表面单个纳米粒子的碰撞氧化
        1.2.3 电极表面单个粒子的碰撞电催化
        1.2.4 碰撞电化学的新进展及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3.1 PtSPs的DNA“价态”可控修饰及程序化自组装
        1.3.2 单粒子的电化学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铂超粒子价态可控DNA修饰及程序化纳米自组装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2.2.3 实验原理与示意图
        2.2.4 实验材料
        2.2.5 样品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不同粒径PtSPs的制备及表征
        2.3.2 10 nm PtSPs的耐盐性表征
        2.3.3 10 nm PtSPs二聚体
        2.3.4 PtSPs核-卫星结构
        2.3.5 10 nm PtSPs有限线性阵列
        2.3.6 PtSPs的等离激元效应和催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集态纳米粒子的碰撞电化学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装置及仪器
        3.2.2 实脸试剂及药品
        3.2.3 实验原理
        3.2.4 AuNPs的合成
        3.2.5 琼脂箱凝胶电泳表征
        3.2.6 透射电子显徽镜表征
        3.2.7 消光光谱表征
        3.2.8 动态光散射表征
        3.2.9 电化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uNPs的表征
        3.3.2 AuNPs的耐酸性
        3.3.3 阳极洛出电位的优化
        3.3.4 重新找回“丢失的”碰撞信息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钯纳米粒子的碰撞电化学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装置及仪器
        4.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4.2.3 PdNPs的合成
        4.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4.2.5 透射电镜表征
        4.2.6 电化学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NPs的形貌
        4.3.2 PdNPs的凝胶电泳分析
        4.3.3 PdNPs对水合肼的催化分解活性
        4.3.4 PdNPs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表征
        4.3.5 PdNPs的计时电流碰撞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8)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金属纳米变质技术的基本内容
    2.1变质剂的研发
    2.2变质处理工艺
        1)变质条件
        2)变质处理方式
    2.3变质效果检测
3.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
    3.1变质剂
    3.2变质工艺
        1)在常规熔炼条件下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
        2)在真空熔炼条件下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
    3.3变质效果举例
        1)纳米变质合金钢轧机导向轮-合肥特钢厂
        2)纳米变质60吨大型35Mn钢轮带铸件-宜兴天乾钢厂
        3)纳米变质耐磨材料铸件-郑州鼎盛集团等数十家耐磨材料生产厂
4. 纳米变质与稀土变质
    4.1纳米变质的特点
    4.2稀土变质的特点
5. 结论

(9)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创新政策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Резюме
绪论
    一、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创新政策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创新政策的内涵
        一、 从创新理论到创新政策
        二、 创新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 创新政策理论基础的发展历程
        一、 “二分法”政策框架主导的时期
        二、 新熊彼特学派政策主张主导的时期
        三、 国家创新系统政策主张主导的时期
        四、 国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时期
    第三节 创新政策对转轨国家的现实意义
        一、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创新政策的演进与现状
    第一节 俄罗斯创新政策的演进
        一、 俄罗斯创新政策演进的动因
        二、 俄罗斯创新政策演进的路线
        三、 俄罗斯创新政策演进的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创新政策实践中的制约因素
        一、 创新政策实践的体系不够完善
        二、 创新政策实践的资金支持薄弱
        三、 创新政策实践的技术支持薄弱
        四、 创新主体的惰性和缺失
    第三节 俄罗斯创新政策的现状
        一、 兼具应对危机与创新发展的政策
        二、 直接服务于创新发展的政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运用政策促进创新的新进展
    第一节 传统工业领域的新进展
        一、 能源领域的新进展
        二、 农业领域的新进展
        三、 军事工业领域的新进展
    第二节 新兴工业领域的新进展
        一、 纳米技术领域的新进展
        二、 电子产品领域的新进展
        三、 航天领域的新进展
        四、 激光应用领域的新进展
        五、 新材料领域的新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创新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发展国家创新体系以促进技术工艺改进
        一、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二、 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创新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三、 积极鼓励发展和规划新的产业集群
    第二节 改善投资环境以促进企业发展
        一、 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结构和环境
        二、 进一步完善法律等相关政策措施
        三、 进一步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第三节 提高高科技产业竞争能力
        一、 航空工业
        二、 航天工业
        三、 造船工业
        四、 电子工业领域
        五、 制药工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纳米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孔Se@SiO2纳米粒子在ALI模型中的肺保护作用以及ALI新发房颤的机制和干预技术研究[D]. 王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2]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构建及其在海岸带水体金属检测中的应用[D]. 马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新形势下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主攻方向与新进展[J]. 罗益锋.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19(05)
  • [4]功能化SiO2纳米粒子与自组装膜电极的相互作用及microRNA的电分析特性研究[D]. 龚丹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成果荟萃[J]. 苑亚坤.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03)
  • [6]技术伦理实现的内在路径研究[D]. 贾璐萌. 东北大学, 2018(12)
  • [7]纳米粒子和超粒子的核酸功能化与电化学检测研究[D]. 陈高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8]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A]. 王仲珏. 中国铸造科工贸联谊活动15周年庆典暨科技创新大会经典论文汇编(一), 2015
  • [9]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创新政策路线图研究[D]. 尹云. 黑龙江大学, 2014(10)
  • [10]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A]. 叶成. 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6), 2006

标签:;  ;  ;  ;  ;  

纳米技术的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