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树生产新局面

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树生产新局面

一、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品生产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胡云芝[1](2020)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以及农业文明古国的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的发展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近年来不断加强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极大程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但一味追求粮食及农产品规模产量的快速增长及农业经济利益的快速提升,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要素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土地污染、土地产能下降、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等不可逆环境污染,极大程度破坏了大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因此,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要找到一条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维持并保护生态平衡、高产、高效、优质的安全生产之路,并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本文以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水果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策略为研究主线,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调研、对比分析等方式,对贵州省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有机肥代替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进行总结,并对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主要做法以及种植苹果中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此外根据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贵州省水果产业的生态循环模式提出了建议。认为,选准产业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塑造贵州绿色农产品品牌之路的必然选择。依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水果产业,既是全产业链模式下发展水果产业的重要基础以及前提,又是生产环节中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的重要举措。

容怀钰[2](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李攀[3](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尉蔚[4](2019)在《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盲目跟风的城市化建设致使传统乡村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格局与现代审美产生碰撞,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分离,乡村景观发生根本性改变。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创新型乡村发展模式,加强了自然景观和田园社区之间的联系,而环境复育理论则为生态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探讨环境复育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对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的结构形态,恢复乡村原生态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大悲乡作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顺平县生态旅游发展带上重要区域之一,未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盛,营造田园综合体景观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还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整理田园综合体、环境复育理论、乡村景观等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分析了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类型、特征、作用等基础概念,结合环境复育方针和应用背景研究探索两者间的关联点和主要景观作用,主要是促进完善生态景观结构以形成良性循环以及通过挖掘特色乡土资源突出景观特色避免同质化。通过案例分析对代表性田园综合体项目和应用环境复育理论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梳理了田园综合体景观问题并总结环境复育理念对生态系统的价值体现,为后文研究田园综合体景观环境复育设计手法积累了经验。最后本文以环境复育理论为指导,与环境复育理论的应用手法相结合对田园综合体三大景观类型进行研究,得出以自然元素为主要构成所形成的田园综合体自然性景观复育性设计手法,以社区为载体,人类居住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为界限的田园综合体生活性景观复育性设计手法和通过融入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的生产性景观复育性设计手法。将研究结果应用到河北省顺平县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其进行基地分析与解读,研究场地现状和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复育对策,在复育性设计手法的指导下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最终形成了“一心三区六景观”的景观布局,并对六大景观即村落景观、农业景观、牧业景观、森林景观等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表现。总之,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手法是从生态环境大格局出发,侧重于研究景观营造与生态结构的良性发展措施手法相融合,通过复育性景观设计以改善田园综合体内部生态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发展系统,为地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空间。

袁郑鹏[5](2019)在《广西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雪梨、黑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广西灌阳县雪梨、黑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广西灌阳县雪梨、黑李种植技术、规模和产值,以广西灌阳县的目前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为根据,从市场需求出发,对广西灌阳县雪梨、黑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灌阳县雪梨、黑李的种植规模、种植面积、投产面积、产量、产值、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等方面,详细分析灌阳县雪梨、黑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果品品质有待提高,病虫害较多;二是农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果品的产业链较短,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贮藏环节薄弱,冷链物流建设落后,果品附加值低;四是农业的科技支撑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构成不合理;五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不明显;六是品牌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通过分析问题,提出了促进灌阳雪梨、黑李发展的对策:第一,建立标准果园,提高果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二,拓展多种营销方式;第三,建设冷链物流,实现产后果品预冷,延长供应期和错峰上市,提高果品价值;第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五,加强网络流通体系建设;第六,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王大铭[6](2018)在《邛崃市果树产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环境正在悄然发生许多深刻的变化,需要果树产业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众多实践证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果树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才能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实现果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文献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较深入地研究了邛崃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邛崃市果树产业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认为邛崃具有自然环境好、社会经济条件好、规模和品种基础好、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好、市场前景广阔、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势和机遇。同时存在果农发展盲目性较大、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够、果品贮藏运销能力差、缺少知名特色品牌、市场竞争激烈、从业人口不足等短板和威胁。根据内、外部环境矩阵分析,论文提出了统筹规划,增强果树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强化引导,加强果农技术培训;抓牢龙头,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内调外引,升级果品贮藏与加工产业;规范市场,加快电子商务建设进程;整合资源,打造知名特色品牌;依靠科技,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大投资,积极提供优惠政策等8条发展对策,力求为邛崃市果树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邛崃市果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王文生[7](2018)在《黑龙江省李树种植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的李树产业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发展高峰,到目前的发展低谷。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李树整体种植面积缩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王鹏[8](2017)在《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山东发挥地域优势,发展果品产业,成效显着。果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果农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山东已建成全国较大的北方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果品产业成为全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山东省果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生产成本高、优质果率低、布局结构失当、营销渠道受限、发展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果品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建设现代果品产业的瓶颈。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领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良方,也是破解当前山东果品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实现新的动态均衡的治本之策。山东果品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产业的观念,统筹兼顾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均衡发展问题,正确处理好增加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关系,不断提升果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真正使果品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课题依据比较优势、农业区位、产业结构演进等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山东省果品产业供给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果品产业链中生产、储运、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构建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措施。主要情况如下:第一,山东有着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是我国北方水果的主要生产省份,全省各地果业生产均有地理资源优势,果品生产区划日趋突出,栽培技术应用普遍,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增收能力作用显着。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山东果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安全生产后劲不足、果园肥力下降、栽培制度落后、果园效益下降、产业标准化与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化处理储藏加工水平低和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难以有效开展等问题;组织环节中,果品组织化程度偏低,果品协会与合作社作用有待发挥,果品上中下游产业链各环节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此外,果品安全生产制度研究基础薄弱,尚无果品生产保险方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第二,本文在分析山东省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实证分析了六省(市)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因子,得出山东省果品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发展不均衡;生产环节是影响山东省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储运环节和流通环节是影响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次要因素;区位优势、果品种植面积、果农科技素质、果品产量以及果品市值占的比重是决定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因子等结论。上述因素发展不协调,导致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环节不能有效衔接,致使产业链发展受阻,难以形成效益合作共赢、风险共同分担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山东果品产业已步入了加快发展和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应从品种结构、栽培技术、果园基础条件建设、机械化生产、智能化应用、技术培训等方面提高生产环节的科技水平。其次,应通过开拓原料基地、开发加工制品、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标准化包装、拓宽国内外市场、健全现代物流体系等整体提升山东省果品产业加工、储运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再次,通过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探索“果农+合作社十企业”的果业新型组织,促进产业组织环节的提效升级。最后,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切实可行的生产保险和产业风险管理方案。另外,应加强信息整合,建立果品产业经济发展数据库,持续跟踪国际经济发展动态,强化形势研判和产业评估,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通过上述措施,加快果品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步伐,实现山东果品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

牛青青[9](2015)在《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拜城县具有发展果品的独厚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拜城县的果树业没有得到很好重视和发展。因此,摸清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探索果树发展对策,对拜城县果树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搞清了拜城县的基本情况和果业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具体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拜城县地域辽阔,总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1.52万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9.58%;盆地面积390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0.42%。其中,隔戈壁荒滩180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42%;荒地100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4%;沼泽地20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5%;可耕地90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2%,农业从业人员67181人。拜城县境内主要有6大类300多种植物,其中,苔藓门有18种;蕨门类8种;裸子类有166种。拜城县林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价值多元,开发前景广阔。截至2014年底全县果树共有83.22平方千米,其中,核桃41.17平方千米,占49.47%;杏子30.57平方千米,占36.73%;葡萄11.48平方千米,占13.79%。全县果品总产6.3919万吨,其中,核桃0.2515万吨,占3.93%;杏子3.9202万吨,占61.33%;葡萄2.2202万吨,占34.73%。拜城县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果树专业户生产规模小,龙头产业少;一般果农生产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有名气的果树品牌;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受体制、成本、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薄弱;农资物品质量难以保证,农资市场不规范,价格偏高;品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拜城县资源优势。拜城县果树发展对策:调整当前果树结构不合理现象,充分利用拜城县的资源优势,加快果树产业化步伐,解决果树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衔接的矛盾;完善果树农业推广技术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步伐,发挥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协作和指导;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

徐群[10](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认为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二、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品生产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品生产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基本框架及研究内容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传统农业
        2.1.2 生态循环农业概念及实质
        2.1.3 有机肥代替化肥
        2.1.4 沼气工程
        2.1.5 沼肥综合利用
    2.2 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模式
        2.2.1 按规模大小分类
        2.2.2 按循环方式分类
    2.3 果树及果树栽培
        2.3.1 果树的概念
        2.3.2 果树栽培和生长
        2.3.3 果树病虫害防治
    2.4 小结
第3章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3.1 发展现状概述
    3.2 试点示范类型及模式
        3.2.1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3.2.2 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3.2.3 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模式
        3.2.4 生态循环农业整县推进示范模式
    3.3 贵州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概况
        3.3.1 畜禽粪污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概况
        3.3.2 “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
        3.3.3 粪污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3.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3.5 闲置户用沼气池盘活利用概况
        3.5.1 贵州省户用沼气池基本概况
        3.5.2 “沼改厕”盘活闲置户用沼气池
    3.6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及效益分析
        3.6.1 模式简介
        3.6.2 模式背景
        3.6.3 循环模式图
        3.6.4 推广情况
    3.7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下水果种植的优势分析研究
    4.1 发展现状概述
        4.1.1 主要做法及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1.3 贵州省发展水果产业的优势分析
    4.2 运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种植苹果研究及效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5.1 打造高标准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
    5.2 抓品牌创建提升市场竞争力
    5.3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5.4 做好生态循环模式总结推广
    5.5 加强技术能力创新
    5.6 加大对从业人员及广大农民的农技业务培训
    5.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研究
        1.4.1 田园综合体
        1.4.2 环境复育
        1.4.3 乡村景观
        1.4.4 生态农业
    1.5 相关理论依据
        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2 景观设计学
        1.5.3 生态修复与恢复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1.6.2 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1.7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景观、环境复育理念基础研究
    2.1 田园综合体景观概述
        2.1.1 田园综合体景观类型
        2.1.2 田园综合体景观特征
        2.1.3 田园综合体景观作用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现状
    2.2 环境复育理念概述
        2.2.1 环境复育方针
        2.2.2 环境复育应用背景
    2.3 环境复育和田园综合体景观关系研究
    2.4 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作用
        2.4.1 完善生态景观结构以形成良性循环
        2.4.2 突出景观特色避免同质化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田园综合体案例分析
        3.1.1 无锡田园东方
        3.1.2 南和农业嘉年华
        3.1.3 迁西花乡果巷
        3.1.4 存在问题梳理分析
    3.2 环境复育运用案例分析
        3.2.1 重庆广阳岛公园
        3.2.2 嘉定中央公园项目
        3.2.3 青岛中德生态园
    3.3 总结分析
4 田园综合体景观环境复育设计手法研究
    4.1 复育性设计原则
        4.1.1 复育治疗环境恶化主因的设计原则
        4.1.2 景村一体化设计原则
        4.1.3 传扬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4.2 自然性景观环境复育
        4.2.1 田园综合体土壤复育性研究
        4.2.2 田园综合体水体景观复育性设计
        4.2.3 田园综合体植物景观复育性设计
        4.2.4 田园综合体动物群落复育性设计
        4.2.5 田园综合体山体地貌复育性设计
    4.3 生活性景观环境复育
        4.3.1 田园综合体村落景观复育性设计
        4.3.2 文化软景观和景观小品复育性设计
        4.3.3 田园综合体道路景观复育性设计
    4.4 生产性景观环境复育
        4.4.1 田园综合体农田景观和农业设施复育性设计
        4.4.2 田园综合体林业景观复育性设计
        4.4.3 田园综合体牧业景观复育性设计
        4.4.4 田园综合体渔业景观复育性设计
5 以环境复育理念为导向的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5.1 研究对象总体概况
        5.1.1 上位规划衔接
        5.1.2 发展趋势
        5.1.3 基本条件
    5.2 基地分析与解读
        5.2.1 区域需求分析
        5.2.2 场地现状分析
        5.2.3 存在的问题
        5.2.4 复育对策
    5.3 设计理念和定位
        5.3.1 设计理念
        5.3.2 发展定位
    5.4 设计依据
        5.4.1 国家法律法规
        5.4.2 国家标准规范
        5.4.3 指导文件和相关规划
    5.5 复育性设计手法指导下的总体规划设计
        5.5.1 总体布局
        5.5.2 景观设计分析
        5.5.3 具体景观表现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广西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雪梨、黑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1 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概念
        2.1.1 特色农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2.1.2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
        2.1.3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 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主要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
第三章 灌阳县主要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及发展现状分析
    3.1 灌阳县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及发展现状
    3.2 全县水果生产基本情况
    3.3 灌阳县主要特色农产品
        3.3.1 灌阳雪梨
        3.3.2 灌阳黑李
    3.4 灌阳县雪梨、黑李种植情况及产值分析
        3.4.1 雪梨
        3.4.2 黑李
    3.5 灌阳县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3.5.1 适宜的自然环境
        3.5.2 优越的地理位置
        3.5.3 较好的经济基础
        3.5.4 良好的生产条件
        3.5.5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3.6 灌阳县对水果产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3.7 产业基础扎实,栽培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第四章 灌阳县雪梨、黑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果品品质有待提高,病虫害较多
    4.2 果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3 产业链较短,冷链物流建设落后,果品附加值低
    4.4 农业的科技支撑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构成不合理
    4.5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不明显
    4.6 品牌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章 灌阳县雪梨、黑李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5.1 发展思路
    5.2 发展目标
    5.3 建设任务
第六章 灌阳县雪梨、黑李发展对策研究
    6.1 建立标准果园,提高果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2 完善销售体系,改进营销策略
    6.3 建设冷链物流,实现产后果品预冷,延长供应期和错峰上市,提高果品价值
    6.4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6.5 加强网络流通体系建设
    6.6 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邛崃市果树产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内涵
    1.3 果树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1.4 果树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1.5 国外果树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1.5.1 果树产业化发展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5.2 研究果树产业化发展中供需问题
        1.5.3 研究果树产业化发展的贸易问题
    1.6 国内关于果树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1.6.1 从全国视角研究果树产业化发展
        1.6.2 研究不同地域果树产业化发展对策
        1.6.3 研究果树产业化的具体环节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3 邛崃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3.1 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状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气候条件
        3.1.4 农业资源情况
        3.1.5 社会经济条件
    3.2 果树产业概况
    3.3 主要果树种类的发展情况
        3.3.1 柑桔
        3.3.2 猕猴桃
        3.3.3 其它果树
    3.4 果树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3.5 果树规模化生产企业发展现状
    3.6 果品储藏加工现状
    3.7 果品营销现状
    3.8 休闲观光果园发展现状
    3.9 服务与管理体系现状
        3.9.1 质量监督体系
        3.9.2 服务管理系统
        3.9.3 环境保护体系
4 邛崃市果树产业化发展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4.2 强势分析
        4.2.1 区位环境条件好
        4.2.2 社会经济条件好
        4.2.3 规模和品种基础好
        4.2.4 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好
    4.3 短板分析
        4.3.1 果农发展盲目性较大
        4.3.2 农村劳动力锐减
        4.3.3 果品商品标准化处理程度低
        4.3.4 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够
        4.3.5 果品贮藏、加工、运销能力差
        4.3.6 缺少知名特色品牌
    4.4 机遇分析
        4.4.1 市场前景广阔
        4.4.2 政策支持力度大
    4.5 威胁因数分析
        4.5.1 市场竞争激励
        4.5.2 环境污染严重
        4.5.3 从业人口不足
    4.6 内部环境IFE矩阵分析
    4.7 外部环境EFE矩阵分析
5 邛崃市果树产业化发展对策
    5.1 统筹规划,增强果树产业综合发展能力
    5.2 强化引导,加强果农技术培训
    5.3 抓牢龙头,充分发挥专合社的作用
    5.4 内调外引,升级果品贮藏与加工产业
    5.5 规范市场,加快电子商务建设进程
    5.6 整合资源,打造知名特色品牌
    5.7 依靠科技,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5.8 加大投资,积极提供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黑龙江省李树种植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李子生产现状
    1.1 黑龙江省李树种植的地理气候条件
    1.2 黑龙江省李树资源优势
    1.3 黑龙江省李树主栽品种分布及生产情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李树种植布局不科学不合理、李树的应用理念狭窄
    2.2 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
    2.3 市场营销滞后、销售渠道单一
    2.4 苗木质量参差不齐, 苗木跨地域种植乱象
    2.5 农民传统种植观念陈旧意识懒惰, 种植过程反客为主
3 解决对策
    3.1 因地制宜, 科学布局
    3.2 加大科技投入
    3.3 规范苗木生产及销售市场
    3.4 立体化种植,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产能
4 结语

(8)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供给侧改革概述
        2.1.2 果品产业概述
        2.1.3 产业布局与产业组织模式的概念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产业关联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产业政策理论
3 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现状与问题
    3.1 山东果品生产基本概况
        3.1.1 山东果品种植面积
        3.1.2 山东果品产量
        3.1.3 山东果品栽培模式
    3.2 山东果品产业现状
        3.2.1 产业形势稳中向好
        3.2.2 生产区划日趋突出
        3.2.3 栽培技术应用普遍
        3.2.4 品种结构较为集中
        3.2.5 产业化规模不断提升
        3.2.6 出口创汇能力增强
        3.2.7 促进增收作用显着
    3.3 山东果品产业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
        3.3.1 品种结构不合理
        3.3.2 果品产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果品安全生产后劲不足
        3.3.3 土壤有机质偏低,果园肥力下降
        3.3.4 栽培制度落后、成本增加,果园效益下降
        3.3.5 产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低
        3.3.6 生产配套设施、装备落后
        3.3.7 商品化处理、储藏加工水平低
        3.3.8 科技推广、技术培训难以有效开展
    3.4 山东果品产业组织环节面临的问题
        3.4.1 组织化程度低,果品协会和合作社作用有待加强
        3.4.2 果品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机制不健全
        3.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3.5 山东果品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3.5.1 果品安全生产制度研究基础薄弱
        3.5.2 尚无果品生产保险方案和相应支持政策方案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及分析
    4.1 山东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
        4.1.1 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
        4.1.2 加工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
        4.1.3 消费环节的影响因素
    4.2 山东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分析
        4.2.1 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筛选
        4.2.2 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4.2.3 实证分析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
        4.2.4 分析结论
5 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5.1 果品生产环节的对策
        5.1.1 引进推广优新品种,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
        5.1.2 集成推广省力化栽培生产技术,促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5.1.3 加快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规模化经营
        5.1.4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果园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果业
        5.1.5 研究以果园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强化传统果业智能化驱动
        5.1.6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果业生产培训和推广的有效性
    5.2 果品加工环节的对策
        5.2.1 建设和完善以出口果品为主的现代果品物流体系
        5.2.2 扶持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5.2.3 开拓果品加工原料基地,开发系列果品加工制品
        5.2.4 重视果品包装,提高包装质量,完善果品包装标准化体系
        5.2.5 不断完善果品流通体制,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5.3 产业组织环节的对策
        5.3.1 加快培育新型果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5.3.2 探索“果农+果农专业合作社+涉果企业”为主的果业组织创新模式
    5.4 安全生产制度方面的对策
        5.4.1 制定果品生产保险方案
        5.4.2 制定果品产业风险管理方案及相应支持政策方案
    5.5 产业安全预警方面的对策
        5.5.1 加强山东果品产业经济发展数据库的建设
        5.5.2 持续跟踪国际果品产业经济发展动态,强化政策和产业评估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世界果品生产状况
        1.2.2 国际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1.3 我国果树产业状况
        1.3.1 我国果树产业生产状况
        1.3.2 我国果品贸易状况
    1.4 新疆果树产业发展状况
        1.4.1 新疆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1.4.2 新疆果业品种及分布概况
    1.5 阿克苏果树产业发展状况
    1.6 拜城产业发展状况
        1.6.1 社会发展形势大好
        1.6.2 农村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1.6.3 近年来林果业规划
第二章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的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查阅文献
        2.3.2 问卷调查
        2.3.3 数据收集
        2.3.4 实地调查
        2.3.5 访谈法
        2.3.6 调查研究方法与理论结合的方法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拜城县发展果树的条件
    3.1 拜城县情况介绍
        3.1.1 所属区域
        3.1.2 位置与地形
        3.1.3 气候物候
        3.1.4 日照光能
        3.1.5 气温
        3.1.6 人口及行政区划
        3.1.7 自然资源
        3.1.8 交通
    3.2 拜城县果树栽培历史
    3.3 近年来果树发展迅速
        3.3.1 产量与面积迅猛增长
        3.3.2 工程项目不断增多
        3.3.3 丰产栽培示范园
    3.4 果树市场前景乐观
第四章 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
    4.1 产业化水平
        4.1.1 生产形式
        4.1.2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4.1.3 管理水平
        4.1.4 投入产出
    4.2 果树种类与品种结构
        4.2.1 栽种果树种类
        4.2.2 品种资源
        4.2.3 晚熟葡萄
    4.3 果树面积与产量
        4.3.1 2014年林果挂果面积和产量
        4.3.2 果树分布情况
        4.3.3 林果示范园
    4.4 果树栽培现状
        4.4.1 设施栽培
        4.4.2 套种栽培的新探索
    4.5 果品评定
        4.5.1 加强果树品牌创建
        4.5.2 进出口情况
    4.6 果品销售情况
        4.6.1 总体销售情况
        4.6.2 果品销售价格
        4.6.3 果品销售途径
    4.7 果品储藏及加工
        4.7.1 储藏量及储藏时间
        4.7.2 加工储藏设施
        4.7.3 加工情况
        4.7.4 拜城县果品加工企业
    4.8 病虫害防治情况
        4.8.1 常见病虫害
        4.8.2 统防统治情况
        4.8.3 桑白蚧防治情况
        4.8.4 防治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4.8.5 拜城县在防治果树病虫害中的举措
    4.9 技术服务体系
        4.9.1 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体系
        4.9.2 专业服务队伍
        4.9.3 粗放的社会服务渠道
        4.9.4“拔尖人才”和“科技英才”管理
    4.10 农资市场
        4.10.1 农资市场管理
        4.10.2 农资经营人员规范化管理
    4.11 金融服务
第五章 拜城县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
    5.1 果树专业户生产规模偏小
    5.2 专业化程度低
    5.3 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5.3.1 体制约束
        5.3.2 成本约束
        5.3.3 风险约束
        5.3.4 素质约束
        5.3.5 其它因素
    5.4 商品化处理薄弱
    5.5 缺乏果树品牌
    5.6 农资物品质量难以保证
    5.7 品种结构不合理
    5.8 园林规划滞后
第六章 拜城县果树发展对策
    6.1 加快产业化步伐
    6.2 创建品牌
    6.3 完善果树生产服务体系
        6.3.1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6.3.2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6.3.3 完善销售服务体系
    6.4 重视果品的深加工
    6.5 发展绿色果品
    6.6 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机制刺激作用
    6.7 政府的保障作用
    6.8 建立销售网络体系
    6.9 提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6.10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果品
    6.11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林果旅游业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I
致谢
作者简历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品生产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D]. 胡云芝. 西南大学, 2020(05)
  •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为例[D]. 尉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广西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雪梨、黑李为例[D]. 袁郑鹏. 广西大学, 2019(01)
  • [6]邛崃市果树产业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王大铭.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7]黑龙江省李树种植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J]. 王文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9)
  • [8]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6)
  • [9]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D]. 牛青青. 石河子大学, 2015(04)
  • [10]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调整果树产业结构开创果树生产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