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新亚种(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

刺猬新亚种(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

一、鼩蝟(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一新亚种(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华,何锴,范朋飞,陈炳耀,李晟,刘少英,周江,杨奇森,李明,蒋学龙,杨光,吴诗宝,卢学理,胡义波,李保国,李玉春,江廷磊,魏辅文,吴毅[1](2021)在《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杨天友[2](2020)在《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文中提出在《贵州兽类志》的基础上,参照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梳理2019年12月31日以前与贵州省哺乳动物相关的研究资料,变更了一些贵州省原记录的哺乳动物物种名称和分类地位,更新了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后的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共记录哺乳纲9目29科84属153种。其中,翼手目56种、啮齿目38种、食肉目24种、劳亚食虫目19种、偶蹄目7种、灵长目4种、兔形目3种、鳞甲目和攀鼩目各1种。与《贵州兽类志》相比,共计新增哺乳动物36种,包括近年来在贵州发现的5个新种,水甫管鼻蝠(Murinashuipuensis)、梵净山管鼻蝠(M.fanjingshanensis)、榕江管鼻蝠(M.rongjiangensis)、荔波管鼻蝠(M.liboensis)和黑姬鼠(Apodemus nigrus);1个中国新记录种,即2011年发表的艾氏管鼻蝠(M.eleryi);14个贵州分布新记录种,以及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支持分布于贵州的17个种;此外,由于标本鉴定有误,或同物异名,或被研究证实不分布于贵州等原因,删除了23个物种。贵州省境内目前记录到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9种,其中,国家Ⅰ和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5种和14种。根据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贵州省分布的哺乳动物1种属于极危级(CR)、5种属于濒危级(EN)、5种属于易危级(VU)、9种属于近危级(NT)。根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等2016),有6种被评估为极危级(CR)、5种为濒危级(EN)、17种为易危级(VU)、39种为近危级(NT)。

姚明国[3](2020)在《云南省蜱传回归热螺旋体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省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蜱、特定人群蜱传回归热螺旋体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多态性,为蜱传回归热螺旋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使用抗凝血管和采血针采集家畜静脉血血样;采用夹夜法、笼夜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获小型兽类,无菌解剖采集小兽肝、肾、脾脏样本;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体表搜集法采集动物体表寄生蜱;在初筛检测有线索的部分地区采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2.采用血液/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上述样本进行DNA提取,扩增回归热螺旋体16S r RNA基因(353bp)进行初筛检测,阳性者扩增16S r RNA接近全长1600bp、Fla(506bp)、glp Q(461bp)基因。将阳性扩增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得到的序列登陆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BLAST比对,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3.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和构成比,统计推进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样本采集情况:在云南省的15个县(市)采集到5种家畜动物(牛、羊、犬、马和驴)血液1836份(牛血575份,羊血866份,犬血346份,马血32份,驴血17份);在29个县(市)采集分属5目11科28属59种的小型兽类的脏器样本4120份;在12个县(市)采集分属5属13种蜱虫样本1354只进行单只检测,902只蜱和7份幼蜱41只母蜱产的卵分为260组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在5个县(市)采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样629份。2家畜动物检测结果:1836份家畜动物血液样本,初筛检出阳性46份,阳性率为2.51%。牛、羊、犬均有检出,马和驴未检出。牛、羊和犬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1%(15/575)、3.46%(30/866)和0.29%(1/346)。阳性主要分布在7个县(市):为兰坪10.34%(3/29)、盈江7.48%(8/107)、巍山5.56%(1/18)、腾冲3.96%(30/758)、德钦2.33%(1/43)、云龙2.00%(2/100)和香格里拉1.04%(1/96)。3小型兽类检测结果:29个调查县(市)采集的4120份、分属59种的小型兽类脏器样本,仅在1只卡氏小鼠和1只高山鼩鼱中检出阳性,卡氏小鼠来自勐海,高山鼩鼱来自贡山,两个县市检出回归热疏螺旋体的阳性率分别为0.57%(1/175)和0.15%(1/686)。4蜱虫检测结果:1354只蜱虫进行单只检测,检测阳性30只,阳性率为2.21%(30/1354)。阳性蜱有5种分别为尼泊尔血蜱、柯洛宁血蜱、微小扇头蜱、卵形硬蜱和镰形扇头蜱,阳性率分别为66.67%(6/9)、3.07%(5/163)、2.31%(12/518)、1.96%(6/306)和1.56%(1/64)。在7个县(市)中检出阳性,分别是永德县16.67%(1/6)、德钦县10%(7/70)、维西县2.87%(5/174)、腾冲市2.26%(9/398)、剑川县2.11%(6/284)、兰坪县1.32%(1/76)和耿马县0.54%(1/184)。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分组培养的蜱中共检出阳性24份,分别是成蜱(22份)、若蜱(1份)、蜱卵(1份),均来自腾冲市。通过16Sr RNA基因(353bp)初筛检测,在一只母蜱及其所产的卵中检测到回归热螺旋体,其序列同源性为77.8%,但尚未分离到病原体。5人群检测结果:629份患者的血液初筛检出阳性7份,分别为剑川县1份、大理市2份、普洱市2份和腾冲市2份,但所得序列经BLAST同源性比对未成功,FLA基因、glp Q基因及16S r RNA基因全长检测均阴性。6宿主媒介感染/携带回归热螺旋体多样性分析:对检出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遗传进化分析、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宿主和媒介感染/携带的回归热螺旋体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样性特征,分属两种,一种B.miyamotoi及一新的亚型;另一种与现有报道的回归热螺旋体差异较大,可能为一新种,暂命名为Borrelia dali。结论1云南省家畜、小型兽类宿主动物和媒介蜱存在回归热螺旋体感染。阳性率分别为家畜2.51%,小型兽类0.049%,蜱虫2.21%。家畜是回归热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检出阳性的县市分布集中在滇西北地区。2云南省回归热螺旋体的宿主动物和媒介种类复杂多样。在3种家畜、2种小型兽类、5个蜱种均检出回归热螺旋体。3调查区域宿主和媒介感染/携带的回归热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经多基因位点分析,检出的回归热螺旋体分属两种:B.miyamotoi及一个新的亚型和一新种,暂命名为B.dali.4云南省的部分县市可能为回归热螺旋体的疫源地。家畜和媒介蜱中检出的回归热螺旋体序列同源性达98~99%,这些地区可能存在宿主、媒介间病原体的传播链。

王青钦[4](2014)在《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文中提出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期间对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样线法、访问法、红外线相机探测法,通过野外调查、采集、观察、访问和查阅资料,统计出该区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360种,隶属4纲28目90科224属,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级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级41种,中国特有物种35种。其中两栖动物有2目7科19属33种,有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种被中国濒危评级收录,15种系中国特有种类;爬行动物有2目12科39属64种,没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7种被中国濒危评级收录,10种系中国特有种类;鸟类有15目49科123属203种,有2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种被中国濒危评级收录,4种系中国特有种类;哺乳动物有9目22科43属60种,其中有1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种被中国濒危评级收录,6种系中国特有种类。G-F指数结果表明,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科中和科间的多样性鸟纲(0.8244)>哺乳纲(0.6458)>爬行纲(0.5552)>两栖纲(0.4512)。与茂兰自然保护区相比,茂兰自然保护区G—F指数也是鸟纲(0.8436)>哺乳纲(0.7354)>爬行纲(0.4922)>两栖纲(0.2443)。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木论自然保护区和茂兰自然保护区,两地之间陆生脊椎动物相关性(P=0.052>0.05)没有达到显着水平。

母华强,张泽钧,张明春,胡锦矗[5](2011)在《四川宝兴中国鼩猬的一些生物学资料》文中提出对2008年311月在四川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捕获的105只中国鼩猬Neoteracus sinensis进行了解剖,测量和分析了其头骨、体长、部分脏器和胃容物,以提供解剖和测量的生物学数据。结果显示:性比(♀/♂)为1.84,平均胎崽数为5.43只±1.51只;雌雄间头骨量度无显着差异,雄性尾长和后足长明显长于雌性;雄性肝脏重量显着轻于雌性;胃食糜中发现有部分浆果和淀粉类食物,未发现植物的茎叶,主要为肉食性食物。

涂飞云[6](2010)在《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群落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9-10月和2009年9-10月,通过夹日法和陷阱法对夹金山区域内的小型兽类(包括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鼠兔科)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包括夹金山山体的东坡和西坡。采用小型兽类群落构成、物种丰富度、上夹率以及反映物种丰富度、异质性的综合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等指标,分别对夹金山东西两坡的小型兽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从海拔和群落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夹金山共采集到小型兽类标本927号,隶属于3目8科38种;夹金山东坡共采集到小型兽类标本664号,分属于3目8科34种;西坡共采集到小型兽类标本263号,分属于3目6科22种。东西两坡共有种包括长吻鼩鼹(Nasillus gracilis)、蹶鼠(Sicista concolor)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等17种;仅在东坡分布的有鼩猬(Neotetracus sinensis)、少齿鼩鼹(Uropsilus soricipes)、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长吻鼹(Eurocaptor longirostirs)、小长尾鼩鼱(Soriculus macrurus)、大缺齿鼩鼱(Chodsigoa salenskii)、黑齿鼩鼱(Blarinella quadraticauda)、狭颅黑齿鼩鼱(Blarinella wardi)、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隐纹花鼠(Tamiops swinhoei)、巢鼠(Micromys minutu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洮州绒平(Caryomys eva)和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15种。仅分布于西坡的有西南中麝鼩(Crocidura vorax),四川林跳鼠(Eozapus setchuanus)和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3种。可见夹金山物种非常丰富,且东坡物种远比西坡要丰富,两坡都以啮齿目占优势且物种差异明显。2、夹金山区域有分布的38种小型兽类中,东洋界种类28种,古北界种类10种,东洋界成分占绝对优势;物种分布型上,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类型种类占绝对优势。夹金山东坡捕获的34种小型兽类中,28种为东洋界种类,占82.35%,6种为古北界种类,占17.65%,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并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分布型占绝对优势;夹金山西坡采集到的22种小型兽类中,13种为东洋界种类,占59.09%,9种为古北界种类,占40.91%,同样东洋界种类占优势,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占绝对优势。结果表明,夹金山东坡东洋界成分显着高于西坡,而西坡古北界成分显着上升。3、四川共有小型兽类(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126种,夹金山捕获的小型兽类共计3目8科38种,占到四川共有总种数的30.56%,根据孙治宇等(2006),二郎山捕获的小型兽类共计3目6科29种,夹金山与地处邛崃山系最南端的二郎山相比,夹金山物种更为丰富。地处岷山山系腹心地带的王朗自然保护区有记载的有31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记载小型兽类有34种,地处岷山山系最南端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记载的有12种。不管是同邛崃山系南端的二郎山相比,还是与地处岷江山系的王朗、九寨和九顶山相比,地处邛崃山系腹心地带的夹金山物种非常丰富。4、夹金山东坡调查的最低海拔是1500m,西坡调查的最低海拔是2400m,按照300m为1个海拔段,我们将东坡划分为9个海拔段,西坡划分为6个海拔段。物种分布型上,夹金山东坡海拔2100m以下以南中国型种类占优势,西坡海拔3000m以下以东洋型占优势;两坡3600m以上均以古北界占优势,其余各海拔段均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占优势。夹金山东西两坡的小型兽类,在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上均以中山带为最高,然后向两边分别呈现递减趋势。小型兽类群落构成上,夹金山东西两坡各海拔段均以啮齿目类群占优势。夹金山东西两坡群落差异较大,仅农耕地群落、落叶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和高山草甸群落在夹金山东西两坡均有分布,其余群落类型不一致。夹金山两坡农耕地捕获种类均为东洋界成分,而优势分布型不同,东坡农耕地群落分布型以南中国型占优势,西坡农耕地群落以东洋型占优势;两坡的落叶阔叶林群落和针叶林群落均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占优势。夹金山东坡针阔混交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农耕地群落最低;西坡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农耕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5、夹金山两坡,随着海拔的上升,物种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中间海拔段物种多样性高,两头低。原因是中间海拔段植物多样性高,人为干扰少,处于相对原始状态;低海拔段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破坏严重;高海拔段气候条件严酷,植被类型单一。通过群落间的聚类分析,夹金山东坡可划分为4个大尺度上的群落类型,西坡则可划为3个,客观的反映了各群落间的关系。6、本次调查发现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物种(1)小鼩鼱(Sorex minutus):大多数学者认为小鼩鼱仅分布在我国北部边境,四川没有小鼢鼱分布。我们在夹金山采集到一组标本,其特征和Hoffmann(1987)所列小鼩鼱特征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近夹金山区域可能存在小鼩鼱分布,但还有待深入研究。(2)黑齿鼩鼱(Blarinella quadraticauda)和狭颅黑齿鼩鼱(Blarinella wardi):曾经被认为是川鼩(Blarinella quadraticauda)(黑齿鼩鼱)的两个不同亚种,前者分布于四川,后者分布于云南。最近被一些学者独立为种,本次在夹金山调查期间,这两个种类均被采集到,且分布区重叠,没有发现中间过渡类型,因此,本研究支持将黑齿鼩鼱和狭颅黑齿鼩鼱升级为两个独立种。狭颅黑齿鼩鼱为四川新分布。(3)滇攀鼠(Vernaya fulva):本次夹金山调查采集到2号标本,滇攀鼠分布狭小,四川近记录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金山是四川省第二个分布点,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4)锡金松田鼠(Pitymys sikimensis):主要分布西藏南部,在四川的分布存疑。夹金山是四川省唯一证实的分布区,其大跨度的间断分布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5)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在四川仅证实分布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夹金山是四川的第二个分布点,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黄薇,夏霖,杨奇森,冯祚建[7](2008)在《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依据Wilson和Reeder(2005)主编的兽类分类系统,共收集青藏高原兽类250种,分别隶属10目30科。将青藏高原各自然地理单元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兽类分布特点,采用Ward’s方法对各基本单元进行聚类,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青藏高原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为:(1)青藏高原的兽类中,古北界物种主要分布在羌塘及高原北部地区,该地区的古北界物种占高原全部古北界物种的88.6%;东洋界物种主要分布在藏南及横断山地区,该地区东洋界物种占高原全部东洋界物种的97.7%。(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当连接距离为0.62191.0738时,将青藏高原划分为2个动物地理Ⅰ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50340.6219时,划分为4个动物地理Ⅱ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22360.2684时,划分为7个动物地理Ⅲ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09300.1245时,划分为16个动物地理Ⅳ级区。(3)依据青藏高原兽类地理分布格局特点,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对物种分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高原兽类分布格局成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的形成与高原的自身演化密切相关。

二、鼩蝟(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一新亚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鼩蝟(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一新亚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兽类分类学发展历程
    1.1 中国兽类的研究简史
    1.2 兽类的作用及地位
    1.3 中国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2 中国兽类分类学及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2.1 长鼻目(PROBOSCIDEA)
    2.2 海牛目(SIRENIA)
    2.3 攀鼩目(SCANDENTIA)
    2.4 灵长目(PRIMATES)
        2.4.1 懒猴科(Lorisidae)
        2.4.2 猴科(Cercopithecidae)
        2.4.3 长臂猿科(Hylobatidae)
    2.5 兔形目(LAGOMORPHA)
    2.6 啮齿目(RODENTIA)
        2.6.1 中国啮齿目的多样性编目
        2.6.2 中国啮齿类分类订正
        2.6.2.1 基于形态学的分类订正
        2.6.2.2 基于分子系统学的分类订正
    2.7 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
    2.8 翼手目(CHIROPTERA)
        2.8.1 中国翼手目分类与分布的研究
        2.8.2 翼手目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2.8.3 翼手目系统演化的研究
    2.9 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
        2.9.1 鲸偶蹄目(陆生类群)
        2.9.2 鲸偶蹄目(水生类群)
        2.9.3 鲸偶蹄目(陆生类群)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2.10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2.11 鳞甲目(PHOLIDOTA)
    2.12 食肉目(CARNIVORA)
        2.12.1 犬形亚目
        2.12.2 猫型亚目
3 中国兽类分类及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加强兽类分类学研究,厘清物种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
    3.2 加强兽类栖息地保护,是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
    3.3 兽类分类学人才匮乏,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重视与关注

(2)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贵州省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
    2.2《贵州兽类志》中记录的哺乳动物物种变更情况
    2.3 贵州省哺乳动物物种的增补
    2.4《贵州兽类志》中记录的哺乳动物物种删减
3 讨论

(3)云南省蜱传回归热螺旋体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样本采集方法
        2.2.1 宿主样本采集
        2.2.2 蜱样本采集方法
        2.2.3 人群样本采集方法
        2.2.4 培养蜱样本采集方法
    2.3 检测方法
        2.3.1 样本DNA的提取
        2.3.2 回归热螺旋体16S r RNA基因、Fla基因和glp Q基因检测
        2.3.3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2.3.4 序列测定与结果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家畜感染检测结果
        3.1.1 家畜样本采集结果
        3.1.2 家畜检测结果
        3.1.3 家畜感染回归热螺旋体序列分析
    3.2 小型兽类感染检测结果
        3.2.1 小型兽类的样本采集结果
        3.2.2 小型兽类检测结果
        3.2.3 小型兽类感染回归热螺旋体序列分析
    3.3 蜱虫携带回归热螺旋体检测结果
        3.3.1 蜱样本采集结果
        3.3.2 蜱样本检测结果
        3.3.3 蜱携带回归热螺旋体序列分析
    3.4 人群感染检测结果
        3.4.1 人群样本采集结果
        3.4.2 人血样本检测结果
    3.5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3.5.1 样本采集结果
        3.5.2 实验结果
        3.5.3 序列分析
    3.6 宿主媒介感染回归热螺旋体基因多样性分析
        3.6.1 检测结果
        3.6.2 序列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米亚莫托螺旋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自然概况
3.调查方法
    3.1 基础资料收集
    3.2 野外实地调查
        3.2.1 样线调查法
        3.2.2 访谈法
        3.2.3 红外相机监测调查法
        3.2.4 网捕法
        3.2.5 布夹法
4 调查结果
    4.1 两栖动物资源
    4.2 爬行动物资源
    4.3 鸟类资源
    4.4 兽类资源
    4.5 与茂兰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组成比较
5 物种多样性
    5.1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3 与茂兰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比较
6.G-F指数相关性分析
    6.1 分析方法
    6.2 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1 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名录
致谢

(5)四川宝兴中国鼩猬的一些生物学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及方法
    1.1 自然概况
    1.2 方法
2 结果
    2.1 性比
    2.2 胎崽数
    2.3 体长数据
    2.4 头骨量度
    2.5 食性
    2.6 分布
3 讨论

(6)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小型兽类区系及群落物种多性研究概况
    1.1 动物区系
    1.2 群落及生物多样性
    1.3 小型兽类区系及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地自然地理概况
    2.1 研究区域范围
    2.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2.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2.2.2 研究区域地形、地貌
        2.2.3 研究区域土壤
        2.2.4 研究区域气候
        2.2.5 研究区域水文
        2.2.6 研究区域植被概况
第3章 材料和研究方法
    3.1 标本采集与处理
    3.2 标本制作
    3.3 标本鉴定
    3.4 区系分析
    3.5 群落划分方法
    3.6 群落多样性分析
第4章 结果和讨论
    4.1 结果
        4.1.1 夹金山物种组成
        4.1.2 东西两坡的相应比较
        4.1.2.1 物种构成差异比较
        4.1.2.2 区系比较
        4.1.2.3 不同海拔段小型兽类区系及物种多样性比较
        4.1.2.4 不同群落小型兽类区系及物种多样性
        4.1.2.5 小型兽类群落相似与聚类分析
    4.2 讨论
        4.2.1 物种差异比较
        4.2.2 区系讨论
        4.2.3 群落构成讨论
        4.2.4 物种多样性讨论
        4.2.5 关于某些物种分类地位和分布区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鼩蝟(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一新亚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J]. 余文华,何锴,范朋飞,陈炳耀,李晟,刘少英,周江,杨奇森,李明,蒋学龙,杨光,吴诗宝,卢学理,胡义波,李保国,李玉春,江廷磊,魏辅文,吴毅. 兽类学报, 2021(05)
  • [2]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J]. 杨天友. 动物学杂志, 2020(05)
  • [3]云南省蜱传回归热螺旋体调查研究[D]. 姚明国. 大理大学, 2020(05)
  • [4]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D]. 王青钦. 贵州师范大学, 2014(12)
  • [5]四川宝兴中国鼩猬的一些生物学资料[J]. 母华强,张泽钧,张明春,胡锦矗. 四川动物, 2011(01)
  • [6]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群落多样性研究[D]. 涂飞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7]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J]. 黄薇,夏霖,杨奇森,冯祚建. 兽类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刺猬新亚种(Neotetracus sinensis Trouessart)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