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洞铁路交通安全等级模糊评价

明洞铁路交通安全等级模糊评价

一、铁路明洞行车安全等级的模糊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任忠效[1](2020)在《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隧道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隧道多建于山岭之中,呈线性分布,且深埋地下,隐蔽性比较强,勘测设计阶段难以通过有限的钻孔精确揭示隧道地质条件。同时,隧道施工的孕险环境和致灾因子复杂多变,潜在的风险因素多;现有的施工许可评价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其结果准确性相对较低,可靠性较差,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求;再加上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成果也未能有效的指导隧道施工,导致隧道施工过程中坍塌、突泥、涌水等灾害事故频发。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基于BIM和实时超前地质预报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以便实现高效、实时、动态的风险调控和预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文笔山隧道实际工程为例,开展隧道施工信息化与施工许可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首先,基于传统二维图纸和相关文字报告,建立了隧道结构及其地质条件的三维BIM宏观、粗略模型;然后,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基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将典型结构面、断层、地质构造等信息引入到前述宏观、粗略地质BIM模型中,实现地质模型的实时动态更新、修正和精细化建模;最后,基于精细地质模型和拟采用的隧道施工工法、开挖工艺、支护参数等因子,开展了隧道施工许可定量评价工作,评价精细地质条件下,掌子面前方采用拟定施工方案隧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安全是否有保障,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实现对拟定施工方案的动态调整。通过上述的宏观建模—超前地质预报—精细化修正建模—拟定方案的评价—动态调整,为隧道的施工许可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以实际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其研究成果可以适用于一般山岭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姜玉宇[2](2020)在《盾构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等基建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和地铁建设迅速发展。在一些山地高原地区和人员密集的城区,为行车方便、提升列车运行效率,公路铁路隧道及地铁隧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隧道运输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盾构施工的地铁隧道以其高效、机械化的施工方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然而,盾构隧道在施工运营阶段受开挖、注浆、盾构机姿势不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盾构隧道结构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加速盾构隧道结构的老化和退化,严重的影响着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运营。为保证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工作,系统的分析盾构隧道的结构状态和不同损伤情况下盾构隧道的受力状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大连某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盾构隧道结构受力状态以及衬砌背后空洞问题对盾构隧道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对隧道结构计算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研究,之后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盾构隧道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分别模拟了健康盾构隧道、损伤盾构隧道的结构模型,计算分析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变形规律。最后在盾构隧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常见病害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盾构隧道的安全评估方法和健康监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洞的存在使盾构隧道结构状态发生较大变化,最大应力值急剧增加。在同一位置处,存在的空洞范围越大,衬砌结构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就越大,结构的受力状态越不利。当拱顶存在空洞损伤时,随着拱顶位置处空洞病害的越来越严重,拱顶附近的轴力与弯矩值都越来越大。随着拱顶空洞范围的增大,拱腰处的轴力和弯矩不同程度的减小。拱顶衬砌背后空洞的增加会引起拱底部位的轴力小幅度变大,弯矩一定程度的减小。拱腰处损伤对拱腰处内力影响最大,对其他位置处内力值影响不大。相比于其他损伤情况,当拱腰处存在空洞时,盾构管片受力最为不利,且空洞越大,内力值越大,对于拱腰处存在的损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维护,以免造成工程灾害。拱底部位空洞对拱底部位轴力影响最大,且损伤越大,拱底轴力值越大。拱底空洞对衬砌拱脚及拱底附近的弯矩影响也较为明显,拱底处最为明显,随着空洞的增大,拱底弯矩由负弯矩变为正弯矩。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盾构隧道结构的受力状态,进一步判断损伤状态并指导健康监测。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今后隧道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莎莎[3](2020)在《基于模糊理论的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 ——以贵黄高速公路谷龙隧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隧道水害是威胁隧道安全的五大灾害之一,隧道施工突水突泥可导致设备损失、人员伤亡、延误工期、增加成本,同时可引起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减少和枯竭等环境问题。因而展开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研究,对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施工中水害风险的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隧道施工排水、隧道施工管理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有极高的工程运用价值。论文在查阅、研究前人已有成果和自己在依托项目详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隧道水害的因素,综合选定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参数及施工技术等3个影响因素作为二级评判因素,综合选定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质、降水量、地表水文、隧道技术参数、防排水措施、施工管理等10个影响因子,划分为复杂、较复杂、中等、较简单、简单等5个等级为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等级,构建综合模糊评判模型展开隧道水文地质类型评判,并运用构建的综合模糊评判模型对贵黄高速公路谷龙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展开评判。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隧道走向与地形地貌的组合关系中山谷正下方平行型地形与横贯河流型地形组合(H3Z3)、山谷正下方平行型地形与盆状地形组合(H3Z4)、山谷侧下平行型地形与横贯河流型地形组合(H4Z3)及山谷侧下平行型地形与盆状地形组合(H4Z4)对隧道的涌水量影响最大;褶皱、断层和节理裂隙均对隧道的涌水量影响较大;碎裂结构及散体结构的岩体易引起隧道大量涌水;隧道山体岩溶洼地、落水洞组合数量大于3个/km2时,隧道涌水量大,发生水害的概率增大;隧道位于地下水的排泄区时,涌水量大且稳定;隧道水害防治工作越完善水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也越小。(2)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依托工程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参数及施工技术为隧道水文地质类型评判二级影响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质、降水量、地表水文、隧道技术参数、防排水措施、施工管理等为隧道水文地质类型评判一级评判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成对比较阵、计算权向量法综合确定二级评判因素的权重值分别为0.35、0.45、0.20,一级评判因子的权重值分别为:0.30、0.24、0.20、0.26、0.45、0.25、0.30、0.30、0.45、0.25;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可分为复杂、较复杂、中等、较简单、简单五个等级。综合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构建评判模型的一级模糊计算函数为B1=A1·R,B2=A2·R,B3=A3·R,二级模糊计算函数为B’(28)A’?R’,从而构建了隧道水文地质类型综合模糊评判模型。(3)运用构建的综合模糊评判模型对贵黄高速公路谷龙隧道水文地质类型进行综合模糊评判,得到的类型隶属度B=|0.12 0.25 0.42 0.14 0.08|,说明谷龙隧道水文地质类型以Ⅲ级(中等)为主。

王星[4](2019)在《隧道洞口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落石灾害是我国三大地质灾害之一,而隧道洞口段属于落石灾害的频发区,一旦发生后果将更为严重。本文采用理论推导、概率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编程、实例验算等方法,对隧道洞口段落石崩塌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落石冲击运动轨迹的预测、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准确计算以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等开展研究。(1)首先结合“落石潜能”、“落石历史事件”两方面构建出落石风险初步评判卡。其次考虑结合“地形因子”、“地质因子”、“气象水文因子”、“危石因子”、“公路因子”5个方面建立了落石崩塌风险评价的RRES评价系统。采用AHP-FUZZY模糊评判法建立了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的“崩塌-冲击”风险评价体系,其中包含“坡体危岩崩塌的评价体系”及“已崩塌的落石冲击至隧道洞口段的评价体系”。给出了落石击中隧道洞口段7种承灾体的概率及损失计算方法。考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建立了隧道洞口段落石冲击灾害导致生命损失的“S-N判断法”及导致经济损失的“J-M判断法”。编制了《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预测-风险评价-损失评估系统》(DRLSRTES V1.0软件系统)。(2)以关宝树算法为基础,采用正弦积分算法得出了隧道洞口段落石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正弦积分算法解。给出了落石冲击棚洞垫层土体的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空腔膨胀算法解和能量守恒算法解。考虑垫层材料、垫层厚度、落石质量、落石下落速度因素的影响,共进行了120组落石冲击模拟实验,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关宝树算法结果进行比较获得冲击力放大系数,给出了冲击力的LS-DYNA算法表达式。(3)提出了落石对棚洞顶板冲切破坏的四个阶段。采用理论算法推导了棚洞顶板最大应力算式。在顶板形成贯穿块的基础上,推导了棚洞顶板最大冲板内配筋阻滞作用的表达式。采用LS-DYNA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棚洞主体结构(包括顶板结构+立柱结构+立柱结构基础+侧墙基础+横向系梁)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的落石冲击速度、冲击时间、冲击位置、入射角度情况下,棚洞顶板与立柱结构的力学响应情况。(4)采用LS-DYNA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砂土+EPE+顶板”、“砂土+EPE+顶板+橡胶支座”复合型棚洞结构,在不同落石冲击工况和不同结构组成下的力学特性。(5)给出了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的设计流程、设计工况划分及建议参数,并将其应用于依托工程中。

陈梦[5](2019)在《什川公路隧道深埋段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管理科学、社会科学、风控科学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工程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关联性的特点,因此,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进行甄别、筛选、评估、反馈、应对。对于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有效控制隧道施工风险,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结合现行隧道施工规范与风险管理理论,对隧道施工风险进行定义,明确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对隧道施工风险的特征进行总结。针对隧道施工风险的特征,梳理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流程,通过方法比选,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隧道施工整体风险评估方法,选择灰色关联度法作为隧道施工各风险因素影响水平的评估方法。结合工程实际,以什川公路隧道为例,对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指标体系,同对指标体系中的次级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风险评估指标。引入专家评价法,对识别出来的各施工风险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将结果作为各风险评估指标的计分依据。用数理计算的方法建立公路隧道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定量预测施工风险,通过计算,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系数为Rf=0.8026。通过比较风险等级系数表可知,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属于高风险类型,需要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多方面进行风险把控,有效控制施工风险。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什川公路隧道各级指标进行影响度分析,计算得出基于权重的指标关联度值,并根据关联程度进行排序,确定各因素对于隧道施工风险的关联水平。在次级施工风险要素中,关联度排名前5的施工风险要素为隧道开挖作业施工(0.889)>监控量测信息反馈(0.867)>洞口开挖(0.805)>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及验收(0.801)>施工组织方案制定(0.795)。关联度排名前5的施工风险因素均属于施工管理类因素的范畴内,施工管理类因素对于隧道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的影响力最强。最后,针对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整体评价结果以及各因素关联水平,选择关联水平较高的几类风险因素进行重点把控,运用逆向推理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杨启航[6](2019)在《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数量在总体上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据调查,大多数公路、铁路隧道皆存在衬砌结构类病害,这些病害将对交通质量产生很大危害,不但影响隧道行驶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更会缩短隧道的使用年限。因此,对隧道病害采取全方位的健康诊断,推测发生病害的缘由,定量评价隧道结构的健康度,并及时提出有效合理的维护手段,延缓隧道病害进一步恶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代数学方法,开展了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隧道结构主要破损形态分析,确定了影响隧道健康状态的病害指标系列,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隧道指标体系;引入我国公路隧道专项检查结果的四级判别方法作为隧道健康等级的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隧道等级分级方案:在全面比较国内外诊断指标判定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渗漏水,衬砌裂缝,衬砌背后空洞,衬砌材质劣化,衬砌起层及剥落,衬砌变形、移动及沉降六种病害特征的判据。(2)基于包含接触算法和应力释放的地层-结构计算模型,研究隧道衬砌强度劣化、衬砌背后空洞和衬砌厚度减薄三种典型病害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病害的安全系数、结构承受轴力、剪力和弯矩的对比分析,得到病害作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考虑到隧道病害的多样性、实时性与不确定性,以乘积标度为主观赋权方法,以基于熵与最大熵原理的熵权法作为客观赋权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主客观综合权重分析方法——综合赋权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模糊综合评价中,通过隧道病害案例检验,其评价结果与单独利用乘积标度法及熵权法确定的评价结果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诊断结果差距较大时,该方法可起到数值优化作用,使诊断结果更倾向于隧道真实情况。(4)结合裂缝图像处理技术,将分形理论引入隧道衬砌裂缝病害评价分析中,通过不同特征指标的裂缝病害分形分析,研究了裂缝分维数随裂缝长度、等效宽度以及裂缝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裂缝病害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分别运用盒维数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计算裂缝病害的分维数和健康值,通过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基于分形维数的四级裂缝病害评价方法,给出了不同病害等级对应的分维数范围。进一步将该分级方法应用到工程案例分析中,结果表明基于分维数和健康值的裂缝病害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基于分维数的隧道裂缝病害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图23表48参108。

阳逸勋[7](2019)在《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仰头山隧道安全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是渝东南地区以及黔北地区进鄂入湘的重要通道。本文以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仰头山隧道为背景,结合该工程的初始地质勘测及设计资料,并参考以往工程案例,整理出隧道初步设计期可能的风险源和风险事件,对各种风险源和风险事件进行计算了评价,针对某些可能的重大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设管理单位等有关部门作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和比较了隧道工程风险评价与分析的原理、步骤与方法,提出了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隧道风险评价的步骤和流程,以及风险定级标准;对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隧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隧道的地质条件和设计、拟定的施工方案;(2)对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隧道的基本情况,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周边环境等建设条件进行了调研,并用层次分析法对隧道建设及运营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3)对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洞口塌方、突水涌泥等风险源进行了识别,确定了相应的风险等级,即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建设条件、结构设计方案、施工技术和运营管理风险均为Ⅱ级。

许章隆[8](2019)在《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中,以施工与运营阶段安全风险最大。在施工阶段,由于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和复杂的建设程序等,导致隧道发生安全事故,使施工延误、成本超支甚至人员伤亡等更加严重的后果;在运营阶段,隧道结构往往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不仅威胁隧道行人、行车安全,而且缩短了隧道使用寿命,给隧道管养单位造成巨大困扰。因此,开展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中的子课题“大型复杂隧道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研究内容,运用系统安全理论,结合影响图法、BowTie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粗糙集法(RS)和熵权法等构建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以重庆、山西等地在建和已建特长公路隧道为依托,进行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了更好地了解事故发生条件,本文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与风险事故调查和分析工作,采用影响图对隧道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运营阶段则采用BowTie法分析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控制措施、缓解措施和后果,这些是本文风险评估方法的重要基础。2)在隧道施工事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施工阶段隧道外部环境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辨识工作,根据相关规范标准、文献以及建设单位调研,初步划分了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判标准,并以此建立了隧道施工前总体与典型地质段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开展了基于危险场景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事件辨识工作,采用BowTie法分析了在役隧道结构典型风险事件的原因、后果等,识别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内部风险源,并建立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体系。4)建立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和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重点研究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与安全因子指标与风险因子指标的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粗糙集法(RS)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权重法确定安全因子指标(定性指标)权重系数,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风险因子指标(定量指标)权重系数。5)应用本文所提出的隧道施工和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了重庆、山西等地在建和已建特长公路隧道进行实例论证,获得了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等级,并针对该评估结果提出了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隧道安全风险。本论文按照风险源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特征,系统地完成了风险源辨识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隧道施工与在役结构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有效、实用的隧道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所提出的评估方法为评估后风险防控与安全提升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作用,为隧道工程风险管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丁浙鸣[9](2018)在《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及信息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早期建设的国省道,由于线形指标偏低、工艺落后、资金紧缺、质量要求低,并长期超负荷、超流量承载,安全隐患问题已突显,诸多工程病害越来越严重,故老的一批国省道大修和改扩建已经迫在眉睫。鉴于我省多条国省道公路均面临着改扩建或路面大修建设,部分道路挖方边坡落石或塌方时有发生、结构物或构造物裂缝时有隐现且路面破损不堪,路线蜿蜒曲折且线形指标低,视觉条件差,加上早期国省道大部分路段两侧村镇林立,车水马龙,安全行驶条件尤为不利,安全隐患重重。因此,国省道改建工程如何有效开展潜在风险要素的识别、评估、控制及预防工作,以确保从源头上实现有效风险管理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的研究现状,结合实地调研咨询,梳理出国省道改建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清单,确定了质量、工期、费用、安全、社会风险等五方面风险管理目标,各目标按风险高低均划分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五个分风险等级。引入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构建了国省道改建工程多目标风险管理的多层次分析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开发了“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与评价系统”。最后该风险评价管理系统通过实际案例得到应用。通过本文研究,可有效地实现国省道改建工程在安全、质量、费用、进度、社会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提高风险管理及信息化水平,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为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丛啸[10](2015)在《新建普吉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汽车运输量不断增加,公路路线标准相应提高,公路隧道也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由于隧道受地质、地形及空间的限制,出现了许多在已修建完成的隧道附近新建隧道即建设既有隧道的复线、新建铁路隧道与既有铁路隧道并行、一次性建成复线等情况,这必然导致大量的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近接或交叉,隧道的近接与交叉将会导致隧道施工难度的增加。本文依托云南普吉隧道,围岩级别为III、IV、V级,属于软弱围岩。根据工程提供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了调查、理论研究和相关计算,具体成果如下:(1)对普吉隧道右线洞口明洞段开挖进行了施工风险分析,经过综合分析,右线隧道洞口明挖段存在的主要施工风险为围护桩基坑施工,风险等级为高度(Ⅲ级),采空区与煤系地层施工,风险等级为中度(Ⅱ级),支护桩与仰坡施工风险等级均为中度(Ⅱ级)。(2)对普吉隧道暗埋段施工进行了风险分析,根据普吉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及施工工法,对主要的风险因素塌方、渗漏水、瓦斯风险、衬砌大变形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洞口的施工风险进行了评价,确定普吉隧道洞口施工风险等级并提出了减小本工程洞口施工的风险的措施与建议。(3)根据依托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新建隧道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分析了台阶法施工的隧道对既有隧道的三维建模数值分析,通过计算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围岩、初期支护的局部位置(拱脚处)有一些应力集中现象,围岩、初期支护受力均低于强度规范值,都满足设计规范的强度要求;围岩、初期支护的位移变化均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对爆破进行了分析,得出新建隧道爆破施工时爆破振动振速在安全范围内,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行车影响较小。

二、铁路明洞行车安全等级的模糊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明洞行车安全等级的模糊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BI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建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隧道施工许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文笔山隧道项目工程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工程地质
    2.3 水文地质
    2.4 隧道设计
    2.5 隧道施工段施工方案
3 基于BIM的文笔山隧道支护结构及地质建模
    3.1 基于Dynamo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3.1.1 隧道BIM模型构建平台概述
        3.1.2 隧道建模精度
        3.1.3 隧道构件参数化建模方法
        3.1.4 文笔山隧道模型创建
    3.2 随址区三维地质BIM模型构建
        3.2.1 地质数据特点及建模方法确定
        3.2.2 地质建模流程
        3.2.3 地质数据收集及规范化预处理
        3.2.4 地质数据可视化
    3.3 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3.3.1 结构模型信息查询与工程量统计
        3.3.2 地质模型空间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综合地质预报中TSP数据的地质模型优化
    4.1 TSP工作原理
    4.2 TSP技术理论基础
        4.2.1 岩体的弹性参数
        4.2.2 弹性波理论
    4.3 文笔山隧道TSP技术应用
        4.3.1 TSP系统组成
        4.3.2 TSP探测系统布置及数据采集
        4.3.3 地质预报数据解译
        4.3.4 实例工程应用
    4.4 TSP数据融合精细化建模
        4.4.1 基于TSP数据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
        4.4.2 地质模型分段更新
    4.5 文笔山隧道综合预报成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精细地质预报数据的施工许可评价
    5.1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理论
        5.1.1 隧道施工许可机制的概念及评价意义
        5.1.2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指标构建
        5.1.3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方法
        5.1.4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标准及准则
    5.2 隧道施工动态风险评估及施工优化流程
    5.3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实例应用
        5.3.1 施工段工程概况
        5.3.2 施工段评价指标参数
        5.3.3 施工许可评价
        5.3.4 评价结果
    5.4 隧道未开挖段风险控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盾构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隧道结构分析及健康监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1.3.2 隧道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隧道结构分析理论
    2.1 隧道结构的概念
        2.1.1 隧道结构的组成及分类
        2.1.2 隧道结构的施工方法
        2.1.3 盾构隧道
    2.2 隧道结构的设计原理
        2.2.1 隧道结构荷载及其计算方法
        2.2.2 隧道结构模型
        2.2.3 盾构隧道管片简化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盾构隧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有限单元法及ANSYS软件
        3.1.1 有限单元法
        3.1.2 ANSYS软件介绍
    3.2 工程背景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参数及计算模型的选取
        3.3.2 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健康盾构隧道三维模型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隧道开挖卸载过程的模拟
        4.1.1 地层自重作用模拟
        4.1.2 隧道开挖模拟
    4.2 健康隧道结构有限元模拟
        4.2.1 盾构隧道结构变形分析
        4.2.2 盾构隧道结构应力分析
        4.2.3 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衬砌背后空洞对盾构隧道结构特性的影响
    5.1 不同损伤模型
    5.2 不同损伤程度计算结果分析
        5.2.1 拱顶存在不同大小空洞
        5.2.2 拱腰存在不同大小空洞
        5.2.3 拱底存在不同大小空洞
    5.3 不同损伤位置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估与健康监测研究
    6.1 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评估
        6.1.1 隧道结构的病害及健康评价指标
        6.1.2 隧道结构健康等级分类
        6.1.3 隧道结构的安全评估方法
    6.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6.2.1 传感网络子系统
        6.2.2 数据采集、传输与储存子系统
        6.2.3 诊断评估与安全预警子系统
        6.2.4 各子系统集成的用户界面软件子系统
        6.2.5 诊断报告及建议措施子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模糊理论的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 ——以贵黄高速公路谷龙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水害特征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水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影响因素研究
    2.1 地质条件因素
        2.1.1 地形地貌因子
        2.1.2 地质构造因子
        2.1.3 地层岩性因子
        2.1.4 岩溶发育特征因子
    2.2 水文地质条件因素
        2.2.1 水文地质因子
        2.2.2 降水量因子
        2.2.3 地表水文因子
    2.3 隧道参数及施工技术因素
        2.3.1 隧道技术参数因子
        2.3.2 防排水措施因子
        2.3.3 施工管理因子
    2.4 小结
第三章 隧道水文地质类型评判模型研究
    3.1 概述
    3.2 模糊评判原理
        3.2.1 数学原理
        3.2.2 模糊评判模型
    3.3 隧道水文地质类型评判模型
        3.3.1 影响因子及其权重
        3.3.2 构建评判集
        3.3.3 单因子隶属度
        3.3.4 综合模糊评判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谷龙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
    4.1 工程地质概况
        4.1.1 自然地理条件
        4.1.2 施工方法
        4.1.3 支护方法
        4.1.4 超前地质预报情况
    4.2 谷龙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
        4.2.1 影响因子及其权重
        4.2.2 影响因子隶属度
        4.2.3 综合评判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4)隧道洞口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2 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3.1 关于隧道洞口落石崩塌风险评价体系
        1.3.2 关于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隧道洞口落石崩塌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1.4.2 隧道洞口段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研究
    2.1 概述
    2.2 隧道洞口落石崩塌灾害风险评价
        2.2.1 建立落石崩塌风险初步评判卡
        2.2.2 基于危岩稳定性系数评价
        2.2.3 危岩落石灾害RRES评价系统(Rockfall Risk Evaluating System)
        2.2.4 隧道洞口危岩崩塌风险模糊评价
        2.2.5 崩塌危岩冲击至隧道洞口区域模糊评价
    2.3 落石击中隧道洞口段承灾体概率及损失计算
        2.3.1 静止车辆及司乘人员损伤计算
        2.3.2 运动车辆及司乘人员损伤计算
        2.3.3 运动火车及司乘人员损伤计算
        2.3.4 下部行人损伤计算
        2.3.5 交通设施损伤计算
        2.3.6 交通阻塞损失计算
        2.3.7 建筑物损伤计算
    2.4 建立(S-N)、(J-M)事故灾害等级评估体系
    2.5 隧道洞口段落石灾害预测-风险评价-损失评估系统(DRLSRTES V1.0)开发
    2.6 RRES与“崩塌-冲击”评价系统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洞口落石冲击力及侵彻深度的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球形空腔膨胀的理论算法
        3.2.1 微元体受力分析
        3.2.2 弹性区力学分析
        3.2.3 塑性区力学分析
        3.2.4 冲击力的理论计算
        3.2.5 侵彻深度的理论计算
    3.3 基于能量守恒的理论算法
        3.3.1 柱形空腔表面应力计算
        3.3.2 落石冲击过程中能量耗散规律
        3.3.3 侵彻深度的理论计算
        3.3.4 落石冲击力的理论计算
    3.4 基于正弦积分的理论算法
        3.4.1 冲击力的理论计算
        3.4.2 侵彻深度的理论计算
    3.5 基于LS-DYNA的落石冲击力模拟研究
        3.5.1 LS-DYNA简介
        3.5.2 本构模型选取
        3.5.3 垫层土体的力学响应机理
        3.5.4 LS-DYNA模拟结果验证
        3.5.5 落石最大冲击力的数值模拟
        3.5.6 冲击力的LS-DYNA修正算法
    3.6 算例验证
        3.6.1 经典算法
        3.6.2 冲击力对比验证
        3.6.3 侵彻深度对比验证
        3.6.4 接触半径对比验证
        3.6.5 冲击力-侵彻深度对比验证
        3.6.6 能量耗散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落石冲击下棚洞防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的棚洞防护措施论证
    4.3 棚洞防护结构抗落石冲切性能理论分析
        4.3.1 顶板冲切破坏四个阶段
        4.3.2 顶板极限抗冲切承载力
        4.3.3 最大冲击应力的理论算法
        4.3.4 配筋阻滞作用的理论算法
    4.4 落石冲击棚洞结构的LS-DYNA数值模拟分析
        4.4.1 建立棚洞结构计算模型
        4.4.2 棚洞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4.5 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应力与位移特性
        4.5.1 回填土体侵彻深度
        4.5.2 落石冲击加速度
        4.5.3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应力
        4.5.4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Y向位移
        4.5.5 顶板腹部正中单元X向位移
    4.6 落石冲击棚洞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
        4.6.1 顶板腹部特征单元应力
        4.6.2 顶板腹部特征单元Y向位移
        4.6.3 顶板腹部特征单元X向位移
        4.6.4 立柱结构特征单元应力
        4.6.5 立柱结构特征单元Y位移
        4.6.6 立柱结构特征单元X位移
        4.6.7 控制性落石对棚洞结构安全影响探讨
    4.7 不同入射角度对棚洞结构受力特性影响
    4.8 不同冲击位置对棚洞结构受力特性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PE+橡胶支座复合型耗能减震棚洞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EPE缓冲垫层特性与变形破坏特征
        5.2.1 EPE缓冲垫层特性
        5.2.2 EPE材料变形破坏特征
    5.3 EPE+砂土+顶板复合型棚洞结构特性
        5.3.1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5.3.2 EPE垫层材料厚度敏感性分析
        5.3.3 EPE垫层材料强度敏感性分析
        5.3.4 落石冲击位移及冲击加速度
        5.3.5 讨论
    5.4 EPE+橡胶支座复合型棚洞力学响应机理
        5.4.1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5.4.2 棚洞顶板应力及位移
        5.4.3 立柱结构应力及位移
        5.4.4 落石冲击位移与冲击加速度
        5.4.5 顶板腹部正中控制性单元应力及位移
    5.5 EPE垫层与橡胶支座力学响应机理
        5.5.1 EPE垫层力学响应机理
        5.5.2 橡胶支座力学响应
        5.5.3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洞口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
    6.1 概述
    6.2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流程
    6.3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工况
    6.4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参数
    6.5 拱柱棚洞设计推荐参数
    6.6 Y隧道工程应用实例
        6.6.1 依托工程概况
        6.6.2 隧道洞口落石灾害预测-风险评价-损失评估模块
        6.6.3 棚洞结构强度验算模块
        6.6.4 耗能减震棚洞结构设计模块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什川公路隧道深埋段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隧道施工风险基本理论
    2.1 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风险相关理论
    2.2 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作用
    2.3 隧道施工风险的特征
    2.4 模糊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2.5 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3 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3.1 项目概况
    3.2 隧道施工风险的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3.3 隧道施工风险的风险识别流程
    3.4 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3.5 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3.5.1 构建原则
        3.5.2 施工风险指标确定与细化
4 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4.1 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方法
    4.2 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
    4.3 隧道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4.3.1 隧道施工风险整体水平模糊综合评判
        4.3.2 隧道施工风险因素影响关联度评价
    4.4 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4.1 各级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4.4.2 模糊评价矩阵构建
        4.4.3 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因素影响分析
    4.5 施工风险评价分析
5 什川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对策研究
    5.1 完善隧道开挖作业施工流程
    5.2 加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
        5.2.1 监测点的布设
        5.2.2 监测方法
        5.2.3 超前地质预报
    5.3 完善洞口开挖技术措施
    5.4 落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及验收制度
    5.5 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
    5.6 应用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近代我国隧道工程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隧道病害问题调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无损检测和安全监测技术
        1.2.2 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标准研究现状
        1.2.3 我国隧道健康状态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4 我国隧道病害计算模型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隧道健康状态指标体系与判定标准研究
    2.1 概述
    2.2 诊断指标选取原则
    2.3 诊断指标的选取与检、监测手段
        2.3.1 衬砌裂缝及其检测手段
        2.3.2 渗漏水及其检测手段
        2.3.3 衬砌材质裂化及其检测手段
        2.3.4 衬砌背后空洞及其检测手段
        2.3.5 衬砌变形、位移、沉降及其监测手段
        2.3.6 衬砌起层、剥落及其检测手段
    2.4 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指标综合体系的建立
    2.5 隧道健康等级的划分
    2.6 诊断指标及其子指标的判据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隧道衬砌病害作用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荷载-结构法与地层-结构法介绍
    3.3 衬砌结构安全性验算方法
    3.4 隧道工程模型建立
    3.5 隧道常见病害作用机理分析
        3.5.1 衬砌材质劣化机理分析
        3.5.2 背后空洞机理分析
        3.5.3 衬砌厚度减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指标权重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4.1 概述
    4.2 诊断指标权重研究
        4.2.1 诊断指标权重的特点
        4.2.2 指标权重方法介绍
    4.3 综合赋权法
        4.3.1 熵及最大熵原理
        4.3.2 主观赋权法
        4.3.3 客观赋权法
        4.3.4 主观与客观综合赋权
    4.4 隧道健康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概述
        4.4.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4.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4.4 模糊向量单值化
    4.5 工程算例
        4.5.1 主客观综合赋权
        4.5.2 模糊综合评价
        4.5.3 多种赋权方法评价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形理论的隧道衬砌裂缝病害评价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分形原理及其在工程评价中的应用
    5.3 衬砌裂缝分形前处理
        5.3.1 裂缝图像采集与指标提取
        5.3.2 分形方法研究
    5.4 裂缝分维特征讨论
        5.4.1 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5.4.2 裂缝条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5.5 基于分形理论的隧道衬砌裂缝病害评价方法
        5.5.1 基于分形维数的裂缝病害评价等级划分
        5.5.2 工程算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仰头山隧道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线路
第2章 安全风险评估流程与方法
    2.1 风险分析步骤及方法
        2.1.1 风险分析步骤
        2.1.2 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技术
        2.1.3 风险水平评级
    2.2 仰头山隧道风险评估步骤与流程
第3章 隧道安全风险源识别
    3.1 建设条件安全风险源识别
    3.2 结构方案风险辨识
    3.3 施工技术风险辨识与分析
    3.4 运营管理安全风险辨识
第4章 仰头山隧道重大风险分析
    4.1 洞口失稳风险分析
        4.1.1 洞口失稳风险辨识
        4.1.2 洞口失稳风险分析
        4.1.3 洞口失稳风险评价
        4.1.4 洞口失稳风险控制措施
    4.2 塌方风险分析
        4.2.1 概述
        4.2.2 仰头山隧道塌方分段分析
        4.2.3 塌方风险评价
        4.2.4 塌方风险控制措施
    4.3 突水涌泥风险分析
        4.3.1 概述
        4.3.2 突水涌泥风险源辨识
        4.3.3 突水涌泥风险控制措施
第5章 仰头山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技术标准
        5.1.2 工程建设规模
        5.1.3 沿线隧道分布情况
        5.1.4 地形地貌
        5.1.5 工程地质
        5.1.6 水文地质条件
    5.2 隧道土建工程设计
        5.2.1 隧道衬砌内轮廓
        5.2.2 洞身结构设计
    5.3 仰头山隧道建设条件风险评估方案
    5.4 仰头山隧道建设条件风险评估
        5.4.1 工程地质构造条件风险评估
        5.4.2 水文地质条件风险评估
        5.4.3 工程气象条件风险评估
        5.4.4 不良地质条件风险评估
        5.4.5 建设条件风险等级综合评定
    5.5 仰头山隧道结构方案分析
        5.5.1 设计方案风险评估
        5.5.2 设计理论风险评估
        5.5.3 特殊设计风险评估
        5.5.4 结构方案风险等级综合评定
    5.6 仰头山隧道施工技术风险分析
        5.6.1 开挖施工风险评估
        5.6.2 支护及衬砌施工风险评估
        5.6.3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风险评估
        5.6.4 施工技术风险等级综合评定
    5.7 仰头山隧道运营管理风险评估
        5.7.1 隧道设计施工因素对运营管理影响的风险评估
        5.7.2 运营条件风险评估
        5.7.3 运营管理风险等级综合评定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2.1 隧道施工风险源辨识框架
    2.2 风险事故与致灾地质构造的辨识
        2.2.1 隧道施工风险事故辨识
        2.2.2 隧道施工风险机理与风险源辨识
    2.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2.3.1 隧道总体、不良及特殊地质段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2.3.2 隧道总体、不良及特殊地质段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2.4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定标准
        2.4.1 隧道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2.4.2 隧道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
    3.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框架
    3.2 事故调查方法和因果模型的历史演变
    3.3 基于Bow Tie法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识别
        3.3.1 危险场景的顶事件辨识
        3.3.2 基于Bow Tie法典型风险事件机理分析
    3.4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等级评定标准
        3.4.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3.4.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内部风险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4.2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2.1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4.2.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方法
    4.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4.3.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特征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建立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4.4.1 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4.4.2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4.4.3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4.5 建立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4.5.1 安全因子评价模型
        4.5.2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4.5.3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5.1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5.2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5.2.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概述
        5.2.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等级评价模型
    5.3 在役隧道结构风险因子
        5.3.1 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5.3.2 在役隧道结构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5.4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因子
        5.4.1 安全因子权重计算
        5.4.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虹梯关特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6.1.1 工程概况
        6.1.2 虹梯关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
        6.1.3 虹梯关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
    6.2 重庆缙云山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6.2.1 工程概况
        6.2.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项目

(9)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及信息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研究综述
        2.1.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2.1.2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1.3 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1.4 道路改扩建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2.1.5 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过程管理理论
        2.2.2 风险评价方法理论
    2.3 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3.1 风险目标与风险等级
    3.2 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分析内容与方法
        3.2.1 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分析内容
        3.2.2 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分析方法
    3.3 多目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1 国省道改建工程质量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3.3.2 国省道改建工程工期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3.3.3 国省道改建工程费用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3.3.4 国省道改建工程安全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3.3.5 国省道改建工程社会风险管理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与评价系统开发及功能分析
    4.1 软件开发环境与运行要求
    4.2 软件的操作使用
        4.2.1 系统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查询
        4.2.2 创建拟评价风险事件
        4.2.3 风险评判准则层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4.2.4 风险评判因素层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4.2.5 影响因素对目标影响的专家评分
        4.2.6 图表参数设定
    4.3 软件的系统设置与管理
        4.3.1 风险评价目标与等级设置
        4.3.2 目标影响因素相关参数设置
        4.3.3 影响因素(子因素)评分描述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K141顺层高边坡工程风险评判与防护决策
        5.2.1 公路高边坡工程的风险评估
        5.2.2 边坡地质灾害快速识别技术
        5.2.3 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防护方案
    5.3 路湾隧道洞口路段风险评判与防护决策
        5.3.1 路湾隧道洞口路段风险评估
        5.3.2 路湾隧道洞口路段变形机理分析
        5.3.3 路湾隧道洞口边坡稳定分析及加固方案
    5.4 50省道改建工程社会风险评估
        5.4.1 白桥村近村工点爆破社会风险评估
        5.4.2 “8. 20”特大洪水工程处治的社会风险评估
        5.4.3 马林源村拆迁的社会风险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新建普吉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章 安全风险评估流程与方法
    2.1 风险分析步骤与方法
        2.1.1 风险分析步骤
        2.1.2 风险分析与评估的主要方法
        2.1.3 风险水平定级方法
    2.2 风险评估与分析的步骤与流程
    2.3 本工程风险评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总体安全风险评估及重大风险源
    3.1 普吉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质条件
        3.1.3 风险指标
        3.1.4 风险等级
    3.2 工程重大风险源与风险事件
        3.2.1 建设条件
        3.2.2 隧道结构风险辨识
        3.2.3 施工技术风险辨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右线隧道洞口明洞段开挖施工风险分析
    4.1 概况
    4.2 风险因素分析
        4.2.1 围护桩基坑施工风险
        4.2.2 采空区施工风险
        4.2.3 其他施工风险
    4.3 重大风险源控制措施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风险分析
    5.1 概述
    5.2 隧道平面布置方案
    5.3 既有隧道现状
    5.4 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变形及应力研究
        5.4.1 有限元模型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5.1 围岩位移分析
        5.5.2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5.5.3 围岩应力分析
        5.5.4 初支应力分析
        5.5.5 数据统计及分析
    5.6 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
        5.6.1 新建隧道施工爆破影响研究
        5.6.2 相关近接施工实例
        5.6.3 爆破振动风险分析
    5.7 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
        5.7.1 爆破振速影响
        5.7.2 爆破噪声影响
    5.8 风险控制措施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监控量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6.1 现场监控量测内容及方案设计
    6.2 洞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对比分析
    6.3 监控量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铁路明洞行车安全等级的模糊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D]. 任忠效.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盾构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D]. 姜玉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模糊理论的隧道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 ——以贵黄高速公路谷龙隧道为例[D]. 罗莎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隧道洞口落石冲击风险评价及耗能减震棚洞结构研究[D]. 王星. 长安大学, 2019(07)
  • [5]什川公路隧道深埋段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陈梦.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D]. 杨启航.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仰头山隧道安全风险评估[D]. 阳逸勋. 长安大学, 2019(01)
  • [8]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许章隆.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国省道改建工程风险管理及信息化系统研究[D]. 丁浙鸣. 浙江大学, 2018(01)
  • [10]新建普吉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丛啸.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标签:;  ;  ;  

明洞铁路交通安全等级模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