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末英语复习题

第一学期末英语复习题

一、初一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题(论文文献综述)

华晶[1](2021)在《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如何高效且愉快地学习,长期以来都是数学教育学界所重点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数学学习上的痛点,提升数学学习策略水平,从而获得数学上的良好发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懈地努力。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于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数学学习策略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研究等内容。虽然在一些研究中也有涉及对于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但针对于数学后进生的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方法却较少,且给出的建议或方案较为笼统,往往不能很便捷地供一线教师使用。本研究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上海市某区重点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王光明等人编制的《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在适当改进的基础上为研究工具。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在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中,是否存在数学学习策略水平也低的学生?(2)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能否提高其数学学习策略水平?(3)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能否同时提高其数学学业成绩?本研究在调查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选取了3名被试学生。通过对其数学学习策略水平、数学学业成绩与个人情况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设计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指导方案,并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个别指导。最后对被试学生进行数学成绩与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检测,比较指导方案是否有效。并以此为依据,给出若干在高中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具体方法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中:(1)存在数学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的个体。(2)对学生A和学生C进行个别指导后,其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及数学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3)对学生B进行个别指导后,数学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策略水平无明显提高。通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对数学学习落后的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使其获得数学学习上的进步。在干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并严格要求学生。针对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与启发。

梁清[2](2020)在《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数学课改强调,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的、有计划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数学课前预习正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但现在很多高中生不懂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且多数教师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学生只要上课听讲或让学生简单预习课本即可,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预习指导和监督,最终无法发挥数学预习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提高其独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设计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复习课四种不同课型的课前预习案以及预习问题提纲,并分两个阶段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教学实验。即对实验班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引导和监督,从课前预习案的详细引导,到预习问题提纲的大方向引导。希望探索出符合自己的学生的预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实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两种研究方法,对岑溪二中高二理科两个平行班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学生对数学课前预习认知态度较好,多数同学均意识到预习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预习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然而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执行力不强,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根据教师的问卷调查可知,高中数学教师都认为预习是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布置数学预习任务的教师较少,缺乏相应的预习指导和督促检查。另外,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偏低,在数学学习中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强,故预习材料的难度设计不宜太大。(二)高中生整体的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实施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实验后,实验班数学预习能力有所提高且实验班的后期数学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说明笔者探索的预习指导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并提高数学成绩。(三)根据实验后的调查数据,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得到详细的预习案来引导预习。整体来说,预习案更符合岑溪二中的学生的需求。

张娇[3](2019)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陕师大附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社会人才需求转变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培养提出高要求。教育委员会为了使未来的人才能够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继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和核心素养。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来自各个方向各个学科的质疑,信息技术学科虽然比其他学科成熟晚,但是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所以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上。2018年新课改提出,更是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引入了高潮,提出课堂要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项目式学习虽然是2000年传入我国的,但是经过发展演变,越来越能体现项目式学习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它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高度契合。项目式学习在国内的研究相对成熟,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较以前都有很大突破,不过很少有学者尝试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经过问卷访谈与观察,笔者发现初中学段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激起困难,在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条件下,期望能找到一种方法解决当前问题,所以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实习教师的身份,对自己执教班级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期望借用此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与综合能力。为了能够将项目式学习的作用发挥最大化,笔者对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操作程序进行了梳理与仔细研读,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与学生特征与学校状况,设计了初中信息技术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笔者将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年级的6班和7班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6班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对照班7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方法,在效果分析阶段,从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具体为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协作能力三个方面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验证项目式学习的效果。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阶段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感兴趣,并且从学生学习结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高更牢靠,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项目式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协作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高。最后,通过对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笔者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也针对问题进行了改进分析,期望能够对项目式学习在其它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提供参考。

卓墨佼[4](2018)在《基于游戏的教学对初三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中考为指挥棒的传统初三英语课堂中,大多数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初三学生正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和心理年龄上具有其特殊性。教授初三学生的一线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坚持保证兴趣发展的过程。同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英语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了改变以上初中英语课堂的普遍现状,响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也为给国内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笔者尝试了基于游戏的英语课堂教学。本研究主要研究问题为:1.基于游戏的教学对初三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何影响?2.基于游戏的教学对初三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有何影响?本研究实验的主要数据来源于:1.实验前后实验班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2.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两次园区统测的成绩数据;3.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三次实验班抽取的学生的访谈数据。笔者通过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16.0)和云痕大数据两款专业软件,将以上数据进行了录入、整理、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如下:1.基于游戏的初三英语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普遍在课堂上对英语学习更主动,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但仍有部分特例学生,希望教师能采用传统课堂结合游戏课堂的教学方式。2.基于游戏的初三英语课堂教学对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对于英语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几乎没有提高,可见对学习成绩薄弱生来说,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比基于游戏的英语课堂教学帮助更大。本研究对初三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在初三未来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基于游戏的英语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游戏环节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打好初中英语基础的同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高中英语学习做好准备。

王金娜[5](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认为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洪倩仪[6](2017)在《在初中混合班的英语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混合班指的是在初中阶段的同一个班级中同时存在层次不同的学生。它的出现主要受到当地的入学政策的影响。“小升初”电脑派位是解决教育公平的一个途径。但是在班级授课制普遍存在的今天,电脑派位带来的生源水平差距成为初中英语课堂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导致了混合班的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中等生的成长,而后进生与优生则面临“吃不透”和“吃不饱”的问题,长此以往,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内外学者与一线教师的理论研究和理论依据,分层教学成为一种代替传统教学的模式被提出。分层教学发展至今在教育领域已占领一席之地,运用分层教学理念产生出的分层教学活动也被广泛地采用,然而是否适用于初中混合班的英语课堂,并产生良好效果,还需要实践证明。本文采用了研究实验的方法,针对笔者所在泉州市一中学的情况制定了系统的分层教学活动,将英语课堂上会涉及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问内容和方式、反馈方式和作业用分层的形式开展,让分层教学活动贯彻落实。实验以初中两个初二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了为期一年两个阶段的分层教学活动。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实验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学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教学。对照班还是运用传统教学。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用问卷调查、考试成绩和访谈分两次进行效果监测,了解分层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最广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同时缩小班级中的两极分化,取得优于传统教学活动的效果。

郝晓娟[7](2015)在《新课改下教学策略转变后初中生英语学习情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成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准则之一。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与国际接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是相当重要的,要完成这一策略,就需要从基础英语教育开始。在甘肃白银地区,英语教材使用的版本是冀教版(3年级起始版),初中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尤为关键。自从新课改以来,诸多一线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策略进行了反思和探究。本研究认为教学策略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情感策略四方面进行转变,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学校现状和师生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多样化,而且还能推进学生学习英语方式的变革,尤其在学习情感方面有重要影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语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途径也是多方面的,本研究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理论,针对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策略转变后学习情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找到适合个人风格并且能因班级的不同而灵活运用的教学策略,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可以为新课改提供深入发展的依据,为教师提供理念更新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情感培养的途径,为学校提供优化课堂的思路。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成绩,而且为以后的高中、大学乃至更高层次的深造打基础做准备。同时也期望可以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将所带的两个班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验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实验法,利用SPSS17软件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两个班的学习情感变化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两个班后测中学习成绩有显着差异,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对照班后测中学习成绩和学习情感之间无显着差异;实验班后测中学习成绩和学习情感之间有显着差异;对照班学生前测和后测的学习情感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后测的学习的情感水平有显着差异。这意味着新课改下教学策略转变能够优化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有效提升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改变教学策略后,促进了初中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张坤香[8](2014)在《阳光少年成长之路 ——一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实践》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家庭和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急剧增多,单亲家庭因为结构的变化,其子女因为突然失去父爱或者母爱,出现情感和心理上的问题。单亲家庭家长在经济、住房、心理调适、子女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质量和其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单亲家长如何才能够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广大单亲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并普遍焦虑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因为父母婚姻变故而置身单亲家庭的独生子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单亲家庭面临的独生子女的习惯养成、知识技能习得、健全人格形成、意志力磨练、责任感培养、个人修养提升等问题为研究内容,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以亲身实践的单亲家庭教育历程,从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正面影响的视觉,构建一个“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体系,以期形成一个解决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模式框架。论文的主体包括:“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模式框架和阳光少年成长之路;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反思。本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以“规划、执行、干预、评估”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模式框架,可以其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让单亲家庭教育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被动走向主动。(二)依照此模式框架建构出来的包括评价指标、三年发展规划表、行动计划表、典型事件记录表等在内单亲操作性、实用性“任务驱动式”家庭教育管理工具。

范纵横[9](2014)在《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成绩的策略研究 ——以初一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学习困难问题在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困扰着各国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改进方法。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在数学学科又显得尤为突出,结合教学实际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研究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业成绩的策略及其可行性。为此通过分析导致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在个案研究和班级教学中加以运用,并以成绩变化来检验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数据分析与个案研究结果显示:(1)多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2)作业订正对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3)家校联合对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4)基础知识薄弱、听课效率低是班级成绩不能提高的症结所在。

徐琼洁[10](2011)在《利用QQ群辅助七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数学的新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前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课后的家庭作业。另外,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对教育有了信息化的要求: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鉴于这二者的考虑,本人进行了关于利用QQ群辅助七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QQ群,制定群规,设置群管理员,上传资料、丰富QQ群空间,与学生进行私聊、群聊等活动来进行研究。为了使本项研究科学化,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不记名)、访谈法(访谈不同成绩段的7个学生)、实验法(设置对照班与实验班)等方法。因为QQ群对学生作业的效果,最终会反馈到学生的数学成绩上来,所以本研究的结果如何,一是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结果,二是根据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变化与高低来得出的。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发现在2008年9月初——2009年6月底这个学年共计0.75年这个时间段内QQ群对七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的辅助作用不明显,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没有显着性差异,而且学生与中年班主任老师对QQ群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学生欢迎,班主任反对;在2009年9月初——2009年11月下旬共计两个月的时间段内QQ群对七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的辅助作用比较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却没有显着性差异,不过学生与年轻班主任老师对QQ群的态度完全一样:学生欢迎,班主任支持。

二、初一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一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数学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2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2.3 数学学习策略的测评工具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指导与研究
    4.1 被试学生的访谈情况
    4.2 被试学生情况的诊断
    4.3 对学生进行个案指导的过程
    4.4 指导后学生数学学习情况
    4.5 对个案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B 《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C 学生A的访谈实录
附录 D 学生B的访谈实录
附录 E 学生C的访谈实录
附录 F 访谈提纲
致谢

(2)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进步需求
        1.1.2 现代教育要求
        1.1.3 专业发展追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预习的定义及分类
        3.1.2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定义
        3.1.3 数学预习能力的定义
        3.1.4 自主学习的定义
        3.1.5 课前预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3.1.6 预习案和导学案的定义
        3.1.7 预习案与导学案的联系和区别
    3.2 国外对预习的相关研究
    3.3 国内对预习的相关研究
        3.3.1 预习倾向
        3.3.2 预习材料设计原则
        3.3.3 预习活动设计类型
        3.3.4 预习实践
        3.3.5 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数学逆商水平、数学教师实施预习情况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1.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调查目的
        4.1.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调查目的
        4.1.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2.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的调查对象
        4.2.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的调查对象
        4.2.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的调查对象
    4.3 研究设计
        4.3.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调查问卷设计
        4.3.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4.3.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问卷设计
    4.4 调查结果分析
        4.4.1 问卷信度分析
        4.4.2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4.4.3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前预习情况结果分析
        4.4.4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4.5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现状小结
        4.5.1 学生方面
        4.5.2 教师方面
第5章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材料
        5.1.4 实验假设
        5.1.5 实验自变量
        5.1.6 实验因变量
        5.1.7 无关变量的控制
    5.2 实验前期准备
    5.3 预习案和预习问题提纲的设计原则
    5.4 预习案引导的数学课前预习
        5.4.1 概念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4.2 原理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4.3 习题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4.4 复习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4.5 数学预习案引导预习阶段小结
    5.5 预习问题提纲引导的数学课前预习
        5.5.1 概念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5.2 原理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5.3 复习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5.5.4 预习问题提纲引导预习阶段小结
        5.5.5 预习情况整体小结
    5.6 实验数据收集
    5.7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5.7.1 实验前测成绩数据处理及分析
        5.7.2 实验中及实验后成绩数据处理及分析
        5.7.3 实验班的预习能力变化数据处理及分析
        5.7.4 预习案和预习问题提纲的选择对比分析
    5.8 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坚持数学课前预习的价值和意义
    6.3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6.3.1 提高数学预习动机激励水平
        6.3.2 提高数学预习目标设置能力
        6.3.3 提高数学预习策略使用能力
        6.3.4 提高数学预习自我评价能力
    6.4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调查问卷
附件4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学生)访谈提纲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陕师大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2 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的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反思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项目式学习概述
    2.1 项目式学习的来源
    2.2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2.2.1 项目
        2.2.2 项目式学习
    2.3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2.3.3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第3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设计
    3.1 项目式学习相关概述
        3.1.1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3.1.2 项目式学习的要素
        3.1.3 项目式学习的一般程序
    3.2 项目式学习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依据
        3.2.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要求
        3.2.2 初中信息术学科课堂教学现状
        3.2.3 项目式学习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3.3 模式构建
        3.3.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设计依据
        3.3.2 模式总述
        3.3.3 模块介绍
第4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4.1 项目式学习设计
        4.1.1 教材分析与内容重组
        4.1.2 学习者分析
        4.1.3 学习目标与问题设计
        4.1.4 项目式活动设计
        4.1.5 学习工具设计
        4.1.6 学习评价设计
    4.2 实施过程
        4.2.1 前期调查
        4.2.2 项目开展课堂实录
第5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效果分析
    5.1 准实验设计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变量
        5.1.4 实验工具
        5.1.5 准实验实施流程
    5.2 项目式学习效果分析
        5.2.1 学习成绩分析
        5.2.2 学习兴趣分析
        5.2.3 协作能力分析
    5.3 实验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基于游戏的教学对初三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术语
    2.2 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赫尔巴特的兴趣理论
        2.2.3 福禄贝尔“游戏教育原则”
    2.3 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实验过程
    3.4 研究工具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数据收集步骤
        3.5.2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前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变化
    4.2 实验前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变化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各项基础指标上的变化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试卷中各大题得分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对初三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5.3.1 本研究的不足
        5.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A: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调研
    附录B: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附录C: 问卷调查表
    附录D: 访谈大纲
    附录E: 基于游戏教学的初三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附录F: 传统初三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附录G: 游戏教学实验前初三年级11班14班学生考试的成绩表
    附录H: 游戏教学实验后初三年级11班14班学生考试的成绩表
致谢

(5)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 个人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分析框架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在初中混合班的英语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分层教学活动的相关概念
        2.1.1 分层教学及其活动的含义
        2.1.2 分层教学活动的目标
    2.2 国内外分层教学活动研究综述
        2.2.1 国外分层教学活动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分层教学活动的研究综述
    2.3 分层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
        2.3.1 因材施教理论
        2.3.2 掌握学习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分层教学活动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问题与假设
        3.1.3 研究开展时间
        3.1.4 研究对象
        3.1.5 研究工具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前准备
        3.2.2 实验开展过程
        3.2.3 实验数据采集
4. 分层教学活动研究结果的分析
    4.1 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4.1.1 第一阶段结果分析
        4.1.2 第二阶段结果分析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第一阶段结果分析
        4.2.2 第二阶段结果分析
    4.3 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分层教学活动的效果总结
        5.1.1 分层教学活动有助于减少两极分化
        5.1.2 分层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个体成长
    5.2 分层教学活动的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7)新课改下教学策略转变后初中生英语学习情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时代的需要
        1.1.2 课改的需要
        1.1.3 学校现状的需要
        1.1.4 师生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
        1.2.1 为新课改提供深入发展的依据
        1.2.2 为教师提供理念更新的平台
        1.2.3 为学生提供情感培养的途径
        1.2.4 为学校提供优化课堂的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新课改及英语新课标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趋势
        2.1.1 新课改及英语新课标的概念界定
        2.1.2 国内外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
    2.2 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2.2.1 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2.2.2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2.3 学习情感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2.3.1 学习情感的概念界定
        2.3.2 学习情感的相关研究
3 基本理论依据
    3.1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3.2 维果斯基的教学理论
    3.3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
    3.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3.5 情感教学理论
    3.6 积极心理学
    3.7 情绪智力理论
4 问题的提出
5 研究的方法与实施过程
    5.1 研究方法
        5.1.1 问卷调查法
        5.1.2 访谈法
        5.1.3 教育实验法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整体设计
        5.2.2 实验具体步骤
6 研究结果
    6.1 学习成绩的差异
        6.1.1 学习成绩前测的差异
        6.1.2 学习成绩后测的差异
    6.2 学习情感各维度差异
        6.2.1 学习情感前测各维度差异
        6.2.2 学习情感后测各维度差异
    6.3 学习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6.3.1 对照班学习情感和学习成绩的相关
        6.3.2 实验班学习情感和学习成绩的相关
        6.3.3 实验班后测中学习情感、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6.4 实验班后测中学习情感各维度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6.4.1 实验班后测中学习情感各维度和学习成绩的相关
        6.4.2 实验班后测中自控力、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6.4.3 实验班后测中成就感、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6.4.4 实验班后测中价值感、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7 分析与讨论
    7.1 两个班学习成绩差异上的分析与讨论
    7.2 学习情感各维度差异的分析和讨论
    7.3 学习情感和学习成绩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7.4 实验班后测学习情感各维度和学习成绩关系的分析讨论
8 建议与对策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阳光少年成长之路 ——一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几个关键的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预期假设
第二章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模式
    第一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流程
    第二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规划
    第三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执行
    第四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干预
    第五节 “任务驱动式”单亲家庭教育评估
第三章 研究实施
    第一节 只有改变自我,才能获得尊重———阳光少年小学 4—6 年级的成长足迹
    第二节 只有战胜自我,才能获得发展———阳光少年 7--9 年级的成长足迹
    第三节 研究实施的反思
第四章 结论与实施建议
    一、 结论
    二、 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9)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成绩的策略研究 ——以初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理论基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2.3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实施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策略建构
    4.1 作业、考试结果数据分析
    4.2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4.3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改进策略
    4.4 改进策略的实施效果
第5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5.1 案例一单一型:方法不当型
    5.2 案例二混合型:意志薄弱型、兴趣缺乏型
第6章 研究总结及今后的课题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初一数学周练卷(二)
    附录二:《实数》单元测试卷
    附录三:考试成绩情况
    附录四:八班学困生成因访谈记录
致谢
附件

(10)利用QQ群辅助七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的背景
    (二) 问题的内容
    (三) 问题的研究意义
二、关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作业的概念
    (二) 作业的意义
    (三) 关于作业设计和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 准备研究
    (二) 正式研究
        1. QQ 群的设置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验法
四、利用 QQ 群辅助七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理论框架
    (一) 本研究中用到的主要概念与理论
    (二) 作业设计、实施与评价方式
        1、作业的种类与布置
        2、作业的评价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
    (二) 访谈的结果
    (三)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
六、研究总结、建议与思考
    (一) 研究总结
    (二) 建议
    (三)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初一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D]. 华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梁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陕师大附中为例[D]. 张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基于游戏的教学对初三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D]. 卓墨佼. 苏州大学, 2018(04)
  • [5]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在初中混合班的英语课堂中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D]. 洪倩仪.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7]新课改下教学策略转变后初中生英语学习情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D]. 郝晓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 [8]阳光少年成长之路 ——一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实践[D]. 张坤香.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成绩的策略研究 ——以初一学生为例[D]. 范纵横.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10]利用QQ群辅助七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实践研究[D]. 徐琼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第一学期末英语复习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