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双引擎

中国经济双引擎

一、世界两会中国经济双引擎(论文文献综述)

谈笑[1](2021)在《发力“台前幕后” 做好地方两会报道——以中新社为例》文中提出每年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是新闻领域一场"年度报道大戏"。媒体可在会前加强策划、嫁接热点;会中通过"散装"变"拼盘"、提高站位、观察新气象等方式写就特色创意稿件;会后延伸热点,为全国两会做铺垫和预热。通过发力"台前幕后"三个阶段,做好地方两会报道。

史亚超[2](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每年三月份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作为阐述政府重要方针的重要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权威性。其中两会的总理答记者问则更具代表性,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举世瞩目。因此,口译员的口译工作不仅关系到会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同时还代表了政府威信。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会尽量以最少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并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明示-推理模型、语境性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相关文献的调研作者发现为了更好的实现交际意图,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经常会采用以下五种口译策略:释译法、套译法、重组法、省略法、直译法等。这五个策略与关联理论有很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这五个策略并且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2015-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环节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其密切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现,关联理论对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答记者问环节的口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口译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背景推理出发言人的真实意图,并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加工,之后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传达给听众,使得听众花费最少的努力理解发言人的意思,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李鹏飞[3](2020)在《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近年来,报刊的发行量和销售量逐年走低,传统纸媒面临着断崖式下跌的危机,新兴媒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布局,用户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布局呈移动化、社交化的态势。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迫在眉睫,以技术为核心驱动,以内容为品牌特色成为了媒体实现深度融合的基本发展路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迭代,媒体的深度融合由全媒体、融媒体逐渐发展到智媒体的阶段,探索智媒体化的发展模式,布局智媒体化的传媒生态,创新智媒体化的发展策略成为了产业发展和媒体转型的主流趋势。笔者以封面新闻APP为案例,由其创立背景出发,分析封面新闻在智媒体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的发展现状和布局策略,同时针对在智媒体化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具有借鉴性的发展建议。据此,文本拟定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封面新闻APP相关概念、发展背景、现状和智媒体的相关概念、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加以界定和阐述;通过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切实分析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过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的智媒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二是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茧房”现象滋生、省外传播影响力不足、内容与形式同质化严重、数据隐私与数据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三是造成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包括把关人缺位,受众盲目追捧、技术使用率低,内容竞争力不强、媒体价值弱化,生产原创力不足、市场追求流量,相关法规欠缺;四是针对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把关人作用,提高技术利用效率、培养用户思维,重新瞄准突围、坚持原创立身,强化核心竞争力、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法规的策略和建议,以期能给学界和业界带来启示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笔者简要的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总结,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第2章,封面新闻与智媒体概述。主要是理清封面新闻与智媒体的相关概念,详细介绍封面新闻的创立背景,以及封面新闻APP的布局和定位,包括用户定位、价值定位、战略定位、商业定位和技术定位五个板块的内容。详细界定了智媒体相关概念,包括发展历程、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形态。第3章,封面新闻APP的智媒体化布局与受众画像。从创新背景、创新布局和受众画像三个方面来阐述《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到封面新闻智媒体化创新发展的历程、手段和举措。从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体制创新四个层面来介绍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化创新布局,并总结其优势和特点。第4章,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的调查研究。从“用户的基本信息”、“使用习惯及个人偏好”、“受众使用体验及满意度”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并进行问卷发放,最后进行总结。然后选取受众和业界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确定访谈内容、制定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对象,整理访谈结果,对结果进行观点的提炼、总结和分析。第5章,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第4章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主要从技术算法推荐、传播影响力强度、内容生产质量以及数据隐私问题四个层面来分析研究。分别在四个层面论述了封面新闻APP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第6章对策的论述提供前提和依据。第6章,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策略。对第5章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结合当前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在强化把关人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核心竞争力、依托相关法规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策略。结论,通过对以上研究得出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策略研究的一般性结论,达到本研究的预期目标。

田丽娜[4](2019)在《关联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5年-2018年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认为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但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人们思维方式的隐喻的语言表现也不尽相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也由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作为每年“两会”的重头戏,总理记者招待会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密切关注。仔细观摩学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现场视频,不难发现,隐喻因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在领导人的发言之中。因此,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发言中的隐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是决定译员是否能准确传达发言人意图的关键。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择2015-2018年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汉英交替传译为参考对象,对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口译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找到可行、有效的策略翻译口译中的隐喻。本文通过将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总结出了四种政治类发言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包括:保留源语隐喻意象、转换源语隐喻意象、保留源语隐喻意象并加解释、舍弃源语隐喻意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影响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和文内因素两种,并结合己有实例具体探讨了这两种因素如何影响策略选择。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译员可以保证并提高译文质量,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出现。

高怡秒[5](2019)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国之声”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①同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利弊日益突显,规避劣势、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双重力量推动下,媒体融合应成为传统广播媒体人的共识。笔者基于沈阳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广播的实践经历,故将传统广播的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作为硕士毕业论文选题。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评析与本文相关的文献;最后介绍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用数据来呈现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现状。首先介绍融媒体的概念和时代背景;其次阐述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优势,国家政策驱动是广播融媒体实践的依靠力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广播成为重要的车载媒体,广播声音的伴随性解放听众视觉注意力,以及广播电台的资讯服务贴合民生实际;最后阐述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困境,即来自新媒体和网络电台的市场挤压。第三部分研究个案“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发展特色、发展策略、发展启示。首先介绍“中国之声”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合作以及取得的成果;接着呈现“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色:H5产品增强沉浸式互动体验,客户端“下文”再现优质新闻生态,“声音”产品丰富节目样态;接着概括“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策略: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科技支撑虚拟场景互动,以新闻立台为指引,以“声音”精品承载节目情怀;最后总结“中国之声”的融媒体发展启示:专注内容生产,挖掘广播“声音”特长,打造“文化+公益”节目“双引擎”。第四部分基于“中国之声”的启示,并结合地方广播的独特性,试图为传统广播的融媒体发展提供思路。首先主持人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再次广播应立足自身“声音”特色,延长“声音”产业链,让短音频和广播剧从互联网中突围;再次应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强化互动体验;还有传统广播应以公益事业树立责任担当;最后地方广播应充分发挥本土的地域特色。结语部分综合全篇得出结论:融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广播发展是扬长避短的机遇,传统广播媒体应借鉴“中国之声”的融媒体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区位性特征,进行有思考、有自我价值的挖掘,摸索出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响。本文整体思路就是以“中国之声”为个案引入,并综合研究“中国之声”的融媒体传播策略,其策略虽不能统揽国内整个广播媒体行业,但是依然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再结合各地方电台的具体发展定位,提出传统广播广泛意义上的融媒体发展策略。

程洁[6](2019)在《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与管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渐形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援外培训近五年来得到空前发展。然而,随着培训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我国每年举办的援外培训班中,外国参训学员对中国文化和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时有发生、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中国援外培训效能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令人遗憾的是,据作者在援外培训管理工作中的深度调查了解,我国目前的援外培训管理方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没有科学、系统的对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这一重要维度加以关注和考量;不仅在培训安排上没有专门设计针对学员自身跨文化适应性提升方面的培训模块;在管理上也没有突显出援外培训的跨文化性,没有建立相应的跨文化管理机制措施。因此,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模块设计和跨文化管理机制设立这两方面,已成为中国援外培训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由于援外培训的政治性等原因,学术界对此鲜有涉足,本研究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在跨文化适应性研究领域,鲜有针对援外培训的研究;在针对中国援外培训的研究中,也未见关于参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的大规模实证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拟在此领域进行一下探索性尝试,希望能够丰富现有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并为中国援外培训实践的发展革新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对策。在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论文设定如下两个研究目标:第一、尝试设计针对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提升的跨文化培训模块内容;第二、尝试建立科学、系统的跨文化管理体制模式,突出中国援外培训管理的跨文化特性,从而对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提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创新研究,并取得两大主要研究成果。研究1: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构念出一系列可能性的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外部影响因素,提出“文化适应性场域”概念,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用“双引擎”形象的比喻针对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外部影响因素问题的两大解决方案;该模型为后续章节开展中国援外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研究2:考察国际国内相关问卷(量表),确立以社会文化适应度量表(SCAS)和文化智力量表(CQS)以及多元文化人格量表(MPQ)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对中国援外培训进行质性调研总结、分析出的问题、维度,首次开发出“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将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的量表尝试性应用于中国援外培训领域,是此类量表研究的一次本土化尝试与突破。经过初测修正后,于2015.10-2018.05期间,对来华参训学员进行大规模复测,共发放869份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843份。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验证该问卷量表的信、效度,验证结果良好;对“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指标”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做降维分析,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析出四类主要成分因子,从而反映出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结构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这四类影响因素分别为:因子1、心理性格因素;因子2、跨文化互动因素;因子3、跨文化交际能力因素;因子4、社会支持因素,再对四类因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各维度的KMO值大于0.8即结构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内部信度最低达到0.779,说明本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研究3:根据问卷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和质性调研中反映出来的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具体因素与整体适应性提出相关假设,进一步用SPSS22.0进行两两相关性检验,考察二者相关程度,并进行讨论分析,为跨文化培训设计和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证理据。研究4:采用田野调查、跟班调研等质性研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观察、侧面了解和深度访谈并收集大量的相关管理信息,对中国援外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目前学员文化不适应的问题类型和中国援外培训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从学员需求层次的视角深度分析了影响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具体因素,为跨文化培训设计和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证理据。经过上述理论分析、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和量化、质性实证研究,本研究最终得出两大研究成果:成果1: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到的启示,并借鉴对比国外的援外培训方法模式,提出中国援外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框架(FAICAT)以及该框架下的FAIAT-Chinesization参训者中国化分阶段培训方式,为科学化分阶段的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提出了可操作性方案。该培训框架的设计达成了本论文提出的“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中针对解决“内部自身因素”问题的“内部引擎”设计的研究目标。成果2: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和得到的启示,针对中国援外培训的跨文化特点,跳出传统的国内人员培训模式,提出建立“长效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对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提升给予保障,从而切实提高中国援外培训效能,达到本研究的最终目的。该跨文化管理机制的建立达成了“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中针对解决“外部环境因素”问题的“外部引擎”建立的研究目标。在论文结构上,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创新之处,对中国援外培训进行了历史回顾;第二章的文献述评围绕跨文化适应和中国援外培训为核心展开,另对所涉及到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培训等方面的理论范畴也进行了回顾梳理,为第三章本研究理论模型构建提供基础;第三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所有可能的内部、外部跨文化影响因素,提出本论文研究框架——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明确了本论文的两大研究目标,并提出了后续实证研究的两条研究脉络;第四章,调研当前学员不适应问题现状,结合国际通行量表,编制“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量表)”,对该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量表指标进行降维归类;第五章,将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影响因素和总体适应性进行相关度假设分析,逐一验证每个维度指标与学员总体适应性的相关程度,并结合质性调研结果,设计出中国援外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框架(FAICAT)以及参训者中国化(Chinesization)分阶段培训流程,完成本论文理论框架中“内部引擎”的设计;第六章,将跨文化适应性外部影响因素和总体适应性进行相关度假设验证,并结合相关质性调研结果,找出目前援外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在;再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援外培训的管理模式,最终提出建立长效的中国援外跨文化管理机制的宏观体制方面和微观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完成本论文“外部引擎”的设计。第七章,结语,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发展进行总结。

李东昊[7](2018)在《双引擎战略的战略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双引擎战略作为研究切入角度,将双引擎战略放置于战略哲学大战略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系统论述双引擎战略的最早产生、发展历程、政府开始采用,并从经济学、战略学角度分析双引擎战略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内涵。本文从双引擎战略遵循的经济学规律、战略学规律、辩证哲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规律入手,从大战略理论战略类型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转变与结合中,体现出双引擎战略工具理性的新内涵。以工具理性的新内涵作为切入点,研究双引擎战略的哲学方法论、价值论,同时进一步研究双引擎战略与战略哲学、大战略理论的相互关系。双引擎战略工具理性新内涵的出现与战略哲学、大战略理论的价值理性新内涵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战略哲学、大战略理论的产生和出现,赋予传统战略新价值理性:双引擎战略通过赋予工具理性新内涵,带来更好的生产率,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让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其工具理性价值点以创新驱动的供给引擎为重点,强调人的创造性,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发无限的人类潜力,以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为人自身开创更好的生活。一切皆是以人为本、为了人民、为了民生。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某种统一。双引擎战略是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组成的战略。需求引擎以调整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为重点,将以投资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首的发展模式,形成比重合理的消费、投资、出口新需求结构。供给引擎以创新驱动,以调整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作为重点,通过实施创新战略调整供给结构。由主要依赖增长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形成现代化的创新型产业结构。双引擎战略中,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都具有特殊重要性,需求引擎侧重稳定性及总量,供给引擎侧重增长空间及质量,创新驱动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更大的增长空间,并且能提供更强的竞争力,因此供给引擎更重要、更根本。双引擎战略其经济学内涵是供给引擎、需求引擎两者相结合;其战略学内涵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某种结合;其战略哲学内涵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某种统一。其价值理性的表达是以人为本,其工具理性的表达涉及双引擎战略及其经济学和战略学内涵中规律的表达。当代战略类型转变的趋势是以竞争优势为主,比较优势为辅,这两者的关系是:在大的方向上,要以争取竞争优势为主,同时发展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强调创新、强调开放、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强调以文化、价值理念、生态平衡等为尺标的软实力的提升。双引擎战略遵循经济学规律,以市场规律为基础,遵循一般均衡的动态平衡理论,并且要求市场规律在当前阶段有更高水平的运用。市场规律作为一般的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既运用于供给侧,也运用于需求侧。从产业升级动态发展规律来看,遵循波特的资源驱动转为投资驱动,最后上升为创新驱动。在战略学上,遵循积累和发展优势获胜规律,竞争优势源于创新的积累和获得,竞争优势从比较优势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同时,双引擎战略的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遵循辨证哲学的两点论,而以创新驱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供给引擎为两者当中的主要,又遵循了两点论中的重点论。双引擎战略的工具理性价值点在于,以创新驱动的供给引擎为重点,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发无限的人类潜力,以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为人开创更好的生活。双引擎战略的价值理性通过其工具理性体现。在价值方面,双引擎战略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而且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供给引擎作为两点中的重点更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供给引擎的创新体现了人民主体和民生的价值取向。双引擎战略是大战略中战略视野转变、战略类型转变和战略重心转变的具体操作层面战略,是大战略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可行性实践活动。从哲学方法论上看,当代战略机制从过去以他组织为主,转变为现在以自组织为主、他组织兼顾的形式,即以市场机制作为主体,同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这不但体现出当代大战略对战略主体的尊重,也体现了战略哲学方法论原则的工具理性新内涵。结构性宏观调控是大战略视野下宏观调控概念的一种反映。不同于宏观调控,大战略视野下,它是以结构性战略为前提,将结构性战略的思想与宏观调控融合,以取得市场机制与调控机制相结合、长期战略与短期调控相结合。双引擎战略是结构性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结构性宏观调控体现于宏观调控、市场机制与结构性战略(双引擎战略)三位一体的关系上。双引擎战略在经济圈方面的具体运用上,按照波特产业升级三阶段的动态发展规律,把省级行政区分为全新的八个区域,每个区域配有1-2个核心城市,4-6个重点城市,其他一般城市以及乡村。其中核心城市以波特产业动态发展规律高阶段的第三阶段创新驱动为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些核心城市大胆进行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作为驱动,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建立产业体系、学校科学研发、市场完善配套等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些核心城市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才资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智库等研究型机构作为大环境,并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制的改革,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同时完善针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仅引导国内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而且重视在全球整合人才资源。实际运用双引擎战略时,将双引擎战略的两点论+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性突出出来。核心城市、重点城市、一般城市、乡村都是发展的对象,不管城市的发展或者乡村的发展都体现双引擎战略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内涵,体现双引擎战略致力于民生,以更高的水平实现更好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但是,两点论中又含有重点论,核心城市、重点城市相对条件成熟,能够通过创新驱动的供给引擎发展,从而产生竞争优势。从未来发展的质量和空间性来看,竞争优势无疑占主导地位,是两点中的重点。双引擎战略在经济圈方面的运用,就是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拥有竞争优势的发达区域为核心、为轴拉动周边覆盖区域一同发展。以财税政策作为杠杆进行调整,在核心城市、重点城市以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引导。以价值理性作为目标,以产业升级规律、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性作为手段,以财税作为杠杆进行双引擎战略的运用,体现了战略哲学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某种统一。

李胜利[8](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胡鞍钢[9](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决策过程与评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年3月是中国的政治民主月,"两会"的召开,成为举国瞩目的重大政治民主事件,也是政治民主信息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传播、热烈讨论、各种解读和共同分享。如同世界最大的政治民主课堂,讨论世界最多人口的民生问题,世所罕见,早已超越了西方国家的总统选举。不仅如此,中国的"两会"也为世界所关注,是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甚至分析中国最好的"政治窗口",因此"两会"就获得前所未有的报道评论。为什么"两会"会成为世界性

王增文[10](2016)在《社会保障与技术进步动态组合的经济发展驱动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DSEG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社会保障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动力系统模型来研究其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2000-2014年的经济数据对动力系统模型进行校准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目前的经济形势,解释力达到了81.76%,方差分解与IR分析结果表明,与社会保障冲击在短期内与引发的经济波动不同,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变量冲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并且持续地增加潜在的技术存量,从而,促使生产部门进行更多的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投入,使得经济产出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均衡。然而,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影响效应体现在对其它经济变量的"传递"和"联动"方面。社会保障投入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就业、技术存量等具有正向的传递效应;而与工资的"联动性"能够对经济产出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得中国经济不断地达到新的更高均衡水平。

二、世界两会中国经济双引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两会中国经济双引擎(论文提纲范文)

(1)发力“台前幕后” 做好地方两会报道——以中新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前“幕后阶段”:加强报道策划链接新闻热点
二、会中“正式登台”:避免信息零碎提升稿件站位
    (一)“散装”变“拼盘”
    (二)升华主题避免陷入“地方化”
    (三)善于发现地方两会“新气象”
三、会后“不谢幕”:提高预测意识预热全国两会

(2)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s
    1.4 Thesis Outlin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Press Conference’s Interpretation
    3.2 Thre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Theory
        3.2.1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3.2.2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3.2.3 Contextuality of Relevance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Key Points of the Press Conference’s Interpretation
    4.2 Case Analysis
        4.2.1 Analysis of Omission
        4.2.2 Analysis of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
        4.2.3 Analysis of Explanatory Interpretation
        4.2.4 Analysis of Restructuring
        4.2.5 Analysis of Literal Interpret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ppendix Ⅳ
Appendix Ⅴ

(3)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
        1.6.3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封面新闻与智媒体概述
    2.1 封面新闻概述
        2.1.1 封面新闻的创立背景
        2.1.2 封面新闻的定位及特点
    2.2 智媒体概述
        2.2.1 智媒体概念
        2.2.2 智媒体的发展阶段
        2.2.3 智媒体特点
        2.2.4 智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形态
第3章 封面新闻APP的智媒体化布局与受众画像
    3.1 封面新闻APP的智媒体化创新背景
        3.1.1 从传统纸媒到构建“AI+”全生态
        3.1.2 三个优先思路,增强受众粘性
        3.1.3 “技术驱动+内容为王”
        3.1.4 正能量的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3.2 封面新闻智媒体化创新布局
        3.2.1 内容创新,生产优质信息产品
        3.2.2 技术创新,引领智媒体发展
        3.2.3 平台创新,打造泛内容生态
        3.2.4 机制创新,推动一体化发展
    3.3 封面新闻APP受众画像
        3.3.1 用户画像:年龄层年轻化
        3.3.2 用户使用行为
第4章 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的调查研究
    4.1 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的问卷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预测试与发放
        4.1.3 问卷调查进度安排
        4.1.4 人口统计学分析
        4.1.5 信效度分析
        4.1.6 封面新闻APP的传播效果分析
        4.1.7 调查研究总结
    4.2 关于封面新闻APP的深度访谈
        4.2.1 访谈规划
        4.2.2 访谈流程
        4.2.3 访谈主要内容
第5章 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5.1.1 “信息茧房”现象的滋生
        5.1.2 省外传播影响力不足
        5.1.3 内容与形式同质化严重
        5.1.4 数据隐私与数据伦理问题
    5.2 封面新闻APP在智媒体化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把关人缺位,受众盲目追捧
        5.2.2 技术使用率低,内容竞争力不足
        5.2.3 媒体价值弱化,生产原创力不足
        5.2.4 市场追求流量,相关法规欠缺
第6章 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策略
    6.1 强化把关人作用,提高技术利用效率
        6.1.1 坚持把关人的培养
        6.1.2 注重技术赋能媒体
    6.2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培养人才
        6.2.1 完善企业布局
        6.2.2 加强人才培养
    6.3 强化核心竞争力,重新瞄准突围
        6.3.1 强调用户思维
        6.3.2 坚持内容原创
    6.4 加强行业自律,依托相关法规
        6.4.1 提升道德自律
        6.4.2 完善相关法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关联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5年-2018年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隐喻翻译研究状况
    2.2 记者招待会发言口译研究状况
第三章 关联理论概述
    3.1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3.2 最佳关联原则
    3.3 翻译是两轮明示—推理的过程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
第四章 隐喻翻译策略及影响因素
    4.1 隐喻翻译策略
        4.1.1 保留源语隐喻意象
        4.1.2 转换源语隐喻意象
        4.1.3 保留源语隐喻意象并加解释
        4.1.4 舍弃源语中的隐喻
    4.2 影响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
        4.2.1 文化因素
        4.2.2 文内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不足与今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5)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国之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述评
        0.2.1 关于传统广播的融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0.2.2 关于“中国之声”的融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0.3 研究方法
1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现状
    1.1 融媒体及融媒体时代
    1.2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优势
        1.2.1 政策成为广播融媒体实践的强大支撑
        1.2.2 汽车行业带动车载收听
        1.2.3 广播声音的伴随性为突出优势
        1.2.4 广播资讯突显服务意识
    1.3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困境
        1.3.1 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
        1.3.2 网络电台对传统广播的冲击
2 传统广播应对融媒体的转型与创新——以“中国之声”为例
    2.1 “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现状
    2.2 “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特色
        2.2.1 H5产品增强沉浸式互动体验
        2.2.2 客户端“下文”再现优质新闻生态
        2.2.3 “声音”产品丰富节目样态
    2.3 “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策略
        2.3.1 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
        2.3.2 以科技支撑虚拟场景互动
        2.3.3 以新闻立台为指引
        2.3.4 以“声音”精品承载节目情怀
    2.4 “中国之声”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研究启示
        2.4.1 专注内容生产
        2.4.2 挖掘广播“声音”特长
        2.4.3 打造“文化+公益”节目“双引擎”
        2.4.4 利用新媒体搭建互动平台
3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3.1 传播者:互联网思维加持专业性知识
    3.2 传播内容:针对性的内容生产
        3.2.1 内容为王
        3.2.2 广播类型化
    3.3 传播渠道:以“声”为媒
        3.3.1 “广播+短音频”延长“声音”产业链
        3.3.2 “广播+剧情”让“声音”讲故事
    3.4 传播对象:强化互动体验
    3.5 传播效果:公益事业树立负责任形象
    3.6 传播本土化:突出地域性亮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与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中国援外培训回顾与现状
        1.2.1 中国援外培训的发展回顾
        1.2.2 中国援外培训来华参训学员的构成特点
    1.3 论文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1.4.1 本文的理论创新
        1.4.2 本文的实践创新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适应
        2.1.1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1.2 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2.1.3 国际跨文化适应研究述评
        2.1.4 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述评
        2.1.5 本研究中跨文化适应的基本观点
    2.2 跨文化能力
        2.2.1 能力
        2.2.2 跨文化交际能力
        2.2.3 跨文化能力
        2.2.4 跨文化能力评价
        2.2.5 跨文化能力与本研究的关系
    2.3 跨文化培训
        2.3.1 国际跨文化培训分类述评
        2.3.2 国际跨文化培训方法
    2.4 中国援外培训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第3章 跨文化适应性相关理论及模型构建
    3.1 跨文化适应的工作定义(内涵)
    3.2 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文献述评
        3.2.2 本研究中的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3.3 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模型
        3.3.1 文化适应性场域
        3.3.2 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机制
        3.3.3 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模型
    3.4 跨文化适应场域发展模型与研究脉络
第4章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实证研究
    4.1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不适应性问题现状
    4.2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调查问卷设计与信度效度分析
        4.2.1 研究对象
        4.2.2 问卷设计
        4.2.3 问卷语言
        4.2.4 问卷内容
        4.2.5 量化分析方法
        4.2.6 调查对象分析
        4.2.7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5章 结果分析与中国援外跨文化培训设计
    5.1 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1.1 性格心理特征分析
        5.1.2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5.1.3 跨文化移情能力分析
        5.1.4 心理预期和满意体验分析
        5.1.5 交际动机分析
        5.1.6 跨文化敏感性分析
    5.2 参训学员对跨文化培训的建议调研
    5.3 中国援外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框架(FAICAT)
        5.3.1 FAICAT培训的性质
        5.3.2 FAICAT培训的总体目标
        5.3.3 FAICAT培训的内容
        5.3.4 参训者中国化(Chinesization)——FAICAT培训阶段与流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立长效的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机制
    6.1 跨文化适应性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6.1.1 文化距离分析
        6.1.2 跨文化互动因素分析
        6.1.3 交际情境分析
        6.1.4 东道国的社会支持度分析
    6.2 中国援外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6.2.1 中国援外培训管理问题分析
        6.2.2 中国援外培训管理分阶段调研结果
        6.2.3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需求问题分析
    6.3 国际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模式评析
        6.3.1 美国国际开发署
        6.3.2 日本协力机构
        6.3.3 国际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模式评析
        6.3.4 国际与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的对比分析
    6.4 建立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机制
        6.4.1 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宏观对策建议
        6.4.2 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微观对策建议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援外培训)参训学员的回访评估表
    附录2 :“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 on Foreign-aidTraining Program trainees’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China(revised)
    附录3 :中国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学员评估调查表
    附录4 :学员信件——不适应的案例
    附录5 :Questionnaire on Foreign-aid Training Program trainees’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China(original)
    附录6 :文化智力量表CQS
    附录7 :多元文化人格量表MPQ
    附录8 :社会文化适应量表SCAS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双引擎战略的战略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选题背景
        (一)双引擎战略的发展过程
        (二)双引擎战略的国内背景
        (三)双引擎战略的国际背景
    三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难点及结构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双引擎的经济学内涵
    第一节 双引擎战略的内涵
        一、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内涵
        二、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地位
        三、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在十三五规划中的运用
        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第二节 双引擎的经济学内涵
        一、经济学的供需关系及其子结构
        二、需求学派的思想、意义和局限
        三、供给学派的思想、意义和局限
第二章 双引擎的战略学内涵
    第一节 需求引擎的比较优势内涵
        一、出口导向的投资驱动的比较优势
        二、消费占首位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供给引擎的竞争优势
        一、供给引擎的核心是创新驱动
        二、创新所形成的是竞争优势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一、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为主的转变
        二、竞争优势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原则
        四、双引擎战略的提出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思想
第三章 双引擎战略的规律论研究
    第一节 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规律
        一、经济学市场平衡理论
        二、需求侧结构及其功能
        三、供给侧结构及其功能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动态发展规律
        一、资源驱动
        二、投资驱动
        三、创新驱动
    第三节 积聚和发展优势获胜的规律
        一、军事领域的比较优势
        二、经济领域的比较优势
        三、当代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
    第四节 两点论与重点论所体现的规律
        一、需求引擎和供给引擎的结合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
        三、供给引擎或竞争优势占主导地位
第四章 双引擎战略的价值论
    第一节 双引擎战略是致力于更好发展的战略
        一、双引擎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二、双引擎战略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
        三、供给引擎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二节 双引擎致力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一、需求引擎的消费为首位体现民生地位
        二、供给引擎的创新体现人民主体的重要
        三、更高水平的发展主旨是为了民生
第五章 双引擎与大战略
    第一节 双引擎战略思想与大战略的联系
        一、大战略的价值立足点
        二、大战略结构的重心
        三、大战略的两种优势原则: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大战略的规律论: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
        五、大战略的哲学结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二节 双引擎战略在大战略视野中的运用
        一、大战略视野中结构性宏观调控的三位一体
        二、双引擎战略对财税政策调控的要求
        三、双引擎战略的实践运用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二、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社会保障与技术进步动态组合的经济发展驱动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数理模型
    2.1 家庭决策部门
    2.2 生产部门生产决策
    2.3 动态均衡一阶条件
3 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社会保障等构成动力系统模型的均衡条件解
    3.1 各变量的稳定状况
    3.2 经济动力系统线性化
4 相关参数的校准
    4.1 结构性参数的校准
        (1)家庭决策部门
        (2)生产部门
    4.2 社会保障、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生产函数及外生冲击有关参数的校准
        (1)新技术与技术扩散函数
        (2)与社会保障冲击相关的参数
        (3)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相关的参数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同期相关系数与方差
    5.2 脉冲响应(IRF)分析
    5.3 方差分解结果分析
6 主要研究结论

四、世界两会中国经济双引擎(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力“台前幕后” 做好地方两会报道——以中新社为例[J]. 谈笑. 对外传播, 2021(03)
  • [2]关联理论视角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5-2019年记者会为例[D]. 史亚超.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封面新闻APP智媒体化创新策略研究[D]. 李鹏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关联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5年-2018年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田丽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5]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国之声”为例[D]. 高怡秒. 辽宁大学, 2019(01)
  • [6]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与管理对策[D]. 程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双引擎战略的战略哲学研究[D]. 李东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9]《政府工作报告》:决策过程与评论[A]. 胡鞍钢. 国情报告第十八卷2015年, 2017
  • [10]社会保障与技术进步动态组合的经济发展驱动路径分析[J]. 王增文. 科学学研究, 2016(09)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双引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