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筛查测试

出血性疾病的筛查测试

一、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轲,屈晨雪[1](2021)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遗传性出血和血栓性疾病(BTD)是一组与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纤溶系统相关的异质性疾病。除常见BTD外,常规实验室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难度,常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因此,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高通量测序(HTS)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得愈发普遍,B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

薛峰,杨仁池[2](2021)在《ASH ISTH NHF WFH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VWF在血液循环中结合并稳定凝血因子Ⅷ(FⅧ), 并且在血小板黏附及聚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VWD的出血特点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 如瘀斑、鼻衄、口腔出血、月经过多、胃肠道出血、牙科治疗后出血、分娩及手术时出血等, 严重患者可出现与血友病相同的肌肉及关节出血[1]。不同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同一患者

杨剑锋[3](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陈丹[4](2021)在《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结局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与胎龄的相关性,并探讨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96例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的凝血功能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在早期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组患儿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肝功能异常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5),重度组较非出血组和轻度组,DD升高(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随着胎龄的增长逐渐成熟,男性、宫内窘迫、动脉导管未闭和血小板减少症是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PT延长可能与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而DD增高则与颅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刘丽莉[5](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术超[6](2020)在《罕见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围手术期止凝血管理的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罕见的凝血缺陷性疾病(Rare coagulation disorders,RCDs)是指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Prothrombin)、凝血因子(Factor)V、VII、X、XI和XIII的缺陷,以及V、VIII因子联合缺陷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VKDCFD)缺陷等。这些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很低,1/500000~1/3000000不等,而且其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RCDs的罕见性和临床异质性,导致世界范围内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限制了该系列疾病在实验诊断及治疗方法上的发展,因此更加大了对RCDs患者围手术期止凝血管理的难度,致使其替代治疗和监测评估难以实现标准化。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拟行外科手术的83例RCDs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遗传信息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综合分析,探讨患者实验表型、临床特点与围手术期出血之间的关系,探索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实现更好的预测出血风险和规范围手术期止血管理,在RCDs标准化诊治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RCDs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诊断、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应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客观的描述各项指标、分析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83例RCDs患者中,男性20例(24.1%),女性63例(75.9%);年龄18~71岁(40.16±14.20);根据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提出的关于RCDs相关实验室诊断标准,重度缺陷55例(66.3%),中度缺陷28例(33.7%),轻度缺陷0例(0.0%)。所有患者中58例(58/83,69.9%)既往无任何出血倾向,25例(25/83,30.1%)患者本次入院前存在出血表现,以月经过多、外伤/侵入性止血困难、口腔黏膜出血为主。对83例患者均进行了替代治疗,部分患者同时抗纤溶药物辅助治疗,观察到77例(92.8%)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6例(7.2%)患者经历了术中出血较多。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既往出血史是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α=0.05),相对危险度OR值为13.33,而凝血因子缺陷程度、治疗达标率、术前评估达标率及抗纤溶药物使用情况与替代治疗后的围手术期出血事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结论本组RCDs病例的人群患病率与每种凝血因子缺陷的患病组成情况和国外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RCDs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单凭血浆残余凝血因子活性很难判断其具体出血风险。围手术期替代治疗方案在90%以上的病例中是有效的,仅7.2%出现了术中出血较多现象,但未发生出血不止或致命性大出血,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得既往出血史是术中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另外,RCDs对女性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应提高妇产科医生及外科医生对女性RCDs患者月经过多以及围手术期止血管理的的充分认识。

杨坤[7](2019)在《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与直肠癌相关的中医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采集可疑直肠癌病例,运用现代检验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直肠癌患者的各组检测结果,探讨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直肠癌临床诊断之间的关联性及FH物质检测对直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为直肠癌中医证候分布的正确性提供更多的病例支持和科学依据,亦为临床早期直肠癌筛查寻找最优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7例受试者常规采集中医证候资料,并分别给予直肠上皮细胞FH物质检测和粪便潜血试验检测,观察和记录患者流行病学相关资料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象等表现,制定临床证候表,同时记录FH物质、FOBT、FH+FOBT三组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各项实验指标,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在FH检测、FOBT检测、FH+FOBT联合检测检出的直肠癌病例的中医证型比较中,经随机区组设计的秩和检验,M=83.67>M0.05,(3,3)=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被三组检测方式检出为直肠癌的病例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肠道湿热证为主,其次为气血亏虚证和气滞毒瘀证。(2)各组中医证型在直肠癌与非直肠癌人群中比较,经卡方检验,?2=2.572,p=0.6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组中医证型在直肠癌与非直肠癌人群比较中无明显差异。(3)在直肠癌检测的敏感性方面比较,FH、FOBT、FH+FOBT三组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0%、70%、60%,经卡方检验,?2=0.966,p=0.617>0.05,即FH、FOBT、FH+FOBT三组在直肠癌检测的敏感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直肠癌前病变检测方面比较,经卡方检验,?2=3.452,p=0.17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直肠癌检测的特异性方面比较,FH、FOBT、FH+FOBT三组直肠癌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84.4%、63.6%、92.8%,经卡方检测,?2=31.42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其他指标比较,FH、FOBT、FH+FOBT三组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644、0.336、0.528;阳性预测值(PV+)分别为:32%、14.9%、42.9%;阴性预测值(PV-)为97.9%、95.9%、96.3%;总符合率分别为:84%、64.2%、90.1%。结论:(1)直肠癌中医证型分布和直肠癌临床及病理诊断有相关性,总体符合直肠癌早期以“标实证”为主,中晚期以“本虚证”为主的病性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在直肠癌与非肠癌病人中无规律,目前尚无可运用于直肠癌临床中医诊断的特异性证型。(2)直肠上皮细胞FH物质检测在早期直肠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操作简单、快速的临床特点,值得在临床早期直肠癌筛查中运用和推广。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对检测效果进行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3)FH物质与直肠癌中医证候的关联性:目前直肠癌中医证候诊断尚缺乏客观标准,FH物质可作为诊断直肠癌肠道湿热证证型的客观辅助指标。但由于本试验直肠癌确诊病例数较少,缺乏结论依据,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加入回顾性研究,进一步验证FH对肠道湿热证诊断的高表现,即经FH检测的直肠癌中医证型绝大多数为肠道湿热证。

吴珊[8](2019)在《血栓弹力图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血栓弹力图(TEG)在发生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剖宫产中发生产后出血救治时的应用价值,探讨TEG参数在发生产后出血时指导临床输血方案、能否预测剖宫产术中出血以及评估输血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搜集2018年1-12月于本院产科治疗的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纳入出血组(合并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或是子痫前期(重度)等比较典型的产科出血性疾病),将同期未见上述并发症的60例剖宫产产妇设为对照组。术前,两组孕妇均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TEG检查;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出量(尿量、失血量)以及入量(胶体或是血制品)等进行监测;若出血>1000ml,重新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及TEG指标。如果术中需要输血,则输血后再复查TEG。术后,复查两组产妇的血常规、TEG、凝血功能以及术后出血量。结果:术前,两组产妇的凝血指标、血常规以及TEG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出血组术前R值与FIB、PT、TT正相关且显着相关。K值与FIB负相关,Angle角与FIB正相关。MA值与PLT正相关。CI值与FIB负相关。LY30与FIB负相关。对照组R值与FIB、PT、TT正相关,与PT、TT显着相关。K值与Fig负相关,且显着负相关。R值与K值均与Hb正相关,与PLT负相关;MA、CI与FIB显着负相关;CI与Hb负相关。R值、K值、LY30均与FIB显着负相关,与D-II聚体显着正相关;K值与出血量显着正相关;Angle角、CI值与FIB显着正相关,与D-II聚体、PT、TT显着负相关,与出血量负相关。MA值与PLT显着正相关;CI值与PT、TT、PLT显着负相关,与出血量负相关。LY30与PLT负相关。与出血量相关的参数依次为:K值、Angle角、CI值与出血量相关。结论:(1)对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术前血常规、TEG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相比于正常妊娠者未见显着性差异。针对发生剖宫产术中发生凝血因子缺乏性出血的产妇较稀释性出血的产妇,TEG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相对优势。(2)2.K值、Angle角以及CI值均和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有密切的相关。它可用于预测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术中出血。出血量越大,产妇结局也就越差。

马思雨[9](2019)在《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凝血因子XⅢ(factor XⅢ,FXⅢ)缺陷症的诊治体系,并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5例患者出血表现及调查家系情况,通过氨释放法检测FXⅢ活性(FXⅢ activity,FXⅢ:Act),ELISA法检测FXⅢ-A亚基抗原量(FXⅢ-A antigen,FXⅢ-A:Ag)与FXⅢ-B亚基抗原量(FXⅢ-B antigen,FXⅢ-B:Ag),尿素溶解法定性检测FXⅢ并混合实验纠正,初步区分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inherited FXⅢ deficiency,inherited FXⅢD)与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autoimmune haemorrhaphilia XⅢ,AHXⅢ)。对于遗传性FXⅢD患者,PCR扩增F13A1与F13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与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建立CNVplex?技术检测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通过定量基因步移和长链PCR技术检测F13A1大缺失的断裂点,生物信息学分析其重组机制。对于AHXⅢ患者,检测抗FXⅢ抗体,包括Bethesda法测定抗FXⅢ抗体滴度和ELISA法检测抗FXⅢ-A亚基抗体。结果:5例患者的尿素法FXⅢ定性试验均为阳性,FXⅢ:Act<5%,FXⅢ-A:Ag<3%,FXⅢ-B: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例患者自幼发病,先证者1经历了新生儿脐带出血、黄体破裂、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先证者2经历了多次肌肉血肿、关节出血、脾破裂及罕见的脊髓血肿,且伤口愈合迟缓。2例患者均无出血病家族史,其父母非近亲婚配。2例患者混合实验均为阴性,基因检测均为F13A1的双杂合突变,先证者1为已报道的错义突变Arg383Ser和新的小缺失突变c.1147delA,先证者2为已报道的错义突变Arg716Gly和新的大缺失g.[77815112815del;112837116628del]。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大缺失为两个微同源TCT和C介导的两次复制叉停滞及模板转换(fork stalling and template switching,FoSTeS)/微同源介导的断裂诱导的复制(microhomology-mediated break-induced replication,MMBIR)事件。2例患者一经诊断立即接受预防替代治疗,自此均未再次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另外3例为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血肿,无出血病史及相关家族史,2例患者分别并发荨麻疹和带状疱疹,另1例患者无明显免疫病史。3例患者混合实验均为阳性,Bethesda法测定抗FXⅢ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83BU、1.67BU、1.75BU,免疫法检测均存在抗FXⅢ-A亚基抗体。3例患者中,1例患者拒绝治疗,在随后一年半内血肿复发3次,最终死于AHXⅢ导致的颅内出血。另外2例患者均接受FXⅢ补充加免疫抑制治疗,出血状态被纠正,未再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建立了完整的遗传性FXⅢD和AHXⅢ的诊治流程。经诊断,2例患者为遗传性重型I型FXⅢD,3例患者为低滴度抗FXⅢ-A亚基抗体导致的AHXⅢ。遗传性FXⅢD患者接受预防替代治疗,可切实有效地避免发生重大出血事件;AHXⅢ可能导致严重致死性出血事件,需进行FXⅢ补充加免疫抑制剂治疗。

王艳芝[10](2019)在《血液病患者血浆FⅩⅢ水平与血小板减低时出血事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血小板减低时血液病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FⅩⅢ水平,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低时血浆FⅩⅢ浓度水平以及与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08月至2018年03月在兰大一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50×109/L且凝血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的血液病患者共136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正常的血浆样本35例作为正常对照。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FⅩⅢ的浓度,依据FⅩⅢ浓度高低进行分组,根据血小板输注阈值进行分层,观察出血评价分级,并进行不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减低(<50×109/L)的血液病患者血浆FⅩⅢ浓度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输注阈值上下患者FⅩⅢ的浓度无差异(P>0.05),即FⅩⅢ的浓度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线性相关性;FⅩⅢ浓度与出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当FⅩⅢ浓度的临界值为99.31ng/ml时,血小板<50×109/L的血液病患者出血的敏感性为0.956,特异性为0.913。结论:血小板计数<50×109/L的血液病患者中FⅩⅢ水平显着减低,其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线性相关性。FⅩⅢ对判断血小板<50×109/L血液病患者出血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且与出血事件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是血液病血小板减低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二、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3)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西医综述
        1. ITP研究进展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二、中医综述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不同胎龄早产儿正常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比较
    2.3 早产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2.4 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与PIVH的关系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早产儿凝血功能与临床出血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5)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罕见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围手术期止凝血管理的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1.2 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式
    1.4 围手术期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诊断及风险评估
    2.4 治疗结果
    2.5 出血病例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罕见的凝血缺陷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7)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医家对直肠癌的认识
        1.1 直肠癌中医病名的起源及发展
        1.2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1.3 直肠癌的病因病机
        1.4 直肠癌的中医药防治
    2 西医对直肠癌及FH物质的认识
    3 直肠癌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直肠癌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2.2 直肠癌西医诊断标准
        1.2.3 高危人群的选择
        1.2.4 临床上结肠癌Dukes分期
        1.2.5 Grade(分化)分级
        1.2.6 TNM分期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或脱落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样本量估计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观察指标
        3.4.1 判定标准
        3.4.2 各项检查评价指标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两种检测结果评价及分析
    5 讨论
        5.1 国内外直肠癌筛查现状
        5.2 直肠癌筛查中出现的问题
        5.3 直肠癌中医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应用
        5.4 直肠癌中医证型与肿瘤分期及病理分期(Dukes分期)之间的联系
        5.5 直肠癌中医证型与FH物质之间的联系
    6 结论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血栓弹力图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术中监测与出血量判断
        2.2.2 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生化检测
        2.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
    3.2 两组产妇出血量及输血情况比较
    3.3 两组产妇术前血常规、凝血象、TEG比较
    3.4 两组产妇术前TEG参数与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孕周的相关性分析
    3.5 出血组产妇术后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检测及出血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发生产后出血产妇术前、术后TEG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产科出血性疾病现状
    4.2 TEG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4.2.1 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基本特性
        4.2.2 TEG参数在发生产后出血时可指导临床输血方案
        4.2.3 术前TEG参数能否预测产后出血情况
    4.3 以TEG图谱检测产后出血治疗效果
    4.4 总结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凝血因子XⅢ的结构和功能
    二.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
    三.凝血因子XⅢ相关基因F13A1和F13B
    四.大缺失可能的基因重组机制
    五.血管性血友病
第一部分 两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诊断及一例复杂重组介导的罕见F13A1大缺失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1.临床表现
        2.标本采集
        3.凝血相关表型检测
        4.VWF表型检测
        5.FXⅢ表型检测
        6.F13A1与F13B基因检测
        7.F13A1大缺失断裂点分析
        8.F13A1大缺失mRNA分析
        9.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结果
        1.FXⅢ和VWF表型检测
        2.F13A1和F13B基因检测
        3.F13A1大缺失断裂点分析
        4.F13A1大缺失的mRNA分析
        5.生物信息学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 三例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1.临床表现
        2.标本采集
        3.凝血相关指标筛查
        4.FXⅢ表型检测
        5.FXⅢ中和抗体检测
    三.结果
        1.凝血相关指标筛查
        2.FXⅢ活性与抗原检测结果
        3.FXⅢ定性试验及纠正试验结果
        4.FXⅢ抗体滴度测定结果
        5.ELISA法检测FXⅢ-A抗体
        6.患者随访结果
    四.讨论
        1.AHXⅢ诊断
        2.AHXⅢ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10)血液病患者血浆FⅩⅢ水平与血小板减低时出血事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 实验原理
    2.5 实验方法
        2.5.1 样本采集与处理
        2.5.2 ELISA方法检测FⅩⅢ浓度
    2.6 实验结果计算
    2.7 出血分级标准
    2.8 凝血功能异常评价指标
    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出血率、血小板、FⅩⅢ、凝血指标比较
    3.2 不同血液病患者的FⅩⅢ、血小板、凝血指标、出血事件比较
        3.2.1 不同血液病患者的FⅩⅢ、血小板、凝血指标比较
        3.2.2 不同血液病患者的出血率、出血严重程度分析
    3.3 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间血小板、FⅩⅢ水平、凝血指标分析
    3.4 不同出血分级患者间FⅩⅢ浓度、血小板、凝血指标的比较
    3.5 血小板输注阈值上下患者的出血事件、FⅩⅢ、血小板的分析
        3.5.1 在血小板输注阈值上下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出血严重程度、持续时间、FⅩⅢ浓度的比较
        3.5.2 在血小板输注阈值上下患者不同出血分级间FⅩⅢ浓度、血小板比较
        3.5.3 血小板输注阈值上下FⅩⅢ浓度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FⅩⅢ浓度患者间的血小板、凝血指标、出血事件的分析
    3.7 用ROC曲线分析FⅩⅢ浓度对血液病患者出血的诊断价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 王轲,屈晨雪.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08)
  • [2]ASH ISTH NHF WFH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解读[J]. 薛峰,杨仁池.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05)
  • [3]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早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结局分析[D]. 陈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6]罕见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围手术期止凝血管理的单中心研究[D]. 术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FH检测的中医证候与直肠癌诊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杨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血栓弹力图在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D]. 吴珊. 南昌大学, 2019(01)
  • [9]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凝血因子XⅢ缺陷症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D]. 马思雨.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血液病患者血浆FⅩⅢ水平与血小板减低时出血事件相关性研究[D]. 王艳芝. 兰州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出血性疾病的筛查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