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证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一、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正名(论文文献综述)

刘湘顺[1](2010)在《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实质,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为此意。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及其利益矛盾,事关改革开放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理论界围绕利益和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少新的成果,但是尚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的系统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以下方面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概述了马克思利益理论发展的历史,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说明了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主要特点,阐明其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马克思利益观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利益范畴的出发点,利益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而利益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原动力,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利益是阶级斗争的物质根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利益共同体是马克思利益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利益分析方法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利益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调整与完善我国目前利益关系格局具有借鉴意义。其次,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探讨了建国以来马克思利益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归纳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进而提炼出规律性认识。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勾勒出新中国60年来中国利益分配制度和利益分配政策变迁的轮廓和轨迹。从实证角度对这种制度安排下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作出具体详实的分析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利益观,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毛泽东的“三兼顾”原则、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论、江泽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论、胡锦涛以人为本论等系列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利益关系格局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利益均等化、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到改革开放以后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的转变。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以我国新时期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为背景,对我国当前的利益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实现利益和谐总体原则、具体路径和工作机制作了探讨。本文提出,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整合利益关系必须从经济、制度、社会、党建、观念五方面综合考量,尤其是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机制。希望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王志岚[2](2009)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银川经济跨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间断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一贯理论品格。理论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使我党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瞩目成绩。"两个最适宜"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是理论创新成果与银川市具体实践的结合。

张建祥[3](2007)在《高校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立各种合法非劳动收入的地位,缩小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此制度改革,须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建立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主导的多元化收益分配的模式,优化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赵丽芳[4](2006)在《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要让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受到保护,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从法律上界定收入的合法与非法;二是明确非劳动收入合法有效的途径;三是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杜胜利[5](2006)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劳动收入》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非劳动收入的多样化、复杂化,在非劳动收入方面也表现出对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保护力度不够、非法的非劳动收入普遍存在和灰色的非劳动收入大量涌现等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制度不完善,即在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打击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和抑制灰色的非劳动收入方面,存在着分配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缺陷。所以,加快非劳动收入的制度创新,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杨建平[6](2005)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可以入党,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等,理论上的发展创新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杨仕斗[7](2005)在《“非劳动收入”应该得到保护》文中提出十六大报告关于“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都应该得到保护”的论断 ,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 ,与时俱进地作出的一项英明决策。从理论上重新认识“非劳动收入”的合理内涵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淑梅[8](200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创新》文中研究说明

冷霜[9](2004)在《解读十六大报告中的两个观念更新》文中指出 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在十六大报告中,有两个尤为引入注目的观念上的更新,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是对人们劳动观念、分配观念和财产观念的更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

周艳[10](2004)在《浅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二个新观点》文中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根源于生产力的突破。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大发展的机遇,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文章认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及民营企业能与国有企业具有同等地位,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和‘主导’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而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创造性的新发展。

二、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正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正名(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利益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创立及其评价
    第一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萌芽时期
        二、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时期
        三、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时期
    第二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蕴
        一、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时代意蕴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理论的认识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利益矛盾和本质问题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
        三、对毛泽东利益思想的评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49—1952年)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53—1957年)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利益关系格局(1958—1978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益关系发展实践述评
        一、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发展实践的积极效应
        二、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发展实践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三、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利益政策的演变轨迹
        一、体制转型初期党对利益政策调整(1978.1992)
        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党对利益政策调整(1992-2002)
        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党对利益政策调整(2003-今)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发展的实证考察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关系发展的效绩评析
第四章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一、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化
        三、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化
        四、利益冲突群体化
        五、利益心理失衡化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分析
        一、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的突出表现
        二、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问题的实质
        三、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原因
        一、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经济原因
        二、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体制原因
        三、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社会原因
        四、当前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的文化原因
第五章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以马克思和谐利益思想为指导与借鉴西方和谐利益思想
        一、科学界定利益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以马克思和谐利益思想为指导实现利益关系和谐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中的和谐利益思想及其借鉴
    第二节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实现利益和谐的指导思想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促进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经济途径
        二、实现利益和谐的关键:制度途径
        三、实现利益和谐的阶层结构:社会途径
        四、实现利益和谐的保证:党建途径
        五、实现利益和谐的必要条件:观念途径
    第四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的工作机制
        一、构建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二、畅通利益表达机制
        三、强化利益约束机制
        四、建立利益矛盾预警机制
        五、完善利益冲突调解机制
结束语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2)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银川经济跨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间断的进行理论创新, 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品格
二、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经济改革实践,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 为银川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3)高校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形式
    1.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知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3.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资本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5.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6.信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高校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2.有利于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确立高校各种合法非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地位
    4.有利于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收入分配差距
三、高校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对策
    1.提高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思想认识
    2.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3.建立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为主导的多元化收入分配模式
    4.优化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环境

(7)“非劳动收入”应该得到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
二、劳动价值论并不证明非劳动收入的不合理性
    第一、劳动价值论不能论证按劳分配的合理性。
    第二、分配方式和价值决定没有直接联系。
    第三、按劳分配不能证明非劳动收入的不合理性。
三、非劳动收入并不等于剥削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护合法非劳动收入与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
二、保护合法非劳动收入与劳动价值论不是悖论
    1. 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是多种生产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2. 保护合法非劳动收入与劳动价值论回答的不是一个问题
三、保护合法非劳动收入符合“三个有利于”

(10)浅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二个新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造性的继承和新发展
二、“民营企业能与国有企业具有同等地位,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和‘主导’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正名(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刘湘顺. 武汉大学, 2010(05)
  • [2]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银川经济跨越发展[J]. 王志岚.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09(03)
  • [3]高校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探索[J]. 张建祥. 教育研究, 2007(12)
  • [4]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 赵丽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6)
  •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劳动收入[J]. 杜胜利. 改革与战略, 2006(05)
  • [6]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J]. 杨建平.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2)
  • [7]“非劳动收入”应该得到保护[J]. 杨仕斗.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创新[J]. 刘淑梅.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09)
  • [9]解读十六大报告中的两个观念更新[A]. 冷霜. 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 2004
  • [10]浅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二个新观点[J]. 周艳.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标签:;  ;  ;  ;  ;  

证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