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牵牛花综合征一例

先天性白内障牵牛花综合征一例

一、牵牛花综合征伴先天性白内障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彭晓燕[1](2020)在《先天性视盘凹陷性疾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先天性视盘凹陷性疾病由视盘小凹、视盘缺损、牵牛花综合征、盘周葡萄肿等数种先天性疾病共同组成。既往这类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主要依靠眼底彩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扫频源OCT(swept-source OCT,SSOCT)在扫描深度、广度、成像清晰度上的显着改进,我们对这类疾病的形态特征和并发症的表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类疾病中各病种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加深了对视盘先天异常形成机制的认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8-24)

冷非,管征,苏学刚,李强,梁天蔚,白大勇,赵军阳,李莉[2](2018)在《202例儿童白内障病因和发病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的病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例儿童白内障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白内障形态、全身性疾病及综合征检查。结果 202例(321眼),年龄范围(1个月128个月),中位数11个月,其中男111例,女91例。最常见是特发性白内障,占69.31%,双眼更多见。42例伴有其他眼部异常或综合征的儿童白内障中,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2例(28.57%)最常见。儿童白内障伴发的全身异常中,以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分别占20.30%和2.97%。321眼中晶体核性混浊的类型比例最高,占26.79%。结论儿童白内障病因复杂,容易并发全身性疾病及综合征,最佳就诊时间延迟。

孙明[3](2017)在《新生儿眼病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文中指出[背景]"根治可避免盲"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03年提出的眼健康工作目标。"儿童盲"是可避免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避免盲"指的是利用我们现有的医疗手段能够有效预防或治疗的致盲性眼病。对盲校中视力残疾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盲中致盲原因占前两位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 inopathty of prematurity,R0P)和先天性白内障。这两种致盲性眼病均属于可防可治的疾病。这部分视残儿童视力残疾难于治疗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错过了疾病治疗的"关键期"和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因此,防治儿童盲关键要做到一个"早"字,"早发现,早治疗"。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从新生儿期开始的眼病筛查制度和儿童眼保健制度。自2002年3月起,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了新生儿眼病筛查工作。2014年9月,引入"广域数码婴幼儿视网膜图像采集系统"(RetCam3),并将其应用于新生儿眼病筛查工作。本研究通过比较前后两个阶段不同的眼病筛查模式,对两种模式不同筛查方法、筛查时机、筛查结果进行研究和比较,为新生儿眼病筛查的进一步规范提供科学依据和正确方向。[目的]比较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两种不同的新生儿眼病筛查模式对眼部异常的检出情况,并对两阶段不同的筛查方案进行比较;对新生儿进行首次眼病筛查的时机进行评估。第一部分健康新生儿眼病筛查两种不同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方法]1.研究对象: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共14个月)出生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的健康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健康新生儿需符合: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克,Apgar评分≥7分,不合并系统性疾病等条件。父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拒绝"的新生儿未纳入本研究。2.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共7个月)为第一阶段,8087名健康新生儿在生后2~4天进行初次筛查。初次筛查的方法有:对光刺激反应,外眼及前节检查,红光反射检查(red reflex test,RRT)。同时满足以下三条记为通过初次眼病筛查:(1)双眼对光刺激反应正常,(2)外眼无异常体征,(3)红光反射正常。初次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需复筛或进行诊断性检查。诊断性检查包括:手持式裂隙灯检查外眼及前节、双目间接检眼镜查眼底。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共7个月)为第二阶段,8408名健康新生儿在生后2~4天接受了眼病筛查。与第一阶段的区别在于,第一阶段仅有初筛未通过者进行眼底检查。而第二阶段在健康新生儿中开展了普遍的RetCam眼底检查(需家长知情同意)。同时满足以下4条记为通过筛查:(1)双眼对光刺激反应正常,(2)外眼无异常体征,(3)红光反射正常,(4)眼底检查示眼球结构无缺损、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正常。3.所有新生儿性别、孕周、出生体重、Apgar评分、眼病筛查结果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软件(版本:21)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或t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第一阶段8087名健康新生儿中共检出9种727例(8.99%)眼部异常,分别是:结膜炎(365例,4.51%)、瞳孔残膜或色素颗粒(219例,2.71%)、结膜下出血(99例,1.22%)、泪囊炎(38例,0.47%)、先天性白内障(2例,0.02%)、眼睑分裂痣(1例,0.01%)、虹膜异色(1例,0.01%)、角膜皮样囊肿(1例,0.01%)、先天性上睑下垂(1例,0.01%)。2.第二阶段8408名健康新生儿分为两组。组1有765例(9.10%)新生儿,因家长拒绝RetCam检查,该组新生儿仅接受了"对光刺激反应、外眼及眼前节检查、红光反射检查"(与第一阶段初筛相同)。组1共检出结膜炎、瞳孔残膜或色素颗粒、结膜下出血、泪囊炎等4种86例"外眼与前节异常",占组1新生儿总数的11.24%。组2包含另外7643例新生儿,除以上检查之外,还增加了 RetCam眼底检查。组2共检出以上4种,以及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房水中漂浮异物、角膜白斑、虹膜缺损、先天性小眼球、眼皮肤白化病等共计11种"外眼与前节异常",共687例(8.99%)。另外,由于接受了 RetCam眼底检查,组2还检出包括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色素异常、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在内的共计16种"后节异常",合计1955例(25.58%)。其中数量最多的后节异常为视网膜出血,共检出1680例(21.98%)。其余数量较多的三种后节异常为视网膜色素异常、周边网膜渗出样改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红光反射检查、RetCam检查分别是第一、第二阶段最主要的筛查手段。两阶段相比较,"外眼及前节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第一阶段未检出"后节异常",第二阶段检出大量的"后节异常"。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视网膜出血。第二部分高危儿眼病筛查两种不同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方法]1.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共14个月)出生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的高危儿纳入本研究。高危儿需符合:胎龄<37周,或出生体重<2500克,或Apgar评分<7分,或伴有系统性疾病如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等。父母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拒绝"的新生儿未纳入本研究。2.2014年2月至8月(共7个月)为第一阶段。1314名高危儿接受了眼病筛查。通常于出院当天(生后2~30天)进行初次筛查。初次筛查的方法有:对光刺激反应,外眼及前节检查,红光反射检查。诊断性检查包括:手持式裂隙灯检查外眼及前节、双目间接检眼镜查眼底。对于高危儿,无论初次筛查是否通过,均进行诊断性检查。按照是否有早产因素,高危儿的诊断检查时间不同:足月高危儿生后42天左右复查,早产儿生后30天左右复查。早产儿可能需多次复查。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共7个月)为第二阶段。有1405例高危儿接受了第二阶段的眼病筛查。筛查时间、地点、方法:均同第一阶段。复查时间:同第一阶段。复查方法:手持式裂隙灯检查外眼及前节、眼底检查(以RetCam检查为主)。3.将高危儿性别、孕周、出生体重、Apgar评分、所合并的系统性疾病名称、眼病筛查结果等信息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软件(版本:21)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或t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第一阶段高危儿中共检出结膜炎、瞳孔残膜或色素颗粒、泪囊炎、结膜下出血、虹膜异色、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等7种89例(6.77%)"外眼及前节异常",以及ROP、视网膜出血、永存玻璃体动脉等3种44例(3.35%)"后节异常"。2.第二阶段共检出结膜炎、瞳孔残膜或色素颗粒、结膜下出血、泪囊炎、眼睑分裂痣、先天性白内障、虹膜异色等7种104例(7.40%)"外眼及前节异常",以及ROP、眼底色素异常、视网膜下渗出样改变、视网膜出血、屈光间质混浊、FEVR、玻璃体混浊、永存玻璃体动脉、脉络膜缺损、黄斑区发育异常、玻璃体积血等11种81例(5.77%)"后节异常"。3.第一阶段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第二阶段主要使用RetCam进行眼底检查。两阶段相比较,"外眼及前节异常"、ROP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第二阶段检出的"后节异常"种类和数量均超过第一阶段(P<0.001)。[结论]1.第一阶段新生儿眼病筛查模式主要检查眼前节,红光反射检查是该模式主要的筛查手段。高危儿和红光反射异常的健康新生儿额外进行眼底检查。第二阶段的眼病筛查模式同时检查眼前节和眼后节,在健康新生儿和高危儿中开展普遍的眼底检查,RetCam检查是该模式主要的筛查手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外眼及前节异常"检出率无差异,但检出的"后节异常"的种类和数量均超过第一阶段。2.主要检查眼前节的新生儿眼病筛查模式所需设备价廉,操作简便易行,检出疾病以"外眼及前节异常"为主,适宜在不具备购买RetCam的基层医院开展。同时检查眼前节及眼后节的筛查模式对设备、人员、场地、控制院内感染的要求高,可以提高"后节异常"的检出率,能有效避免和预防一部分儿童盲和低视力的发生。3.新生儿眼病筛查,为干扰视觉发育的眼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良机。健康新生儿在生后2~4天(或出院前)进行初次眼病筛查比较合适。早产儿在矫正胎龄31~32周时初次查眼底,足月高危儿身体状况允许时尽早查眼底比较合适。

于雪冰,梁斗立,张雪,俞佳伟,金波,张玮玮[4](2017)在《0-4岁婴幼儿眼底筛查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应用RetCamⅢ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对黑龙江省0-4岁婴幼儿进行眼底筛查,并分析其结果。方法应用RetcamⅢ对2012年8月至今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1414例04周岁婴幼儿进行眼底筛查,并搜集临床资料。结果 1414例婴幼儿中早产儿组468人,其中视神经发育未完全72例(15.38%),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32例(6.84%),新生儿眼底出血8例(1.71%),先天性白内障2例(0.43%),牵牛花综合征1例(0.21%);非早产儿组946例,其中新生儿眼底出血16例(1.69%),先天性白内障10例(1.06%),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7例(0.74%),视网膜母细胞瘤(Rb)3例(0.32%),脉络膜缺损1例(0.11%),牵牛花综合征1例(0.11%)。结论婴幼儿眼病发病率较高,应用RetcamⅢ对婴幼儿进行眼底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治。

程海霞,周青[5](2016)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68例眼底检查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患儿眼底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68例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Retcam3检查结果,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68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婴幼儿中斜视患儿7例,其中外斜视4例,内斜3例。经散瞳后Retcam3检查发现眼部异常19例:先天性白内障4例5只眼;眼型白化病3例;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3例;家族型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例;脉络膜缺损2例;小眼球2例;视神经萎缩2例;牵牛花综合征1例。结论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患儿常伴有眼底的异常,Retcam3可用于婴幼儿眼病筛查。

周波,杨嘉嵩,刘华,胡玉章[6](2015)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3年3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8例(8只眼)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随访8个月2年,观察患者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5例患者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例患者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例患者二次手术视网膜未复位。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费萍,张琦,许宇,蔡璇,虞思伊,李家恺,金海鹰,亢晓丽,赵培泉[7](2014)在《儿童牵牛花综合征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儿童牵牛花综合征(MGS)并发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双目间接检眼镜、眼部B型超声、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眼底照相、头颅磁共振和(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49例MGS并发RD患儿51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27例27只眼,女性22例24只眼。确诊时年龄为出生后1周~13岁,平均年龄(4.2±3.2)岁。RD类型能明确为渗出性RD者33只眼,孔源性RD者3只眼,其余15只眼不能明确RD类型。有20例20只眼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包括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先天性小眼球、脉络膜缺损、虹膜缺损。除并发RD外,还可并发白内障、瞳孔后黏连、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混浊、斜视、眼球震颤。22例22只眼进行了治疗。5例5只轻度渗出性RD眼患儿予口服醋甲唑胺治疗;3例3只眼行视盘周围激光光凝治疗;14例14只眼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14只眼中,6只眼仅MGS并发RD,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3只眼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8只眼伴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行单纯晶状体切除手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后随访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0.3±1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有无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果 5例口服醋甲唑胺治疗者随访期间病情稳定,RD未加重。3例视盘周围激光光凝治疗者中,2例病情稳定,1例在2次激光光凝治疗后RD范围扩大。行晶状体切除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8只眼中,手术后白内障解除,前房形成、眼压下降。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6只眼中,手术后视网膜平伏。进行治疗的患儿中,10例10只眼配合行视力检查。其中,1只激光光凝治疗眼的视力由治疗前手动提高至治疗后眼前数指,9只眼视力维持不变。未见其他与药物和手术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儿童MGS并发RD最早可发生在出生后1周,患儿往往还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或眼疾病。定期随访,尽早发现RD,结合患儿病情进行药物、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对保存患儿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刘廷会,陈俊,左维嵩,李黎,周昕[8](2013)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牵牛花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牵牛花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提高对牵牛花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高频超声检查诊断为牵牛花综合征患儿的超声表现,分析声像图特点,并与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例牵牛花综合征患儿均为单眼发病,超声均表现为球后视乳头沿视神经有杯状暗区与玻璃体相连,边缘及底部回声增强。其中合并小眼球1例,斜视2例,视网膜脱离3例,永存玻璃体动脉1例,白内障1例。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牵牛花综合征诊断准确率高,操作方便,声像图特征性强,并且不受屈光间质的限制,可作为该病的首选辅助检查。

童毓华,马进,张怡[9](2013)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伴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小儿牵牛花综合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牵牛花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视网膜脱离,此类视网膜脱离一般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位于异常视盘区内或视盘边缘,多为难以辨别的小裂孔[1,2]。对伴有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手术治疗,文献报道不多。我们总结分析了一组伴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许宇,朱颖,赵培泉,李家恺,董洋,王诗园[10](2012)在《婴幼儿牵牛花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总结婴幼儿牵牛花综合征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眼底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牵牛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眼别及视力等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视力检查、眼内压检查、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以及屈光度检查等。对病例进行计数并求百分比。结果共有13例(14眼)被诊断为牵牛花综合征。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2个月~6岁,平均(30.6±24.7)个月。其中男性7例(54%),女性6例(46%);6只(43%)为左眼,8只(57%)为右眼;除1例患者(8%)为双眼发病外,其余1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8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1。所有患者眼底表现均非常典型,似盛开的牵牛花。其中有4例(4眼,28%)合并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9眼,64%)合并有黄斑异位,1例(2眼,14%)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结论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功能的先天缺陷综合征。准确及时的诊断和定期随访有利于保存这类患儿的视功能。

二、牵牛花综合征伴先天性白内障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牛花综合征伴先天性白内障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3)新生儿眼病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新生儿眼病筛查两种不同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
    1. 研究对象
    2. 两阶段眼病筛查的流程、技术路线
    3. 评价标准与分析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高危儿眼病筛查两种不同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
    1. 研究对象
    2. 两阶段眼病筛查的流程、技术路线
    3. 评价标准与分析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6)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高频超声诊断小儿牵牛花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牵牛花综合征伴先天性白内障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视盘凹陷性疾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研究进展[J]. 李霞,彭晓燕. 国际眼科纵览, 2020(01)
  • [2]202例儿童白内障病因和发病特点分析[J]. 冷非,管征,苏学刚,李强,梁天蔚,白大勇,赵军阳,李莉.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8(02)
  • [3]新生儿眼病筛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D]. 孙明. 山东大学, 2017(08)
  • [4]0-4岁婴幼儿眼底筛查结果分析[J]. 于雪冰,梁斗立,张雪,俞佳伟,金波,张玮玮.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7(01)
  • [5]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68例眼底检查结果分析[J]. 程海霞,周青.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01)
  • [6]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J]. 周波,杨嘉嵩,刘华,胡玉章. 华西医学, 2015(12)
  • [7]儿童牵牛花综合征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观察[J]. 费萍,张琦,许宇,蔡璇,虞思伊,李家恺,金海鹰,亢晓丽,赵培泉.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01)
  • [8]高频超声诊断小儿牵牛花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 刘廷会,陈俊,左维嵩,李黎,周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9]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伴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小儿牵牛花综合征[J]. 童毓华,马进,张怡.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3(02)
  • [10]婴幼儿牵牛花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J]. 许宇,朱颖,赵培泉,李家恺,董洋,王诗园.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03)

标签:;  ;  ;  ;  ;  

先天性白内障牵牛花综合征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