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与明代金钱观

“金瓶梅”与明代金钱观

一、《金瓶梅》与明代社会的金钱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杜品[1](2021)在《《金瓶梅》涉商类学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金瓶梅》涉商类学术研究,首先是《金瓶梅》中商人的研究,包括商人形象、商人的经营活动、商人价值观三方面的研究;其次涉及各类商品的研究,主要涵盖了服饰的生产和消费的研究,饮食消费和房屋价格的分析;最后探讨了《金瓶梅》货币的问题。目前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对西门庆人物形象探析发生了两次转折改变,从商人到新兴商人再到多种身份综合的形象。商品研究揭示了《金瓶梅》商品消费具有享受性、炫耀性的消费心理。货币研究分析了白银货币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和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情况。

徐睿[2](2021)在《经济文化视域下的《人间喜剧》与《金瓶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董宇婷[3](2021)在《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书写”及其文化的传承》文中研究指明

周蕴灵[4](2020)在《沈璟传奇作品金钱观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崛起使得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在有意无意的改变着当时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本文从沈璟传奇作品为出发点,窥见市民阶层兴起的明代社会和当时社会的金钱观念。

李俞霏[5](2020)在《明清时期山东礼仪服饰研究》文中指出礼仪服饰是一种象征意义远大于审美意义,具有规范化功能且集中反应社会价值观的服饰,比日常服饰更具稳定性。它强调某种礼仪的重要意义,标识着个人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变化。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裂变的时期,也是我国传统服饰尤其是礼仪服饰重回华夏传统、融合复兴并走向新生的重要时期。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礼文化由思想到物质,由观念到服饰均产生深远影响。以婚、丧、祭为代表的礼仪服饰集地域民俗、礼制、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于一身。折射出明清山东民众对“礼”的尊崇及“俗”的融合,体现了人们的造物精神、审美意蕴和时代脉动。通过研究社会文明进程中明清时期山东礼仪服饰,拓展了古代礼仪服饰的研究领域,为礼仪制度和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史料。对于进一步传承独具特色的地域服饰文化具有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深度发掘和秉持山东地域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性、文化性以及服饰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从而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明清为时间主线,以山东为地域范畴,以礼仪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省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山东各地民俗馆中服饰实物,私人收藏家的传世服饰藏品以及墓葬出土的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品进行研究。运用数据统计法、聚类分割与智能提取法、色度测量技术对礼仪服饰进行实物分析结合地方史志、着作、论文等文献资料考证。理论揭示明清山东社会进程中以婚礼、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为代表的礼仪服饰嬗变,剖析时代的世风民俗与礼俗互动,构建出明清时期山东礼仪服饰的整体面貌与系统布局。同时结合数据分析,采用现代造型法则对传统元素及图形进行符号化提取,对款式图、结构图、尺寸、材质、纹样、构图形式、制作工艺进行梳理归纳,探寻差异性和规律性,建构出明清山东礼仪服饰研究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明清山东礼仪文化发展呈现出礼文化与地域民俗之间的渐进关系。婚丧礼仪经历了明初的去蒙古化、复兴传统礼仪从而使传统仪程留存完整。明中期至清中期的世俗化特征明显,传统观念淡化,阶级壁垒打破。清末由传统、繁琐走向新式、简约。祭孔礼仪在明代至清代更迭中日渐加隆,对祭祀礼仪的重视深入人心。(2)明清山东以婚、丧、葬、祭为代表的礼仪服饰具有尊重传统,保守持重的类型特征和鲜明的时代性。明清山东礼仪服饰习俗与信仰保留完整,服饰款式稳定。在穿着方式上沿用唐宋之制,采用上衣下裳的搭配方式。明代婚服品官严格按照服制穿搭,庶民根据自身经济能力的差异在款式、面料、饰品的选择方面有所不同。清代山东婚服在保留明代穿着方式和服装款式的同时呈现出部分满汉交融背景下的服饰的特征。丧服,表现出辨亲疏、讲孝道、重伦理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逐步简化、平民化的特征。葬服多为同时代华丽、鲜艳的棉礼服并饰有宗教色彩的纹样,以期在阴间的温暖、富足、护佑后代。阙里祭孔在明清已上升为国之重典,祭孔服饰具有官方定制的特殊性,穿搭方式不得随意更改。服饰“礼乐”教化为目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3)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遵循儒家天人合一的形制特征与五行五色的服饰色彩观。其形制的“十字型”平面结构,呈现出均衡、对称的特征。这与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互相依存。通过HSV颜色模型和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织物纹样图像分割与智能提取,有效获取了礼仪服饰色彩和图案的总体特征。认为明清山东婚、葬、祭服均恪守五行五色审美思想,色彩饱和艳丽。婚服崇尚红色,图案色与底色之间的明度对比关系中明代比清代对比强烈。丧服尚白,展现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敬畏之情以及儒家思想在山东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葬服多以饱和的冷色为底色。明代葬服用色简约浓艳、对比强烈;清代葬服色彩多元、明度较高、色彩对比弱。祭服色彩相对单一,选用无图案或图案色占比极少,体现出慎终追远、庄严肃穆的人文情感。(4)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面料、图案与工艺技法集地域性、艺术性和民俗性于一体。由于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使得棉织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丝织物出现在礼服当中,打破了服饰领域的阶级界限。同时,山东礼仪服饰图案具有典型的汉民族特色,图案布局讲求对称、均衡,繁简相宜。明代礼仪服饰图案造型较为粗犷、色彩稍显浓重。清代继承了明代图案的主题内容题材和构图进一步充实,整体图案更加细腻。图案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是山东地域独特民俗风貌的写照。鲁绣是明清山东礼仪服饰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技法。选用棉线做绣线,纹路苍劲,注重装饰性,具有北方地域的粗犷风格,是山东地域民俗思想的有力表达。(5)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明清山东礼仪服饰产生由表及里的影响。明清山东气候寒冷,极端天气频繁,使得婚葬服饰四季均以棉服为主,寓意温暖、富足。政治,对服饰制度起着主导作用,山东礼仪服饰在严谨的服制与地域民俗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礼俗互动特征。经济,为礼仪服饰流变提供了物质基础。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发展加速了山东商业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着装观念由传统质朴转为奢华相向,以棉布为礼仪之衣是社会的进步。教育的重视造就了礼仪之邦依礼而行的思想氛围,祭孔服饰在道德规范中展现出丰富的礼文化的意蕴。

靳琦华[6](2020)在《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杂剧中的富人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身份来看,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地主,甚至有的是道士;从性情方面来看,有的慷慨仗义、有的锱铢必较,有的正直豪义、有的无恶不作。但是,这一文学形象群体,却是被学界所忽视的。即使有相关研究涉及到富人形象,亦多是包含在商人形象研究中的泛泛而论,并没有从富人身份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大量非商人职业的富人形象被湮没,故笔者以为学界对元杂剧中富人形象重视不足。本文从元杂剧中富人的概念、类型、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该群体展开研究,以补充富人形象研究的薄弱环节,希望能对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尽绵薄之力。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确立。首先,广泛吸收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富”的概念,突破了之前相关富人研究只局限在富商身份,使得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其次,梳理了元前历代文学作品中富人形象的演变过程,使元代富人形象文学史地位得到凸显;最后,本文研究范围是元代的北杂剧作品,笔者根据王季思出版的《全元戏曲》,得以实现对元杂剧富人形象的统计。本部分意在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基础坐标。第二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致富方式与元代社会经济。笔者广泛搜集和统计了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致富方式,发现他们的致富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商业经营、田产累计和继承祖业。经过大量阅读元代历史典籍和法律文献等,发现这三种致富方式与元代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联系。于是笔者结合史料,对元杂剧中富人的三种致富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意图探索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三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塑造与原因,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恶富、善富、吝富和怜富的语言、身份和行为特点。在剖析四类富人时,笔者在元杂剧文本的基础上,并且结合元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剖析,同时笔者还探究了杂剧家在塑造四类富人时所给予的不同情感态度。第四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的塑造艺术。第一方面,根据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脚色体制,将元杂剧富人分为末脚富人和净脚富人,意在将脚色体制设置和富人形象有机地结合,探究元杂剧脚色体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的特殊作用。第二方面,作者研究了富人的名称,在富人身份、性格以及暗示故事情节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方面,笔者发现元杂剧中某些特殊的情节与宗教观念中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分别研究了贫富变化情节和弃富登仙情节,及它们分别蕴含的因果报应思想和佛道思想。第五部分是元杂剧富人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者将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中的有钱人形象与元杂剧中的有钱人形象进行对比研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明清文学对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参考。第一,从对后世戏剧影响来看,不仅历史上的富人形象大量被改编到戏剧作品中,而且各种主题的戏剧中都有富人形象出现,同时作者还梳理了大量有关富人形象的具体作品。第二,从对明清小说影响来看,明清小说中的富人形象在前代基础上世俗化程度加剧,作者结合特定的小说篇目探索了这种现象;第三,讨论了元杂剧进步思想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包括对惩恶扬善精神的弘扬、对自由恋爱的赞扬和对进步商人的肯定。

段颖[7](2020)在《《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部优秀的戏曲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体会百味人生。明代毛晋编选的大型戏曲总集《六十种曲》,将当时具有影响的戏曲汇集一起,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六十种曲》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市井小民,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媒妁便在这茂盛的人物形象之林中占有一席之位,学界对于明代文学作品中的媒妁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白话小说或者拟话本小说中,对于明传奇中的媒妁形象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六十种曲》中的媒妁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致、严谨的形象分析。在古代,媒妁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人物。笔者在广泛阅读有关媒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六十种曲》中的媒妁进行分析,采用分析对比法、整理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力求对《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解读有所突破。《六十种曲》中有大量媒妁人物形象,共有39部传奇中涉及媒妁,有名有姓的媒妁共有64位,其中不包括6位顺水推舟做媒的皇上,媒妁数量大,人物杂。笔者在研究《六十种曲》剧本的基础上,将其中所有涉及媒妁的篇目章节整理出来,以元、明两代为经,以媒妁身份、脚色行当、人物性格等为纬,大致分析元、明两代媒妁的特点。接着对媒妁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先按照媒妁的行媒方式将媒妁分类,分析媒妁在行媒过程中的表现,然后按照戏曲独特的脚色行当划分媒妁,以时间为线索呈现每一类脚色行当中媒妁形象的发展变化,分析她们的性格和做媒方式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媒妁在戏曲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所起到的艺术价值。媒妁在做媒过程中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明朝对媒妁做媒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本文以此为依据,以媒妁在婚姻中所起作用为着眼点,对媒妁形象进一步探讨。分析媒妁在初婚、再婚、纳妾三种不同婚姻状态时的形象特征以及媒妁在“六礼”婚姻习俗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媒妁群体形象的分析。《六十种曲》中塑造媒妁人物形象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笔者将这些手法主要分为媒妁语言和媒妁道具两类,语言从正、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开场、剧中人评价、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接着通过媒妁在做媒时所用到的丝鞭、斧、称、庚帖等媒妁道具来深入了解媒妁形象,并分析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态度和当时社会对媒妁的印象。媒妁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自身蕴藏着深厚的价值,本文从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来探讨媒妁的价值,从推动情节的发展、调节场上冷热和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三个方面探讨媒妁在明传奇舞台上独特的美学价值,从自由恋爱萌芽的产生、体现文人的褒贬态度和反映当时女性地位三个方面来探讨媒妁在明代社会中体现的价值。总之《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较之前的作品中更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媒妁的形象在这一时期不在是单一的、片面的、死板的,而是更加丰满生动、活灵活现。本文以“《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研究”为题,就是希望通过对《六十种曲》中媒妁形象的深入研究,分析媒妁在明传奇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中的形象,完善媒妁群体在不同文体中的形象特征。通过对媒妁形象的分析,更能体会到媒妁群体背后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价值便是研究媒妁的意义所在。

李文静[8](2020)在《明清善书的德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劝善与施善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传统,善书与慈善团体是其劝善主旨的具体体现。作为通俗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善书存在的意义在于劝人为善。它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社会结构造成冲击,社会动荡亟需劝世良法,善书作为德育的重要资源,因为能够促进道德教育和修养,所以在这个时期备受关注,构建了较为完整成熟的教化体系,并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首先,在教化内容上,明清善书在把握传统道德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要求进行扩展,并将重心放在如何处理义与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第二,在教化方法上,明清善书在借鉴传统教化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论善记功”的行善劝诫方式,并将其作为日常修身改过的行善模板,相较于更早时期的道德教育更具可操作性。第三,在教化政策上,明清善书从民间文化中寻找资源,充分考虑教化对象的广泛性,构建了帝王、士人、百姓“三位一体”的教化体系,与以官员贵族为主导的传统德育相比,更为生动活泼,因而能在当时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指导下,吸收与借鉴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明清善书作为中华传统德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德育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在目标层面上,德育目标设置缺乏层次性,与德育对象的主观要求不匹配。其次,在内容层面上,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德育智育化倾向。第三,在方法层面上,德育方法单一,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学。第四,在政策层面上,德育政策重制定轻执行,重总结轻转化,重统一要求轻灵活实施。鉴于此,当代德育应当借鉴明清劝善体系中的有用资源,对明清善书“孝、诚、义、慈”的理论内核,以“论善记功”为核心的方法体系,“群众中来,群众中去”的政策理念进行吸收借鉴。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明清善书产生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必然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必须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张英丽[9](2019)在《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商人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长廊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类型。明清以前,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文人以言利言商为耻,对“经商求利者”多采取不屑一顾的鄙薄态度,致使商人作为“四民”之末在文学中的地位不高、数量稀少。明代中叶之后,商人形象以新的面目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折射出当时商贾文化的时代特征,成为观照明清文化史、经济史嬗变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采用类型研究方法,将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类型,以商人的身份、性别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儒商、官商、民商、女商人四大类型,并将其置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坐标下,概括其形象类型及特点,探究其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剖析商人形象体现出的文化意义。全文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对商贾小说及商人形象研究情况的梳理和评述,阐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二是阐述课题研究的范畴、内容及方法。第一章对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进行梳理归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分为弃文从商的儒商、形形色色的民商、亦官亦商的官商和突破传统的女商人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商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演变。第二章分析明清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文学塑造。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塑造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在义与利、情与欲的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对比中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在人物行为心理的细节中揭示人物的精神本质”三方面,但也存在着个别人物行为逻辑失真及部分人物形象扁形化的缺陷。第三章主要从价值观、商贾文化思想、官商关系以及作者的商人理想四个方面,探析了明末清初话本中商人形象体现的文化意义,从商人形象的塑造发掘作者的商人理想。结语部分总结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特点、价值以及文学史地位。

吴夏天[10](2018)在《《金瓶梅词话》与泰国《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是中国与泰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之作,两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客观、更准确、更深入的地认识《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中人物形象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思想内涵的异同,还有利于我们总结不同国家,相似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及其文学发展规律,从而揭示出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金瓶梅词话》是明代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描写了西门庆的罪恶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盛衰史。小说成功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人物形象。《昆昌昆平唱本》是泰国曼谷王朝的白话长篇诗体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以婚姻悲剧为中心,展现出泰国封建社会时期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成功塑造了昆昌、昆平、席马拉、婉通、巧季丽亚等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本文以《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范围和方法;第二章,对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探讨;第三章,从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男性形象主要包括荒淫残暴的恶霸西门庆与昆平,懦弱无能的小人物武大郎与昆昌,心地纯善的修行者吴神仙与松潘空,道德败坏的和尚胡僧与田夸等。女性形象主要包括恪守礼教的妻子形象吴月娘与席马拉,命运多舛的淫妇形象潘金莲与婉通,勇敢追求爱情的小妾形象孟玉楼与巧季丽亚,忠心耿耿的婢女形象迎春与愢彤等;第四章,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对善恶有报这一佛教思想的认同三个方面入手,阐释两部作品人物形象所承载的社会内涵。第五章,论述两部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金瓶梅词话》和《昆昌昆平唱本》创作时间相近,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虽不相同,但主题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有相似之处,具有极强的可比性。目前学界还没有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成果,本文将为引玉之砖,希望通过《金瓶梅词话》和《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为中泰两国的文学的比较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二、《金瓶梅》与明代社会的金钱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瓶梅》与明代社会的金钱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金瓶梅》涉商类学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瓶梅》中商人的研究
    (一)西门庆商人形象的研究
    (二)商人经营活动的研究
    (三)商人价值观的研究
二、《金瓶梅》中的商品研究
    (一)《金瓶梅》中的服饰生产与消费的研究
    (二)《金瓶梅》中的饮食消费的研究
    (三)《金瓶梅》中房屋交易的研究
三、《金瓶梅》中的货币研究

(4)沈璟传奇作品金钱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诉求
二、逐利的价值取向对礼乐制度的冲击
三、具有突破性与复杂性的金钱意识

(5)明清时期山东礼仪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明清山东礼仪文化的演变
    2.1 明初山东礼仪文化
        2.1.1 明初山东婚礼的特征
        2.1.2 明初丧葬礼仪
    2.2 明中期至清中期山东礼仪文化
        2.2.1 明中期至清中期山东婚礼仪
        2.2.2 明中期至清中期山东丧葬礼仪
    2.3 清末山东礼仪文化
        2.3.1 清末山东婚礼仪
        2.3.2 清末山东丧葬礼仪
    2.4 明清山东祭孔礼仪文化
        2.4.1 祭孔人员的组成与来源
        2.4.2 祭孔规模加隆
        2.4.3 从祀有序增删
        2.4.4 乐舞传承中创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类型与搭配
    3.1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划分依据及服饰类型
    3.2 明代山东婚服特征
        3.2.1 明代山东女子婚服特征与搭配方式
        3.2.2 明代山东男子婚服特征与搭配方式
    3.3 清代山东婚服特征
        3.3.1 清代山东女子婚服特征与搭配方式
        3.3.2 清代山东男子婚服特征与搭配方式
    3.4 明清山东丧葬礼仪服饰特征
        3.4.1 明清丧服制度
        3.4.2 明清山东丧服特征
        3.4.3 明代山东葬服特征
        3.4.4 清代山东葬服特征
    3.5 明清山东祭孔礼仪服饰特征
        3.5.1 明代山东祭孔礼仪服饰特征与搭配方式
        3.5.2 清代山东祭孔礼仪服饰特征与搭配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形制特征
    4.1 明清山东婚服形制
        4.1.1 明代山东婚服形制
        4.1.2 清代山东婚服形制
    4.2 明清山东丧服形制
        4.2.1 明代山东丧服形制
        4.2.2 清代山东丧服形制
    4.3 明清山东葬服形制
        4.3.1 明代山东葬服形制
        4.3.2 清代山东葬服形制
    4.4 明清山东祭孔服饰形制
        4.4.1 明代山东祭孔服饰形制
        4.4.2 清代山东祭孔服饰形制
    4.5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局部造型特征
        4.5.1 崇儒家彰礼乐的领襟与弓鞋造型变化
        4.5.2 内省与扩散下的袖型变化
        4.5.3 以造型为导向的装饰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色彩
    5.1 礼仪服饰色彩模型构建
    5.2 明清山东婚服色彩特征及构成
        5.2.1 明代山东婚服色彩
        5.2.2 清代山东婚服色彩
    5.3 明清山东丧葬服装色彩特征与构成
        5.3.1 明代山东葬服色彩
        5.3.2 清代山东葬服色彩
    5.4 明清山东祭孔服装色彩特征与构成
        5.4.1 明代山东祭服色彩
        5.4.2 清代山东祭服色彩
    5.5 明清山东礼服的色彩差异与图像分析
        5.5.1 明清山东礼服的色彩差异
        5.5.2 明清山东礼服图案图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面料与工艺技法
    6.1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
        6.1.1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的装饰特征
        6.1.2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题材
        6.1.3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6.1.4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图案的装饰形式
    6.2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面料与工艺技法
        6.2.1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面料
        6.2.2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的工艺技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影响因素
    7.1 明清山东地理及气候因素
        7.1.1 山东地理地貌特征
        7.1.2 自然环境与气候
    7.2 明清山东政治影响
        7.2.1 扩大移民,习俗互通
        7.2.2 恢复礼制,重易华服
    7.3 明清山东经济发展
        7.3.1 明清山东棉纺织业
        7.3.2 明清山东丝织业
    7.4 明清山东教育与文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实物明细表
附录 C 明清山东礼仪服饰色彩实验数据表

(6)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概况
        (二)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概况
1 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的确立
    1.1 “富”的界定
    1.2 元前文学中的富人形象
        1.2.1 唐代以前富人形象
        1.2.2 唐宋传奇中富人形象
    1.3 元杂剧富人形象统计
2 元杂剧富人形象致富方式与元代社会经济
    2.1 经商致富与元代商业的繁荣
    2.2 田产经营与元代田庄经济
    2.3 祖业累计与元代财产继承
3 元杂剧富人形象塑造与原因
    3.1 恶富形象的塑造与批判
        3.1.1 为富不仁的形象
        3.1.2 嫌贫爱富的形象
    3.2 善富形象的塑造与颂扬
        3.2.1 古朴儒风的形象
        3.2.2 积极金钱观的形象
    3.3 吝富形象的塑造与讽刺
    3.4 受迫害富人形象的塑造与同情
4 元杂剧富人形象的塑造艺术
    4.1 富人形象的脚色
        4.1.1 末脚富人形象
        4.1.2 净脚富人形象
        4.1.3 杂脚富人形象
    4.2 富人形象的命名
        4.2.1 命名体现人物身份
        4.2.2 命名暗示人物个性
        4.2.3 暗示剧情走向
        4.2.4 讽刺人物劣性
    4.3 情节设计与宗教观念
        4.3.1 贫富变化与因果报应
        4.3.2 弃富登仙与佛道信仰
5 元杂剧中富人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1 富人形象在戏剧中的普及化
    5.2 富人形象在小说中的世俗化
    5.3 后世文学对其进步思想的继承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六十种曲》的研究现状
        (二)媒妁群体的研究现状
    二、相关问题研究
        (一)媒妁的定义
        (二)媒妁的历代演变
        (三)文学作品中的媒妁形象
第一章 《六十种曲》中媒妁形象的分布及分类
    第一节 《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分布
    第二节 根据媒妁做媒方式分类
        一、极力撮合的媒妁
        二、天作姻缘之媒妁
        三、挑拨贪财之媒妁
        四、心肠狠毒之媒妁
        五、其它媒妁
    第三节 根据脚色行当分类
        一、净、丑脚媒妁形象
        二、生脚媒妁形象
        三、旦脚媒妁形象
        四、末脚媒妁
第二章 行媒过程中的媒妁形象分析
    第一节 不同婚姻对象中的媒妁形象
        一、初婚中美满姻缘的促成者
        二、再婚中强人所难的助推者
        三、纳妾中男权社会的拥护者
    第二节 行媒习俗中的媒妁形象
        一、纳采中的热心媒妁
        二、纳征中的自信媒妁
        三、迎亲中的喜庆媒妁
        四、暖房中的体贴媒妁
第三章 媒妁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第一节 媒妁语言
        一、开场
        二、剧中人评价
        三、语言风格
    第二节 媒妁道具
        一、丝鞭——媒妁手中的“红线”
        二、庚帖——媒妁手中的“王牌”
        三、斧、秤——媒妁的身份象征
第四章 媒妁形象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美学价值
        一、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调节场上冷热
        三、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第二节 社会价值
        一、自由恋爱萌芽的体现
        二、体现了文人的心理
        三、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六十种曲》中媒妁人物脚色行当分布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明清善书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性及研究基础
第一章 渊源与流变:明清善书的历史渊源与基本概述
    第一节 善书的发展脉络
        一、萌芽期:秦汉“天道积善”的思想争鸣
        二、形成期:宋元“扶助正道”的德育实践
        三、成熟期:明清“改过迁善”的劝善运动
    第二节 明清善书概述
        一、明清善书兴盛的背景
        二、明清善书的思想渊源
        三、明清善书的种类
第二章 本质与核心:明清善书的理论内核对当代德育内容的启示
    第一节 人伦之思:德育中的人伦思考
        一、忠孝一体
        二、夫妻和睦
        三、明清善书人伦思想的当代德育意义
    第二节 处世之则:德育中的交往准则
        一、诚信宽厚
        二、贵义贱利
        三、明清善书处世之则的当代德育意义
    第三节 修身之道:德育中的修养道理
        一、慈以养德
        二、仁爱万物
        三、明清善书修身之理的当代德育意义
第三章 方法与实践:明清善书劝化手段对当代德育方法的启示
    第一节 神引法与反求诸己的心理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神引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反求诸己
    第二节 榜样法与身体力行的模范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榜样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身体力行
    第三节 功过格与论善记功的行为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功过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论善记功
    第四节 图文法与媒体融合的生活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图文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媒体融合
第四章 政策与导向:明清善书的宣传颁行对当代德育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政策引领:德育政策的编写颁行
        一、明清善书的政策因素
        二、当代德育的转化理念
    第二节 原则指导:德育方向的内外并治
        一、明清善书的主导原则
        二、当代德育的内外并治
    第三节 形式多样:德育的多法并用
        一、明清善书的传播模式
        二、当代德育的教化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9)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课题研究的范畴、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大量出现
    第二节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类型
    第三节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演变
第二章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的文学塑造
    第一节 商人形象塑造的手法
    第二节 商人形象塑造的不足
第三章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商人形象体现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商人的价值观
    第二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商贾文化思想
    第三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官商关系
    第四节 商人形象体现出的作者的商人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10)《金瓶梅词话》与泰国《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创作背景
    2.1 《金瓶梅词话》创作背景
    2.2 《昆昌昆平唱本》创作背景
第三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分类与解析
    3.1 男性形象
        3.1.1 荒淫残暴的恶霸
        3.1.2 懦弱无能的小人物
        3.1.3 心地纯善的修行者
        3.1.4 道德败坏的和尚
    3.2 女性形象
        3.2.1 恪守礼教的妻子
        3.2.2 命途多舛的淫妇
        3.2.3 勇敢追爱的小妾
        3.2.4 忠心耿耿的婢女
第四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内涵
    4.1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1.1 权力欲望
        4.1.2 金钱至上
    4.2 对一夫多妻制的抨击
        4.2.1 男权意识
        4.2.2 妻妾争宠
    4.3 对善恶有报的认同
        4.3.1 善有善报
        4.3.2 恶有恶报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5.1 肖像描写
    5.2 动作描写
    5.3 心理描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昆昌昆平唱本》故事情节介绍
附录B 《昆昌昆平唱本》主要人物关系图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金瓶梅》与明代社会的金钱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瓶梅》涉商类学术研究综述[J]. 杜品. 今古文创, 2021(39)
  • [2]经济文化视域下的《人间喜剧》与《金瓶梅》比较研究[D]. 徐睿. 辽宁大学, 2021
  • [3]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书写”及其文化的传承[D]. 董宇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 [4]沈璟传奇作品金钱观探析[J]. 周蕴灵. 黄河之声, 2020(14)
  • [5]明清时期山东礼仪服饰研究[D]. 李俞霏. 江南大学, 2020(01)
  • [6]元杂剧中富人形象研究[D]. 靳琦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六十种曲》中的媒妁形象研究[D]. 段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明清善书的德育价值研究[D]. 李文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商人形象研究[D]. 张英丽. 宁夏大学, 2019(02)
  • [10]《金瓶梅词话》与泰国《昆昌昆平唱本》人物形象研究[D]. 吴夏天. 延边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金瓶梅”与明代金钱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