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枣新品种选育要达到六项指标

鲜枣新品种选育要达到六项指标

一、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应达六项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梁通[1](2021)在《泗水县甘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王姣莹[2](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董佳苹[3](2015)在《阜平县大枣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贫困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其根本原因是贫困者缺乏维持生存的能力。为给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我国扶贫工作已将产业扶贫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阜平位于典型贫困带“燕山—太行山”片区西部,因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多年来一直备受贫困之苦,2011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900多元,非常具有代表性。阜平大枣资源优势突出,具有发展产业扶贫的资源禀赋。阜平发展大枣产业进行扶贫,利于其自身脱贫致富,也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扶贫树立典范,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全民小康目标的实现。本文以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为指导,以阜平调研数据和查阅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相关统计年鉴所获数据为依据,运用熵权法、道斯矩阵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第一,对阜平内部核桃、大枣、养羊、养鸡和甲鱼养殖五大特色扶贫产业的益贫减贫效益进行了评价,并综合分析了各扶贫产业的发展条件;第二,从外部威胁和机会、内部劣势与优势角度研究分析了阜平县发展大枣产业进行扶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第三,在分析阜平县大枣产业扶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枣产业在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成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第一,阜平发展大枣产业进行扶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大枣产业是其首选的扶贫产业,更适宜推广以实现扶贫效益扩大化。第二,阜平发展大枣产业进行扶贫的有利条件包括国际市场前景广阔;政府重视,带来扶贫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量和投入渠道明显增多;加之其环京津的有利区位和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都利于其扶贫。不利条件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抬高了阜平大枣进入市场的门槛;与其他地区大枣产业相比,阜平大枣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其自身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加工转化率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均制约着其产业扶贫步伐的前进等。第三,阜平大枣产业在扶贫中存在创意增收能力弱、产业发展与扶贫对接脱节、扶贫资金施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促进阜平大枣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合作组织,拓展营销网络和开拓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大枣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提高资金施用效率等。创新点:研究视角方面,首次将河北省阜平县与大枣特色产业和扶贫三者相结合,从特定的县域角度入手分析具体的特色产业扶贫问题;研究方法方面,率先将熵权法这一客观赋权的方法运用到产业扶贫效益评价中,论证阜平发展大枣产业进行扶贫的优势。

陈大雷[4](2014)在《沿海经济林发展问题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文中提出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区经济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林区人民走向致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潍坊市沿海地区自然概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交通运输概况和沿海经济林建设的现状,揭示了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目前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产生的效益,同时借鉴国内外沿海经济林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成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分析了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现状,其沿海滩涂地区分布最多的是落叶、阔叶林,这些树种具有很好的耐盐、耐碱性,集中分布在寿光、寒亭、昌邑3市(区)北部,其中寿光以小枣、苹果、李子等为主;昌邑主要的用材林包括泡桐、刺槐、槐树、柳等。主要经济林包括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观赏树包括侧柏、雪松、吹柳、冬青、悬铃木等。(2)研究提出了潍坊市在建设特色经济林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树种种类以及结构方面的问题(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等);技术方面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商品加工流通环节方面的问题(产品产量不高、质量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的优势并不显着等);政策资金方面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等)。(3)针对潍坊市沿海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研究提出了潍坊市沿海经济林体系建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首先,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根据寿光、昌邑、寒亭的林农模式、林游模式的经验总结而来;其次是发展建议。第一,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第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经济林发展。第三,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优势资源的培训与利用。第四,注重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等流通环节。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第六,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协调工作机制。第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第八,强化管护措施,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翟真杰[5](2013)在《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以河南新郑市红枣产业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目前我国品牌农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无法适应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因此,农产品品牌建设成了我国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出发,以河南新郑红枣产业为例,分析了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法国香槟和马家沟芹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然后,提出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对区域优势、品牌、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概念的界定和分析,以及对价值链理论、品牌创建理论、区位优势理论、消费者信息加工理论、整体产品概念的阐述;第三章是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现状与问题;第四章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分析;第五章是推进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它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本文以新郑市红枣产业为例,对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新郑市红枣品牌的发展和维护,还对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推进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方面,本文从提高农产品品牌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农产品品牌宣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农产品管理机构、实施农产品品牌认证以及发挥区域传统文化优势等八个方面做出了分析。

谢芳[6](2011)在《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国家级重要文件的形式明确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然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特征、气候资源有所不同,各地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干旱区绿洲之上的,它的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必须适合兵团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提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一论文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对现代化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并简要说明现代化理论新的发展趋势——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指引方向。对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而为清晰的阐述论文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特征的分析,研究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模式变迁。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结构层次和绿洲特殊的光热资源决定了兵团适宜发展大田作物生产、特色林果生产和设施农业生产,而在兵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时期所采用技术的不同,兵团绿洲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的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模式选择。新时期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面临来自水资源短缺、市场经济发展、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挑战,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成为重要内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一种模式的选择已经不能满足团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当前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状的研究,找出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发现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主要发展方向。利用能值理论,把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进行综合分析,对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指标进行比较,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评价。对兵团典型调研地区农业模式的调研数据进行能值评估,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和常规灌溉条件下同一生产方式的指标的比较,从而论证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核心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并且做到了与本国国情、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效结合。而国内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模式。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模式发展经验的借鉴,有助于指导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通过这些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借鉴,本研究提出了以天业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大田农业生产模式、林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和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建设目标、主要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益进行了阐述。然后依据党中央对新时期兵团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兵团特殊体质的需要,对兵团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提升兵团农业发展的“软环境”兵团绿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兵团屯垦戍边特殊体质与新时期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实现兵团绿洲现代农业与干旱区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必将致力于建立在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之上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该研究的进行将为兵团绿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转型提供借鉴,为兵团绿洲未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指引方向,也会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做出有效参考。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以往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下的模式的选择研究。虽然部分现代化评价指标也能表示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指标处理过程中仍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可以基本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客观评价。

耿继东[7](2011)在《陕西省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虽然较快,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和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增收的途径。研究和探索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具有生产多种果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品种资源。近年来,以苹果为主的陕西果业迅速崛起,成为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陕西省被国家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果业的发展对促进陕西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陕西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生鲜果比例大、深加工比例小、加工质量不高、优质原料不足、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导致陕西果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出口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陕西果业加工的健康发展。果品的加工是推进陕西苹果再发展的突破口,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认真组织加工果业基地建设,为陕西果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市场经验证明,仅有果农的赢利是不够的,包括下游的贮藏、运输、终端销售等的发展也将影响整体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陕西省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果业国际竞争力,本文在对陕西省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陕西省果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提出促进陕西果业的全面发展,应该做到:一是遵循“适地适栽”原则加速果品结构调整,通过重点突破,推动果业全面发展。二是提升陕西水果产业竞争力。要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果业生产,促进果品企业提高竞争力。三是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四是与国际市场接轨,打响果业知名品牌,促进果品生产应向外向型发展等。这些建议和措施为保证陕西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陈亮[8](2008)在《菌根酸枣耐盐性分子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酸枣(Zizyphus spinosus Hu)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植物,为枣的原生种,起源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植物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一起共同进化的结果,是一种有益共生体,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植物生长。本试验以酸枣实生苗为试材,接种AMF,在NaCl胁迫条件下,对其植株总RNA进行了提取和纯度鉴定,并将RNA反转录为cDNA,借助cDNA-AFLP技术对耐盐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进一步进行枣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筛选克隆菌根酸枣耐盐基因,揭示菌根酸枣耐盐性分子机理奠定基础。通过cDNA-AFLP分析,主要研究了酸枣在被菌根真菌侵染后和盐胁迫下的差异表达。获得如下结果:1.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酸枣幼苗总RNA,用DNaseⅠ去除RNA中的DNA后,选用M-MLV反转录酶合成了cDNA第一链,片段大小在100~1500bp之间,可以满足下一步cDNA分析试验的要求。2.对9个MseⅠ和12个EcoRⅠ引物组合的共计96对AFLP引物进行了筛选,共得到23对扩增效果较好的AFLP引物,扩增出6种cDNA-AFLP显示类型。3.对第1种差异显示类型的1号(E41/LM1)差异带进行了回收与二次扩增,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最终得到一条长度为437bp的表达序列,在NCBI站上经BALASTN比对分析,与其它植物的耐盐基因或已知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仅检测出一个同源性较高的藻类的一个表达序列(CX943087.1),同源性为96%。此序列可能来源于一个与菌根酸枣耐盐性相关的特有新基因。

周广文[9](2006)在《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分析的方法,充分考虑果树栽培区的生产实践并结合果树生态适应性,对果树生产区的气候背景、地质土壤背景和优质果品产业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了该地区果树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区划和调整与优化原则以及依据,确定区域目标并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划分,提出了各区域内的发展方向,为西北地区优质果品生产和果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有以下结论:1、首次对西北地区优质果树种植按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进行划分。并划分成4带15分区。4带是指: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高寒落叶果树带;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15分区指:(1)宁夏平原果树栽培分区(2)河西走廊果树栽培分区;(3)吐鲁番哈密优质葡萄分区;(4)伊梨河谷果树栽培分区(5)库尔勒优质香梨分区;(6)喀什三角洲果树栽培分区;(7)昆仑山北坡果树栽培分区;(8)陕北丘陵优质红枣分区;(9)渭北高原优质苹果、梨分区;(10)陇东高原果树栽培分区;(11)陇中丘陵果树栽培分区;(12)固原山地果树栽培分区;(13)关中平原特色果树分区;(14)陕南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分区;(15)青海高寒果树栽培分区。2、通过研究,优质果树分区的基本气候条件有六项,分别为:(1)0-7.2℃的温度时数;(2)年平均气温;(3)1月份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5)年均日照时数;(6)绝对最低气温;3、通过对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优质果品和地质背景的宏观关联性,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综合分析,指出了优质果品适宜的土壤条件,并结合对各优质果树区的分区描述,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4、通过布局与优化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无公害果树发展思路;西北地区观光果园的发展展望;西北地区保护地果树发展方向;西北地区果树产业化发展趋势。5、通过对15个优质果树分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方向。

姜闯[10](2005)在《选育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要注意应达的几项指标》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泗洪县五里江农场华夏星火果树良种场鲜食大枣育种中心,经数十年潜心研究鲜食大枣品种的诸方面性状存在的优缺点,终于初有成效,制定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选育应达的七项性状指标,现归纳如下:

二、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应达六项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应达六项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2)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机遇
        1.1.2 客观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2.1 王村镇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自然资源
        2.1.5 文化资源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T)
        5.1.4 挑战(O)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5.2.1 农业用地资源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6.1 规划总纲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6.1.2 规划依据
        6.1.3 规划原则
        6.1.4 发展目标定位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6.2.1 基本格局
        6.2.2 规划内容简介
        6.2.3 重点项目介绍
    6.3 乡村旅游规划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6.4 生态景观规划
        6.4.1 沟壑生态治理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6.4.3 道路绿化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阜平县大枣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产业
        2.1.3 特色产业
        2.1.4 产业扶贫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资源禀赋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3 阜平大枣产业在扶贫中的现状分析
    3.1 阜平县大枣产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3.2 阜平县大枣产业的扶贫现状概述
    3.3 阜平大枣产业扶贫比较优势分析
        3.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3 指标权值与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道斯矩阵分析法的阜平大枣产业扶贫内外环境分析
        3.4.1 外部威胁(T)
        3.4.2 外部机会(O)
        3.4.3 内部劣势(W)
        3.4.4 内部优势(S)
4 阜平大枣产业在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阜平大枣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4.2 成因分析
        4.2.1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
        4.2.2 良种选育率低,品牌竞争力不强
        4.2.3 枣农素质不高,无公害意识较弱
        4.2.4 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较落后
        4.2.5 保鲜技术薄弱,营养流失口感差
        4.2.6 深加工产品少,精装缺乏档次低
        4.2.7 大枣产业的发展与扶贫对接脱节
5 促进阜平县大枣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合作组织,拓展营销网络
    5.2 实行良种栽培,提高大枣品质
    5.3 推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
    5.4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枣农素质
    5.5 健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
    5.6 扩大企业规模,扶植龙头企业
    5.7 拓深加工产品,增产品附加值
    5.8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扶贫对接
    5.9 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9.1 完善多部门参与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源使用效率
        5.9.2 提高扶贫资金政策性认识,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力度
        5.9.3 推动参与式扶贫开发机制,发挥贫困枣农主体作用
    5.10 分类指导贫困枣农,努力提高增收质量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4)沿海经济林发展问题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2 我国沿海经济林发展的基本问题
    2.1 经济林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2.1.1 经济林的概念与内涵
        2.1.2 经济林的类别与特征
        2.1.3 经济林的功能与作用
    2.2 我国经济林的建设现状
        2.2.1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现状
        2.2.2 我国推进经济林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2.2.3 我国经济林市场前景分析
    2.3 山东省沿海经济林发展历程
        2.3.1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历程
        2.3.2 山东省推进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措施
        2.3.3 山东省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成果
3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现状
    3.1 潍坊市发展沿海经济林的环境分析
        3.1.1 区位特征分析
        3.1.2 自然环境分析
        3.1.3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3.1.4 交通、运输概况
    3.2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
        3.2.1 潍坊市林业发展历程
        3.2.2 土地利用现况
        3.2.3 特色沿海经济林树种
        3.2.4 经济林面积发展概况
    3.3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的综合效益分析
        3.3.1 生态成效
        3.3.2 社会成效
        3.3.3 经济成效
    3.4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林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3.4.2 林业用地紧张
        3.4.3 经济林产业化程度低
        3.4.4 沿海地区频发自然灾害威胁树种生存生长
        3.4.5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力量薄弱
        3.4.6 森林生态旅游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4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模式分析
    4.1 寿光市沿海经济林的发展模式
        4.1.1 林农模式
        4.1.2 林游模式
    4.2 昌邑市沿海经济林的发展模式
        4.2.1 林农模式
        4.2.2 林游模式
    4.3 寒亭区沿海经济林的发展模式
5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发展模式选择及其对策建议
    5.1 发展规划
    5.2 发展模式的选择
    5.3 发展建议
        5.3.1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
        5.3.2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经济林发展
        5.3.3 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优势资源的培训与利用
        5.3.4 注重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等流通环节
        5.3.5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
        5.3.6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5.3.7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5.3.8 强化管护措施,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5)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以河南新郑市红枣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区域优势
        2.1.2 品牌
        2.1.3 农产品品牌
        2.1.4 农产品品牌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价值链理论
        2.2.2 品牌创建理论
        2.2.3 区位优势理论
        2.2.4 消费者信息加工理论
        2.2.5 整体产品概念
3 河南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3.1 新郑市的基本情况
    3.2 新郑市红枣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2.1 历史文化优势
        3.2.2 自然环境优势
        3.2.3 传统区位优势
        3.2.4 红枣品种优势
        3.2.5 产业龙头优势
    3.3 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的现状
        3.3.1 品牌建设整体情况分析
        3.3.2 品牌建设政策分析
        3.3.3 典型品牌介绍
        3.3.4 新郑红枣与其它品牌红枣比较分析
    3.4 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3.4.1 品质难保障
        3.4.2 品牌意识不足
        3.4.3 技术含量不足
        3.4.4 产业经营水平低
4 内外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4.1 国内外典型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
        4.1.1 法国香槟品牌建设
        4.1.2 山东马家沟芹菜品牌建设
    4.2 国内外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总结
        4.2.1 政府的大力扶持
        4.2.2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4.2.3 严格的质量管理
        4.2.4 高度重视创新工作
        4.2.5 注重品牌宣传
5 河南新郑市红枣品牌建设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红枣品牌意识
    5.2 确保红枣产品质量
    5.3 加大科技投入
    5.4 加强红枣品牌宣传
    5.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6 加强管理、确保成效,整合红枣管理机构
    5.7 发挥红枣文化优势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化的发展推进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1.1.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
        1.1.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研究方面
        1.2.2 实践发展方面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现代农业的理论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实质及特征
        2.1.2 绿洲农业
        2.1.3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4 现代农业模式的演变
    2.2 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1 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2.2 能值分析理论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第三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3.1 兵团绿洲的分布
        3.1.1 新疆北部绿洲
        3.1.2 新疆南部绿洲
        3.1.3 新疆东部绿洲
    3.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环境特征
        3.2.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自然环境
        3.2.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经济环境
        3.2.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社会环境
    3.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3.3.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效益评价及模式选择
        3.3.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运行系统与实践效果
    4.1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概况
    4.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运行系统设计
        4.2.1 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4.2.3 特色林果农业生产模式
        4.2.4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4.3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5.1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各种能值流及投能结构分析
        5.1.1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图的绘制
        5.1.2 数据来源与能值的计算
        5.1.3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分析
        5.1.4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分析
        5.1.5 兵团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指标分析
        5.1.6 基于能值分析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评价
    5.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能值评估
        5.2.1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概况
        5.2.2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能值分析
    5.3 以滴灌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前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6.1 国外农业资源禀赋不同的农业现代模式比较与分析
        6.1.1 资源优势型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例
        6.1.2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模式——以荷兰为例
        6.1.3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资源匮乏的现代农业模式——以以色列为例
        6.1.4 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模式的启示
    6.2 国内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经验
        6.2.1 都市农业模式
        6.2.2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6.2.3 设施农业模式
    6.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的启示
        6.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6.3.2 完善的农业保障机制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起决定性的作用
        6.3.3 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高效、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6.3.4 农业模式逐渐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6.3.5 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尚潮流
        6.3.6 由注重产值(量)的外延型发展向重视效益的内涵型方向发展
        6.3.7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多种层次的科技培训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及政策建议
    7.1 基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
        7.1.1 大田农业生产模式
        7.1.2 林果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7.1.3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7.2 兵团绿洲现代农业模式建设的政策建议
        7.2.1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实施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
        7.2.2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对专业技术进行政策补贴
        7.2.3 培育良好投资环境,出台以高新技术的市场融资政策
        7.2.4 拓宽筹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
        7.2.5 引进和培养人才,培育新型团场职工
        7.2.6 充分利用可更新环境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陕西省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2 技术措施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需加强研究的问题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需继续深化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果业发展相关理论及市场消费趋势分析
    2.1 果业发展基本理论
        2.1.1 国内外相关产业基本理论研究概述
        2.1.2 国内研究水果产业结构优化的现状概述
    2.2 果业市场消费趋势分析
        2.2.1 果品消费趋势
        2.2.2 果品的市场需求
    2.3 小结
第三章 果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
    3.1 国内外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1 国外果业发展特点
        3.1.2 国内果业发展特点
        3.1.3 国内果业发展趋势
    3.2 陕西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陕西省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2.2 优势产品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3.2.3 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2.4 陕西能成为果业大省的条件
        3.2.5 陕西果业发展特点
    3.3 陕西果业发展成就及经验分析
        3.3.1 陕西果业发展成就
        3.3.2 陕西果业发展经验分析
    3.4 陕西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陕西果业发展存在问题
        3.4.2 陕西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果业发展形势分析
    4.1 陕西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4.1.1 陕西果业发展机遇分析
        4.1.2 陕西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2 提升陕西省果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途径
        4.2.1 水果产业化是陕西水果产业化的市场发展要求
        4.2.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果业竞争力
        4.2.3 推进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加快果品结构调整
        4.2.4 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强化陕西果业品牌影响力
        4.2.5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实现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
        4.2.6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3 小结
第五章 陕西果业发展对策分析
    5.1 陕西果业发展的途径分析
    5.2 促进陕西果业发展的对策
        5.2.1 陕西各特色果品的发展建议
        5.2.2 促进陕西果业发展的对策
    5.3 进一步发展陕西果业的建议
        5.3.1 进一步调整陕西省果业的布局和结构
        5.3.2 果品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5.3.3 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果业的产业化程度
        5.3.4 进一步拓宽果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渠道
    5.4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菌根酸枣耐盐性分子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菌根技术的应用研究概述
        1.1.1 菌根概述
        1.1.2 丛枝菌根对植物的的生理生态效应
    1.2 丛枝菌根真菌在果树上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苗木繁殖及菌根苗的培育方面
        1.2.2 扩大果树根系的吸收面积,并可作为在果树上应用的生物肥料
        1.2.3 丛枝菌根真菌增强果树的抗逆性
        1.2.4 提高果品质量
    1.3 植物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1.3.1 常用差异显示技术原理及其分类
        1.3.2 cDNA-AFLP技术及其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
        3.1.2 植物试材
        3.1.3 土壤
        3.1.4 营养钵
        3.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6 主要化学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菌根侵染率检测
        3.2.3 RNA提取及鉴定
        3.2.4 cDNA-AFLP分析
        3.2.5 特异扩增片段的回收及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酸枣实生苗AMF侵染率
    4.2 总RNA的质量检测
    4.3 RNA的纯化结果
    4.4 双链cDNA的合成结果
        4.4.1 cDNA第一链的合成
        4.4.2 双链cDNA的合成
    4.5 cDNA-AFLP分析结果
        4.5.1 引物筛选
        4.5.2 mRNA差异显示分析
    4.6 差异片段回收与二次扩增
    4.7 差异表达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
5 讨论
    5.1 关于菌根植株的耐盐性
    5.2 cDNA-AFLP差显技术的优点
    5.3 下一步工作设想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9)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 果树的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和果树资源特征
    2.1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2.2 西北地区果树资源
第三章 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分析
    3.1 果树生态适应性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3.2 西北地区主要果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第四章 西北地区气候背景分析
    4.1 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4.2 适应果树栽培的气候指标
    4.3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分析
    5.1 地质背景
    5.2 西北地区土壤类型、地理分布及养分特征
    5.3 西北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西北地区果树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6.1 西北地区果业区域布局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综合区划
    6.3 经营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优化措施和模式探索
第七章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分区描述和发展方向
    7.1 干旱落叶果树带
    7.2 温带落叶果树带
    7.3 高寒果树带
    7.4 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应达六项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泗水县甘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梁通.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阜平县大枣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D]. 董佳苹.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3)
  • [4]沿海经济林发展问题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D]. 陈大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5]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以河南新郑市红枣产业为例[D]. 翟真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6)
  • [6]兵团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谢芳. 石河子大学, 2011(04)
  • [7]陕西省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耿继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8]菌根酸枣耐盐性分子机理的研究[D]. 陈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9]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周广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10]选育鲜食大枣优良新品种要注意应达的几项指标[J]. 姜闯. 小康生活, 2005(03)

标签:;  ;  ;  ;  ;  

鲜枣新品种选育要达到六项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