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带来高效率

低成本带来高效率

一、低成本带来高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李旭东[2](2021)在《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发展战略事关企业未来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近几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石油工程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能源安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内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扩大了石油工程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文研究石油工程企业的发展战略,旨在提升石油工程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促进其良好发展,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水平。本论文以ZY石油工程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文献和分析,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对该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运用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对ZY石油工程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外部环境是有利于该公司的发展,但是行业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其次,从ZY石油工程公司的经营情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技术情况、文化方面对其内部环境进行了剖析,该公司拥有业务广泛、装备齐全、超深井和页岩气井施工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布局合理、队伍凝聚力强等优势,但同时存在经营压力大、人才流失严重、高效益市场少、技术产品产业化不足等劣势。应用SWOT分析法为ZY石油工程公司选择了WO战略,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油服公司”为愿景,主营业务实施一体化、成本领先和国际化战略,辅助业务实施紧缩战略,大力推进市场开发、人才强企、科技兴企、精益管理、品牌建设,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从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人才、技术、降本、品牌等方面制定了具体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提升ZY石油工程公司应对复杂发展形势的能力,对推动ZY石油工程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其他石油工程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魏成森[3](2020)在《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很多油气田步入开发周期的中后期,油价也经历了巨大的波动,油气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煤层气这类非常规天然气企业,“重产量,轻效益”这种管理模式要逐步改变,这就决定这类企业的要愈发的重视效益开发、效益经营,气田企业必须将提高经济效益工作纳入生产经营中。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效益评价理论和企业单井效益评价实践经验,对煤层气单井效益评价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单井效益评价的问题点,通过优化评价方法和决策数据模型,优化适用煤层气单井效益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单井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单井成本核算思路、单井成本分摊方法设计、生产决策体系构建四个部分。该体系在煤层气开采评价上是一种全新的单井效益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影响单井效益的各种因素,如地质条件、产量规律、治理措施规律、财政补贴等,实现了对CS开发区块煤层气单井效益的精确分类。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方案的实施,将预期能够提升的产能、节约的成本、增加的财政补贴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为未来“一井一策”和整个开发区块生产经营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决策指标,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董红微[4](2020)在《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宏观调控政策的良好运行,国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了提高,国家加大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上的解决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民的消费能力,同时,我国大力修建公路、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促进了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作为酒店业上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济型连锁酒店自国外引入中国落地生根后,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型连锁酒店得到了快速的扩张,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多品牌。目前,经济型连锁酒店经过了前期的高速发展,竞争在不断加剧,且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满足新型消费者的需求,是当前经济型酒店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由于成本的上涨,产品的老化,使得经济型酒店行业面临着整合和转型突破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业务,全面分析当下的经济连锁酒店行业,选择符合该企业实际需求的竞争战略,改善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目前的困难局面,使该企业能够更好的顺应市场的新形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得到持续发展,为烟台地区的同类型的经济连锁酒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并对该行业本身的竞争战略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补充作用。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依据PEST外部环境分析、五种力量模型、SWOT分析、内外部因素分析矩阵等工具来建立战略模型和相关理论,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公司的整体外部环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应规避的威胁,并把握企业内部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总结企业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以此做出了几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并最终明确了以成本领先战略为主和差异化战略为辅的竞争战略。并从建立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体系、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以及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品牌知名度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采取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理念和完善服务管理系统、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服务营销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提高员工综合业务能力等保障措施。

戴盼倩[5](2020)在《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商品配送以一种零散、间歇性、小范围的方式存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稳定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以及城乡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新的适应现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迫在眉睫。同时,鉴于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能否真正建成与顺畅运转的关键在成本,当前亟需以成本为导向进行网络构建与运作,以期探索出低成本、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但实现该目标还有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如:网络规划模型构建,网络运作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协调机制设计,保障网络运行的对策思考等。据此,本文在成本管理理论、城乡融合理论、物流网络规划理论、精益运营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博弈论与运筹学建模、系统动力学仿真等方法,开展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进行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理论研究。首先,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发现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还存在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对接困难、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提出了成本导向,这既是一种目标导向,强调系统成本最优,又体现了事前规划的战略思维。最后,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明确成本的发生点与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成本决策理论、成本领先战略、精益运营理论等分析了成本导向的具体要求,认为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构建与运作应具备系统科学性与高智能水平,符合规模化、组织协调化趋势。(2)构建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规划模型。首先将网络形态定义为多枢纽单分配二级混合轴辐式网络,结合轴辐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以运输成本、环境成本、生鲜农产品损耗成本和枢纽节点建设成本加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枢纽节点选址、指派关系、直通路径规划为决策变量,包括混合轴辐网络约束、单分配约束、枢纽节点数量约束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模型,并设计了禁忌搜索算法求解。然后,将该模型应用到宁镇扬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网络模型能够给出适应分散需求的、经济的、具体可行的网络构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网络的构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3)设计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作方案。这部分主要研究了以成本导向运作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一,提出了一种1+N聚合运作模式。该模式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一个核心网络运营企业与N个相关主体的多级协同来实现N种资源的集中调配与N个任务的统一决策,进而扩大网络运行效益,其本质是一种主体与资源的集聚整合。其二,设计了综合考虑成员边际贡献、资源投入效率、风险承担情况、综合实力和任务完成质量的二阶段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网络核心运营企业与聚合的N个小微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其三,运用共同代理理论构建了城、乡物流需求方合作与不合作两种情形下的激励机制模型,来协调两类异质需求方与网络运营方之间的共同代理关系。其四,研究了如何进行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给出了具体的云物流平台体系架构、运行原理和运行流程。(4)仿真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通过对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行系统分析和SD模型构建,仿真了处理工业品与处理生鲜农产品两种情景下的网络运行过程,验证了网络运作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网络运转效率、物流供给短缺、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网络核心运营企业与需求企业发展、网络构建、网络运作等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共同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行状态。其中,网络运转效率是最关键的因素,若运转效率较低,则会产生物流供给短缺,并由此增加物流成本与阻碍相关企业增收。运作方案对网络运行结果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善网络运转效率,进而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减少物流供给短缺来实现。(5)提出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的保障对策。为保障网络构建与运作方案的落地及优化城乡物流的发展环境,提出从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奠定建设基础,培育壮大城乡物流主体、提高自生能力,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业务瓶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城乡物流需求、增强运行动能五个方面建立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行保障体系。

陆璐[6](2020)在《南京保障性住区低成本高效益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住有所居”政策。保障性住区景观环境是保障房整体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保障政策、需求对象和投资成本等因素影响,低成本成为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的客观制约条件。然而低成本不等于低质量,如何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保障性住区景观中刚需且与居住品质相关的部分,去掉哗众取宠且性价比低的部分,成为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的难题。本文所探讨的是景观设计中的性价比和效益问题,对营造经济且适用的保障性住区环境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市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景观设计阶段如何在低成本条件限制下实现景观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实例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当前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在投入使用后存在成本与景观资源浪费的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及案例分析,从适应建筑空间布局、景观资源、景观分项成本和后期维护四方面总结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具体设计措施,并且研究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低成本高效益的评价标准来指导景观设计。本文总结了实现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低成本高效益的设计策略,并在南京巩固6号地块保障房项目中进行实践佐证与反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以期为今后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参考。全文共约72000字,图表149幅(图105幅,表44幅)。

王宏宇[7](2020)在《考虑资源配置的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成本处于调整的重要时期,要素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经济开放和共享程度的不断增加,要素资源具有从低价值区域到高价值区域转移的倾向。区域经济差异和资源日益紧缺,粮食主产区的各要素资源成本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生产利润低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弱质状态尚未彻底改变的问题,产业升级面临着巨大挑战。要素成本的上升将会影响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升级,然而对于这种影响国内外学者尚未有统一定论。因此,如何在综合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推动产业升级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重要挑战。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识别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战略制定和政府引导对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识别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现状,判断综合成本上升趋势。在界定综合成本、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的概念的基础上,理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和效益、效率测度,识别综合成本上升的趋势,判断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识别综合成本上升背景下粮食主产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其次,在识别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我国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的合理性。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能够综合反映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及其约束下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综合分析模型,进一步测度我国三次产业的技术效率、效益和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合理性,对综合成本上升的趋势下,粮食主产区产业发展现状做出判断。第三,通过产业边界模型,探索综合成本上升背景下的产业升级目标。根据厂商理论,将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联系在一起,探索综合成本对产业边界、最优资源配置和最优产业配置比例的影响机制,能够识别综合成本上升背景下的最优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粮食主产区的数据,分析得出综合成本上升与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变动关系,识别综合成本变动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及相应最优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第四,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识别综合成本对产业升级的两种主要的影响路径,为政府制定调整对策提供依据。首先,识别“要素资源流动-产业升级路径”,通过构建综合成本驱动的资源流动与产业结构演化模型,识别综合成本上升对资源流动的驱动下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其次,识别“创新拉动-产业升级路径”,构建综合成本驱动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化模型,识别综合成本、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探索综合成本对创新的影响传导下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的路径。最后,根据综合成本上升对产业升级目标的影响及影响路径,分析总结我国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问题和升级偏差,从路径优化的角度对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升级提出具体政府引导对策,提高粮食主产区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应。研究以综合成本上升为切入点,从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约束和成本推动的角度确立我国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目标和定位,充分考虑了粮食主产区产业转移和升级中的资源约束和系统约束,从综合成本上升和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不仅可以维持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第一产业为主要规模产业的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协同优化,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能提高粮食主产区经济战略地位,提高相关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江璇[8](2020)在《工业园区转型的中产化进程与效应 ——以南京百家湖硅巷为例》文中提出在“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局势下,中国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供给侧改革,工业园区转型的创新模式就是其缩影。随着中国城市体积不断增长,起初作为产业“飞地”存在的开发区已走上城区化道路,功能复合、产业新兴、产城融合的“工业园2.0”是时代所需。与之同步的是城乡社会空间的中产化,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南京的“硅巷”模式即一个遵循中产化机制和效应的工业园转型创新案例。本研究借助并重构了中产化研究的经典供需理论对其进行了探讨,相较于已有的工业园区转型研究,本文增添了单一企业园区类型工业园的转型实证,着眼于包含新中产群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分范围、分阶段地探讨了南京百家湖硅巷转型的机理。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理论演绎、社会调查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依次对相关研究进展、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供需理论框架、百家湖硅巷的转型机制、百家湖硅巷的转型效应做出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南京百家湖“硅巷”模式是开发区工业园集中片区向无边界科创型多功能街区转变的工业转型模式。第二,开发区在迈向城镇化、新城化和中产化的过程中,生成了正式转型(政府征收土地,再投放二级市场)、非正式转型(政府不征收土地,企业自主更改用地功能)和中产化转型(政府不征收土地,多方合作更改用地功能)三种转型路径,为“硅巷”模式奠定了基础。第三,南京百家湖“硅巷”模式最终遵循“定制化”的中产化转型的路径,即政府不征收土地,而是先给予异地扩建,激励企业生产功能外迁,再形成政府、企业、开发商利益联盟,并依据人群生产与生活上的中产化偏好,进行综合规划开发。此模式跨越了非正式转型的低效陷阱,直接实施了高效益的中产化转型,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相结合进行城市更新的典范。第四,南京百家湖“硅巷”模式从效益上来说具有强烈的中产化特征,产业由第二产业转型为综合服务产业,具有产业复合化、企业小而精、业态可持续的特征,空间由旧工业园转型为无边界的创意花园办公街区,呈现功能化、精致化、街区化的特征,群体由企业组织转型为年轻化、“创客”化和准中产化的多元社群,百家湖硅巷的转型还成为了周边商圈向中产化品质新城升级的新增长极,以及开发区其他低效用地向高效益高品质功能区转型的更新样板。经本文验证,供需理论是分析中产化背景下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可靠方法,且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过程中,供需时序、力度和主体动态改变,使得转型机制呈现阶段性特征,转型最终效果是需求端生产生活文化选择与空间相匹配,供给端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文章认为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只有尽可能地挖掘城市土地的深层效益,同时尊重城市主体——人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实现存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文共约65 000字,图表99幅。

王平[9](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杨帆[10](2020)在《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文中认为航天型号任务的研制能力是航天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以及技术迭代的日新月异,LS研究所研制类项目由于受军工产品生产成本核算观念不强的影响,存在系统及产品开发流程冗余、设计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使军工企业新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低,并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从管理上寻找破解之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寻求管理创新方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实现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的优化设计,成为LS研究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系统梳理集成产品开发(IPD)的理论和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 IPD主要思想、IPD的整体框架及其结构化流程和管道管理、共用基础模块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在国内外的实践。其次,在对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研制管理体系、特别是系统级产品研制流程的通用性及专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研制流程各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基于IPD流程和总体结构框架,对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以及多项目并行下的IPD管道管理流程进行改进设计。最后,给出改进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实施效果。本文认为,要完成产品开发流程的设计改进,其一,在产品开发流程的概念阶段,需提前进行相关质量保证策划;计划阶段,需引入全级次管理供应商;开发阶段,需各方协同精准设计。其二,通过提出实施管道入口评审,IPMT调配平衡管道内外部资源等措施,实施多项目并行下的IPD管道管理本文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对于LS研究所系统及产品开发中的流程优化、多项目并行开发等方面,实现本单位型号产品研制管理的追赶超越。另一方面,在IPD管理模式在型号产品中的应用方面,为同行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低成本带来高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成本带来高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
        2.1.2 战略层次
        2.1.3 战略管理
        2.1.4 发展战略
    2.2 相关理论
        2.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2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3 战略分析方法
        2.3.1 PEST分析
        2.3.2 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
第三章 ZY石油工程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ZY石油工程公司概况
    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3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经营情况
        3.3.2 组织结构
        3.3.3 人力资源情况
        3.3.4 技术情况
        3.3.5 文化理念
第四章 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4.1 ZY石油工程公司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1.5 SWOT矩阵分析
    4.2 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
        4.2.1 企业愿景
        4.2.2 战略目标
        4.2.3 业务层战略
        4.2.4 职能战略
第五章 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5.1 完善企业管理
    5.2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5.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5.4 推动技术创新
    5.5 深化降本增效
    5.6 推进品牌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效益评价相关理论
    2.1 效益评价理论综述
        2.1.1 效益及效益评价的含义
        2.1.2 效益评价的基本原理
        2.1.3 效益评价方法评述
    2.2 单井效益评价理论综述
        2.2.1 单井效益评价相关概念
        2.2.2 单井效益评价方法
        2.2.3 单井效益评价意义和启示
第三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经营管理情况及单井效益评价现状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特点
        3.1.1 煤层气开发特点
        3.1.2 煤层气经营特点
    3.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开发生产情况
        3.2.1 矿权及储量情况
        3.2.2 产能建设现状
        3.2.3 生产现状
        3.2.4 经营现状
    3.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现状
        3.3.1 评价工作开展历程
        3.3.2 现行主要评价方法
        3.3.3 参数确定原则
        3.3.4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3.3.5 效益分类情况
    3.4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4.1 效益评价指标单一
        3.4.2 成本管理与效益评价不匹配
        3.4.3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粗放
        3.4.4 评价结果引导性不强
        3.4.5 综合治理效果未跟踪评价
第四章 CBM公司CS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
    4.1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优化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4.1.1 单井效益评价的目的
        4.1.2 单井效益评价的原则
    4.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体系框架与特点
        4.2.1 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框架
        4.2.2 单井效益评价特点
    4.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方案
        4.3.1 单井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单井成本核算思路
        4.3.3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设计
        4.3.4 生产决策体系构建
第五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应用分析
    5.1 CS煤层气开发区块生产经营情况及相关数据
        5.1.1 开发现状
        5.1.2 经营情况
        5.1.3 综合措施实施情况
    5.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
        5.2.1 总体评价结果
        5.2.2 成本分级情况
        5.2.3 单井效益评价分类结果
    5.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1 单井效益评价总体情况对比
        5.3.2 效益类别成本变动分析
        5.3.3 效益类别产气变化分析
        5.3.4 低效益类井效益变化分析
        5.3.5 高效益类井效益变化分析
    5.4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效益敏感性分析
        5.4.1 操作成本敏感性分析
        5.4.2 产量敏感性分析
        5.4.3 气价敏感性分析
        5.4.4 财政补贴敏感性分析
    5.5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跟踪评价
        5.5.1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提高井分析
        5.5.2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不明显井分析
第六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提高对策及保障措施
    6.1 强化效益发展理念
    6.2 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基础
    6.3 搭建企业内部大数据信息系统
    6.4 积极争取行业优惠政策
    6.5 提高高效井效益措施
    6.6 治理低效无效井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战略管理
        2.1.2 竞争战略
    2.2 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2.3 经济连锁酒店行业相关理论述评
第3章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社会文化环境
        3.1.3 经济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2 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
        3.2.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第4章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内部环境分析
    4.1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基本情况
    4.2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4.2.1 有形资源
        4.2.2 无形资源
    4.3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4.3.1 品牌运营能力
        4.3.2 内部管理能力
        4.3.3 市场营销能力
        4.3.4 服务能力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第5章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1.5 SWOT分析
    5.2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
        5.2.1 竞争战略分析
        5.2.2 QSPM矩阵分析
        5.2.3 竞争战略选择
第6章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的实施
        6.1.1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6.1.2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体系
        6.1.3 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品牌知名度
    6.2 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的保障
        6.2.1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
        6.2.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员工综合业务能力
        6.2.3 强化互联网思维,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营销模式
第7章 结论与局限性
    7.1 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
        1.3.2 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1.3.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
        2.1.1 物流网络
        2.1.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界定
        2.1.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特殊属性分析
    2.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
        2.2.1 物流成本的概念与基本构成
        2.2.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分析
        2.2.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构成
        2.2.4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与运行成本的控制方法
    2.3 理论基础
        2.3.1 成本管理理论
        2.3.2 城乡融合理论
        2.3.3 物流网络规划理论
        2.3.4 精益运营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理论分析
    3.1 我国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1 主要问题
        3.1.2 问题成因分析
    3.2 成本导向的提出与思想内涵
        3.2.1 成本导向的提出
        3.2.2 成本导向的思想内涵
    3.3 成本导向对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的要求
        3.3.1 系统科学
        3.3.2 规模化
        3.3.3 组织协调
        3.3.4 高智能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
    4.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形态设计
        4.1.1 物流网络的基本形态
        4.1.2 轴辐式网络的适用性
        4.1.3 多枢纽单分配二级混合轴辐式网络形态
    4.2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4.2.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2.3 网络模型
    4.3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模型求解
        4.3.1 模型求解算法选择
        4.3.2 禁忌搜索算法设计
        4.3.3 模型求解流程
    4.4 应用实例——宁镇扬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
        4.4.1 宁镇扬区域的城乡物流基础与物流需求分析
        4.4.2 宁镇扬区域的备选城市节点评价
        4.4.3 宁镇扬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成本最优构建方案决策
        4.4.4 成本最优的宁镇扬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方案分析
        4.4.5 宁镇扬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方案的现实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作
    5.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1+N聚合运作模式
        5.1.1 1+N聚合运作模式的提出
        5.1.2 1+N聚合运作模式构想与创新
        5.1.3 1+N聚合运作模式的潜在逻辑
    5.2 1+N聚合运作模式下多物流服务商的关系协调
        5.2.1 问题描述
        5.2.2 1+N聚合运作模式下多物流服务商的合作博弈模型
        5.2.3 多物流服务商联盟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多物流服务商联盟的二阶段利益分配机制设计
        5.2.5 算例分析
        5.2.6 多物流服务商的关系协调措施
    5.3 1+N聚合运作模式下网络运营方与物流需求方的关系协调
        5.3.1 问题描述
        5.3.2 建模假设与主体期望效用函数确定
        5.3.3 城、乡物流需求方不合作情形下的激励机制
        5.3.4 城、乡物流需求方合作情形下的激励机制
        5.3.5 最优激励机制的数值模拟
        5.3.6 网络运营方与城、乡物流需求方的关系协调措施
    5.4 基于云计算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1+N聚合运作
        5.4.1 云计算技术对1+N聚合运作的支撑作用
        5.4.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云物流平台搭建
        5.4.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仿真
    6.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分析
        6.1.1 仿真目的与系统边界说明
        6.1.2 因果关系分析
    6.2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SD模型构建
        6.2.1 流量存量图
        6.2.2 变量说明
        6.2.3 动力学方程
    6.3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SD模型检验
        6.3.1 参数估计
        6.3.2 模型检验
    6.4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仿真结果分析
        6.4.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转效率情况
        6.4.2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成本情况
        6.4.3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效益情况
    6.5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作方案有效性验证
        6.5.1 引入关系协调机制的网络降本增效情况
        6.5.2 采用云物流技术的网络降本增效情况
        6.5.3 实施1+N聚合运作模式的网络降本增效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保障研究
    7.1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奠定建设基础
        7.1.1 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7.1.2 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
        7.1.3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7.2 培育壮大城乡物流主体,提高自生能力
        7.2.1 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7.2.2 增强小微物流企业活力
    7.3 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业务瓶颈
        7.3.1 鼓励云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
        7.3.2 鼓励绿色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
        7.3.3 鼓励生鲜农产品包装技术创新与应用
        7.3.4 鼓励多温共配技术创新与应用
    7.4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
        7.4.1 统一城乡物流操作标准与技术规范
        7.4.2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营的监督管理
        7.4.3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用地与资金支持
    7.5 扩大城乡物流需求,增强运行动能
        7.5.1 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7.5.2 促进物流上游产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禁忌搜索算法程序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6)南京保障性住区低成本高效益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保障房建设高速发展
        1.1.2 南京保障性住区建设规模巨大
        1.1.3 景观环境成为南京保障性住区建设重点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保障性住房
        1.2.2 保障性住区
        1.2.3 低成本景观
        1.2.4 景观效益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2.1 南京保障性住区发展与建设
        2.1.1 发展历程
        2.1.2 建设情况
    2.2 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使用现状
        2.2.1 景观建设及维护成本
        2.2.2 住区居民使用反馈
        2.2.3 住区景观空间使用情况
    2.3 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现状
        2.3.1 相关技术标准
        2.3.2 建筑规划特点
        2.3.3 景观总体布局
    2.4 与普通商品房景观的区别及特点
        2.4.1 需求主体
        2.4.2 投入成本
        2.4.3 景观定位
    2.5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5.1 现状问题
        2.5.2 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理论及实践
    3.1 保障性住区景观新概念
        3.1.1 海绵型住区
        3.1.2 节约型住区
        3.1.3 价值工程
    3.2 保障性住区居民组成及行为分析
        3.2.1 南京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
        3.2.2 居民构成及特征
        3.2.3 居民活动行为特征
    3.3 保障性住区景观效益影响因素
        3.3.1 需求因素
        3.3.2 经济因素
        3.3.3 住区空间品质
        3.3.4 后期维护管理
    3.4 案例分析
        3.4.1 景观成本控制
        3.4.2 景观资源高效利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1 适应建筑空间布局的景观设计
        4.1.1 与建筑空间布局的关系
        4.1.2 公共绿地
        4.1.3 宅旁绿地
    4.2 总体景观资源分级配置设计
        4.2.1 分级依据
        4.2.2 分级配置内容
        4.2.3 景观要素配置推荐表
    4.3 景观分项成本控制
        4.3.1 分项成本占比
        4.3.2 植物配置
        4.3.3 铺装材料
        4.3.4 小品构件
    4.4 后期维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4.4.1 绿化养护
        4.4.2 水景控制
    4.5 保障性住区景观低成本高效益评价
        4.5.1 评价指标确定
        4.5.2 指标权重确定
        4.5.3 权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巩固6 号地块保障房项目实践
    5.1 项目背景介绍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理念
    5.2 低成本高效益的景观设计方案
        5.2.1 用地布局
        5.2.2 绿化景观
        5.2.3 场所景观
        5.2.4 小品设施
        5.2.5 景观概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南京保障性住区景观的居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南京部分保障性住区景观概算表
附录三:保障性住区景观效益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四:南京江浦街道巩固6 号地块保障房项目景观施工图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科研项目
致谢

(7)考虑资源配置的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和综合成本上升趋势分析
    2.1 综合成本、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
        2.1.1 概念界定
        2.1.2 资源配置在综合成本对产业升级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2.2 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2.2.1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计
        2.2.2 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测度
        2.2.3 结果分析
    2.3 综合成本识别与上升趋势分析
        2.3.1 综合成本构成
        2.3.2 综合成本的影响因素识别
        2.3.3 综合成本趋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与资源配置协同性分析
    3.1 基本模型
    3.2 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分析
        3.2.1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2.2 随机前沿的第一产业技术效率测度
        3.2.3 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分析结果
        3.2.4 结果分析
    3.3 粮食主产区第二产业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分析
        3.3.1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3.2 随机前沿的工业技术效率测度
        3.3.3 工业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3.3.4 工业对区域资源使用效益测度
        3.3.5 结果分析
    3.4 粮食主产区第三产业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分析
        3.4.1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4.2 相对前沿的服务业技术效率测度
        3.4.3 各地服务业发展形态分析
        3.4.4 粮食主产区服务业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协同性分析
        3.4.5 结果分析
    3.5 三次产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综合成本上升的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识别
    4.1 基本模型
        4.1.1 产业升级目标与产业边界
        4.1.2 产业边界模型
        4.1.3 模型分析
    4.2 综合成本上升对产业升级目标及最优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机理
        4.2.1 综合成本对产业升级目标的驱动机理分析
        4.2.2 综合成本对资源配置最优结构的驱动机理分析
        4.2.3 综合成本对产业资源配置最优比例的驱动机理分析
    4.3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的影响
        4.3.1 数据获取及主要指标计算
        4.3.2 基于当前综合成本现状的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
        4.3.3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资源流动路径
    5.1 相关理论分析
    5.2 基本模型
    5.3 综合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
        5.3.1 资源成本对产业产出的驱动作用
        5.3.2 资源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
    5.4 粮食主产区仿真分析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作用——基于技术创新路径
    6.1 相关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6.1.1 概念界定
        6.1.2 研究假设
    6.2 基于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设计
    6.3 技术创新路径的数据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6.3.2 结构方程模型
        6.3.3 路径系数分析
        6.3.4 各变量之间的效应
        6.3.5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影响的引导策略分析
    7.1 考虑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影响的对策设计
    7.2 考虑资源流动影响路径的引导对策
        7.2.1 提升劳动力素质
        7.2.2 加强金融创新力度
        7.2.3 引导资源有序流动
        7.2.4 推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创新转型
    7.3 考虑创新影响路径的引导对策
        7.3.1 发挥成本上升对创新的正面作用
        7.3.2 鼓励技术创新
        7.3.3 规范产品创新制度和新产品发展保障对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工业园区转型的中产化进程与效应 ——以南京百家湖硅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后全球化与供给端改革——工业园区开启2.0版本
        1.1.2 城乡空间与产业协同升级——从“园区”到“城区”
        1.1.3 城乡社会空间转型——中国语境下的中产化出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中产化视角的供需分析框架演绎
        1.2.2 实践意义——工业园区转型新模式的实证补充
    1.3 研究概念及对象
        1.3.1 单一企业型工业园
        1.3.2 硅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2.1 开发区转型研究
        2.1.1 发展历程
        2.1.2 制度转型
        2.1.3 产城融合
    2.2 工业园区转型研究
        2.2.1 转型动力
        2.2.2 路径策略
        2.2.3 治理机制
    2.3 中产化更新研究
        2.3.1 中产化理论
        2.3.2 “硅巷”等创新空间的中产化更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产化视角下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理论框架
    3.1 供需理论及解释框架构建
        3.1.1 理论的引入
        3.1.2 本研究的解释框架:供需理论的运用与重构
    3.2 开发区转型的实证
        3.2.1 城镇化——供给导向的强势推进
        3.2.2 新城化——供给导向的效益追逐
        3.2.3 中产化——供需并行的效益权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百家湖硅巷的转型进程与机制分析
    4.1 百家湖硅巷发展背景
        4.1.1 园区概况
        4.1.2 案例选择原因
        4.1.3 机制预测
    4.2 蓄力阶段——需求端的动力前置
        4.2.1 企业与开发区共生
        4.2.2 产业与城市发展错位
        4.2.3 蓄力阶段的供需作用
    4.3 博弈阶段——供给端的效益取舍
        4.3.1 第一次博弈:围绕产能损耗
        4.3.2 第二次博弈:围绕产权交易
        4.3.3 博弈阶段的供需作用
    4.4 实施阶段——供需合力的定位修正
        4.4.1 商圈偏移与业态定位
        4.4.2 产业变迁与招商定位
        4.4.3 政策保障与收益定位
        4.4.4 实施阶段的供需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百家湖硅巷的转型效应分析
    5.1 内生效应——园区产业空间的循环上升
        5.1.1 产业更新
        5.1.2 空间更新
        5.1.3 群体更新
    5.2 外部效应——开发区经济社会的整体提升
        5.2.1 商圈新城的新增长极
        5.2.2 低效用地更新样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
        1.2.2 关于产品开发管理的研究
        1.2.3 关于集成产品开发理论应用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级产品
        2.1.1 系统级产品概念
        2.1.2 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
    2.2 集成产品开发(IPD)理论
        2.2.1 IPD的核心思想
        2.2.2 IPD的结构化层次流程
    2.3 项目管理与系统工程理论
        2.3.1 项目管理理论
        2.3.2 系统工程理论
第三章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的现状及问题
    3.1 LS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3.1.1 LS研究所概况
        3.1.2 LS研究所承担任务情况
    3.2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现状
        3.2.1 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情况
        3.2.2 系统级产品研发管理现状
    3.3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存在的问题
        3.3.1 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的问题
        3.3.2 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IPD的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设计
    4.1 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的总体思路
        4.1.1 改进目标
        4.1.2 改进原则
    4.2 基于IPD的系统级产品三阶段开发流程改进设计
        4.2.1 概念阶段,前置质量保证策划
        4.2.2 计划阶段,应用全级次管理供应商
        4.2.3 开发阶段,前后工序协同系统设计
    4.3 多项目并行下的IPD管道管理流程设计
        4.3.1 实施管道入口准入评审
        4.3.2 IPMT调配平衡管道内外资源
第五章 改进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实施效果
    5.1 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
        5.1.1 集成组合管理团队协调资源配置
        5.1.2 采用弱矩阵式的管理方式
    5.2 建立并完善项目预算评审制度
        5.2.1 全开发流程的成本预算制度
        5.2.2 严格三阶段的预算执行评审
    5.3 构建共享技术的公共基础平台
        5.3.1 建立公共共享模块(CBB)平台
        5.3.2 公共共享产品和公共共享技术的实现
    5.4 实施效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低成本带来高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旭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D]. 魏成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烟台YZJY经济连锁酒店竞争战略研究[D]. 董红微. 山东大学, 2020(05)
  • [5]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D]. 戴盼倩. 江苏大学, 2020
  • [6]南京保障性住区低成本高效益景观设计研究[D]. 陆璐.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7]考虑资源配置的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宏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8]工业园区转型的中产化进程与效应 ——以南京百家湖硅巷为例[D]. 江璇. 南京大学, 2020(02)
  • [9]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10]LS研究所系统级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研究[D]. 杨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低成本带来高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