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扫描在食品(BaP)测定中的应用(摘要)

薄层色谱扫描在食品(BaP)测定中的应用(摘要)

一、薄层色谱扫描法在测定食品中(BaP)的应用(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柳雨影[1](2021)在《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季三黄丸具有消炎退热、通便利水功效,由黄柏、大黄、栀子和黄芩4味药制成,用于口鼻生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症,对实热火毒之症具有较好疗效,在临床上也受到医生和患者认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四季三黄丸现有执行标准缺少必要的[鉴别]、[含量测定]项,无法控制成品质量,故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提高,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四季三黄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个别化学成分(大黄)的含量测定上,但4味药中的其它成分对制剂发挥疗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四季三黄丸的质量控制方面,目前这些研究还很片面,因此需要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为四季三黄丸内在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采用UPLC-Q-TQF-MS/MS联用技术对制剂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探究。通过对四季三黄丸中化学、入血成分的快速分析,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质量控制指标,建立指纹图谱,拟定更加全面的四季三黄丸质量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1)化学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对四季三黄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表征,从一级质谱中推测可能的准分子离子峰,结合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及自建数据库,共发现76种化合物,包括蒽醌类12种,生物碱类15种,黄酮类34种,萜类15种,其中已有15个化合物经与对照品比对。(2)入血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对大鼠口服四季三黄丸后的血浆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空白样品、制剂样品及化学成分谱进行比对,从给药后大鼠血浆样品中初步推测出4味药分别对应的17个特征性成分,包括4种蒽醌类,8种黄酮类,3种生物碱类,2种萜类成分。2.四季三黄丸的定性鉴别研究实验在四季三黄丸现行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显微鉴别项,分别对大黄、黄芩、黄柏、栀子单味饮片进行显微鉴别试验,得到制剂中各味药的显微特点,初步确定四季三黄丸成药的显微特征。增加了制剂中4味药的薄层鉴别,首先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及展开系统考察,确定初步的展开条件;然后再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包括点样量、点样方式及不同厂家的薄层板等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均能用于四季三黄丸的定性鉴别。同时也采用ICP-MS对四季三黄丸中铅、镉、砷、汞、铜进行检测,所有批次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远低于相应标准规定。3.四季三黄丸指纹图谱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四季三黄丸的质量,展现其整体特征,采用HPLC建立了制剂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确定21个共有色谱峰,通过14批次样品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所有批次相似度均在0.90以上。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考察结果均良好,可用于四季三黄丸的质量控制。4.四季三黄丸中多种指标性成分同时测定研究四季三黄丸含大黄、黄芩、黄柏、栀子4种成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上,而大黄还存在二蒽酮苷类成分,这一成分对其发挥泻下功能起着关键作用;黄柏、黄芩、栀子在制剂中对抗菌抗炎、泻火除烦等也发挥着重要功效。本章在实验探索及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制剂中大黄总蒽醌、游离蒽醌、二蒽酮苷类(番泻苷A、B)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建立了 HPLC法同时测定四季三黄丸中除大黄外其余3味药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使四季三黄丸在含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苏非语[2](2021)在《市售火锅底料中苏丹红残留量评价及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万玉莲[3](2021)在《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醉蟹产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卓思琪[4](2021)在《基于G-四联体/染料复合物的OTA荧光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花[5](2021)在《博落回药材中生物碱的分离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第一部分旨在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分离分析博落回中血根碱和二氢血根碱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生物碱的分离测定,为博落回中生物碱的分析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本文第二部分使用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分别对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的总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为博落回药材及以博落回药材为原料药生产的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配备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BECKMAN毛细管电泳仪,文中对运行缓冲溶液的种类及浓度、所选缓冲体系的pH、分离电压及温度等影响博落回中生物碱分离的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得到博落回中生物碱分离分析的最佳毛细管电泳条件:弹性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40.2 cm×75μm id,有效长度30.0 cm);缓冲溶液为:5.0 m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pH 4.20);分离电压为20 kV;进样压力为0.5 psi,进样时间为5.0 s,检测波长270 nm,温度为25℃。2、采用UV-12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考察介质缓冲溶液的种类、pH及用量,酸性染料溴甲酚绿溶液的用量,确定了测定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的最佳酸性染料比色条件,包括:pH为4.8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溶液5.0 mL,溴甲酚绿溶液2.5 mL,有机试剂选用三氯甲烷10 mL,测定波长410 nm,温度为25℃。结果:1、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电泳条件下,血根碱、二氢血根碱可在4 min内实现基线的分离;血根碱、二氢血根碱的浓度和峰面积之间均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86-0.9993之间;分别以峰面积和出峰时间对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进行了测定,经计算前者的RSD值在0.9%-1.5%的范围内,后者的RSD值在0.4%-2.5%的范围内。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两种生物碱的回收率在99.6%-102.8%之间。2、通过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可发现:(1)直接分光光度法中,血根碱在1.0-6.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回归方程为y=0.1045x-0.0216(相关系数r=0.9999,n=6),表明吸光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在两个实际样品中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0%、102.7%。(2)酸性染料比色法中,在最佳缓冲介质及显色条件下,当血根碱的浓度在3.0-8.0μg/mL的系列范围内时,计算它的线性回归方程式,结果为y=0.1123x+0.0104(相关系数r=0.9996,n=6),表明吸光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在两个实际样品中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1%、103.7%。结论:本文建立了简单、高效的毛细管电泳法,实现了同时对博落回中两种生物碱(血根碱、二氢血根碱)的分离与测定,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两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为博落回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分别采用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对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的总生物碱进行了含量测定,为博落回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方便其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倪术仁[6](2021)在《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念的强力脑清素片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预测强力脑清素片的质量标志物,建立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1)利用UPLC-MS技术,采用Syncronis(2.1×100 mm,1.7μm)C18柱;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 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喷雾电压3.5 Kv;蒸发温度320℃;脱溶剂气温度320℃;鞘气流30 arb;辅助气流8 arb;分辨率70,000(FWHM),对强力脑清素片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2)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综合考虑药效成分可测性,采用BAT-MAN-TCM平台对质谱鉴定的化学成分进行靶标预测。基于STRING数据库,对药物成分潜在靶标与疾病靶标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扑参数选取网络中的关键靶标以及评分较高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靶标,关联活性成分-药效靶点-疾病靶点,采用分子对接筛选出强力脑清素片中的有效成分,初步确定强力脑清素片的质量标志物。(3)在UPLC-MS与网络药理学得到关键成分前提下,对处方中各中间体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分析。(4)建立强力脑清素片DAD-HPLC方法定量分析,以水-乙腈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柱温控制为30℃,检测波长220nm。(5)建立强力脑清素片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和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UPLC-MS结果与文献结合得到的化合物包括紫丁香苷、异嗪皮啶、五味子醇甲、原儿茶酸等,为强力脑清素片质量标志物奠定了基础。(2)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筛选,得到6个活性成分,32个靶点,10条通路。(3)强力脑清素片中各中间体薄层鉴别专属性、耐用性好。(4)HPLC法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分别在49~735μg/m L(r=1)、39.7~596μg/m L(r=0.9991)、9.2~142μg/m L(r=0.999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48%、98.22%和100.75%,其含量分别为3.34、1.85和0.74 mg/g。(5)HPLC法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强力脑清素片共有峰为11个,指认6个共有峰,分别为刺五加浸膏中紫丁香苷、异嗪皮啶、刺五加苷E;五味子流浸膏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15批强力脑清素片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5,相似度良好;15批强力脑清素片聚类为5类;主成分紫丁香苷、异嗪皮啶、刺五加苷E;五味子流浸膏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是影响强力脑清素片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结论本研究整合化学成分一药效成分一组方配伍,实现了强力脑清素片中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可行思路,基于质量标志物的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为科学可行的强力脑清素片质量标准的最终制订奠定了良好基础。

巫祎咏[7](2021)在《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构建与偶氮色素检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苋菜红、诱惑红、新胭脂红等是均是人工合成偶氮类食用色素。其具有成本低、色泽持久、稳定性好、溶解性好等特点,在食品工业中受到广泛的欢迎。然而食用过量会引起儿童行为异常,还会引起头晕、焦虑、过敏甚至癌症等不良健康影响。目前,关于这类食用色素的检测方法的报道已经有很多,但其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成本高,而且对于一些基质比较复杂的实际样品,需要繁琐的前处理,同时受干扰物干扰严重。因此,本课题结合了分子印迹技术(MIT)与电化学传感技术,通过引入纳米材料或者纳米复合材料,成功构建了选择性高、灵敏度高和超灵敏的偶氮类食用色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并对实验原理、实验条件以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苋菜红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通过循环伏安法,在修饰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电极表面电沉积苋菜红分子印迹聚合薄膜,制备了一种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然后在空白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恒电位下成功洗脱苋菜红模板分子,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洗脱方法速度快且环保。采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SEM)等方法对MWCNTs和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得的苋菜红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Ps/MWCNTs/GCE)具有良好的电活性表面积和低的电荷转移电阻。由于MWCNTs的引入,MIPs/MWCNTs/GCE上对苋菜红的电化学响应信号明显增强。在最佳条件下,MIPs/MWCNTs/GCE对苋菜红的检测表现出优异的分析性能,具有两个较宽的检测范围(0.007~1μmol·L-1和0.4~17.0μmol·L-1),该方法对苋菜红的检出限(LOD)可达0.4 nmol·L-1。此外,聚吡咯分子印迹膜对苋菜红分子具有高的结合亲和力和特异性识别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基质中以优异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对苋菜红进行稳定检测。该传感器实现了对各种果汁饮料中苋菜红的超灵敏检测,回收率可接受(95.0~97.7%)。(2)诱惑红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通过水热法合成了FeMoO4,将其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并引入到玻碳电极上,它们之间的协同增敏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传感器的导电性能。将该复合电极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得到FeMoO4-MWCNTs/GCE。然后,以诱惑红作为模板,吡咯(Py)作为功能单体,采用电聚合方法在FeMoO4-MWCNTs/GCE表面聚合成诱惑红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移除诱惑红模板分子之后,得到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诱惑红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Ps/FeMoO4-MWCNTs/GCE)。采用SEM和XRD对MWCNTs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CV对制备的MIPs/FeMoO4-MWCNTs/GCE的构建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采用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其检测条件。在实验优化后的检测条件下,该MIPs/FeMoO4-MWCNTs/GCE在诱惑红的浓度范围为0.01~1μmol·L-1内对诱惑红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LOD计算为6 nmol·L-1。将其应用于各种果汁饮料样品中诱惑红的高灵敏测定,得到相对满意的加标回收率(96.4~101.0%),所制备的印迹传感器在偶氮类食用色素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3)新胭脂红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本实验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Ce2Mo3O13,将其与MWCNTs复合修饰到电极表面作为增敏材料,以新胭脂红为模板分子,Py为电聚合单体,采用恒电位方法制备了高选择性、高灵敏的新胭脂红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Ps/Ce2Mo3O13-MWCNTs/GCE)。采用SEM和XRD对增敏材料以及MIPs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对该传感器构建的过程、测试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在优化后的测试环境下,测试得到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1~1μmol·L-1,LOD为7 nmol·L-1,同时该印迹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将其应用于果汁饮料样品中新胭脂红的加标回收率在97.0~100.7%之间,RSD低于5%。该方法可为新胭脂红的含量检测提供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和良好稳定性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成[8](2021)在《抗风湿保健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光谱和拉曼筛查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抗风湿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违禁添加药物的事件屡见不鲜,长期服用会损伤消费者的机体、影响健康。目前,针对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法,这些方法大多需要复杂的前处理,且耗时。光谱检测方法可通过建立光谱谱图库,结合算法建立模型实现无损、快速识别违禁添加物的目的。因此,本文针对抗风湿类的保健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违禁添加药物,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建立定量、定性筛查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抗风湿类保健食品中可能违禁添加的双氯芬酸钠,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开发了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制备了一系列含双氯芬酸钠的西芹籽抗风湿类保健品样本,在1000-2500nm波长下进行扫描,对得到的高光谱成像图采用ENVI软件分析、提取并计算了感兴趣区域(ROI)的平均近红外光谱,比较分析了8种光谱预处理方法、3种化学计量学模型对预测值准确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β系数方法选择最优波段作为自变量,经标准正态变量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准确性和预测能力较好,其预测最低限为0.05%,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9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5。针对抗风湿类保健食品中可能违禁添加的双氯芬酸钠及其药效相同的11种化学药物,基于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研究建立了快速筛查判别模型。首先,利用Guassian软件计算了11种化学药物的理论拉曼峰并进行了峰位归属指认。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展开剂、薄层色谱板,发现采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15:15:15:1.5,V/V/V/V)可有效分离11种化学药物;通过优化金溶胶的体积和拉曼光谱检测的积分时间,经比较确定了滴加4μL的金胶,选择积分时间为5 s作为拉曼检测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低检出限达到0.05%-0.10%。然后,运用7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处理SERS光谱,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10个特征主成分数,建立并比较了主成分-线性判别、主成分-K邻近模型及主成分-支撑向量机等4种判别模型,结果发现,经过间接二阶导数预处理后的主成分-线性判别模型预测准确率最高可达100%。针对薄层色谱法同时分离11种混合化学药物时,发现了两组比移值相近的药物,即乙酰水杨酸与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与萘普生,尝试建立模型以进一步区分。针对乙酰水杨酸与吲哚美辛及其两者混合物的拉曼光谱,比较了全光谱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方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ing algorithm,CARS)筛选的波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经平滑卷积结合标准正态变量预处理CARS筛选的波数,建立了随机森林判别模型,其正确识别率为67.17%;针对双氯芬酸钠与萘普生及其混合物的拉曼光谱,经过间接二阶导数结合标准正态变量预处理CARS筛选的波数,建立了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其识别正确率为72.90%,但均能100%正确识别纯样本。

钟丽琪[9](2021)在《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食品中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合成着色剂和违规添加工业染料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快速、高效、精准检测合成着色剂和工业染料在食品中的添加情况,本论文依据相关标准、法规和文献,选取了11种我国允许添加的合成着色剂、15种禁用的工业染料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草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善了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前处理方法中固相萃取部分的优化,并验证了此标准中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由于现行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中测定的着色剂种类及基质较少且净化方式不利于批量处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需对此标准进行修订。因此,论文选取了2种基质(糖果、巧克力)考察并优化前处理方法,同时对固相萃取柱、固相萃取洗脱液浓度以及滤膜种类进行了优化,最终确立了最佳色谱分离条件。2种基质中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在67.9%~114.8%、相对标准偏差为0.7%~7.2%,检出限为0.1 mg/kg~0.8 mg/kg,定量限为0.9 mg/kg~2.3 mg/kg。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糖果和巧克力中允许使用的合成着色剂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标准文本(草案)。(2)建立了4种基质(糖果、巧克力、番茄酱、番茄沙司)中15种禁用工业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根据15种工业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色谱柱、提取溶剂、超声时间、流动相种类、梯度洗脱比例等分别进行研究,最终确立了最佳的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能在27 min内有效分离15种工业染料。在4种基质中15种工业染料的回收率在81.0%~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7.5%之间,检出限为0.3 mg/kg~0.9 mg/kg,定量限为0.8 mg/kg~2.4 mg/kg。说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食品中禁用工业染料的日常筛查检测。依据研究成果,拟定了《食品中15种工业染料理化检验方法》(草案),为监管食品中禁用工业染料的非法添加提供了技术支持。(3)建立了38种工业染料的飞行时间质谱数据库,为快速筛查食品中是否存在工业染料提供了科学支持。工业染料质谱数据库包括简称、CAS号、分子式、电离类型、保留时间、母离子、二级质谱图等信息,本论文对一级、二级全扫描筛查参数进行了优化,对加标浓度为1 ppm的样品进行筛查,以验证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利用此质谱数据库,分析、比对了20批来自大型超市的样品(糖果、巧克力、番茄酱、番茄沙司各5批)的质谱数据,结果表明均未检出38种工业染料,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稳中向好。

纪杭燕[10](2021)在《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糊精水解酶(Cyclodextrinase,CDase)是糖苷水解酶家族13(GH13)中第20亚家族(GH13_20,又称为新普鲁兰酶亚家族)中的一员,通常可以作用环糊精(Cyclodextrin,CD)、淀粉和普鲁兰多糖等底物。其中,对CD的水解速率高于其他底物。麦芽低聚糖通常是2~10个葡萄糖单元由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链低聚糖,具有良好的加工适应性和功能营养特性。CDase由于其能打开CD环骨架生成特定聚合度的麦芽低聚糖而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目前,报道的CD水解专一性强的CDase较少,制备所得麦芽低聚糖纯度不高。此外,对CDase的底物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并且对该酶作用的产物组成及其性质探讨有限,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该酶在食品中的应用。本课题主要筛选了具有高度CD水解专一性的CDase,解析了其作用CD的机制并对该酶在低聚糖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进一步,基于CDase的CD水解特异性,通过将CDase与以淀粉为底物制备CD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CGTase)联合使用,探究了CDase在改性淀粉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现有报道的CDase序列为模板,通过基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Genbank中筛选了两条蛋白序列,分别来源于嗜热古生菌Palaeococcus ferrophilus和Palaeococcus pacificus,并将其命名为AMPf和PpCD。经多序列比对分析,AMPf和PpCD均具有新普兰酶亚家族的7个保守区域,包括该亚家族的特征序列“375MPRLN403”(以AMPf计)。对AMPf和PpCD进行表达、纯化和基本酶学性质测定,其中AMPf分子量约为70 k Da,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7.0,且在45℃下保温8 h仍保持60%以上的酶活性。PpCD分子量约为80 k Da,最适温度为95℃,最适pH为6.0,在75℃及85℃下保温8h仍保持90%以上的酶活性。此外,AMPf和PpCD酶活力均会受到部分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的影响。2.使用CD、淀粉、普鲁兰多糖以及麦芽低聚糖等底物对AMPf和PpCD的底物特异性和产物特异性进行鉴定。发现AMPf对淀粉具有高度的水解活性,而PpCD则是对CD具有高度的水解特异性。AMPf具有明显的转糖基活力,可利用麦芽糖和麦芽三糖作为底物生成麦芽四糖及更高聚合度的寡糖,而PpCD无明显的转糖基活力。此外,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AMPf水解淀粉的产物主要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麦芽四糖,而PpCD可以将α-CD、β-CD和γ-CD分别水解成其对应的直链麦芽低聚糖,即麦芽六糖、麦芽七糖和麦芽八糖。3.选择耐热性高且对CD具有高度水解特异性的PpCD进行后续研究。利用HPLC测定PpCD以不同CD为底物反应不同时间的产物,探究其水解模式。结果表明,PpCD对α-CD、β-CD和γ-CD具有相似的水解模式。首先,PpCD将CD迅速水解成其对应的直链麦芽低聚糖。其次,麦芽低聚糖被缓慢降解为聚合度更小的低聚糖。最终,PpCD将所有产物降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利用PpCD以β-CD为底物制备麦芽七糖,当以8%的β-CD为底物,反应时间为100 min时,反应产物中麦芽七糖占麦芽低聚糖的比例可达98.4%;当反应时间为180 min时,反应产物中麦芽七糖占总反应产物的比例可达43.4%。此外,通过分子模拟发现PpCD的特异性CD识别作用可能与活性中心周围的芳香氨基酸有关。4.为了探究PpCD在复合环糊精体系的水解规律,首先分别测定了PpCD以α-CD、β-CD和γ-CD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所得对三种CD的催化效率kcat/Km依次为18.46、6.03和0.93 mg·m L-1·min-1。这表明,PpCD对α-CD、β-CD和γ-CD具有显着不同的催化效率。进一步,配制了含不同比例CD的混合底物,加入PpCD对其进行水解,发现PpCD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降解效果,且对α-CD和γ-CD混合体系的选择性水解效果最为显着。当混合体系中α-CD和β-CD被降解完全时,γ-CD也会有20%~50%的损失。此外,温度优化实验表明,85℃条件下PpCD具有最佳的选择性水解效果。最后,利用γ-CGTase作用淀粉的产物作为底物,经PpCD作用后表明其在该体系中同样可以发挥良好的选择性降解效果。5.将PpCD和以CD为产物的CGTase共同作用淀粉,分别反应1、6、12和24 h。结果表明,PpCD提升了CGTase反应过程中还原末端和葡萄糖的释放,促进了CGTase对淀粉的酶解效率。利用HPLC对反应过程中环状和直链麦芽低聚糖的组成测定发现,PpCD减少了CGTase反应过程中的CD含量而显着提升了麦芽低聚糖的含量。对反应过程中产物分子结构测定发现,经PpCD和CGTase单独酶解1 h的样品的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22.6×105 g/mol和36.7×105 g/mol。然而,经PpCD和CGTase双酶酶解的Mw为15.0×105 g/mol,表明PpCD具有促进降解作用。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降解效果更为显着。因此,PpCD与CGTase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效果。此外,PpCD和CGTase协同作用淀粉显着提升了淀粉的抗回生性质,淀粉在4℃储存7天的回生焓值可由5.65 J/g下降为1.42 J/g。基于PpCD和CGTase的协同作用效果,选择了PpCD和CGTase同时处理和顺序处理的不同作用方式,对具有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蜡质(5%)、普通(25%)和高直链(45%)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并对产物的组成和体外消化性质进行测定。当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底物时可获得最高的环状和直链麦芽低聚糖转化率,可达45.7%。对改性淀粉精细结构表征发现,CGTase和双酶处理使得不同玉米淀粉DP 13~24,DP 25~36和DP>37的链长比例显着下降,而DP<13的链长比例显着提升,测定的表观提升比例为50%~60%。CGTase及双酶处理显着提升了不同玉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质,其中,测定的抗性淀粉(RS)的提升最为显着。当底物分别为蜡质、普通和高直链玉米淀粉时,RS分别最高可达36.9%、40.0%和59.3%。当PpCD将CGTase产物体系中的CD转化为麦芽低聚糖时,产物的消化性无显着变化。

二、薄层色谱扫描法在测定食品中(BaP)的应用(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层色谱扫描法在测定食品中(BaP)的应用(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四季三黄丸研究背景
    1. 四季三黄丸处方简介
        1.1 历史沿革
        1.2 标准现状
    2.四季三黄丸处方中各药味的研究概况
        2.1 大黄研究概况
        2.2 黄芩研究概况
        2.3 黄柏研究概况
        2.4 栀子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化性质及鉴别检查项目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理化性质
    3. 显微鉴定
    4. 薄层鉴别
    5. 检查
        5.1 重金属检查
        5.2 非法成分——土大黄苷的检查
        5.3 水分检查
        5.4 装量差异
        5.5 崩解时限
    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
    1. 四季三黄丸化学成分谱的研究
    2.四季三黄丸入血成分谱的研究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季三黄丸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考察
        3.2 方法学验证
        3.3 指纹图谱分析
        3.3.1 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3.2 共有峰药味归属
        3.3.3 共有峰指认
        3.3.4 样品分析
        3.3.5 聚类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四季三黄丸多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四季三黄丸中大黄类成分含量测定
        2.1 总蒽醌含量测定
        2.1.1 实验方法
        2.1.2 样品前处理方法考察
        2.1.3 方法学验证
        2.1.4 样品测定及含量限度与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2.2 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2.3 二蒽酮苷A、B含量测定
    3. 黄芩、黄柏、栀子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现有标准)
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草案)
全文总结、创新和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博落回药材中生物碱的分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分离测定博落回中的两种生物碱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仪器的准备
        1.3 实验材料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 缓冲溶液的选择
        2.3 分离电压和温度的选择
        2.4 方法学考察
        2.5 实际样品分析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及所用溶剂的选择
        3.2 毛细管电泳背景电解质体系的选择
    4 结论
        4.1 提取选用的溶剂
        4.2 博落回不同部位生物碱单体含量的差异性
        4.3 毛细管电泳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第二部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博落回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2 缓冲溶液种类的选择
        2.3 缓冲溶液pH的选择
        2.4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2.5 酸性染料用量的选择
        2.6 方法学考察
        2.7 样品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酸性染料比色法
        3.2 总生物碱测量结果分析
    4 结论
        4.1 博落回总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4.2 酸性染料比色法的最佳显色条件
        4.3 不同部位总生物碱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博落回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光谱分析法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 近红外光谱法
    3 色谱分析法
        3.1 薄层色谱法
        3.2 气相色谱法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念的强力脑清素片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UPLC-MS技术的强力脑清素片成分定性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内容
        2.1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的强力脑清素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Q-Marker的预测
    1 方法与结果
        1.1 强力脑清素片作用靶点预测
        1.2 PPI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3 GO富集分析
        1.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1.5 分子对接验证
        1.6 强力脑清素片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2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强力脑清素片中刺五加浸膏、五味子流浸膏和鹿茸精的薄层鉴别研究
    1 材料
        1.1 试药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与内容
        2.1 刺五加浸膏鉴别
        2.2 五味子流浸膏鉴别
        2.3 鹿茸精鉴别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强力脑清素片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HPLC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综合测定对强力脑清素片质量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方法与内容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建立指纹图谱与其相关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实验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强力脑清素片整体质量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构建与偶氮色素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色素的概述
        1.1.1 偶氮类食用色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2 偶氮类食用色素的检测研究进展
    1.2 分子印迹技术
        1.2.1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
        1.2.2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3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1.3.1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3.2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3.3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苋菜红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MIPs/MWCNTs/GCE的制备
        2.2.4 电化学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子印迹聚吡咯电聚合
        2.3.2 洗脱模板分子的机理
        2.3.3 模板重新结合和洗脱的机理
        2.3.4 材料及电极表征
        2.3.5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2.3.6 苋菜红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2.3.7 MWCNTs用量、电聚合周期和吡咯-苋菜红摩尔比影响
        2.3.8 吸附时间影响
        2.3.9 pH的优化
        2.3.10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2.3.11 选择性分析
        2.3.12 重复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2.3.13 应用
    2.4 小结
第三章 诱惑红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钼酸亚铁(FeMoO_4)的制备
        3.2.4 FeMoO_4-MWCNTs复合分散液的制备
        3.2.5 MIPs/FeMoO4-MWCNTs/GCE的制备
        3.2.6 电化学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及电极表征
        3.3.2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3.3.3 诱惑红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3.3.4 电聚合时间和诱惑红-吡咯摩尔比影响
        3.3.5 吸附时间影响
        3.3.6 p H的优化
        3.3.7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3.3.8 选择性分析
        3.3.9 重复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3.3.10 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新胭脂红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纳米Ce_2Mo_3O_(13)的制备
        4.2.4 Ce_2Mo_3O_(13)-MWCNTs复合分散液的制备
        4.2.5 MIPs/Ce_2Mo_3O_(13)-MWCNTs/GCE的制备
        4.2.6 电化学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及电极表征
        4.3.2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3.3 新胭脂红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4.3.4 电聚合时间和新胭脂红-吡咯摩尔比影响
        4.3.5 吸附时间影响
        4.3.6 pH的优化
        4.3.7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4.3.8 选择性分析
        4.3.9 重复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4.3.10 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致谢

(8)抗风湿保健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光谱和拉曼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保健食品及中成药非法添加物的现状及常见检测方法研究
        1.1.1 薄层色谱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1.1.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1.1.4 近红外光谱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1.1.5 毛细管电泳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1.2 拉曼光谱技术及应用概述
        1.2.1 拉曼光谱简介
        1.2.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简介
        1.2.3 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及应用
        1.2.4 拉曼光谱峰位归属指认
    1.3 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
        1.3.1 高光谱成像技术原理
        1.3.2 高光谱成像技术发展及应用
    1.4 化学计量学在定性/定量中的应用
        1.4.1 光谱预处理方法
        1.4.2 多元定量校正方法
        1.4.3 模式识别定性方法
        1.4.4 监督学习法的评价指标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双氯芬酸钠的近红外高光谱成像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制备不同质量双氯芬酸钠比例的保健食品
        2.2.4 近红外高光谱数据采集
        2.2.5 近红外高光谱数据提取
        2.2.6 高光谱数据分析及建模方法
        2.2.7 选择特征波段
        2.2.8 模型评价参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违禁添加抗炎药物双氯芬酸钠的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分析
        2.3.2 违禁添加抗炎类药物双氯芬酸钠的原始光谱图像
        2.3.3 近红外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分析
        2.3.4 不同模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2.3.5 最佳模型的验证结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同时鉴别抗风湿类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物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金胶溶液的制备
        3.2.4 标准溶液及样品的制备
        3.2.5 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
        3.2.6 TLC-SERS条件优化
        3.2.7 化学计量学定性分析11 种化学物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金溶胶的性能
        3.3.2 十一种化学物质的拉曼光谱计算及振动模式归属
        3.3.3 TLC-SESR的条件优化
        3.3.4 模拟样品检测的SERS结果
        3.3.5 针对11 种化学物质判别模型的定性分析
        3.3.6 验证较优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TLC比移值相近的违禁添加物之间的判别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金胶溶液及标准样品的制备
        4.2.4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拉曼光谱采集
        4.2.5 拉曼光谱预处理及特征波段选择方法
        4.2.6 拉曼光谱数据的定性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的SERS光谱分析
        4.3.2 CARS方法筛选光谱变量
        4.3.3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的拉曼光谱定性分析评价比较
        4.3.4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的较优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Ⅱ
附录Ⅲ

(9)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概述
        1.1.1 合成着色剂简介
        1.1.2 工业染料的简介
    1.2 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的危害
        1.2.1 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的危害
        1.2.2 违规使用工业染料的危害
    1.3 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
        1.3.1 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3.2 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 加标样品的制备
        2.3.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3.4 液相色谱方法
        2.3.5 标准曲线的测定
        2.3.6 样品的测定
        2.3.7 稳定性实验
        2.3.8 检出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2.3.9 加标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2.3.10 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2.3.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12 质谱库的建立
3 结果与讨论
    3.1 食品中11 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
        3.1.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1.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1.3 检测方法的验证
    3.2 食品中15 种禁用工业染料的检测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2.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2.3 检测方法的验证
    3.3 质谱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3.3.1 质谱数据库的建立
        3.3.2 一级全扫描筛查参数的优化
        3.3.3 二级全扫描筛查参数的优化
        3.3.4 筛查参数的有效性
        3.3.5 数据库的应用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硕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附录 B:谱图
附录 C:草案

(10)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环糊精衍生麦芽低聚糖的制备
        1.1.1 环糊精概述
        1.1.2 环糊精水解酶类
        1.1.3 麦芽低聚糖
        1.1.4 环糊精衍生麦芽低聚糖的制备
    1.2 环糊精水解酶
        1.2.1 新普鲁兰酶亚家族的概述
        1.2.2 新普鲁兰酶亚家族的主要酶类
        1.2.3 环糊精水解酶
        1.2.4 环糊精水解酶的催化特异性
    1.3 环糊精水解酶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1.3.1 底物结合结构基础
        1.3.2 寡聚状态对酶学性质的影响
        1.3.3 生理功能
        1.3.4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1.4 新普鲁兰酶亚家族酶类的应用
        1.4.1 低聚糖的制备
        1.4.2 淀粉抗回生性质的改善
        1.4.3 慢消化淀粉的制备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及基本酶学性质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环糊精水解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目标序列的筛选
        2.3.2 质粒和菌株的构建
        2.3.3 环糊精水解酶的表达
        2.3.4 环糊精水解酶的收集及纯化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3.6 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2.3.7 酶活力的测定
        2.3.8 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测定
        2.3.9 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2.3.10 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环糊精水解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目标酶筛选
        2.4.2 环糊精水解酶的分子量和纯度鉴定
        2.4.3 环糊精水解酶的最适温度和pH
        2.4.4 环糊精水解酶的温度稳定性
        2.4.5 金属离子及有机试剂对酶活力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糊精水解酶的底物及产物特异性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环糊精水解酶的表达及纯化
        3.3.2 环糊精水解酶对不同底物的酶活力测定
        3.3.3 环糊精水解酶的转糖苷等活力的鉴定
        3.3.4 环糊精水解酶AMPf的淀粉水解产物测定
        3.3.5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环糊精水解产物鉴定
        3.3.6 薄层色谱分析
        3.3.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8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环糊精水解酶的底物特异性
        3.4.2 环糊精水解酶转糖苷等活力的鉴定
        3.4.3 环糊精水解酶AMPf的产物特异性
        3.4.4 底物浓度对环糊精水解酶AMPf产物特异性的影响
        3.4.5 环糊精水解酶AMPf的酶解机制
        3.4.6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产物特异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环糊精水解机制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制备及酶活力的测定
        4.3.2 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β-环糊精过程测定
        4.3.3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β-环糊精及麦芽七糖水解活力测定
        4.3.4 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过程测定
        4.3.5 环糊精水解酶PpCD制备麦芽七糖
        4.3.6 薄层色谱分析
        4.3.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8 同源建模
        4.3.9 分子对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环糊精水解酶PpCD作用β-环糊精的水解模式
        4.4.2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β-环糊精和麦芽七糖的酶活力
        4.4.3 环糊精水解酶PpCD作用α-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水解模式
        4.4.4 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环糊精模式
        4.4.5 麦芽七糖的制备
        4.4.6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三维模型
        4.4.7 环糊精水解酶PpCD作用环糊精结构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糊精水解酶PpCD在复合环糊精体系的水解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制备及酶活力测定
        5.3.2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水解动力学参数测定
        5.3.3 不同环糊精复合体系的配制及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水解
        5.3.4 温度对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环糊精的影响
        5.3.5 γ-CGTase的制备及环化活力测定
        5.3.6 环糊精水解酶PpCD在γ-CGTase产物中的水解规律
        5.3.7 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的比色法测定
        5.3.8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不同环糊精的选择性水解能力
        5.4.2 环糊精水解酶PpCD在不同的复配环糊精体系中的水解规律
        5.4.3 温度对环糊精水解酶PpCD水解过程的影响
        5.4.4 环糊精水解酶PpCD对γ-环糊精的纯化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酶协同作用淀粉机制及其在改性淀粉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环糊精水解酶PpCD的制备及酶活力测定
        6.3.2 CGTase的酶活力测定
        6.3.3 环糊精水解酶PpCD和CGTase协同酶解淀粉
        6.3.4 环糊精水解酶PpCD和CGTase改性不同精细结构淀粉样品的制备
        6.3.5 还原末端和葡萄糖的测定
        6.3.6 环糊精和麦芽低聚糖的组成分析
        6.3.7 改性淀粉分子结构的测定
        6.3.8 改性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6.3.9 酶解淀粉的回生性质测定
        6.3.10 改性淀粉的体外消化性测定
        6.3.11 改性淀粉的消化动力学测定
        6.3.12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过程中还原末端和葡萄糖的释放量分析
        6.4.2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体系的环糊精和麦芽低聚糖组成
        6.4.3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的分子量分布
        6.4.4 环糊精水解酶PpCD与CGTase协同作用淀粉机制
        6.4.5 双酶协同酶解淀粉的回生性质分析
        6.4.6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中麦芽低聚糖分析
        6.4.7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中环糊精分析
        6.4.8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中低聚糖转化率分析
        6.4.9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分子结构表征
        6.4.10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精细结构表征
        6.4.11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体外消化性分析
        6.4.12 不同精细结构改性淀粉体外消化动力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论文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薄层色谱扫描法在测定食品中(BaP)的应用(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季三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D]. 柳雨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市售火锅底料中苏丹红残留量评价及检测方法研究[D]. 苏非语. 西华大学, 2021
  • [3]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醉蟹产品中的应用[D]. 万玉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G-四联体/染料复合物的OTA荧光检测方法研究[D]. 卓思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博落回药材中生物碱的分离分析研究[D]. 王花.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6]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念的强力脑清素片质量标准研究[D]. 倪术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构建与偶氮色素检测应用[D]. 巫祎咏.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8]抗风湿保健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光谱和拉曼筛查方法研究[D]. 王成. 江南大学, 2021(01)
  • [9]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D]. 钟丽琪. 江南大学, 2021(01)
  • [10]环糊精水解酶的筛选、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 纪杭燕.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薄层色谱扫描在食品(BaP)测定中的应用(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