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

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

一、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论文文献综述)

范诗琪[1](2020)在《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重特大海难事故也时有发生,水上交通安全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80%海上交通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探究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和人为表现的内在机理,对提升航运业的安全性、减少海事事故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识别海事事故中的关键人为因素影响因子,构建风险场景,为船舶驾驶员的情绪和工作负荷相关因素分析提供实验场景参考;结合船舶驾驶模拟器,分别利用脑电(Electroencephalogy,EEG)、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对船舶驾驶员心理因素开展实验研究;运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建立了船舶驾驶员情绪和精神工作负荷量化方法;通过构建情绪和工作负荷的识别模型,定量分析情绪和工作负荷与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决策行为的关联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海事事故的人为因素识别模型。基于对海事事故报告的数据挖掘,开展了海事事故人为因素因子数据分析,使用树增强网络模型建立数据驱动的贝叶斯网络,研究风险因素对不同类型事故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及情景分析,阐述了多因素影响下的事故类型,为后续实验研究中风险场景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开展了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及其标定量化方法研究。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器开展实验,采集了船舶驾驶员的EEG数据、问卷数据和行为数据,研究了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及其标定量化方法。利用小波分析提取EEG数据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训练EEG数据并对情绪状态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实验量化船舶驾驶人员在远洋航行中的情绪状态,平均准确率为77.55%。3.开展了船舶驾驶员脑血流氧合变化及工作负荷研究。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器开展实验,采集了船舶驾驶员的f NIRS数据、问卷数据和行为数据,量化分析了不同任务难度下不同航海经验的船舶驾驶员的脑血流氧合变化以及其工作负荷。研究发现:经验丰富的船舶驾驶员在会遇场景中更早地做出避碰决策;船舶驾驶员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决策阶段氧合作用增加,而在了望末期氧合作用减少;了望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船舶驾驶员具有较高的氧合作用。通过量化分析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解释了其认知需求以及船员决策表现更好的原因。4.探究了船舶驾驶员的情绪和工作负荷与人因失误、行为表现的关联性。基于EEG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定量分析,发现消极情绪更容易导致人为失误;轻度消极情绪相比于极端消极情绪是产生人为失误的最频繁的情绪状态。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发现在决策阶段船舶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的总体密度系数下降,因此变得更高效;而且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强、大脑连接密度降低、聚类增强与船舶驾驶员更好的决策行为相关。本研究属于交通工程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范畴。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船舶驾驶员认知负荷的问题,可为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决策行为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为船员培训和船员表现量化提供评估依据与决策参考。

朱玉莲[2](2020)在《舰载机“魔毯”着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舰载机着舰过程中存在如下控制问题:低动压稳定飞行控制问题、甲板跟踪及舰尾流抑制问题、着舰阶段操纵耦合问题。为解决舰载机着舰阶段控制问题,参考美国“魔毯”控制系统并分析其关键技术机理,设计了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以及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的控制系统。首先对舰载机和着舰环境进行非线性建模,并对舰载机动态特性进行分析。针对着舰阶段设计了常规着舰控制系统,并引入舰尾流和甲板运动扰动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常规着舰控制系统抑制舰尾流和跟踪甲板运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引入“魔毯”着舰技术,并对“魔毯”的四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综合直接升力、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以及改进的平视显示器。其次,对“魔毯”的关键控制技术进行设计。为提高着舰控制器对气流扰动的抑制能力和轨迹跟踪能力,针对舰载机着舰阶段设计了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以及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的设计采用直接升力与轨迹角保持相结合,由直接升力操纵面直接控制轨迹角速率,该控制结构可以大幅提高轨迹响应带宽。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是在飞行轨迹速率控制的基础上,添加了轨迹增量控制,提高了飞行员的控制层级。分别对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和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控制模式较常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地舰尾流抑制能力和甲板跟踪能力,轨迹跟踪响应较快。最后针对控制器中经典PID存在快速性与超调性的冲突,采用自抗扰代替PID进行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以及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的设计。基于自抗扰的控制器可以很好地解决快速性与超调性的矛盾,且可以自动对干扰进行观测并加以补偿,有利于舰载机快速安全地着舰。

徐燕明[3](2020)在《好莱坞早期航拍研究(1912-1944)》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民用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航拍已被广泛运用于当下的影视作品拍摄之中,成为时下热门的影像拍摄手法。然而,早在二十世纪初,航拍就已进入了影像创作者的视野。在航拍成为影像爱好者均能尝试的创作手法的当下,回顾航拍诞生之初的发展历程尤为重要。技术发展是美国电影的一个坚实起点,好莱坞早期的航拍影像也同样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目前学界对包括好莱坞航拍在内的早期航拍研究并不充分,尚未形成系统的航拍知识体系。因此,本论文以好莱坞历史上具体的航拍影像为切入点,研究好莱坞早期的航拍,重点讨论固定翼飞机航拍时代,通过综述梳理,将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1912年至1944年,探讨早期航拍影像的生产及艺术表现问题。本论文结合好莱坞早期的技术环境与社会语境,综合前人的研究评述,进一步将研究时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好莱坞早期航拍的初始期(1912-1926)、好莱坞早期航拍的黄金时代(1927-1938)以及好莱坞早期航拍的停滞期(1939-1944),在此划分基础上进行研究。首先,围绕“前飞机时代”到固定翼飞机时代的航拍工具更迭问题,将“前飞机时代”航拍中的航拍器更迭归纳为从载人物体(热气球、氢气球)到无人飞行物体(风筝、信鸽、火箭),由于载人气球航拍危险指数较高,无人拍摄应运而生,但两者存在着相同的缺陷:可操控性低、拍摄过程较为被动,且无人拍摄使摄影师失去了航拍视野,因此固定翼飞机航拍的出现使航拍视野得以回归并赋予了摄影师操控权,推动了航拍静态摄影向动态影像的发展。其次,围绕早期航拍影像的生产问题,提出好莱坞早期航拍依靠着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受到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化生产、制片厂制度的影响,在具备了人员、设备与场地的要素以后,好莱坞航拍逐渐开始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然而,囿于时代语境、好莱坞影像的商品性质以及航拍工具和技术的制约,在四十年代其发展进入了迟缓阶段。再次,围绕早期航拍影像的艺术呈现问题,研究发现好莱坞航拍影像的生产是从刺激感开始的,后发展为震惊美学,当时的航拍也具有奇观效应。最后,在综合讨论早期航拍影像的基础上,本论文认为固定翼飞机航拍时代固然存在着在技术水平未达到一定程度时的缺憾,但当时的航拍方式具有极高的真实性,早期航拍影像呈现出极强的真实感。

张鸿麟[4](2019)在《基于MDP的通用航空机载防撞逻辑的设计》文中提出民航客机和运输机安装空中交通防撞系统(Traffic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TCAS)后,空中相撞事故显着减少,但是通用航空飞机并没有安装防撞系统。由于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技术在通航上的应用,以及我国低空空域的改革,需要开发适用于通用航空的防撞系统。当前的TCAS防撞逻辑定义了许多启发式规则和相互耦合的参数,如果要将其修改成适应通用航空性能的防撞逻辑,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修改。本文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设计适用于通航的防撞逻辑,该方法只需修改相遇模型和性能指标,因此可以适应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二维空间上通航逻辑单元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了应用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利用采样和插值方法将动态模型离散为离散转移模型,并使用动态规划求解得到逻辑表。然后对该逻辑表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安全曲线分析和性能评估。接下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主要研究了将防撞逻辑从二维空间扩展到三维空间上的方法。本文将三维空间上的相遇问题分解为了可控和不可控两个子问题,分别对应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推导了水平方向上的动态模型,使用动态规划求解不可控子问题并得到概率表。在相遇仿真中,将逻辑表和概率表结合起来,可以实时查询得到当前的最优动作。将动态规划法和简单点估计法,通过可视化期望时间、模拟相遇、安全曲线以及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白噪声相遇模型的鲁棒性。其次,由于监视系统的传感器噪声,所以状态不是完全可观的。使用QMDP近似方法,用卡尔曼滤波对垂直状态进行估计,扩维的无迹卡尔曼滤波进行水平方向上的估计。最后使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有无噪声的性能对比。最后,研究了多机相遇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可视化对比了有两架入侵机时的最接近命令仲裁策略、代价求和效用融合策略,以及保证代价的效用融合策略。对两种效用融合策略再通过模拟相遇和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对比。

程妮[5](2019)在《自动化相关的人为差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飞机驾驶舱中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减少了飞行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飞行效率,使飞行员的角色由手动控制逐渐转变为监督控制,对其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易产生新的人为差错,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为保障飞行安全,亟需对自动化环境下的飞行员差错开展进一步研究。参考信息处理模型和情境意识相关概念,构建了飞行员心理模型,详细描述了飞行员的认知过程;基于三元符号模型和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方法,建立了自动化环境下人机交互模型,研究了自动化环境下飞行员与飞机的交互过程。研究了近年来与自动化相关飞行事故,在此基础上基于SHEL模型辨识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影响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其进行筛选,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具体分析;采用专家判断法对影响因素打分,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其中飞行员丧失情境意识重要度最高;针对主要影响因素为飞行员、飞机运营方、飞机设计方提供建议。参考HFACS和基于信息加工路径的人为差错分类方法,基于建立的交互模型辨识了自动化环境下的人为差错,包括感知差错、理解差错、决策差错、期望差错、复合差错和执行差错;基于影响因素综合评分量化人为差错概率。从定义、分类、机理等方面分析了典型自动化相关复合人为差错——自动化惊奇,辨识了自动化惊奇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计算了自动化惊奇的发生概率。

王靖芳[6](2018)在《科技英语中动词与名词搭配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CVN飞机甲板和机房手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语篇作为一种传播科技信息的独特载体,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科技英语语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及文体特征等层面。动名搭配在英语语篇中种类多样,但是在科技英语语篇中具有独特性。本报告对《CVN飞机甲板和机房手册》这一典型科技语篇中动名搭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对该科技语篇中出现的动名搭配进行分析,其中90%以上的动名搭配都属于张军(2004)提出的三种搭配类型(V+N、V+D+N、V+(D+)+N)。基于此,笔者对三种动名搭配进行翻译后总结出每种类型对应的翻译策略(即:直译法、顺译法、省译法、词序调整法以及词义转换法),旨在为其他译者的科技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陆译[7](2017)在《致命误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2年9月25日,圣地亚哥上空两架飞机相撞,造成144人死亡,可这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空难竟是由一个字的误解引起的……1972年9月25日,圣地亚哥上空,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27飞机与一架塞斯纳小型飞机相撞。事故造成144人罹难,地面9人受伤,圣地亚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空难事故的现场。事故经过1972年9月25日清晨,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182号航班,搭载128名乘客,沿着加利福尼亚海岸往南飞

高金业[8](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认为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琳达·戴维斯,邹凤群[9](2015)在《方舟风暴》文中研究表明序"假如有人能控制天气,会怎么样?"远在千里之外的I国,阿亚图拉嘲讽地哼了一声。"你以为有了几十亿美元,就成了上帝?这是异端邪说。""不是异端邪说。是技术。我能让老天下雨。我也能令雨停I上。我可以控制风暴的力量,让它变得更强。我能引来洪水。我能让山体滑坡,让家园尽毁。我可以让风暴横扫美国最高档的住宅区。""你打算利用天气发动‘圣战’?""我们要帮助他对付那些背弃他的人。他们肯定

马小骏[10](2014)在《面向客户服务的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系统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制和发展大型客机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客户服务已成为民机产业中相比产品本身更高层次的竞争手段,主制造商的客户服务能力与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其产品取得市场成功和商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我国大型民用客机研制为背景,以服务于大型客机客户服务工程为目的,重点研究大型飞机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体系构架、实现方案以及相关关键技术,为构建适用于我国大型客机的健康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基于健康管理的业务需求分析,遵循APHM系统设计约束、可靠性/安全性/开放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基于C-Care客户服务模式和特点,提出了适用与我国大型客机健康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实现方案,完成了APHM总体设计、地面系统、机载系统、空地数据传输机制、APHM与其他客户服务运营支持系统的接口关系等五个方面的总体方案设计;然后给出了系统架构以及实现方案,从飞机级、系统级以及部件级三个层次,分析了APHM地面系统对飞机状态信息的需求及监测参数的确定方法,基于地空数据链的特点研究了状态监测数据信息的传输策略。针对航线维修的业务需求,分析了基于手册的故障诊断、以及基于案例推理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其在航线排故中的应用,基于系统的深层次知识,研究了基于系统原理的故障诊断方法,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服务于航线维修的的多策略融合的综合故障诊断体系。研究了面向维修计划需求的寿命预测方法,基于性能可靠性理论,引入LS-SVM方法到可靠性分布模型中,获得性能可靠性寿命,解决了大型客机中部分高可靠性子系统极少失效甚至零失效情况下得寿命预测问题;同时针对只有少量故障数据的情况,充分利用LS-SVM方法在小样本预测方面的良好推广性能,将其引入威布尔寿命分布参数预测模型中,得到平均寿命;对于既有监测信息又有少量故障数据的情况,考虑将上述两个模型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寿命的组合预测结果;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为大型客机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针对我们自主研制的客机,缺乏相应的健康管理系统,本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型客机的健康管理系统,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展开研究,并在厦门航空公司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了系统架构的功能应用性初步验证,确认了大型客机健康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先进性。本文的研究以服务于大型客机客户服务工程为目的,重点针对大型飞机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体系构架、实现方案以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构建适用于我国大型客机的健康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论文提纲范文)

(1)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事事故人为因素
        1.2.2 海事人为因素与脑功能成像技术
        1.2.3 船舶驾驶员心理状态研究
        1.2.4 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研究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与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海上交通事故的人为因素识别研究
    2.1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识别
        2.1.1 风险影响因素数据获取
        2.1.2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识别
    2.2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关联模型
        2.2.1 风险影响因素节点
        2.2.2 TAN模型结构学习
        2.2.3 敏感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2.3 基于海事事故人为因素TAN模型的事故分析
        2.3.1 互信息分析
        2.3.2 敏感性分析
        2.3.3 模型验证
        2.3.4 场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EEG的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
    3.1 船舶驾驶模拟与脑电采集
        3.1.1 船舶驾驶模拟器
        3.1.2 脑电采集设备
    3.2 实验场景设计
        3.2.1 实验场景库
        3.2.2 实验场景事件
    3.3 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方法
        3.3.1 船舶驾驶员情绪研究
        3.3.2 实验人员选取与招募
        3.3.3 实验激励选择
        3.3.4 实验方案与流程
    3.4 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实验
        3.4.1 脑电数据采集
        3.4.2 问卷数据采集
        3.4.3 场景事件、人为失误数据采集
    3.5 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数据定量分析
        3.5.1 EEG数据特征提取
        3.5.2 情绪采集数据定量分析
    3.6 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识别
        3.6.1 基于EEG数据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
        3.6.2 基于问卷数据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 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采集与定量分析
    4.1 船舶驾驶模拟与近红外光谱采集实验设备
        4.1.1 船舶驾驶模拟器
        4.1.2 近红外光谱采集设备
        4.1.3 实验场景设定
    4.2 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采集实验
        4.2.1 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
        4.2.2 实验人员选取与招募
        4.2.3 实验方案与流程
        4.2.4 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数据采集
        4.2.5 问卷数据与人为表现数据采集
    4.3 基于问卷数据的人为表现分析
        4.3.1 NASA-TLX问卷方差分析
        4.3.2 人为表现分析
    4.4 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
        4.4.1 fNIRS数据预处理
        4.4.2 基于相关信号改善(Correlation Based Signal Improvement, CBSI)算法的数据处理
        4.4.3 fNIRS与大脑活动区域的关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与行为表现关联性研究
    5.1 海上交通事故调查与行为表现
    5.2 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人因失误关联性
        5.2.1 船舶驾驶员问卷分析
        5.2.2 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事件的实时关联
        5.2.3 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人因失误的关联
    5.3 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与行为表现关联性
        5.3.1 远洋船舶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性与工作负荷的关系
        5.3.2 基于图论的功能连接性分析
        5.3.3 脑功能连接性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A

(2)舰载机“魔毯”着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舰载机着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魔毯”着舰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舰载机着舰过程建模与常规控制系统设计
    2.1 舰载机着舰过程建模及分析
        2.1.1 舰载机动力学与运动学建模
        2.1.2 舰载机特性分析
        2.1.3 着舰环境建模及仿真分析
    2.2 舰载机常规着舰控制系统设计
        2.2.1 纵向控制器设计
        2.2.2 侧向控制器设计
    2.3 常规着舰控制仿真
    2.4 小结
第三章 “魔毯”着舰关键技术分析
    3.1 着舰控制问题
        3.1.1 低动压稳定飞行控制问题
        3.1.2 甲板跟踪及舰尾流抑制问题
        3.1.3 操纵耦合问题
    3.2 “魔毯”关键技术分析
        3.2.1 综合直接升力控制
        3.2.2 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
        3.2.3 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
        3.2.4 改进的平视显示器
    3.3 小结
第四章 “魔毯”着舰关键控制技术设计
    4.1 直接升力控制技术
        4.1.1 直接升力原理
        4.1.2 直接升力性能分析
        4.1.3 直接升力控制律设计
    4.2 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设计
        4.2.1 控制方案设计
        4.2.2 控制律设计
    4.3 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设计
        4.3.1 控制方案设计
        4.3.2 控制律设计
    4.4 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自抗扰的“魔毯”着舰控制技术设计
    5.1 自抗扰控制的原理
        5.1.1 自抗扰控制方法简介
        5.1.2 跟踪微分器
        5.1.3 扩张状态观测器
        5.1.4 状态误差反馈
    5.2 基于自抗扰的飞行轨迹速率控制模式设计
        5.2.1 迎角回路控制
        5.2.2 速度回路控制
        5.2.3 轨迹角速率回路控制
        5.2.4 高度回路控制
    5.3 基于自抗扰的飞行轨迹增量控制模式设计
    5.4 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好莱坞早期航拍研究(1912-194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第二章 工具更迭与早期航拍尝试:从“前飞机时代”到固定翼飞机航拍(1912 以前)
    2.1 载人气球:上帝视角的获得
    2.2 风筝、信鸽与火箭:无人拍摄的可能
    2.3 固定翼飞机:视野的回归与操控权的掌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震惊美学与航拍影像奇观的生产:好莱坞早期航拍的初始期(1912-1926)
    3.1“震惊”:好莱坞航拍影像生产的开端
        3.1.1 从航拍的刺激感开始
        3.1.2 焦点:早期喜剧中的航拍奇观
        3.1.3 特技飞行:飞行员的空中表演
    3.2 飞行员:好莱坞早期航拍的主力
        3.2.1 战后飞行员:进军好莱坞
        3.2.2“超级明星”:早期飞行员与空中摄影师、演员的角色转换
    3.3 洛杉矶机场:好莱坞航拍的起飞点
        3.3.1 规模化:从名人机场到大型机场
        3.3.2 专业化:依托机场的航拍学校和航拍公司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型片与航拍影像的工业化进程:好莱坞早期航拍的黄金时代(1927-1938)
    4.1 类型化:黄金时代的航拍影像呈现
        4.1.1 航拍与西部片:西部英雄的动作传奇
        4.1.2 航拍与战争片:再现空中战役
    4.2 组织化:飞行员联盟的出现
        4.2.1 意外与死亡:早期的飞行命运
        4.2.2 规制与管控:十三只黑猫、九九联盟与AMPP
    4.3 限制与探索:早期航拍器材下的影像拍摄
        4.3.1 成本控制:同一航拍序列的重复使用
        4.3.2 信号传递:空中联络与飞机调度
        4.3.3 机位设置:宏观场面与微观细节的兼顾
        4.3.4 真实呈现:声音与早期特效手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与商业媾和下的航拍影像发展:好莱坞早期航拍的停滞期(1939-1944)
    5.1 政治宣传:二战背景下的航拍影像生产
        5.1.1“强烈时刻”:战时航拍影像的政治导向
        5.1.2 征兵影片:航拍影像与空军招募
    5.2 商业驱动:制片厂体系下航拍影像的表达
        5.2.1 作为商品的航拍影像
        5.2.2 航拍影像的标准化制作
    5.3 工具与技术:早期航拍的发展瓶颈
        5.3.1 固定翼飞机航拍的固有制约
        5.3.2 早期航拍特效的迟缓发展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912-1944 年间好莱坞主要航拍影像影片清单

(4)基于MDP的通用航空机载防撞逻辑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文章的结构
第二章 防撞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TCAS系统组成
    2.2 防撞逻辑
        2.2.1 TCAS防撞逻辑
        2.2.2 RA的选择
        2.2.3 ACAS X防撞逻辑
        2.2.3.1 状态估计模块
        2.2.3.2 代价估计模块
        2.2.3.3 动作选择
        2.2.3.4 协调选择
        2.2.3.5 跟踪威胁评估
        2.2.3.6 显示
        2.2.3.7 产生TRM输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航防撞逻辑的设计
    3.1 MDP和 POMDP
        3.1.1 MDP
        3.1.2 POMDP
    3.2 动态规划算法
    3.3 动作空间和状态空间
        3.3.1 建议集
        3.3.2 状态空间离散化
    3.4 插值方法
        3.4.1 最近邻插值
        3.4.2 多线性插值
        3.4.3 局部拉格朗日插值
        3.4.4 比较三种插值方法
    3.5 动态模型
    3.6 采样方法
    3.7 逻辑表
        3.7.1 事件代价
        3.7.2 建立逻辑表
    3.8 逻辑表的分析
        3.8.1 可视化
        3.8.2 安全曲线
        3.8.3 告警性能指标评估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防撞
    4.1 部分可控的假设
    4.2 可控子问题
    4.3 不可控子问题
        4.3.1 动态模型
        4.3.2 用DP生成概率表
        4.3.3 简单点估计
        4.3.4 可视化
    4.4 在线计算
    4.5 白噪声相遇模型
    4.6 模型鲁棒性分析
    4.7 相遇仿真
    4.8 性能评估
    4.9 安全曲线
    4.10 终端循环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状态估计
    5.1 状态估计过程
    5.2 卡尔曼滤波
    5.3 无迹卡尔曼滤波
        5.3.1 无迹变换
        5.3.2 扩维的UKF
    5.4 垂直跟踪
    5.5 坐标变换
    5.6 水平跟踪
        5.6.1 跟踪模型
        5.6.2 使用扩维UKF的步骤
    5.7 仿真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机相遇
    6.1 命令仲裁
    6.2 效用融合
    6.3 相遇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自动化相关的人为差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舱人为差错
        1.2.2 自动化相关人为因素
        1.2.3 自动化惊奇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自动化环境下人机交互过程研究
    2.1 飞机自动化系统研究
    2.2 飞行员认知过程描述
        2.2.1 常用模型研究
        2.2.2 飞行员心理模型构建
    2.3 自动化环境下人机交互建模
        2.3.1 建模基础
        2.3.2 自动化环境下人机交互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影响因素研究
    3.1 影响因素辨识与筛选
        3.1.1 初始影响因素
        3.1.2 影响因素调查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1 飞行员自身
        3.2.2 飞行员与其他人员
        3.2.3 飞行员与硬件
        3.2.4 飞行员与软件
        3.2.5 飞行员与环境
    3.3 影响因素量化
        3.3.1 影响因素评分
        3.3.2 影响因素权重
    3.4 影响因素风险对策
        3.4.1 飞行员
        3.4.2 飞机运营方
        3.4.3 飞机设计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辨识与概率量化
    4.1 人为差错辨识流程
    4.2 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分类
        4.2.1 常用人为差错分类方法研究
        4.2.2 基于交互模型的人为差错分类
    4.3 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概率量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案例分析
    5.1 自动化惊奇分类
    5.2 自动化惊奇机理分析
        5.2.1 飞行员有输入时
        5.2.2 飞行员无输入时
        5.2.3 实例分析
    5.3 自动化惊奇定量分析
        5.3.1 影响因素辨识
        5.3.2 影响因素评分
        5.3.3 影响因素权重
        5.3.4 概率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1 近50年来典型自动化相关飞行事故/事故征候
    附录2 自动化相关人为差错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6)科技英语中动词与名词搭配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CVN飞机甲板和机房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2.3 翻译材料选择标准
    2.4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准备
        2.4.1 使用的翻译工具
        2.4.2 阅读的参考文献
    2.5 翻译计划
3.科技英语中动词与名词的搭配
    3.1 科技英语中的动名搭配分析
    3.2 科技英语中的动名搭配类型
        3.2.1 V+N结构
        3.2.2 V+D+N结构
        3.2.3 V+(D+)+N结构
4.科技英语中动词与名词搭配的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4.1 V+N的翻译策略
        4.1.1 直译法
        4.1.2 省译法
    4.2 V+D+N的翻译策略
        4.2.1 词义转化法
        4.2.2 顺译法
    4.3 V+(D+)+N的翻译策略
        4.3.1 词序调整法
        4.3.2 省略法
        4.3.3 词义转化法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7)致命误解(论文提纲范文)

事故经过
事故调查
事故后改进

(10)面向客户服务的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系统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术语和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2 健康管理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管理的内涵及起源
        1.2.2 国外民机健康管理系统开发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国外民机健康管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1.2.4 国内民机PHM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面向客户服务的大型客机健康管理系统方案研究
    2.1 大型民用客机主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模式分析
        2.1.1 民用飞机的客户服务模式
        2.1.2 C-Care客户服务模式分析
        2.1.3 C-Care客户服务模式中的信息与数据流
    2.2 面向客户服务的APHM的功能与使用需求
        2.2.1 基于C-Care服务模式的APHM系统需求
        2.2.2 航空公司对APHM的使用需求
        2.2.3 主制造商对APHM的功能需求
    2.3 APHM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2.3.1 基本技术要求
        2.3.2 系统可靠性要求
        2.3.3 系统可用性要求
        2.3.4 安全性要求
        2.3.5 开放性要求
        2.3.6 扩展性需求
    2.4 APHM系统总体的方案
        2.4.1 系统总体架构
        2.4.2 地面系统总体方案
        2.4.3 机载系统总体方案
        2.4.4 空地数据传输机制总体方案
    2.5 系统接口关系
        2.5.1 与地面系统接口
        2.5.2 数据链路的接口
        2.5.3 与航空公司的接口
        2.5.4 与供应商的接口
    2.6 小结
第三章 APHM系统状态监测信息及数据传输策略研究
    3.1 飞机级状态监测需求分析
        3.1.1 运行基本信息
        3.1.2 航行动态实时监测信息
        3.1.3 勤务信息
        3.1.4 异常事件监测信息
    3.2 系统级状态监测需求
        3.2.1 基于类比分析确定重点监测的机载系统
        3.2.2 延误取消率统计
        3.2.3 机组报告率统计
        3.2.4 使用困难报告率
        3.2.5 需重点关注的系统及其状态监测信息需求
    3.3 部件级状态监测需求
        3.3.1 部件级状态监测需求确定方法
        3.3.2 空调系统部附件监测信息需求
    3.4 我国某型民机状态监测数据需求
    3.5 状态监测信息传输策略研究
        3.5.1 基于ACARS的空地数据传输
        3.5.1.1 ACARS地空数据链系统组成
        3.5.1.2 ACARS数据的传输策略分析
        3.5.1.3 ACARS数据传输策略
        3.5.2 航后无线数据链
        3.5.2.1 航后无线数据链的组成
        3.5.2.2 航后无线数据链的传输策略分析
        3.5.2.3 航后无线数据的传输策略
        3.5.3 空地宽带数据链
        3.5.3.1 卫星宽带数据链组成
        3.5.3.2 ATG数据链的组成
        3.5.3.3 数据链的传输策略分析
        3.5.3.4 某机型数据链传输策略
    3.6 小结
第四章 面向航线维修的多策略融合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基于故障隔离手册的故障诊断
        4.1.1 基于FIM的故障诊断流程与方法
        4.1.2 多故障原因综合分析方法
    4.2 基于案例推理的民机故障诊断技术
        4.2.1 基于案例推理的进行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
        4.2.2 基于案例推理的民机故障诊断技术
        4.2.2.1 基于框架表示的民机故障案例库设计方法
        4.2.2.2 基于征兆相似度的案例检索策略
        4.2.3 相似故障原因分析案例
        4.2.3.1 A320 系列飞机后货舱门故障
        4.2.3.2 B737NG系列飞机后货舱门故障
        4.2.3.3 故障对比分析
    4.3 基于系统原理故障诊断的方法研究
        4.3.1 基于系统原理的故障诊断方法
        4.3.2 系统原理模型库构建
        4.3.3 故障传播路径获取
    4.4 基于多策略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4.4.2 融合故障诊断方法
        4.4.3 基于融合分析的排故功能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面向维修计划的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5.1 基于LS-SVM时间序列预测的飞机性能可靠性寿命预测方法
        5.1.1 支持向量机SVM
        5.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5.1.3 基于LS-SVM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性能退化预测模型
    5.2 基于改进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寿命预测模型
        5.2.1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5.2.2 寿命分布模型的检验
        5.2.3 基于改进的威布尔分布的寿命分布模型的实现
    5.3 民用飞机整机的寿命控制
    5.4 案例研究
        5.4.1 改进威布尔分布的寿命分布模型案例验证
        5.4.2 基于LS-SVM时间序列预测的性能可靠度评估及寿命预测案例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APHM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6.1 针对某型民机的健康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6.1.1 数据收发与处理子系统
        6.1.2 实时监控子系统
        6.1.3 故障诊断子系统
        6.1.4 航后数据监控应用子系统
        6.1.5 运行平台子系统
        6.1.6 扩展功能子系统
        6.1.7 数据及知识管理子系统
    6.2 APHM系统验证方案与验证内容
        6.2.1 系统功能验证方案
        6.2.2 系统性能验证方案
        6.2.3 系统验证内容
        6.2.3.1 系统功能验证内容
        6.2.3.2 系统性能验证内容
    6.3 验证实施与结果分析
        6.3.1 验证实施
        6.3.2 验证问题统计
        6.3.3 测试验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7.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的创新性工作与成果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ATA100 章节与飞机系统对应关系表
附录2 某航空公司B737 MEL
附录3 B737 空调系统(ATA21)部附件的重要度分析
附录4 B737NG空调系统(ATA21)中故障率较高的部附件列表

四、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论文参考文献)

  • [1]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D]. 范诗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2]舰载机“魔毯”着舰技术研究[D]. 朱玉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好莱坞早期航拍研究(1912-1944)[D]. 徐燕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基于MDP的通用航空机载防撞逻辑的设计[D]. 张鸿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自动化相关的人为差错分析[D]. 程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科技英语中动词与名词搭配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CVN飞机甲板和机房手册》为例[D]. 王靖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7]致命误解[J]. 陆译. 劳动保护, 2017(08)
  • [8]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9]方舟风暴[J]. 琳达·戴维斯,邹凤群. 译林, 2015(03)
  • [10]面向客户服务的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系统的若干问题研究[D]. 马小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标签:;  ;  

飞行员的圣地——驾驶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