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愿望我的悲哀

你的愿望我的悲哀

一、你的欲望 我的悲怆(论文文献综述)

杨贺帅[1](2021)在《论歌剧《悲怆的黎明》中的人物塑造与演唱实践 ——以选段《我亲爱的妈妈》为例》文中提出歌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舞台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经过我国几代老艺术家不断地辛勤探索,在吸收外来艺术形式的同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悲怆的黎明》作为新时代的一部大型歌剧,该剧的成功同时也激励了我国民族歌剧的艺术创作。《悲怆的黎明》描述了东北某公学一群热血青年为了新中国成立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歌剧中的革命先辈们成就大国,牺牲小我的精神,使笔者内心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于是在硕士中期音乐会选择演唱了歌剧中的选段《我亲爱的妈妈》,在演唱过程中,还存着许多不足。因此,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了此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了更好的体会这首作品的内涵和剧中人物角色,分析选段《我亲爱的妈妈》之音乐本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分析研究其演唱技巧及人物内涵,全面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人物塑造能力,解决自身在演绎此作品时所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声乐演唱的艺术道路上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向更多演唱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以便于更好的发扬中国民族歌剧,增强文化自信。

李云璐[2](2021)在《曹保平导演电影叙事中的悲剧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在国产电影中独具风格,在影像表达中建立起观众客体心理意识的深层认同机制。本文将曹保平导演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采用悲剧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美学理论立体挖掘曹保平导演电影叙事中的悲剧性,探索其电影叙事机制的独特性,及作品背后隐藏的人文内涵。曹保平导演电影叙事中的悲剧性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导演通过表现在他者价值中挣扎的个体,揭示出人的普遍生存困境,并以社会规训和性格悲剧两种形式通往这些人物无法避免的悲剧性结局;其次,在视听符号的运用中,曹保平导演借助作品中“片面化”指示下的声音符号,“理据性”支撑下的名称符号,手持摄影加晃动、手持摄影加快速变焦、运动长镜头加高密度影像元素叙述的非常规视觉感知符号,“心物场”规约下的色彩符号,形成各种悲剧性隐喻,营造了人物所处环境的悲剧性氛围,暗示角色悲剧性命运发生的必然;最后,从美学的角度,在悲剧心理学的视域下,得出曹保平以欲扬先抑的反向建构手法,对社会上存在的阴暗面进行抨击,对人性中的光辉、精神力量的胜利、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进行肯定。另外,在悲剧的社会意义上,曹保平电影既通过审美同情的沉浸式审美体验实现对受众心灵的净化,也借助心理距离脱离故事进行道德判断,以此促使受众从故事内外两方面对悲剧性角色进行关照,从而维护道德秩序,遵守法律规范,引发悲剧性的哲学思辨,促使社会呈现出循环上升的健康式发展态势。

农炎灿[3](2021)在《毕飞宇小说意象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毕飞宇善于运用意象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和传递人物精神体验;通过对意象选取和设置,他的笔下映照出各色人物所饱受的内心的痛苦、煎熬以及精神上特有的孤独,众多形象丰满的小说人物由此得以凸现。更重要的是,这类写法还赋予了其小说意象以恒定或多元的象征意义,当中蕴藏着他本人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性、权力、个人价值等众多文学维度的深刻思考。因此,本文专以小说中的“意象”为线索,从毕飞宇不同创作时期的个人心态和写作背景出发,力图深入揭示其小说意象的流变及其特点,阐明其小说意象的建构方式,并于小说意象的流变中归结出贯穿于小说文本的精神内涵。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探析毕飞宇小说意象的流变及其特点。在宏大的历史叙事时期内,毕飞宇笔下变化多端的雷雨意象与色彩艳丽奇绝的意象群,使“历史”充满了阴森诡谲、神秘莫测的氛围,这背后实则暗示着历史的未知性和动荡性,隐喻着历史中诸多个体难以安放的“青春期”,这也是其文学道路上的青涩时代。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他由对历史的探寻转向了对现实的、当下的谛听阶段,小说意象的隐喻色彩明显弱化,神秘的自然意象也随之减少,主要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高楼、遥控、蜡烛等贴合情节,贴近现实的生活类意象,此时期可视作是其个人的写作转型期。2000年以后,毕飞宇更执着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心灵世界的挖掘,“人”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他主要的书写对象,文本意象的隐喻性质也渐趋消失,小说中只偶尔会有一些精神隐喻类的意象,意象本身不再能够代指无法自行叙说或被隐身的主体,而是对人物心理状态和人物命运进行暗示、揭露的一种“工具”。第二部分,归纳毕飞宇小说中一些有代表性意象的建构策略。从意象在小说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在毕飞宇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象的建构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核心意象即篇名。将核心意象直接作为小说篇名,使故事情节发展紧凑,小说结构更小巧精致;二、相似或相立意象的并置。加深单一意象的隐喻意义,扩展小说叙事空间,增强小说的张力,增加文本的层次感;三、设置通感意象,调动读者多种感官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知两性、父子等“屋檐下的关系”中微妙的情感与思考;四、人物名字的意象化,在人物的名字里埋下悲剧命运的伏笔,增加小说人物的悲剧性,增添小说的宿命感。第三部分,解读毕飞宇小说中“不变”的意象及其精神内蕴。“镜子”、“玻璃”与“冰”意象贯穿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它们象征着隔阂、疏离和低温的人际关系。从这三个不变的意象中,可以看出毕飞宇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先锋意识,不仅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小说思想主题方面也始终有着超前的意识。他聚焦不同群体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处境,以人文关怀的情感立场书写着“伤害”的母题,传递底层人物内心深处的疼痛、焦虑与不安等隐秘的情感。

黄鹤[4](2021)在《疏离与渴求 ——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母性主题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墨白[5](2020)在《音乐唤醒的旅程——与刘一帆的通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6月8日刘一帆(1)(上午10:52):墨白老师:您好,目前我在着手写作关于您作品的论文,想从音乐、绘画等艺术角度及美学层面分析您的作品,电影、戏剧等元素我都有所考虑。现在我有一些问题想问您:在一次接受访谈时,您曾经提到蓝调音乐启发了您的创作,我也在某些篇章中看到了复调色彩。那么,还有其它音乐形式与您的创作发生关联吗?通过阅读您的作品,我发现您的作品与交响乐也有相似性,

王珠凤[6](2020)在《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文中认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危机的加重和治理而出现的对西部生态现状进行书写的报告文学。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家们本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描绘地域文学景观的基础上,揭示了文学景观的生态意蕴和西部生态特征所导致的苦难现象继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诉求。本论文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文本,采取文本细读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方法,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试图阐释、归纳、挖掘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生态意蕴、苦难意识、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除引言部分,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其次介绍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研究现状,最后阐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引入“文学景观”的概念,分析探讨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景观所含有的生态意蕴,以此进一步探析创作者借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景观揭示西部生态危机的目的。第二部分:分析探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的西部生态特征,即脆弱性、贫困性所导致的苦难现象,阐释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昭彰的苦难意识。第三部分:分析探讨创作者们在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中从探索生态危机根源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思索,阐释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者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生态诉求。第四部分:对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进行评价,论述其在生态报告文学地域性上的开拓和图像叙事的文学意义,也揭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当下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不足。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阐明对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研究的意义,陈述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文学价值及现实价值。

肖婷[7](2020)在《东西小说中的宿命书写》文中认为东西是晚生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以东西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与基础,以宿命的展开方式为中心,采取文本解读法和意义探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对东西小说中宿命书写的文学意义进行探索。本文将以是什么、怎么写、意义价值探析为行文逻辑,本文分三个章节对其进行论述。第一章梳理总结东西小说中宿命书写的外化方式,这一部分也可看作是对东西笔下“宿命”表现的进一步解释。从生命轨迹来看,人物总是挣扎于东西给出的充满限定的世界;从生命个体心境来看,封闭的个人世界和孤僻的性格使他们注定无法冲破孤独壁垒;从情感结构来看,求生的愿望与死亡结局之间的逆向结构体现出对宿命的无可把握之感。第二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宿命书写的叙事策略,对小说中的叙事时空、叙事方式、叙事模式等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从叙事时序关系来看,使用预叙与时空融合的手段,提前告知人物命运,给人命定之感;其次从叙事方式来看,意象化叙事不仅能充当叙事线索还能渲染宿命氛围,极端的环境与极端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形成极端的人物命运;最后,环形的叙事模式表现在文中就是人生的圆圈与重复,具有宿命意味。第三章则关注于宿命书写的意义探析。东西小说体现出乡村被城市无情吞没现状和国民性批判意义,对当下社会现实予以批判和对小人物予以关怀;从重复人生与悲怆宿命的代代传递中对生命伦理进行思考;小说人物在对命运的抗争显现了抗争的无力感与悲壮感,表现在东西的作品中则是人物在苦难和生存困境中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意识,亦即对悲剧精神的超越。东西关注个体、社会事件及日常生活,小说人物命运呈现出接近“现实”的特征。且东西一直思考人在世界上如何自处,面对困境是随波逐流的堕落还是义无反顾的抗争,以及以何种方式去抗争。无法“篡改”的表面是彻骨的悲凉,纵使一切结局都是跌入深渊的苦痛,东西将这最悲凉的一面写出,恰恰暗含着正面的力量,指引人们应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坚韧和执着去反抗不幸命运。

高鲜花[8](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提出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徐小婉[9](2019)在《论茹志鹃《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儿童叙事》文中提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茹志鹃为人熟知的作品是短篇小说《百合花》和《剪辑错了的故事》,在文学史的叙述中,人们通常将这两篇小说作为她在“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文学成就,以“从微笑到沉思”、“从清新俊逸到冷峻犀利”来概括她两个时期的创作变化,而她发表于1982年的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则不被文学史提及。这部作品是她以私人历史材料写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以儿童视角呈现一段幼年记忆。在书写内容上从“大我”回到“小我”,熔铸着深刻的个人体验与情感印记,在形式上小说显示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和很高的艺术品质,集中体现了茹志鹃的创作天赋与才华。作品表现的主题意蕴和风格与她前期的创作有很大的差别,所显示的茹志鹃的文学气质也和文学史上的茹志鹃形象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在茹志鹃的创作生涯中,它是独特的且非常重要的一部,是开启茹志鹃写作秘密的一把钥匙,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儿童叙事为切入点,力求阐释《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内涵和审美意蕴,并由此展开对茹志鹃风格的嬗变、精神气质的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包括选题的缘由,茹志鹃研究综述,儿童叙事的概念界定以及《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写作与出版过程的介绍。第一章论述《她从那条路上来》儿童叙事的内涵。主要从故土生活的记忆,儿童世界的描绘,成人世界悲欢的讲述三个方面去展开小说中的主题阐释。第二章论述《她从那条路上来》儿童叙事的审美意蕴。主要从语言的简练,视角的纯净和结构的匀称三方面对文本显示的审美特征进行阐释。第三章探讨茹志鹃叙事风格嬗变的问题。主要探究茹志鹃的写作从成人叙事到儿童叙事在书写内容、叙述姿态、精神内核以及艺术性上的变化,从清新到悲怆的风格变化,探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写作者的个人气质与主体精神显现。

刘明才[10](2019)在《“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文中认为徐渭作为明代中晚期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早岁曾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并两度北上对明朝北部边关的防务大计表现出热切关注。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入胡宗宪幕府的经历又令其展现出“知兵好奇计”的军事才能,多重复合的因素交织于一身,使我们很难仅仅以书画家的视角来界定其身份。因此,为了更深入地展开对徐渭书画艺术的再认识,论文通过六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徐渭的心性、诗文、戏剧、书法、绘画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性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析,并于其间穿插联系,关注这众多视角在复杂并置下对徐渭书画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得以进入徐渭众多文艺成就所营造出的精神世界,对多重复合视野下那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徐渭思想性格形成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令我们发现徐渭的身世遭遇同他的天性紧密混杂在一起。他建立在敏感、直率、急躁先天气质基础之上的心性特征,经由生命际遇中频繁挫折的淬炼逐渐形成猜妒、刚硬、孤傲、执拗倔强的性格。并对其这样的性格与自幼生长的心学环境的浸染关系,以及基于“畸人心理”,徐渭所展现出的畸与奇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对徐渭诗文和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徐渭的人生若离开他所遭遇的坎坷与不幸,徐渭就不可能成其为徐渭。是生活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徐渭的生活苦境,历练出他那颗“诗性”心灵。使他的诗得意弃形,深于法而略于貌;他的文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直抒胸臆、崇简尚气;他的戏剧让我们察觉出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重塑。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关于徐渭书法和绘画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书画的造型规律与特征,以及其绘画造型能力的获取与卓越书法才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其诗文、戏剧的创作实践,对其颇具“才、胆、识、力”的“文心”所造就先期成熟的高水准审美修养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他自评“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的排序可能蕴含的深意。论文第六章从其所处时代状貌入手,着重对明中叶时期浙东地区的人文环境,该时段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世俗风尚的转变进行考察,如果说徐渭是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下在野士人的典型代表,那么,作为个体,他身上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现象的缩影。将徐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详加研讨,使我们追索出徐渭文艺创作之所以呈现出开阔宏大、奇诡悲怆的气象格局,与其身负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紧密相关。以45岁时杀妻入狱为分水岭,徐渭于“中岁变法”,人生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但他却能虽晚而优地开创出中国艺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先河,使我们通过研究多重复合视野下的徐渭书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修为取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你的欲望 我的悲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的欲望 我的悲怆(论文提纲范文)

(1)论歌剧《悲怆的黎明》中的人物塑造与演唱实践 ——以选段《我亲爱的妈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歌剧《悲怆的黎明》基本概况
    (一)歌剧《悲怆的黎明》基本概况
    (二)选段《我亲爱的妈妈》作品及人物介绍
二、选段《我亲爱的妈妈》作品及人物塑造分析
    (一)作品音乐本体分析
    (二)人物塑造分析
三、选段《我亲爱的妈妈》演唱实践
    (一)歌词与乐句处理
    (二)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曹保平导演电影叙事中的悲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他者困境中的个体挣扎——边缘化人物的悲剧性刻画
    第一节 他者价值中的被建构者
        一 世俗价值中的失败者
        二 被爱逼迫的顺从者
    第二节 他者价值中的自我监视者
        一 弱肉强食的牺牲者
        二 拜物时代的受害者
        三 未伏法的服刑者
第二章 意义困境中的符号表意——视听符号的悲剧性隐喻
    第一节 声的隐喻释放悲感
        一 边缘差异藏匿于方言
        二 孤独情绪隐匿于音乐
    第二节 “命名”中的悲剧性意义赋予
    第三节 “手持摄影”和“运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表达悲悯
        一 心神不定的颤抖——刺痛人心的手持摄影
        二 透视生存境遇的辛酸——投射心理的运动长镜头
    第四节 记忆的色彩囚禁情感
        一 局部颜色演绎艰难境遇
        二 色调演绎人生底色
第三章 价值困境中的光明前景——反向建构的悲剧性美学
    第一节 个体前景的反向建构:反抗中的人性之美
        一 压迫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二 超我下的人性救赎
    第二节 社会前景的反向建构:反省中的秩序重建
        一 审美同情中的心灵净化
        二 心理距离下的道德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毕飞宇小说意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意象的概说及内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价值
一、有意识的尝试——毕飞宇小说意象的流变与特点
    (一)阴森诡谲,神秘莫测:处于“文学青春期”的意象
    (二)贴合情节,贴近现实:个人转型期的意象
    (三)观照人物,洞察内心:迈入新世纪后的意象
二、精心用笔织就——毕飞宇小说意象建构策略
    (一)核心意象即篇名:中短篇小说的奥义
    (二)相似或相立意象的并置:扩大叙事张力
    (三)通感意象的设置:感知“屋檐下的关系”
    (四)人物名字意象化:“名”中注定的悲剧
三、流变中的不变——“伤害”主题下的意象及其精神内蕴
    (一)永恒的意象:“镜子”、“玻璃”和“冰”
        1.“镜子”与“玻璃”意象:隔阂且疏离的人际关系
        2.“冰”意象:缺乏“为他者”信念的低温交往
    (二)毕飞宇的小说之道:先锋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
        1.基于现实超越与创新的先锋意识
        2.立于人文关怀,抒写“人”的存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音乐唤醒的旅程——与刘一帆的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6月8日
2020年6月10日
2020年6月下旬:墨白致刘一帆
6月21日夜间10点10分: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3房间
6月22日夜间10点20分:泸定县磨西古镇长征大酒店318房间
6月23日夜间9点10分:康定县塔公镇曼达拉大酒店306房间
6月25日夜间9点50分:壤塘县桑珠路56号香拉东吉大酒店412房间
6月28日上午8点: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1房间
6月28日晚间9点30分: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1房间
6月29日上午8点20分:成都双流机场

(6)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创作概述
    (二)新时期以来西部生态报告文学的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目标与方法
        1.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2.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一、文学景观的生态意蕴
    (一)西部自然景观的生态意蕴
        1.严酷的气候
        2.被破坏的自然
    (二)西部文化景观的生态意蕴
        1.历史古迹的生态幽思
        2.宗教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启示
二、西部生态与苦难书写
    (一)生态脆弱性与苦难书写
    (二)贫困恶性循环与苦难书写
三、作家的生态诉求
    (一)对历史的审视
    (二)对现实的批判
    (三)情感诉求:诗意地栖居
四、意义及不足
    (一)文学意义
        1.加强了生态报告文学的地域性
        2.彰显了图像叙事的艺术魅力
    (二)现实意义
        1.对于大众的教育警示作用
        2.对于执政者给出提示和决策参考
    (三)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学位论文类
    期刊论文类
    报纸文章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东西小说中的宿命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现状
        2.1 对东西作品的研究
        2.2 有关“宿命”的研究
        2.3 东西小说中“宿命”相关研究
        2.4 研究意义
    3 本文“宿命”的定义、研究思路
        3.1 本文“宿命”的定义
        3.2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1章 东西小说中宿命的多重面孔
    1.1 无法突围的循环际遇
    1.2 无法摆脱的孤独处境
    1.3 无法掌控的生死悖谬
第2章 东西小说中宿命书写的叙事策略
    2.1 宿命的叙事时空
        2.1.1 预叙的叙事时序
        2.1.2 空间的时间化
    2.2 宿命的叙事方式
        2.2.1 意象化叙事
        2.2.2 “极端化”叙事
    2.3 宿命的环形模式
        2.3.1 环形的身份
        2.3.2 环形的逃亡路线
第3章 宿命书写的意义探析
    3.1 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城乡矛盾的书写
    3.2 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悲怆宿命的代代传递
    3.3 对悲剧精神的超越:绝望的争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论茹志鹃《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儿童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茹志鹃研究综述
    三、“儿童叙事”概念界定
    四、《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写作与出版过程
第一章 《她从那条路上来》儿童叙事的内涵
    第一节 回忆故土生活
    第二节 描绘儿童世界
    第三节 讲述成人悲欢
第二章 《她从那条路上来》儿童叙事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语言的简练
    第二节 视角的纯净
    第三节 结构的匀称
第三章 茹志鹃叙事风格的嬗变
    第一节 从成人叙事到儿童叙事
    第二节 从清新到悲怆
    第三节 主体精神的凸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吾谁与语?”——徐渭心性研究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思想
        1、心学影响
        2、致“中”之选
    第二节 由“中”入“畸”而生“奇”
    小结
第二章 “细腻中有老刺,老刺中有娇丽”——徐渭诗文研究
    第一节 “如冷水浇背”之诗
        1、诗化人生
        2、“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
    第二节 “师心横纵,不傍门户”之文
        1、代文
        2、为己之作
    第三节 诗文与绘画的情、形之辩
        1、意贯情、形
        2、求简尚气
    小结
第三章 “情之所钟,宁独在我辈?”徐渭杂剧研究
    第一节 猿鸣己声
        1、《玉禅师翠乡一梦》
        2、《狂鼓史渔阳三弄》
        3、《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第二节 《歌代啸》为谁而啸
    第三节 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书画的张力表现
    小结
第四章 “体辣格乖,人所不惬”——徐渭书法研究
    第一节 结字与个性
        1、结字特征分析
        2、比较中见个性
        3、结字与空间造型
    第二节 运笔和性情
        1、点线形态与笔势
        2、代表书作笔势分析
    第三节 章法与精神诉求
        1、章法的“第一印象”
        2、代表书作章法解析
        3、章法设计与书画立意
    小结
第五章 “谁解凡粧是白龙?”——徐渭绘画研究
    第一节 绘画中的戏剧
        1、空间铺陈中的造型对比
        2、时间延续中的书画关系
        3、扫抹写意中的文艺通感
    第二节 绘画中的诗文
        1、以象尽意
        2、外化“心志”
    第三节 “畸与奇”中的天、人关系
    小结
第六章 时代语境中“徐渭现象”再认识
    第一节 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
        1、心学环境
        2、游幕
    第二节 明中晚期国内、国际形势
        1、边防之乱
        2、商业发展与社会风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你的欲望 我的悲怆(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歌剧《悲怆的黎明》中的人物塑造与演唱实践 ——以选段《我亲爱的妈妈》为例[D]. 杨贺帅.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曹保平导演电影叙事中的悲剧性研究[D]. 李云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毕飞宇小说意象探析[D]. 农炎灿.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疏离与渴求 ——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母性主题小说研究[D]. 黄鹤.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5]音乐唤醒的旅程——与刘一帆的通信[J]. 墨白. 南腔北调, 2020(12)
  • [6]论新时期以来的西部生态报告文学[D]. 王珠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东西小说中的宿命书写[D]. 肖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论茹志鹃《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儿童叙事[D]. 徐小婉.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D]. 刘明才. 中央美术学院, 2019(12)

标签:;  ;  ;  ;  ;  

你的愿望我的悲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