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放心”和“值得信赖”

质疑“放心”和“值得信赖”

一、质疑“放心”与“信得过”(论文文献综述)

程凯[1](2021)在《“信任感”与“心宽路远”——《山乡巨变》(上部)的现实理解和生活感觉》文中研究说明《山乡巨变》上部、下部各自聚焦了农业合作化的两个阶段。上部写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提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后,农村快速实现全面合作化的"运动"过程。下部表现1956年跨越到高级社后,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新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在日常运行中遭遇的挑战。关于农业合作化始终有一个说法——"成立容易巩固难。"由此产生出推动合作化的不同路线:一方认为,既然合作社相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是一种全新体制,必然存在磨合、适应过程,

刘涵[2](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统编本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与原文逐字逐句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加工有四百多处,这四百多处加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围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的加工,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梳理统编本教材选文标点符号的加工情况并探究原因;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将这种加工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出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标点符号加工的概况。由此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共有替换、增加、删减三种加工类型,以及仅增加、仅替换、增加+替换、删减+替换、删减+增加+替换五种加工类型组合方式;在年级分布上,标点符号加工数量以七到九年级为阶梯依次递减;在加工程度上,文学文本加工数量高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章统计分析点号加工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句内点号加工程度高于句末点号,加工原因可以从规范角度、停顿角度、语气角度、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但点号的加工存在不一致和弱化文章意蕴两点待商榷的地方。第三章统计分析标号的具体情况。由本章可以得出标号最主要的加工类型为替换,其次为删减和增加,标号的加工主要遵循规范性、时代性、生动性等原则,但同样标号存在加工标准不明确以及加工后减少文章生动性两处待推敲的地方。第四章按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板块探究标点符号加工的教学应用策略,提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成为标点符号的“加工者”。

张冠仁[3](2020)在《万能先生谭坦》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认识几个朋友的谭坦叶瞳瞳叶瞳瞳不记得还有比2014年2月12日更倒霉的日子了,早上7点开始打工:斯塔拉菲尔德火车站对面那家60平方米小店:庄仔牛肉面大王,老板额头上明明都是抬头纹,还让别人管自己叫庄仔。中午,叶瞳瞳错单了,一个波兰胖子点了五香牛肉面,她通知后厨说成了霸王牛肉面,难道一个波兰胖子真能吃得出泡椒和辣椒的区别吗?

魏远廷[4](2020)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社会资本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四川省Z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全国各地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高效适量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历史发展积累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一直较为显着。在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无法充分满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情况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供给体制应景而生。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但在某些情境下也会出现“失灵”。社会资本具有独特的价值属性,其所倡导的信任、互惠等核心价值理念在特定情境下对促成合作行为和化解集体行动困局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或许可作为缓解农村现存公共产品供需压力的路径参考。因此,本文以社会资本为研究视角,试图探究公共产品供给中,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意愿的关联机理。本文首先构建起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和公共产品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解析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联为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引导。然后结合对四川省Z村的实地调研,一方面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确定该地村民社会资本存量和参与供给的意愿,另一方面辅以情景模拟对村民参与供给的意愿进行测评,力求全面展现社会资本与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村民参与意愿之间的关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增量提质的建议,为缓解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利用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使用因子分析、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曲线估计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验证个体特征、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并分别对研究模型和研究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村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情况和经济情况均对其参与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村民个体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均对参与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3)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村民公共产品支付程度的影响排序为:社会规范>社会信任>社会网络。最后结合访谈内容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供给物质基础。2)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村民参与意识。3)着力培育社会资本,增强供给综合效益。4)充实农村价值内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陈锋[5](2019)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内部发展遭遇瓶颈、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本文以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家区域性金融机构,在促进湖南省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开始暴露了许多不足,如中长期发展战略缺乏重视和实施保障,产品服务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压力显现,抗风险能力偏弱,人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同时当前处在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公司体制变革的黄金期,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更应立足自身优势,缩小差距,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从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以及战略管理相关的文献分析入手,首先使用PEST分析工具,全面分析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使用竞争环境分析工具,分别从同行业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等级;从组织结构、业务经营、风险控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以及价值链等方面论述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环境和核心能力;通过SWOT战略矩阵分析方法,分析当前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优劣势,结合外部机遇与挑战,综合选择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战略。其次通过分析和研究,确立“建设有温度的百姓银行这个总的发展愿景,真正把农村商业银行办成老百姓信得过的良心银行、放心银行、贴心银行”的奋斗目标以及未来近五年的总体工作目标,并结合实际,对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总体战略进行研究论证,提出把深化体制改革、经营转型、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以及差异化发展等作为企业业务战略,把建设农信品牌,加强财务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增强内部控制、注重风险管理以及再造流程作业等作为企业职能战略。最后以抓好人才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综合激励考核机制,强力打造企业文化价值等作为保障措施来确保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能得到全面执行。

杨永伟[6](2018)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多样发展与比较分析 ——以苏北S县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何存在多种不同的组织形态?从现有的理论来看,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分析范式,以产权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为代表的个体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以社会镶嵌理论与结构洞理论为代表的网络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以及以组织制度论与种群生态论为代表的环境中心主义分析范式。三种分析范式虽然对产业化的组织现象给出简洁有力的解释,但都采用了相对片面化的处理策略,即强调交易成本与个体效用、关系与互动网络、外部环境与合法性对于产业组织过程的决定性意义,因此有必要做出理论上的整合。在促进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分析由决定论向互构论转换的过程中,组织生态学的分析视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视角,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视作视作一种生态系统。首先,任何组织生态系统都会受到环境的建构,农业产业化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主要由市场造就(政府更多造就外部环境的一致性),市场结构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生成的关键因素,由此引入产品标准化与供求规模化变量,从产品的销售环节对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展开分析。其次,被环境建构的行为主体依然有能力做出选择,通过能动性行动对组织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劳动过程之中,以农户劳动与生产技术的分离程度为变量,从产品的生产环节对农业产业组织过程进行分析。再次,基于利益一致性而非共同目标的组织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运转,需要创造出一定的关系纽带或共识体系,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生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从关系、信任、规范等方面关注其作用发挥机制,对上述销售/生产环节中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关系的有效维护进行分析。围绕市场结构、劳动过程、社会资本所建构出的分析指标体系,可以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影响因素及生成逻辑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依据组织程度的高低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分布视作连续谱,纯粹市场化交易和完全企业化生产则是连续谱的端点,处于端点之间的中间层组织形态依据交易复杂程度与绩效评估难度,得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等三种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理想类型。苏北S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案例表明,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都能够使农产品有序生产出来并顺利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在Y镇苗木产业组织过程中,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供求规模化程度低、农户劳动与技术处于高度结合状态,其所形成的是“经纪人+农户”的松散型组织形态,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核心的组织作用;在M镇草莓产业组织过程中,由于产品适度标准化、供求适度规模化、农户劳动与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其所形成的是“大户领办合作社+农户”的半紧密型组织形态,社会资本在其中与契约规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在T镇商品鹅产业组织过程中,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供求规模化程度高、农户劳动与技术的分离程度高,其所形成的是“企业+农户”的紧密型组织形态,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辅助性的组织作用。可以看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由紧密型到半紧密型再到松散型的过渡,产品标准化程度、供求规模化程度、农户劳动与技术的分离程度越来越低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的重要性程度越来越高,即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生成逻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进一步理解,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并不存在低级与高级之分,组织形态紧密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越高也并不意味着组织形态越高级、越有效率。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是否有效率,关键不在于其本身具备何种组织优势,而在于是否具备其组织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特定条件与特定的农业产业组织过程相对应,进而塑造出特定的组织形态。因此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不能简单追求高度组织化,不能简单推广“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户”等典型模式,而应在对市场结构环境、劳动与技术可分离状况等条件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这种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对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做出的分析,是对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思路的扩展与深化。突破对组织现象和过程的单维度实体化理解,能够显示出农业产业化灵活柔韧的组织特征。同一种组织形态从可抽离的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不同的组织边界和组织规模,以此可为组织理论研究注入新活力。

斯梦萍[7](2018)在《初中语文非翻译类选文加工修改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育的载体,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语文教科书中所选课文质量如何会影响语文教育的预期效果。目前“部编本”语文教材已经于2016年9月正式使用,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的“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版本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教材示范的作用。这一版本的教材的使用引起更多的学者对其各角度的研究,但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研究甚少,笔者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来一直专注于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研究,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发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篇目是经过加工修改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并不是作者原本的原文,有些加工修改确实给课文增色不少,可有些加工修改却削弱了文章原本的色彩,有的完全违背了作者的意愿,致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模糊认识甚至于扭曲认识,对此,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并不全面。人教版教材和“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里面加工修改课文数量偏多,在目前所使用的七到九年级语文教材课文篇目中每一册有20篇课文涉及加工修改,这其中有诗歌、散文、戏剧以及小说的加工修改,也有对外文翻译文章的加工修改,由于修改范围较广,笔者主要是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25篇非翻译类加工修改课文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节选课文和外文翻译课文,笔者将加工修改类型主要分为删减、增加、改动三种。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将加工修改课文进行原文与课文的比较分析,统计出各类形式加工修改的数据,从字词改写、句段加工修改、标点符号加工修改等方面来深入探讨修改的各种原则和修改后的利弊得失,以提出应对加工修改这一问题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人教版教材和“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加工修改情况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里的加工修改主要分为删、改、增。具体列出加工修改在各个学段的分布情况,每篇课文的删、改、增三种情况数量的多少,并结合相关篇目作探讨,不同篇目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产生加工修改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用具体实例说明加工修改的原则,并结合相关加工修改篇目分析出修改的利弊得失,最后针对具有修改问题的篇目提出若干修改建议。第三部分挖掘具有教学价值的加工修改课文,探讨其教学价值的主要表现。最后根据具有教学价值的加工修改课文,作为编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持何种态度?应该做出何种应对策略。笔者认为面对加工修改课文,教师应对比分析原文和课文,带领学生品味加工修改语言;激发学生对加工修改内容提出质疑,深入进行探究;最后还可以还原课文原貌以拓展学生视野,希望为日后对课文加工修改现象的研究提供思路。

刘霞[8](2016)在《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公民和公民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公民及公民教育是一个外来词,它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代表着西方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家引入和借鉴西方公民教育,开启了中国公民教育的进程。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公民教育进行得如何,需要我们做历史的考察和分析。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体现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和文本之中。母语教科书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了国家对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且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文本呈现。所以,本研究选取母语教科书作为研究中国公民教育的分析文本,旨在分析自公民教育引进中国的百年来,母语教科书传递了什么样的公民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公民形象,以及怎样传递这些文化,怎样塑造这些形象,这些公民文化和公民形象对中国公民教育产生何种影响。借助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分析,反思中国公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建构中国公民教育的理想体系。本文依据母语教科书中公民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将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分为四个阶段考察:第一阶段:1904—1936,这一阶段是西方公民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时期,也是公民教育的萌芽期和快速发展期,其目的是以公民教育改造国民性。在20世纪初期,公民教育的引进、传播与母语教科书的编写、使用步调一致、诉求一致。公民教育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的母语教科书中就有萌芽,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平等、权利等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思想理所应当地编写进“共和国教科书”中。此时的公民教育重视公民性的宣扬,结合了时代的诉求,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参与。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由学习日本转为学习美国,并仿效美国的课程设计,学校开设“公民科”,编写公民读本,美欧的公民教育思想通过母语教科书得以广泛传播。之后,蒋介石统治的南京国民政府试图以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等取代公民教育,虽然遭到抵制,但此时的公民教育已受到蒋介石政府“巩固政权、寻求认同”等政治意图的干扰。加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外辱,公民教育作为政治动员的工具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国情。故而,中国公民教育开始偏离正途,出现了政治化的前兆。第二阶段:1937—1949,这一阶段因为战争的需要,公民教育蜕变为政治动员的工具,公民教育陷入了低谷。在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根据地,都重视公民教育与抗战教育融合,为抗战服务。此阶段,公民教育成为抗战的动员工具。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公民教育要求个体将自由和权利全部贡献给国家,母语教科书成为号召特殊时期公民爱国报国的宣传册。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思想,但国民党为巩固现有政权,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强调公民的国家认同;共产党为了建立新中国,反对并在教科书中解构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反对现有政权,为建立新政权服务。第三阶段:1949—1976,这一阶段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权、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公民教育被“人民”教育、“接班人”教育所取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人民”教育是高度政治化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阶级立场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政治使命。因而,此阶段的母语教科书中强调政权认同,强调无私奉献,强调道德的阶级性。在“文革”期间,“人民”教育被异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教育,宣传虚假民主,践踏传统文化、反人性,也错误地判断了时代诉求,使公民教育走向了异化,成为政治宣传和阶级斗争的工具。第四阶段:1977-新世纪,这个阶段是我国公民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社会的建设和法治的完善,公民教育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从而催生了新时期公民教育的觉醒。此阶段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强调公民爱国以及公民合作,公民榜样也变得丰富多样。尤其是新世纪,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内容涉及到了好的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公民品质,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公民文化的一致性,并以知识作为公民美好生活的内在价值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开放的心态也使得西方公民精神在公民教育中得以呈现,并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相结合,公民教育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良性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百年母语教科书中公民教育思想的回顾,我们发现,公民教育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基于人性的公民性、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诉求和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公民性、政治诉求和传统文化,成为了对公民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稳定结构。中国的公民教育,必须符合公民性的人性本质,立足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文化,面向中国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正是基于此,本文最后提出了基于中国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体系的构想。

舒中民[9](2014)在《非常突围(长篇小说连载)》文中指出上期内容提要:高层传出绝密人事消息,巴戎市现任市长上调中央部委,新任市长将在巴戎市委常委中产生。政法委书记肖志铭本无意参与竞争,却无法阻止别人把他当作潜在竞争对手,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到明争暗斗的旋涡之中。先是有人在网上匿名发帖,声称市公安局的人事调整中存在买官卖官现象,作为政法委书记的肖志铭难辞其咎;接着,又有人借一起群体性事件污蔑肖志铭是黑恶势力的后台……省委调查组两下巴戎,不但没查出肖志铭的问题,反而给予其肯定的评价。这个结果,令某些人更加坐立不安。相应的,肖志铭遇到的麻烦也越来越多,被跟踪,被偷拍,甚至遭到枪击……肖志铭意识到,要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进行反击。

舒中民[10](2014)在《非常突围(长篇小说连载)》文中研究说明高层传出绝密人事消息,巴戎市现任市长上调中央部委,新任市长将在巴戎市委常委中产生。政法委书记肖志铭本无意参与竞争,却无法阻止别人把他当作潜在竞争对手,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到明争暗斗的旋涡之中。先是有人在网上匿名发帖,声称市公安局的人事调整中存在买官卖官现象,作为政法委书记的肖志铭难辞其咎;接着,又有人借一起群体性事件污蔑肖志铭是黑恶势力的后台……省委调查组两下巴戎,不但没查出肖志铭的问题,反而给予其肯定的评价。这个结果,令某些人更加坐立不安。相应的,肖志铭遇到的麻烦也越来越多,被跟踪,被偷拍,甚至遭到枪击……自古正邪不两立,从来水火难相容。肖志铭意识到,要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进行反击。在这场非常突围中,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二、质疑“放心”与“信得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疑“放心”与“信得过”(论文提纲范文)

(1)“信任感”与“心宽路远”——《山乡巨变》(上部)的现实理解和生活感觉(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合作化的“软着陆”
二、“盖满爹”:乡贤式的农村干部
三、李月辉:“心宽路远”

(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由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意义
    5 语料来源
第1章 标点符号加工概况
    1.1 标点符号加工基本类型的统计分析
    1.2 标点符号加工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点号加工情况分析
    2.1 点号的替换
    2.2 点号的删减
    2.3 点号的增加
    2.4 点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3章 标号加工情况分析
    3.1 标号的替换
    3.2 标号的删减
    3.3 标号的增加
    3.4 标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4章 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的教学应用策略
    4.1 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应用
    4.2 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运用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万能先生谭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认识几个朋友的谭坦
    叶瞳瞳
    七号助理
    Shirley Huang(雪梨黄)
    Joey周怡
    Mr.Tan(谭坦)
第二章中医协会会长的烦恼
    杨仲英
    钱博思
第三章漂洋过海的李茜大夫
    李茜
    杨仲英
    七号助理
第四章卧虎藏龙唐人街
    老唐
    阿迪王
第五章首次见面
    Joey
    谭坦
第六章杨仲英的秘密回忆
第七章从万能到万万不能
    李茜
    钱博思
第八章黑猴子剧团的燃眉之急
    马修斯皮德
第九章如果红灯能再漫长一些
    谭坦
    李茜
第十章一无所有的人
    七号助理
    谭坦
第十一章一场入籍仪式
    李茜
    谭坦
    李茜
第十二章最后的游行
    杨仲英
    李茜
    杨仲英
    谭坦
    最后的游行

(4)公共产品供给中社会资本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四川省Z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产品的研究
        1.2.3 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1.2.4 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资本
        2.1.2 农村公共产品
        2.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1.4 参与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集体行动理论
        2.2.3 羊群效应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研究假设
        3.1.1 关于社会信任的研究假设
        3.1.2 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假设
        3.1.3 关于社会规范的研究假设
    3.3 理论模型构建
        3.2.1 研究变量界定
        3.2.2 研究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3.2.3 情景模拟测验设计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村情况介绍与数据收集
        4.1.1 四川省Z村情况介绍
        4.1.2 样本村公共产品供给概况
        4.1.3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4.2 模型设定
        4.2.1 因子分析
        4.2.2 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4.2.3 线性回归模型
    4.3 公共产品供给中村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3.1 村民社会资本测量
        4.3.2 村民个体特征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
        4.3.3 村民社会资本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
    4.4 不同社会资本结构下村民参与意愿分析
        4.4.1 情景模拟测验数据收集
        4.4.2 情景模拟测验数据分析
        4.4.3 问卷结果与情景测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5.1 村民个体特征和社会资本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4.5.2 社会资本不同维度研究的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第6章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情景测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普惠金融研究
        1.2.2 农村合作经济研究
        1.2.3 农村金融研究
        1.2.4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普惠金融概念阐释及理论研究
        2.1.1 普惠金融的含义和特征
        2.1.2 金融排斥理论
        2.1.3 普惠金融理论
    2.2 农村金融理论
        2.2.1 农村金融理论发展历程
        2.2.2 农村商业银行的职能
    2.3 战略管理理论
        2.3.1 战略管理定义
        2.3.2 战略管理的各个阶段
        2.3.3 PEST分析法
        2.3.4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2.3.5 SWOT分析法
第3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简介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架构
        3.1.3 经营宗旨和范围
    3.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3.2.1 调研方法
        3.2.2 问卷设计
        3.2.3 数据分析
        3.2.4 调研结果评析
    3.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发展战略缺乏重视和实施保障
        3.3.2 品牌价值及社会认同度不够高
        3.3.3 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力
        3.3.4 经营管理压力日益显现
        3.3.5 抗风险能力不够强
        3.3.6 人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第4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PEST分析
        4.1.2 竞争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组织结构分析
        4.2.2 业务经营分析
        4.2.3 风险控制分析
        4.2.4 企业文化分析
        4.2.5 人力资源分析
        4.2.6 价值链分析
    4.3 SWOT战略矩阵分析
第5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制定
    5.1 企业愿景与目标
    5.2 企业总体战略
    5.3 企业业务战略
        5.3.1 深化体制改革战略
        5.3.2 经营转型战略
        5.3.3 综合服务提升战略
        5.3.4 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战略
        5.3.5 差异化发展战略
    5.4 企业职能战略
        5.4.1 农信品牌战略
        5.4.2 财务管理战略
        5.4.3 市场营销战略
        5.4.4 内部控制战略
        5.4.5 风险管理战略
        5.4.6 流程作业战略
第6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实施及其保障措施
    6.1 人才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
        6.1.1 人才机制
        6.1.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2 完善综合激励和考核机制
    6.3 企业文化价值打造
        6.3.1 企业文化内容建设
        6.3.2 企业文化作风建设
        6.3.3 企业文化构建步骤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外部关键因素评分表
附录2: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关键因素评分表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多样发展与比较分析 ——以苏北S县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产业化组织形态分析的理论梳理
        (二) 关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研究梳理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阐释与章节安排
        (一) 概念阐释
        (二)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取向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取向
        (一) 理论视角融合:组织生态学的分析视阅
        (二)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分析维度建构
    二、研究思路
第三章 S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发展
    一、调研地点的选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案例选择标准
        (一) 个案比较中理想类型建构的必要性
        (二)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理想类型建构
        (三) 调研地点-S县农业产业化实践的发展概况
    二、Y镇苗木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构造
        (一)Y镇苗木产业化的实践状况介绍
        (二) Y镇苗木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构造过程
    三、M镇草莓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构造
        (一) M镇草莓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
        (二) M镇草莓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构造过程
    四、T镇商品鹅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构造
        (一) T镇商品鹅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
        (二) T镇商品鹅产业化的组织形态构造过程
    五、上述三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案例对于本研究的价值
第四章 市场结构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建构
    一、产品标准化程度与市场接入路径
        (一) 信息不对称背景下交易风险的产生
        (二) 不同产品标准化特征下的市场接入路径分析
    二、供求规模化程度与农产品组织方式
        (一) 专业化分工条件下交易协调方式的选择
        (二) 不同供求规模特征下的农产品组织方式分析
第五章 劳动过程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选择
    一、劳动过程:理解农业产业组织过程的关键概念
    二、劳动过程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实践
        (一) 农户劳动与生产技术的动态互动
        (二) 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化的劳动过程分析
第六章 社会资本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塑造
    一、关系治理:农业产业组织过程的实现机制
    二、社会资本运作: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组织关系的耦合
        (一) 社会资本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认同
        (二)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过程的社会资本运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一)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生成逻辑的政策含义
        (二) 农业产业组织过程分析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点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初中语文非翻译类选文加工修改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初中语文非翻译课文加工修改现象分类统计
    1.1 三种概念的区分
        1.1.1 课文中的删减
        1.1.2 课文中的增加
        1.1.3 课文中的改动
    1.2 加工修改的分类统计
        1.2.1 加工修改课文的年级分布
        1.2.2 加工修改类型的篇目分析
        1.2.3 加工修改对象的数据统计
第2章 非翻译类课文加工修改原则、得失与建议
    2.1 加工修改的三项原则
        2.1.1 语言要求规范化
        2.1.2 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2.1.3 学生主体的需要
    2.2 加工修改处的利弊得失
        2.2.1 加工修改的得当之处
        2.2.2 加工修改的过失之处
    2.3 对加工修改提出的建议
        2.3.1 相信老师
        2.3.2 相信学生
        2.3.3 尊重原文
        2.3.4 尊重历史
第3章 教师处理加工修改课文的教学策略
    3.1 对比分析,品味加工修改语言
    3.2 激发学生质疑,深入进行探究
    3.3 还原课文面目,拓宽学生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从本土化到本土自觉:中国公民教育的追求
    (二) 母语教科书:中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 个人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厘清
    (一) 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二)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
    (三) 百年母语教科书
    (四) 百年的时间段划分
三、文献综述
    (一) 公民教育历史回顾的研究
    (二) 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研究
    (三) 母语教科书文本内容的研究
    (四) 以教科书为载体对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程与反思
第一节 西方公民教育的缘起与嬗变
    一、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源头:共和主义公民观
    二、西方现代公民及公民教育:自由主义公民观
    三、在挑战中完善自由主义公民观
第二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历程与问题
    一、公民:从概念输入到思想萌芽
    二、培养国家公民:从思想宣传到制度建立
    三、强化与变异:从公民教育到国家公民训育
    四、致力教育改革,推动公民教育
第三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追求
    一、需要中国文化参与
    二、基于中国社会选择
    三、凝聚中国千年智慧 第二章 西方公民教育的本上化(1904-1936)
第一节 萌芽、阻抑与发展:公民教育探索期的曲折前行(1904-1919)
    一、辛亥革命前公民思想在母语教科书中的萌芽
    二、符合民国宗旨,强调民主训练:《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公民教育
    三、公民教育因“复辟”受到短暂阻抑
第二节 公民教育发展的黄金期(1920-1927)
    一、“国语运动”促进了公民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公民科”的设立促进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民主人士对公民教育的文本实践:以《开明国语读本》为例
第三节 公民教育政治化的前兆(1928-1936)
    一、公民教育受到“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的冲击
    二、培育“三民主义”好公民:《新主义国语课本》中的公民教育
    三、为了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公民教育的主动政治化 第三章 公民教育蜕变为政治动员的工具(1937-1949)
第一节 国统区:公民教育融入抗日教育(1937-1945)
    一、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巩固精神国防
    二、腥风血雨下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
    三、战时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培养投身于革命的公民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用公民教育支持抗战建国(1937-1945)
    一、为抗战服务: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革命根据地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
    三、时代性和革命性:《战时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中的公民教育
第三节 政权转变期:公民教育异化为宣传手段(1945-1949)
    一、国统区与解放区的两套经典母语教材
    二、国共两党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比较
    三、“复古”与“解构”:国共两党母语教科书中公民文化认同的分歧 第四章 以“人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1949-1976)
第一节 探索与迷惑:新中国公民教育的沉寂(1949-1966)
    一、公民、人民与接班人:新中国初期以思想政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科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三、新中国初期语文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
第二节 狂热与崇拜:“文化大革命”中的“接班人”教育(1966-1976)
    一、青年学生作为主要参与对象的文化大革命
    二、对建国十七年教育工作的全盘否定
    三、“文革”期间的教科书: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第三节 “接班人”教育:以北京市小学《语文》为例
    一、“接班人”与国家的关系:“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
    二、课本中的“接班人”生活:以阶级斗争为纲
    三、课本中的“接班人”榜样:“毛主席的好战士”
    四、课本中的儿童:成人化、英雄化、政治化 第五章 新时期公民教育的复兴与重建(1977—今)
第一节 “民主”“权利”成为新时期中国公民教育的目标(1977-1985)
    一、“民主”成为“文革”后最迫切的政治诉求
    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与教材重建
    三、改革开放后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为例
第二节 公民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下快速发展(1986-200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公民生长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二、教育要为现代化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公民
    三、第一套义务教育母语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第三节 新世纪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自觉构建(2001-)
    一、新世纪启动公民社会的建设策略
    二、新世纪公民教育本土性的初步呈现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 第六章 百年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节 百年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性的紧张对立
    二、政治诉求凌驾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公民性之上
    三、中国传统文化、公民性与时代诉求三者间的相互制约
第二节 中国本土公民教育的失落与追问
    一、中国传统文化弱势地位
    二、公民性淹没在战争和战争思维中
    三、传统伦理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第三节 基于中国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建构
    一、成为普遍存在者:中国伦理型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伦理与公民精神的价值耦合
    三、基于中国伦理的公民教育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非常突围(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九章打击要为班子稳定让路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十章谁也不知道变数在哪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一章高规格迎宾礼暗藏玄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赴北京争取高铁过境
    一
    二
    三
    四
第十三章工程未定却已暗藏祸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说是非者必为是非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五章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0)非常突围(长篇小说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高层传出绝密人事消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网上散布买官卖官谣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官场不喜欢张扬的个性
    一
    二
    三
第四章简单的事潜伏复杂运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五章政法委书记被诬为黑社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公审会场发现定时炸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章揭开幕后者之冰山一角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八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四、质疑“放心”与“信得过”(论文参考文献)

  • [1]“信任感”与“心宽路远”——《山乡巨变》(上部)的现实理解和生活感觉[J]. 程凯. 文艺争鸣, 2021(09)
  • [2]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D]. 刘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万能先生谭坦[J]. 张冠仁.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4]公共产品供给中社会资本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四川省Z村为例[D]. 魏远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D]. 陈锋.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6]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的多样发展与比较分析 ——以苏北S县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例[D]. 杨永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初中语文非翻译类选文加工修改现象的研究[D]. 斯梦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D]. 刘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9]非常突围(长篇小说连载)[J]. 舒中民. 啄木鸟, 2014(10)
  • [10]非常突围(长篇小说连载)[J]. 舒中民. 啄木鸟, 2014(09)

标签:;  ;  ;  ;  ;  

质疑“放心”和“值得信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