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金瓶梅”国际研讨会纪要

第四届“金瓶梅”国际研讨会纪要

一、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段燕[1](2020)在《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本文以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抗战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着手分析该时期老舍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叙事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这一系列转变的原因。抗战时期的文化背景只对老舍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宏观要求,并没有指明如何改变。因此,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一系列变化是他积极迎合抗战且坚守文学园地的结果。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已有的老舍研究,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基于抗战现实的需要,抗战题材是老舍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抗战主题是老舍作品的主旋律,牺牲与奉献是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老舍重新审视国民性,挖掘国民之优根,并解剖汉奸群体的异质性。老舍通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挖掘出了国民性的复杂性、多义性,更新了国民性的内容。第二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变化。抗战时期老舍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鼓词、杂文等多种文体。该时期,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大后方文艺论争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老舍适时调整创作文体,并且其创作文体总体演变趋势为:放弃小说——制作通俗文艺——回归小说,与此同时,老舍在创作戏剧时经历了由借鉴小说技巧到强化戏剧技巧的过程。第三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在抗战时期,老舍突破第三人称叙事方式,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中,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宣告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同时,老舍在小说中采取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一是采取人物与情节并置、辅以心理描写的叙事结构,人物、情节、心理活动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采用大笔勾勒和细致描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叙事,故事有头有尾,作品达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境界。第四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由于抗战时期的宏观背景和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观,他的文学创作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使命与社会使命感等多方要求下,老舍兼顾抗战与文学,顺势调整创作,并宣告其文学上的新形式、新风格正走在创造的路上。由“制作”向“创造”的转向加速了老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题材、文体和风格的步伐。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老舍抗战时期的创作进行总结概括。

彭琴华[2](2019)在《秦汉三国两晋简牍所见服饰词汇释》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发轫迄今,简牍学已经在歴史、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学科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不断涌现的先秦、两汉、魏晋出土简牍仍然是今人研究彼时社会风貌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依托出土秦汉、魏晋简膑,对其中所见服饰词进行搜集、整理并分类,结合考古资料、出土实物以及传世文献、今人研究成果对服饰词进行分析与解释。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阑明了服饰词的定义及研究概况,说明研究材料与方法,并閛述本文研究价值。第二部分爲具髅考释,将出土秦汉魏晋简牍所见服饰词分门别类地整理爲首服、体衣、足衣、首饰及其他四类。每个分类下以服饰词条爲网,列举相关简牍释文,并考证、订正服饰词含义。

尹鑫[3](2017)在《五道神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道神,是民间信仰中广为流传的一位神只。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前人的社会调查资料为辅,对五道神的产生、演变以及五道神信仰在民间社会中的形式和功能,进行一个全面的考证与阐释。五道神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道路神崇拜,“行祀”为先秦时国家四时常祀的“五祀”之一。到了西汉时期,道路神慢慢地被排除出国家祭祀体系,但是却在民间信仰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东汉时,道路神渐渐演变为了“当路将军”、“三道将军”、“五道将军”等冥间掌死的鬼吏。在公元2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几百年时间里,随着道教的产生与佛教的东传,道教吸收自民间信仰中的“五道将军”,与佛教典籍中主管五道轮回的“五道大神”逐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五道大神”。这个“五道大神”与太山府君、阎罗王一起,在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一直是普罗大众信仰中的冥界主神。唐代之后,五道神大量地出现于佛道宗教仪式、通俗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故事、丧葬礼俗中,成为了民间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五道神信仰的研究,亦可作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吴敢[4](2017)在《《金瓶梅》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为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中国以外的《金瓶梅》研究、金学展望与思考三个部分,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瓶梅》研究历程和成果,分析金学过往之不足,探讨金学发展之途径,认为传统的金学与以文化与传播为标志的、以经典现代解读为旗帜的新金学相加合,必然会迎来新的辉煌成就。

王桂亮[5](2014)在《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立足于语音形式和语义语法表现,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形义特征、总体类型、共时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描写总结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现象成因。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现状说明语义范畴对跨方言语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汉语体貌范畴的语义范畴属性,从扩大语法事实考察视野角度说明跨方言比较对汉语体貌研究的重要价值,确立本文以方言完成体标记为具体研究对象。其次,结合已有认识说明本文对完成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办法。再次,结合跨方言比较的特点讨论了本文对“两个三角”和“句管控”研究方法的具体理解。最后说明本文框架、方言语料来源和引用规范等情况。第二章为汉语完成体的研究现状述评。鉴于汉语完成体的有关文献数量庞大(约2000篇),本文单独成章来详细梳理,以便为“整体汉语”视角下的跨方言比较寻求突破口。本章主要分为共同语、方言、历史语法和其他领域来分别梳理,评述得失,从中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都共同存在着“争议多、不均衡”的共性问题,因此通过跨方言比较扩大语法事实的考察视野就成为重要选项。第三章综观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音义概况、地理分布和演变趋势。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把方言完成体标记区分为后附型、前置型和变音型三大类。然后重点考察后附型标记这一主体类型,具体采用方言地图和非地图文献资料互证互补的方法,细致考察各小类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情况,发现南北方言总体表现不同,接着运用语音演变理论从声韵调的具体表现分析该类标记的语音弱化演变趋势的详情,最后把该类标记的突出音义特征概括为“音源多途”和“一标多用”。第四章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选择后附型标记的两类个案(北方方言“了”类标记和南方方言“掉”类标记)进行跨方言考察。北方方言“了”类标记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同形类方言与异形类方言的地理分布呈现为大致对立的分布状态,本章采用“点面结合、单点透视”的处理办法考察了异形类方言“形义错配”的具体表现,从语法系统内部功能分化和语言(方言)接触的不同影响两个主要方面解释了形成地理分布对立的内因和外因。南方方言“掉”类标记体现出很强的共性特征,本章采取分区分小类依次归纳对比的办法,总结出该类标记的多项共性特征和细节差异,然后结合普通话“掉”类词的体貌特征、方言“掉”类标记的历史来源和汉语完成体的总体特点思考了“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问题。方言“掉”类标记在地理分布上的共时联系和历时替换过程,可以看出南方方言之间的历史接触痕迹和移民联系,也可以看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章梳理变音型标记。本章依据变音方式把变音型标记分为儿化类、D变韵类、变调类、混合变音类等四种主要类型,总结了每类方式的语音特征、语法意义和地理分布等情况。总体来看,变音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受到的限制较多,通常都有特定的变音规则,主要发生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身上,具体语音来源多与“了1”有关,而且南北方言采用变音方式的总体表现有所不同:北方方言里变韵、变调、混合变音等各种变音方式都比较普遍,而南方方言里似乎只有变调较为常见。本章认为应从是否在方言语法系统中表达了独立的语法意义来认定其语法性质。此外,还结合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将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语音弱化链条具化为“动词(“了、过”等)→动态助词(“了、过”等)→词缀((?))→屈折化阶段(儿化、D变韵、变调等)→零形式(:/Φ)”,从口语和书面语互动角度推测了变音型标记和普通话“了”等其他标记之间竞争发展的可能态势。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通过跨方言比较得来的一些基本认识,指出了尚存的不足之处。整体来看,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表现南北有别,地理分布特征呈现为“跨区串片”,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形义对应关系基本呈现为“大同小异”的错配状态,语音弱化大趋势与功能单一化并不对应,怎样处置“一标多用”难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研究进程。本章还结合跨方言比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思考了跨方言比较的材料处理和多重研究价值问题,就完善方言完成体的调查内容和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关注视角尚不平衡和理论解释尚有不足两大方面。

葛永海[6](2008)在《营建“金学”巴比塔——域外《金瓶梅》研究的学术理路与发展走向》文中提出《金瓶梅》研究是国际汉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早在18世纪,《金瓶梅》即在域外广泛传播。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域外《金瓶梅》研究大致可分草创、发展、繁荣、持续四个时期,在文献、文本和文化三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已形成自身的学术理路与研究特色,同时,由于文化隔阂与交流阻碍也造成一些疏漏与缺失。本文对域外《金瓶梅》研究史加以系统检视,论其成败得失,同时展望其发展走向。

刘玉林[7](2006)在《二十世纪《金瓶梅》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瓶梅》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为题,运用传播学理论框架进行搭建,试图通过对百年传播史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凸显其掩蔽在纷繁复杂的传播形式下的整体、全面、真实的面目,并挖掘其百年传播过程波澜起伏的深层原因以及其坎坷流传的文化意义,使我们对《金瓶梅》有一个更全面、更充分、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在改编与接受两个维度上衍生出不同的传播形态,论文先就《金瓶梅》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概况加以历时性分析和客观性阐明,对古典传播范畴内的传播原因、传播技巧、传播规律等基本特征进行逐一归纳。然后以此作为参照系来审视二十世纪《金瓶梅》传播的四个基本特征: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与受众接受的局限性,传播时间上断裂的时代性与传播空间上隔离的地域性,传播思维模式中的简单化与传播实践途径中的阻力复杂化,传播内容上的显性衍生趋势与受众的隐性心理需求。《金瓶梅》的这些传播特性既彰显着中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品在与现代社会范式进行碰撞与整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又呼唤着西方较为成熟的传播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成功移植与融合。 然而,完整地、动态地理解《金瓶梅》的真实存在需要我们从作品的创作伊始追踪至读者的接受反响。运用传播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细化分析包含着五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依据现代传播学理论将《金瓶梅》的传播者进行层级结构分析,解答了“什么人在传播”的问题。《金瓶梅》的传播内容相对于文本内容更为复杂,信息量更大,动态性更强。因此,经过细密的挖掘和谨慎的分析,潜隐于文本之下的文化密码、凸现在文本之中的情色特征和由文本升华出的精神元素成为解答“传播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传播媒介为分类标准梳理传播过程的各条线索,对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活动作较为客观地勾勒。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媒介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不断进步的过程,除了书籍传播形式外,不仅有舞台形式、民间说唱形式和电子传媒方式,还有绘画、雕塑、饮食等传播方式。这些传播形式彼此呼应、共同作用,形成交叉网状的复杂传播样式,使受众更为有效地接受《金瓶梅》的各种传播内容。

陈美林[8](2006)在《破冰之旅——1990年海峡两岸小说、戏曲交流盛会的回顾》文中指出

黄淑美,欧阳中一[9](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孔庆水[10](2005)在《《金瓶梅》之鲁南方言考释辨正四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金瓶梅》是用鲁南方言写成的,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笔者选取被考证为用的是鲁南方言的词语数例,分列为章,略加穿凿,说明它们的使用范围不限于鲁南或鲁南某地方言,同时就对其用法或意义的解释提出异议。

二、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老舍研究现状
        1.1.2 国外老舍研究现状
    1.2 研究空间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
    2.1 民族意识下的抗战书写
        2.1.1 抗战主题是抗战时期老舍作品的主旋律
        2.1.2 牺牲与奉献是抗战时期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
        2.1.3 抗战时期老舍追求建国理想
    2.2 为抗战寻民族之优根
        2.2.1 国族意识觉醒的大家长形象
        2.2.2 刚毅顽强的知识分子形象
        2.2.3 坚韧爱国的贤妻良母形象
        2.2.4 对国民劣根性的再思考
3 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演变
    3.1 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总体演变趋势
        3.1.1 抗战下的顺势而为
        3.1.2 文艺论争下的因势利导
    3.2 抗战时期老舍对戏剧文体的辩证认识
        3.2.1 抗战时期老舍戏剧作品中的小说笔法
        3.2.2 强化戏剧技巧
4 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
    4.1 多变而主观的叙事视角
    4.2 战争对老舍作品叙事结构的启示
5 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
    5.1 于战火轰炸中寻找出路
    5.2 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态度
        5.2.1 文学为抗战服务
        5.2.2 为文学而艺术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秦汉三国两晋简牍所见服饰词汇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首服类
二、体衣类 上
三、体衣类 下
四、足衣类
五、首饰及其他
六、存疑
文中图片目录
释文参考底本
参考文献
词条索引
致谢

(3)五道神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五道神之起源
    第一节“行路难”:先秦时的道路神信仰
        一、“五祀”中的“行祀”
        二、“游必有方”:先秦时期出行的神秘主义色彩
    第二节“微蔑小禁”:秦汉时道路神信仰的起伏
        一、“行”或“井”:“五祀”系统的重组
        二、神权一统:道路神信仰的最后辉煌
        三、“民不得有出门之祀”
    第三节“五道将军”与“五道大神”
        一、“生死异路”:地下世界中的道路神
        二、此“将军”非彼“将军”
        三、此“五道”非彼“五道”
    小结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五道神信仰
    第一节 神仙下凡:五道神形象的人格化
    第二节 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五道神信仰
        一、写经卷末的题记愿文
        二、一般祈请文、回向发愿文
        三、驱傩词《儿郎伟》
        四、与十王信仰有关的经典与仪范
        五、变文
    第三节 五道神的其它职能
        一、出行卜吉
        二、治病禳灾
        三、求雨祈晴
        四、镇宅镇墓
    小结
第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五道神信仰
    第一节 通俗文学中的五道神
        一、《醒世恒言》
        二、《水浒传》
        三、《金瓶梅》
        四、《庆丰年五鬼闹钟馗》
        五、杂录
    第二节“寿生”、“水陆”与“黄箓”:佛道仪式中的五道神
        一、纸钱、寄库与寿生
        二、水陆法会
        三、黄箓斋仪
    第三节“五通”与“五道”:五通神源流考辨
        一、五通神之起源
        二、“五通”与“五道”职能之比较
        三、“五盗将军”与“五路财神”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以来五道神信仰:以华北地区为中心
    第一节“村村可见”五道庙:华北地区五道庙述略
        一、文学作品中的五道庙
        二、庙宇与祭祀:五道庙与乡村神圣空间的构建
    第二节 人鬼之间:华北地区“报庙”习俗浅析
        一、“报庙”仪式述略
        二、魂兮归来:“报庙”的文化内涵及其仪式意义
    第三节 信仰、仪式与传说:五道神信仰的前世与今生
        一、民间仪式中的五道神
        二、民间传说中的五道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金瓶梅》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的《金瓶梅》研究
    (一) 1979—1984年的《金瓶梅》研究
    (二) 1985—1994年的《金瓶梅》研究
    (三) 1995—2000年的《金瓶梅》研究
    (四) 21世纪初的彷徨
    (五) 对金学的质疑与辩正
    (六) 金学的中兴
二中国以外的《金瓶梅》研究
    (一) 日韩的《金瓶梅》研究
    (二) 欧美的《金瓶梅》研究
    (三) 21世纪以来的《金瓶梅》研究

(5)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论题确立
        1.1.1 关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1.1.2 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1.1.3 本文论题的确立
    1.2 本文对完成体的界定
        1.2.1 当前的认识
        1.2.2 本文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关于“两个三角”
        1.3.2 关于“句管控”
    1.4 论文框架和相关说明
        1.4.1 论文框架
        1.4.2 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述评
    2.1 汉语共同语领域的研究状况
        2.1.1 初探阶段
        2.1.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1.3 总体评价
    2.2 汉语历史语法领域的研究状况
        2.2.1 初探阶段
        2.2.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2.3 总体评价
    2.3 汉语方言语法领域的研究状况
        2.3.1 初探阶段
        2.3.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3.3 主要问题
    2.4 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
        2.4.1 汉外对比领域
        2.4.2 国内非汉语领域
        2.4.3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2.5 问题和出路
        2.5.1 研究力量不均衡
        2.5.2 观点方法争议多
第三章 音义概貌和地理分布
    3.1 方言完成体标记的类型
        3.1.1 已有的认识
        3.1.2 本文的分类
    3.2 后标记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
        3.2.1 语音形式概览
        3.2.2 地理分布情况
        3.2.3 总体说明
    3.3 后标记的整体表现和演变趋势
        3.3.1 南北方言的总体差别
        3.3.2 语音演变的趋势拟测
        3.3.3 优势标记的音义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标记个案辨察
    4.1 问题缘起
    4.2 “了”类标记
        4.2.1 关于“了”的分合
        4.2.2 北方异形类的形义对应
        4.2.3 形义错配成因和发展趋势
    4.3 “掉”类标记
        4.3.1 方言学者的调研情况
        4.3.2 总体特征
        4.3.3 “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音型标记辨察
    5.1 儿化类
        5.1.1 基本情况
        5.1.2 总体特征
    5.2 D变韵类
        5.2.1 基本情况
        5.2.2 总体特征
    5.3 变调类
        5.3.1 基本情况
        5.3.2 总体特征
    5.4 混合变音类
        5.4.1 基本情况
        5.4.2 总体特征
    5.5 变音型标记性质辨察
        5.5.1 当前的争议
        5.5.2 本文的看法
    5.6 各类标记的整体表现
        5.6.1 变音类型南北有别
        5.6.2 共时差异与演变趋势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共性表现
        6.1.1 类型分布南北有别
        6.1.2 一标多用现象突出
        6.1.3 演变趋势同中有异
    6.2 几点思考
        6.2.1 灵活处理间接的方言语料
        6.2.2 重视语法特征的深层调查
        6.2.3 留意方音变化的语法作用
        6.2.4 挖掘语法比较的多重价值
    6.3 不足之处
        6.3.1 关注视角尚不平衡
        6.3.2 理论解释尚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二十世纪《金瓶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金瓶梅》传播概况
    第一节 二十世纪之前《金瓶梅》的传播概况
        一、抄本迷雾重重
        二、刻本横空出世
        三、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新鲜出炉
        四、第一奇书本生生不息
    第二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传播的基本特征
        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与受众接受的局限性
        二、传播时间上断裂的时代性与传播空间上隔离的地域性
        三、传播思维模式中的简单化与传播实践途径中的阻力复杂化
        四、传播内容上的显性衍生趋势与受众的隐性心理需求
第二章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者和传播内容
    第一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者
    第二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内容
        一、潜隐于文本之下的文化密码
        二、凸现在文本之中的情色特征
        三、由文本升华出的精神元素
第三章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媒介及海外传播
    第一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印刷出版
        一、以《真本金瓶梅》、《古本金瓶梅》为代表的伪本《金瓶梅》
        二、基于文献资料整理的影印本
        三、逐步开放的整理本
        四、香港、台湾地区的印刷出版
        五、评论集与资料汇编
    第二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舞台戏剧改编
    第三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影视传播
    第四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文化传播
    第五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网络传播
        一、电子版书籍
        二、改编的衍生信息
        三、网络游戏
        四、相关文化信息
    第六节 《金瓶梅》的海外传播
        一、《金瓶梅》在东方
        二、金瓶梅在西方
第四章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
    第一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受众
    第二节 二十世纪《金瓶梅》的传播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破冰之旅——1990年海峡两岸小说、戏曲交流盛会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四、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D]. 段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秦汉三国两晋简牍所见服饰词汇释[D]. 彭琴华. 吉林大学, 2019(01)
  • [3]五道神信仰研究[D]. 尹鑫.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4]《金瓶梅》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 吴敢.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7(01)
  • [5]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D]. 王桂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6]营建“金学”巴比塔——域外《金瓶梅》研究的学术理路与发展走向[J]. 葛永海. 文艺研究, 2008(07)
  • [7]二十世纪《金瓶梅》传播研究[D]. 刘玉林. 山东大学, 2006(12)
  • [8]破冰之旅——1990年海峡两岸小说、戏曲交流盛会的回顾[J]. 陈美林. 古典文学知识, 2006(01)
  • [9]《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10]《金瓶梅》之鲁南方言考释辨正四例[J]. 孔庆水.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标签:;  ;  ;  ;  ;  

第四届“金瓶梅”国际研讨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