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通车

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通车

一、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论文文献综述)

扈森[1](2021)在《攻坚克难,三代人接续奋斗 创新驱动,七十年书写传奇——中铁二院科技创新的故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建国初期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勇立潮头,再到新世纪的奋力担当,作为中国交通勘察设计领军企业,中铁二院始终与新中国发展同向而行,为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西南艰险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玲潇[2](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司道光[3](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刘定慧[4](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李茂源[5](2020)在《基于多案例分析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纵深推进,中国企业与沿线各国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合作开发项目,而且业绩突出,国家层面的铁路“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也不断增多,许多国际大型基础设施企业也纷纷投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开发浪潮中。面对纷繁复杂、多样变化的国际市场经营环境,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持续经营呢?不断创新无疑是企业需要考量的重点,诚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克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也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商业变化。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多案例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架构、驱动机理与创新路径,从而为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提出相关建议及保障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之后梳理了中国铁路“走出去”发展历程,总结了商业模式现状和面对的问题及挑战,深入描述分析了五个典型案例。之后,基于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及理论,分析了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架构,包括系统构成和特征、系统要素、结构体系以及利益主体。然后,分析了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驱动机理和创新路径。最后结合中国铁路“走出去”发展特点和前文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建议,以及国家、行业、企业、项目等层面的保障措施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表现为在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前提下,创新和整合企业全部价值的活动。通过对中国铁路境外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在五个典型项目案例进一步深入描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得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中国政府政策推动、东道国政策商机需求拉动、企业业务资源能力的内驱、企业管理者认知的驱动、价值网络中互补资产的诱使、市场环境风险的压力。同时得出结论:中国铁路“走出去”需要在创新目标作为指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标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资源能力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利益相关者搭建企业生态系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路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持续发展。还认为全产业链一体化+综合配套开发+本土化是中国铁路“走出去”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途径,投建营一体化+综合配套开发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

俞洁[6](2020)在《中国铁路项目走向非洲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非洲国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铁路交通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凭借铁路技术日益成熟、恶劣环境下的修建铁路经验丰富、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的强力推动、建设和运营经验丰富等优势,与非洲开展多次铁路项目建设合作,开拓了铁路项目“走出去”的道路,然而中国也存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问题、资金投入风险、国际政治局势不稳定、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缺乏人才等常见困难。21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之间的铁路合作项目有了新的发展,渴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地考虑与中国合作。阿卡铁路、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三条铁路从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完善建营一体化和全产业链“走出去”三个方面展示了中国铁路走向非洲的可能路径。为了更好地将中国铁路项目推向世界,中国企业要努力完善中国标准,规范运营管理“走出去”标准,加强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

邱铁鑫[7](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张恒[8](2020)在《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重载铁路正朝着更大运量、更安全、更绿色方向发展。随着运量需求增加和HXD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普及应用,部分重载铁路现有牵引供电系统供电能力不足、列车频繁过电分相时掉速甚至停车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线路运营组织,成为阻碍重载铁路进一步提速扩能的瓶颈。针对重载铁路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了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该供电方案供电能力强,能大幅减少甚至取消电分相,提高牵引变压器容量利用率和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助力重载铁路长远发展。首先,介绍了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根据牵引网供电方式的不同,分为采用直供方式和采用AT供电方式的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针对不同供电方案,分别推导了相应的等值电路模型,对电流分布以及电压降落等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描述其供电能力的数学模型。此外,对所述方案所使用的电缆材质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适用于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的电缆类型。然后,基于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理论模型,将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应用于某实际重载线路改造设计中,对改造内容进行设计配置,计算相关参数,基于WEBANET搭建仿真模型,分别对该线既有方案和改造方案的供电能力和能耗情况进行仿真分析,以进一步验证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最后,对该重载线路改造方案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改造成本及投资回收期、运输运营经济性、社会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改造成本回收期短,运营经济效益高,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显着,为该方案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提供参考依据。

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王仁锋,郭庆,孙梦雨[9](2019)在《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文中研究指明历史的画卷,闪耀着新中国的风采;时代的年轮,镌刻下奋斗者的足迹。当十月的阳光普照神州,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郁郁葱葱的北国到碧波万顷的南海,从雪峰林立的西陲到青山绿水的东溟,亿万中华儿女满怀光荣与梦想,在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气风发、奋力前行。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金水英,周晓琳,田泽[10](2019)在《中国高铁“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技术装备"走出去",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高铁外交"已基本形成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国际市场布局。当前,中国高铁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三种技术标准合作模式:中国标准模式、中外混合标准模式、外国标准模式。如何把握不同模式下高铁出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推进高铁产业实现规模出口、高效出口、精准出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必然要应对来自政治、经济、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风险。未来,我们需从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统筹谋划高铁全球战略布局、构建新型跨境铁路融资模式、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互认、因地制宜打造工程典范、加速培养高铁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制定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进一步推进中国高铁产业海外可持续发展。

二、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3)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2.2.1 前期施工准备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2.3.1 客观影响因素
        2.3.2 主观语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4.1.1 墙体构筑技术
        4.1.2 楼面构筑技术
        4.1.3 屋架构筑技术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5.1.1 壁炉采暖技术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基于多案例分析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
    2.2 商业模式创新过程
        2.2.1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2.2.2 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
        2.2.3 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机制
    2.3 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2.3.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现状
    3.1 发展历程及现状
        3.1.1 发展历程
        3.1.2 发展现状
    3.2 典型案例分析
        3.2.1 坦赞铁路
        3.2.2 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工程
        3.2.3 沙特麦加轻轨项目
        3.2.4 亚吉铁路
        3.2.5 蒙内铁路
    3.3 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面临的挑战
4 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架构分析
        4.1.1 全产业链系统构成
        4.1.2 全产业链“走出去”特征
        4.1.3 商业模式系统要素
        4.1.4 商业模式结构体系
        4.1.5 商业模式利益主体
    4.2 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分析
    4.3 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机理与路径分析
        4.3.1 驱动机理分析
        4.3.2 创新路径分析
5 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5.1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建议
        5.1.1 价值主张
        5.1.2 全产业链一体化+综合配套开发+本土化
        5.1.3 投建营一体化+综合配套开发
        5.1.4 利润模式实现
    5.2 商业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建议
        5.2.1 国家层面
        5.2.2 行业层面
        5.2.3 企业层面
        5.2.4 项目层面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铁路项目走向非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非洲铁路的一般状况
    一、非洲铁路的发展现状
    二、非洲铁路设施发展的限制因素
    三、非洲铁路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二章 中国铁路项目走向非洲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铁路项目走向非洲的有利条件
    二、中国铁路项目走向非洲的常见困难
    三、走向非洲的中国铁路项目
第三章 中国铁路项目“走出去”的可能路径
    一、创设“中国标准”的阿卡铁路
    二、建营一体化的蒙内铁路
    三、全产业链“走出去”的亚吉模式
    四、中国铁路项目“走出去”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7)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8)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载铁路发展现状
        1.2.2 重载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现状
        1.2.3 电缆供电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
    2.1 引言
    2.2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结构
        2.2.1 外部电源
        2.2.2 主牵引变电所
    2.3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缆材质选择
        2.3.1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2.3.2 高压充油电缆
    2.4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气特性及数学模型
    3.1 电缆参数计算
        3.1.1 电缆导体的电阻
        3.1.2 电缆长期载流量
        3.1.3 电缆的电感及电容
        3.1.4 电缆损耗因数计算
    3.2 采用直接供电的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气特性分析
        3.2.1 牵引网等值模型
        3.2.2 电缆牵引网阻抗
        3.2.3 电缆牵引网电流分布
        3.2.4 电缆牵引网电压损失
    3.3 采用AT供电的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气特性分析
        3.3.1 牵引网等值模型
        3.3.2 电缆牵引网阻抗
        3.3.3 电缆牵引网电流分布
        3.3.4 电缆牵引网电压损失
    3.4 供电距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设计及仿真
    4.1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设计示例
        4.1.1 某重载线路基本情况
        4.1.2 外部电源及供电区间配置
        4.1.3 主牵引变电所容量设计及配置
        4.1.4 牵引电缆敷设配置
        4.1.5 牵引变压器容量设计及配置
    4.2 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缆牵引网参数计算
        4.2.1 牵引电缆参数计算
        4.2.2 牵引网参数计算
    4.3 仿真模型建立
        4.3.1 机车仿真模型
        4.3.2 牵引网建模
    4.4 仿真验证
        4.4.1 牵引网电压仿真验证
        4.4.2 功率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改造方案经济性评估
    5.1 改造成本评估
        5.1.1 外部电源改造投资
        5.1.2 主牵引变电所改造投资
        5.1.3 牵引电缆投资成本
        5.1.4 牵引变电所改造投资
    5.2 能耗经济性评估
        5.2.1 能耗情况验证
        5.2.2 能耗经济性分析
    5.3 运营经济效益评估
        5.3.1 运输运营经济性
        5.3.2 改造成本回收期评估
    5.4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条自行修建的铁路:成渝铁路
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第一次扫盲与高考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解放牌”卡车
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
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小轿车
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
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一台万吨锻造水压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特大型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陈景润获得国际公认的数学研究成果
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第一套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
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
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第一个空间实验平台:天宫一号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
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
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
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第一个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第一颗天文卫星:暗物质卫星“悟空
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
探索宇宙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
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舰下水
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
复兴号:开启中国铁路新时代
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10)中国高铁“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际市场布局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合作模式:技术标准视角
    (一) 中国标准模式
    (二) 中外混合标准模式
    (三) 外国标准模式
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的风险
    (一) 政治风险
    (二) 经济风险
    (三) 技术风险
    (四) 社会风险
中国高铁“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统筹谋划高铁全球战略布局
    (二) 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三) 构建新型跨境铁路融资模式
    (四) 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互认
    (五) 因地制宜打造工程典范
    (六) 加速培养高铁国际化专业人才

四、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攻坚克难,三代人接续奋斗 创新驱动,七十年书写传奇——中铁二院科技创新的故事[J]. 扈森. 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2021(04)
  • [2]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5]基于多案例分析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茂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6]中国铁路项目走向非洲路径探析[D]. 俞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重载铁路牵引电缆贯通供电方案研究[D]. 张恒.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J]. 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王仁锋,郭庆,孙梦雨. 党建, 2019(10)
  • [10]中国高铁“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研究[J]. 金水英,周晓琳,田泽. 西亚非洲, 2019(04)

标签:;  ;  ;  ;  ;  

俄罗斯TSR电气化铁路通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