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的内幕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的内幕

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智[1](2019)在《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文中认为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章罗生[2](2013)在《论李鸣生及其报告文学创作》文中指出综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可知,以地域而论,在群星灿烂的文化大师与文学家中,除浙江外,四川和湖南紧追其后——这三省的作家及其创作占据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篇幅,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宰或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走向。如果说,浙江因鲁迅、茅盾、郁达夫、艾青、夏衍等位居第一的话,那么,四川与湖南则分别以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与丁玲、沈从文、周立波、张天翼、康濯等而并列第二。这一点,甚至也影响到了21世纪以来的文

赵雁[3](2012)在《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文中认为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后来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完美对接,威震世界。众所周知,为防止航天技术的扩散,保持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优势,美国一直拒绝中国参与其国际空间站计划的科研合作。然而,从"神一"到"神九",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险阻,硬是凭着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钻研与创新,成功开启了探索宇宙之路。"神九"飞船的三位航天员有怎样的成长轨迹?"中国玫瑰"刘洋有何过人之处?"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如何实现?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大量生动的细节,为我们揭开了"神九"发射的神秘内幕。

张弛[4](2011)在《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政府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进行了以载人登月为目的的太空争夺战。逢二战结束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以空间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逐步成为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美国和苏联在尽量避免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方式来宣传各自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争夺。美苏两国在进行了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的竞赛后,又不惜投入大量的物力与人力进行载人登月竞赛,企图通过科技竞争来争夺冷战的主动权。而这场惊心动魄的登月角逐,不但加速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对处于冷战中的美苏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美苏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变革。本文以美苏冷战的背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科技文献的解读,来详细描述美苏载人登月竞赛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对美苏登月竞赛的成败得失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从而展现出航天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特殊联系。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前言、正文和结语。前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而正文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在太空竞赛初期,苏联在卫星发射技术和空间载人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优势,并系统分析了苏联取得领先地位的原因。第二部分则着重介绍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太空政策,以及美国民众对于苏联太空成就的态度,通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太空政策的分析,来诠释美国应对苏联挑战的复杂心态。第二章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决策阿波罗计划的历史经过,并对肯尼迪的真实动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第二部分则重在叙述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待苏联登月计划的决策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了苏联登月计划推迟出台的原因。第三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美国阿波罗计划历经波折,最终实现载人登月的历史壮举,并对尼克松终止阿波罗计划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二部分则主要描述了美苏两国在登月竞赛中明争暗斗的历史过程,并对苏联载人登月工程失败的具体经过和结果进行了研究。最后一部分则主要介绍了美苏两国为了结束登月竞赛,缓和两国的紧张关系,所进行的初次合作尝试——联盟19号与阿波罗18号的首次太空对接,以及这一合作的历史意义之所在。第四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苏联载人登月工程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的技术因素,而是由政治因素所造成的政策失误导致的。而苏联载人登月工程的失败,最终影响了冷战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则重点分析了美国在载人登月竞赛中的得与失,以及美苏登月竞赛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启示。最后是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美苏两国所进行的登月竞赛对冷战进程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陈梁[5](2010)在《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文中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的电视发展热潮中,新中国电视事业起步并不晚,上海也有幸赶上第一批发展。但在最初的20年间,电视新闻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电视画面追求艺术性,导演、组织、摆拍、造假成风,从业人员在国门紧闭中摸索经验。上海电视新闻以技术人员攻关为前提条件、以电影摄影人员保证图像画面、依靠工农兵来充实队伍。在电视事业起步的前20年里,受制于技术革新的缓慢和国民经济基础的薄弱,电视作为奢侈品并未大面积进入家庭,与报纸、广播相比,影响力较弱。因此,电视从业者一直缺乏正确有力、科学现代的新闻传统,也就不足为怪了。“文革”动乱,稚弱的上海电视新闻队伍受到冲击,转播批斗大会实况成为上海电视的“创举”,对电视新闻“煽动性”的重视,亦自“文革”开始。拨乱反正,上海电视用“真理标准”讲座和话剧《于无声处》的转播赢得肯定;改革开放,上海再以第一条社会新闻、第一条电视广告领先同业;1984年,上海率先建成采编播“一条龙”的新闻中心,带来电视新闻节目增量扩容,时效增强,题材拓宽,报道质量直追报社,突发事件及时反映。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电视机成为这30年来,对我国居民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产品。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电视威力显现的同时,难掩弊端。小平南巡,东方电视台应运而生,东视新闻在竞争中崛起,推进全方位新闻业务实验,探索电视新闻自身规律,确立电视新闻权威影响,跨区域新闻合作渐成气候。同时,高新科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电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新闻在突出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之外,注重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拓展了信息认知的广度和宽度。新世纪商品经济大潮激荡,上海电视稳中求进,民生新闻、娱乐新闻登场亮相。卫星电视进入新闻主战场,东方卫视再推电视新闻变革,倡导新闻立台,实现直播常态,新闻业务改革趋近极限,广电体制改革鏖战犹酣,上海终以集团化优势组建统一的电视新闻中心,利弊尚待检验。本论文首度梳理上海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在明确的思想体系、评价体系下整理史料,力求展现上海电视新闻的流变。

刘轶丹[6](2009)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研究》文中提出论文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局,对创新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每一个子系统进行了研究,概括了载人航天三大创新网络并考察其组成部分,阐述了三大网络内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建立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的模型,对工程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做了有益探讨。论文将创新网络方法用于分析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创新研究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来源与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网络;第二章研究以我国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载人航天创新主体网络,分析创新主体网络的结构,对象选择和特征;第三章研究由技术、资本和市场构成的我国载人航天的空间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第四章研究由政策、文化、人才、管理组成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支撑网络,分析支撑网络各要素是怎样支持和促进工程的实践活动;第五章综述结论,针对载人航天工程创新提出一些思考。

赵鹏飞,朱金星[7](2008)在《蒙牛的发展与蒙牛的市场营销》文中研究说明蒙牛乳业,仅用了七年时间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蜕变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中国第二大乳制品企业,是什么让它在中国乳制品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击败众多实力远胜于自己的业界知名企业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市场营销策略无疑是关键。本文对蒙牛乳业的营销策略作了概括,其精彩的营销战例让我们受益匪浅。

韩川原[8](2006)在《蒙牛乳业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有个不容忽视的现状:95%以上的企业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如果我们仍旧为中国是“最大世界工厂”而津津乐道,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完成从“做产品”到“做品牌”转变,那么我们将有可能成为“肢体国家”而不是“头脑国家”。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蒙牛乳业的超常规的发展,使得它成为了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代表性案例,而蒙牛乳业的发展是与其品牌的营销策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的营销战略中,市场是水,产品是船,品牌是帆,营销是风,战略是舵,战略营销策划就是企业的命运之舵,企业要把握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必须先谋后战,精心策划,高效运做,才能在商海中劈风斩浪,赢得最后的胜利。而蒙牛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品牌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作用出日益突出。21世纪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仅把企业推入品牌竞争力时代,而且使得国家、城市、产业族群、个人都不可逆转地跨入品牌力竞争时代。品牌经济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本文以蒙牛成功的品牌运作为例,详细论述了其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和值得借鉴之处。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乳业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蒙牛乳业集团;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蒙牛乳业集团的品牌发展之道;第四部分是理论回顾;第五部分主要以“超级女声”为例来说明蒙牛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事件营销来提升品牌价值的;最后是结论,对企业品牌运作提供一些思路。科学的品牌经营是获的市场成功的保障,蒙牛就是通过品牌的经营获得了成功。希望能通过对他的研究为即将实现三重市场一体化的企业提供一些思路。

李华[9](2006)在《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 ——以作品为例谈科技新闻制作理念的一个维度》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传媒的重视。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差成为科技新闻工作者的长期困惑。受众的选择性接收,使科技新闻处于被动接受“挑选”的境地。科技新闻制作主体在构建科技新闻公共传播平台时必须尊重受众的意见。科技新闻具有人文属性。科技新闻的人文属性如果能被科技新闻制作主体认识,并且以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科技新闻也就成功了一半。本文对当前科技新闻的现状、科技新闻的受众研究和科技新闻的人文属性进行了论述,以部分人文化色彩浓厚的科技新闻作品为个案,深入分析论证了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归纳出了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部分手法,提出了科技新闻议程设置人文化的几种可行模式,并分析了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可能出现的误区,简述了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对记者素质的新要求。本文从理论层面对科技新闻制作的一个新维度——人文化表现,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提出了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化时代,科技新闻制作应当从受众需要出发,从定位取向到内容形式上,通过“以人为本”的人文化表现手法,从根本上解决因科技新闻特殊性带来的业务采编难度,让科技新闻发挥其特有的传播知识、提供愉悦的功能,实现科技新闻培养理性公民、构建理性社会的社会价值。

赵洋[10](2006)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科学技术与社会因素的互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的自主性是有限的。技术经常充当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工具,各种政治势力和社会因素既可以促进技术的研发,也可以暂时阻碍技术的发展。这一点在集多种科学技术于一身的航天技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注意到航天活动反映了从事该活动的国家的科技实力、工业水平、军事潜力乃至国民动员能力。各主要航天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航天活动传达某些政治信号或达到特定的宣传目的,中国也不能例外。本文从广义角度归纳了航天活动蕴含的政治与宣传功能,并试图在中国早期的航天活动中找到对应之处。 本文以“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为案例,说明它的政治与宣传功能是怎样提出并如何实施的。文章梳理了从1958年中国开始卫星计划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事件脉络,讲述各种社会因素是怎样作用于这颗卫星的方案、研制、生产、发射诸阶段,使其完成了从科学探测试验到政治宣传的使命转化。 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航天活动的政治与宣传功能; 2) 意识形态宣传使命对“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与技术实施的影响; 3) 政治环境对“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与发射的影响; 4)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意义; 5) 结论

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
    1.1“长征”系列火箭的奠基
    1.2“长征”系列火箭的成熟
    1.3 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
2 科学和应用卫星研制
    2.1 科学探测卫星
        2.1.1“实践”系列卫星
        2.1.2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2.1.3“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2 返回式卫星
    2.3 通信卫星系列
    2.4 气象卫星系列
    2.5 资源与遥感卫星
        2.5.1“资源”系列卫星
        2.5.2“遥感”系列卫星
        2.5.3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4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5 载人航天工程
6 结语: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

(3)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九的前世今生
二、中国嫦娥不寻常
    幸运邻家女孩的平凡梦想
    天空到太空, 不是一步之差
    真情融入生命中的每个角色
三、刘洋:太空绽放中国玫瑰
    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消除大家的担心
    良好的状态就是女性应对太空挑战的最好证明
    坚持是应对挑战的制胜法宝
    家, 是我事业进步的推进剂
    温暖的力量是巨大的
四、景海鹏:重返太空, 不一样的担当
    三入出征大厅三次不一样的感受
    完美状态来自地面点滴磨合
    心儿和你一起飞
五、百分百刘旺
    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铁骨柔情真汉子
六、神九那些人那些事
    三年痴恋只为那一刻的自信
    50天, 8个月, 爸爸爱你在心口难开
    为了十年二十年的精品, “难缠”也无悔
    100%的满意率, 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晚8点, 航天城美丽风景线
    “火眼金睛”, 是为了航天员心中有数
    60个精准数据, 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我和航天员同游美丽“太空之家”

(4)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美苏的太空争夺
    第一节 苏联早期太空优势的形成
        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二、领先的空间载人技术
    第二节 美国早期的太空战略
        一、危机袭来
        二、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
第二章 美国和苏联的登月决策
    第一节 肯尼迪的太空政策
        一、阿波罗计划的出台
        二、肯尼迪的意图
    第二节 苏联登月计划的制定
        一、苏联政府对于登月计划的早期态度
        二、苏联登月计划的出台
第三章 美苏登月竞赛
    第一节 阿波罗的轨迹——美国的登月历程
        一、选择登月方案
        二、阿波罗计划及辅助项目的实施
        三、转折——阿波罗1号火灾
        四、从阿波罗4号到阿波罗10号
        五、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
        六、尼克松与阿波罗计划的终结
    第二节 幕后的历史——苏联的载人登月尝试
        一、科罗廖夫之死
        二、联盟1号事故
        三、美苏双方对形势的误判
        四、最后的反击——与阿波罗11号同行
        五、苏联登月计划的流产
    第三节 登月竞赛的结束——美苏的首次太空合作
        一、美苏双方的接触
        二、阿波罗18号与联盟19号的对接
第四章 美苏登月竞赛的启示
    第一节 苏联登月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对阿波罗计划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在"宣传"与"艺术"双重压力下挣扎(1958-1977)
    第一节 办台思想:重政治宣传 轻新闻传播
    第二节 从业者:注重思想技术 罔顾新闻业务
    第三节 电视新闻:从模仿《新闻简报》起步
    第四节 电视规律:新闻抑或艺术
    第五节 "文革"时期上海电视的"创举"
第二章 在改革开放的鼓声中蹒跚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社会巨变推动电视新闻"解冻"
    第二节 观念、技术推动电视新闻增量扩容
    第三节 新闻实务:庞杂需求导致表面繁荣
    第四节 电视新闻弊端明显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第三章 在市场竞争中独立求发展(1993-2001)
    第一节 东视新闻:尝试改变探求规律
    第二节 思考电视新闻寻求独立发声
    第三节 从电视新闻协作展望媒体跨区域合作
第四章 在商业化大潮中稳中求进(2002-2008)
    第一节 广告、收视压力之下民生、娱乐新闻登场
    第二节 卫星电视时代新闻可否立台
    第三节 集团化一统新闻声势壮失竞争
结语
附录一:1972-1988年部分卫星电视实况节目传送一览表
附录二:上海造漆厂发生一起重大火灾(连续报道)
附录三:朱镕基慰问工纠队员
附录四: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
附录五:火警声声向文化
附录六:上海新闻栏目志全录
附录七: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保存的上海长短纪录片、上海新闻简明目录(1958年-1962年)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技术创新相关文献分析
        1.2.2 技术创新网络相关文献分析
        1.2.3 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创新相关文献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创新的主体网络
    2.1 创新主体的网络结构
        2.1.1 创新主体网络的组成要素
        2.1.2 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
    2.2 技术创新主体网络的建构
        2.2.1 以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
        2.2.2 技术创新主体的对象选择
    2.3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创新主体网络的特点
        2.3.1 一体化
        2.3.2 层次性
        2.3.3 复杂性
第三章 技术创新的空间网络
    3.1 空间网络的建构
        3.1.1 技术维度
        3.1.2 资本维度
        3.1.3 市场维度
    3.2 空间网络的运行机制
        3.2.1 资源整合机制
        3.2.2 资源聚集机制
第四章 技术创新的支撑网络
    4.1 政策制度
        4.1.1 国家战略政策
        4.1.2 技术政策
        4.1.3 产业政策
        4.1.4 法律保障政策
    4.2 人才
        4.2.1 科技帅才
        4.2.2 基础研究队伍
        4.2.3 应用开发创新队伍
        4.2.4 管理人才
    4.3 管理
        4.3.1 两条指挥线的管理
        4.3.2 质量管理
        4.3.3 系统管理
    4.4 文化
        4.4.1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4.4.2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4.4.3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4.4.4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蒙牛乳业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中国乳业发展趋势
第二篇 蒙牛乳业集团简介
    1.“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2.建立“全球样板工厂”
    3.智力整合财力
    4.年平均发展速度为329%,年平均增长率达229%
第三篇 蒙牛的品牌成长之道
    3.1 蒙牛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内蒙牛
    3.2 蒙牛品牌战略的第二步——中国牛
    3.3 蒙牛品牌战略的第三步——世界牛
第四篇 成就蒙牛品牌的事件营销
    4.1 理论回顾
        4.1.1 事件营销的作用
        4.1.2 成功事件营销的四大要素
    4.2 蒙牛品牌与事件营销的巧妙结合
        4.2.1 注重定位
        4.2.2 强调创意
        4.2.3 高端载体
        4.2.4 形成话题
        4.2.5 项链理论
第五篇 蒙牛运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的实例分析
    5.1 “超级女声”案例陈述
    5.2 蒙牛在超女营销中成功的关键
    5.3 蒙牛品牌成功提升
    5.4 蒙牛品牌成功提升的原因分析
        5.4.1 蒙牛的企业文化
        5.4.2 蒙牛的营销方法
    5.5 对蒙牛品牌成长的思考
        5.5.1 思路决定出路,超常规增长背后的战略
        5.5.2 品牌的基因是品质,品牌的常青源于文化
        5.5.3 蒙牛品牌战略的背后——重塑中国奶业产业链
第六篇 结论及对未来的借鉴
    6.1 三网一体,才是整合营销
    6.2 品牌不仅是沟通,而且要形成文化符号
    6.3 产品定位要准确
    6.4 以共赢为准则
参考文献
致谢

(9)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 ——以作品为例谈科技新闻制作理念的一个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曲高和寡”:科技新闻的窘境
    (一) 科技新闻的现状
    (二) 科技新闻需要解决传一受矛盾
第二章 科技新闻制作的新维度:人文化表现
    (一) 科技新闻特殊性带来的采编难度
    (二) 科技新闻的紧迫任务:实现有效传播
    (三) 科技新闻的受众研究
    (四) 科技新闻具有人文属性
    (五) 以“受众本位”改进科技新闻的制作理念
    (六)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外部因素
第三章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实证分析
    (一) 科技成果新闻中展现人文知性和阅读愉悦
    (二) 重大科技专题报道中的人文化视角
    (三) 人文化表现提高特殊专业领域新闻的易受性
    (四) 科技人物报道充满人文关怀
第四章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方法研究
    (一) 技巧的重要性
    (二) 细节不可缺失
    (三) 嵌入式报道
    (四) 人情味--情感因素
    (五) 故事化手法
    (六) 背景资料的使用
第五章 科技新闻传播议程设置的人文模式
    (一) 征服未知模式
    (二) 侦探揭秘模式
    (三) 竞赛加冕模式
    (四) 另类操作模式
    (五) 新媒体集成互动模式
第六章 人文化表现对科技记者素养的要求
    (一) 科学理性意识
    (二) 学习新知能力
    (三) 人文关怀精神
    (四) 社会交往能力
第七章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应注意的问题
    (一) 新闻界的尴尬--“科技传谣”
    (二) 人文化表现的误区
    (三)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结论 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
参考文献
鸣谢

(10)“东方红一号”卫星科学技术与社会因素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与目的
    1.2 相关研究与资料来源
    1.3 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航天活动的政治与宣传功能
    2.1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宣传活动与效果
        2.1.1 卫星研制阶段的宣传预想
        2.1.2 卫星发射后的宣传与效果
    2.2 航天活动附加政治、宣传功能的表现形式
        2.2.1 时间因素
        2.2.2 搭载品及其传递的信息
    2.3 航天宣传的动机
        2.3.1 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2.3.2 配合对外政策与国内政治
    2.4 一味夸大航天活动宣传功能的负面效应
第三章 意识形态宣传使命对“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与技术实施的影响
    3.1 “东方红一号”卫星承担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提出
        3.1.1 决策者对人造卫星及其政治功能的认识
        3.1.2 提出中国首颗卫星的政治使命与宣传功能
        3.1.3 卫星任务的转变:从科学实验卫星到工程试验卫星
    3.2 政治与宣传功能在卫星工程上的反映
        3.2.1 “抓得住”与轨道设计
        3.2.2 “看得见”:“观测裙”与轨道改变
        3.2.3 “听得到”:生成、播放、接收《东方红》乐曲
        3.2.4 “过载开关”:带有政治色彩的技术问题
        3.2.5 为卫星宣传效果服务的其它技术措施
第四章 政治环境对“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与发射的影响
    4.1 混乱局面与解决措施
    4.2 对科研与生产的负面影响
    4.3 政治挂帅的表现
    4.4 发射日期的延误
第五章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意义
    5.1 政治与宣传意义
        5.1.1 国际影响
        5.1.2 国内影响
    5.2 科学技术意义
    5.3 成功经验
        5.3.1 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5.3.2 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5.3.3 动用全国资源,开展大协作
        5.3.4 有强有力的管理体制
        5.3.5 有发扬“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科研队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后记

四、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J]. 李成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9)
  • [2]论李鸣生及其报告文学创作[A]. 章罗生. 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第二届巴蜀·湖湘文化论坛论文集, 2013
  • [3]天梯神示——中国“神九”太空飞船成功发射的台前幕后[J]. 赵雁.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2(10)
  • [4]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D]. 张弛.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5]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D]. 陈梁. 复旦大学, 2010(11)
  • [6]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 刘轶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2)
  • [7]蒙牛的发展与蒙牛的市场营销[J]. 赵鹏飞,朱金星. 知识经济, 2008(04)
  • [8]蒙牛乳业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分析[D]. 韩川原. 内蒙古大学, 2006(06)
  • [9]用人文化表现方式塑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 ——以作品为例谈科技新闻制作理念的一个维度[D]. 李华. 西北大学, 2006(11)
  • [10]“东方红一号”卫星科学技术与社会因素的互动[D]. 赵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6(10)

标签:;  ;  ;  ;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的内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