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建立

浅谈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建立

一、略论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创设(论文文献综述)

赵菊红[1](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丁云兰[2](2021)在《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与符号。绵竹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触动着学生的感官系统,给到学生视觉刺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认知发展,尤其是审美经验的发展。深入探究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深化我们对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功能的认识,优化绵竹年画在学生审美经验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促进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探讨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影响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总结梳理出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路径。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获得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路径。首先,笔者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搜索,对绵竹年画和审美经验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解绵竹年画的艺术特征和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了解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理解审美经验的内涵,对审美经验进行操作性的概念界定。其次,将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提供分析框架,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维度包括身体性维度、过程性维度以及工具性维度三个方面,同时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从理论层面探析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再次,通过绵竹年画在新语境环境下的阐释、说明、创作,对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重新总结梳理和呈现,加深学生对绵竹年画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蕴含在绵竹年画中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将绵竹年画自身所蕴含着的内在的审美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经验,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审美经验物化为艺术作品,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也美化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身体性维度、过程性维度以及工具性维度来分析描述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明白绵竹年画自身的价值是可以被课程所传递表达出来的,对学生审美经验的发展和建构是有影响的。通过采取课堂观察,做课堂记录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以及教学的环境,了解绵竹年画在教学中的一个呈现现状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和行为的表现情况;通过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绵竹年画艺术形式、制作工艺以及精神内容的理解和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原因;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对绵竹年画的感受和认知;通过对学生创新年画的分析,了解学生对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制作工艺和精神内涵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意识。然后,通过绵竹年画教学的实践研究总结出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路径。学生通过环境的创设,对绵竹年画产生审美冲动,在节奏的变化中合理的组织学生的能量,让学生在秩序的控制下朝着目标方向前进,将蕴含在绵竹年画中的审美经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身获得的审美经验,将审美经验物化为艺术作品,美化我们的实际生活。同时优化对学生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展示,不仅发展和完善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不仅实现了审美经验的工具性价值,也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完整圆满的经验。最后,通过对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路径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路径。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观出发,从审美的角度,用审美的方法探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路径。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进入到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不仅使民间艺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得到彰显,同时使学校的美术课程更具丰富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的生长发展,通过筛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艺术化表达,以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强化对学生审美经验物化过程和作品的反馈,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助力,使学生获得了一个完整圆满的审美体验,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丰富完善着学生的审美经验,充实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健康的生长发展。

林星霓[3](2021)在《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建议开展辨析式教学。教师通过确立辨析主题、创设辨析情境来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比较、鉴别、分析观点。在辨析式教学课堂中能够促使学生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积极价值的引领。为此,本文就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本文围绕主题设计了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概述,包括辨析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辨析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运用的意义。第二部分是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发布,高中辨析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在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辨析空间不够开放、辨析的内容较浅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应试教育、教师、学生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所致。第三部分是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运用原则及对策。基于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四大原则和三大类有效对策。第四部分是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实际运用。以2019年部编版新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为例,展示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

潘艳娜[4](2021)在《诱思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思政课突出“立德树人”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需求,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创设生活情境,加强生活体验,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质疑、塑行、启智。为顺应新时代对高中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选拔高素质人才,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教学实验法对诱思探究教学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教学流程。在仔细研读高中思政课人教版教材编写理念和编写逻辑的基础上,探讨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应用实施环节,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从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自学;合作探究,讨论释疑;迁移反思,反馈训练四个流程研究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并从活动设计、教学效果、学生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同时对运用一年后的一个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得出诱思探究教学法在提高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成效显着。应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在深耕教师、教材、学生,高效实施诱思探究;巧设情意情境,搭建“诱教”与“思学”的桥梁;甄选不同材料,有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针对学科知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方面等取得了一些可取经验,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一方法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处理好课堂中多元体验和反馈同化的关系,把握体验探究的深度难度,学生能力和教师观念也制约着诱思课堂的开展。针对这些不足,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限时规范引导学生的体验活动,精研《新课标》,深研高考题,把握好体验探究的深度,转变观念,克服一言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刘世翊[5](2021)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切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分享、团队协作,以统一形态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或网络环境中的研究,鲜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探讨,且多偏于理论、缺少实证,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和建构过程,但具体应用效果存在疑问,有待从实践角度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梳理学习共同体和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尝试从情境支持、教学交互、共同愿景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描述学习共同体。同时,初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中以检验实际效果,探究其是否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从而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与策略,可为其他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建构这一问题展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理论准备。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等;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国内外的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阐述群体动力学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2)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进行调查,为更好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3)理论探索。探索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和建构策略。(4)实证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采用此初步策略开展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对初步构建的策略进行修改及完善,随后进行第二轮及第三轮行动研究,逐步完善教学流程及总结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策略。最后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方式对学习共同体建构成效进行分析。(5)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调查结果表明:(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第二,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1)情境生成阶段:关联情境生成、注重动态生成;(2)问题导向阶段:激发学习动机、引发交流讨论、联系社会实践、培养问题意识、均衡问题占比、生发共同愿景;(3)实时交互阶段:密切师生交互、拓展生生交互、深化知识交互;(4)协同探究阶段:培养学习共同体文化、创造协作探究的场域;(5)综合评价阶段: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

常睿[6](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滕菲[7](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实施方案中。高中历史课是具有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性课程。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文化底蕴、终身学习、健康生活、求真态度、责任理想、实践创新这六方面的素养。这些要求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唯物史观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素养。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获得知识、经验、情感,并实现身心的共同发展,从而获取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成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未能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主体对素养本位不够认同;历史教学环境缺乏体验式教学条件。因此,本文研究提出多元化的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具体划分为情境体验式、情景体验式、直观感受式和实践探索式四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建议,并对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多元化和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进行深度分析;其中,教学方式多元化包括实地参观博物馆、以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课堂中加入纪录片和图片、绘制地图等,而这些方式都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效果,通过总结分析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后,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明确教学和培养核心素养目标、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建设体验式课堂、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创造学校氛围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期待对历史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金春花[8](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沈倬丞[9](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冯佳璐[10](2021)在《“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以沿河E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对历史学科培养提出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最为凸显的本质,在历史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学科的间隔性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阻力之一。那么,如何在现行的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能力和教学有效性?这需要从培养策略入手研究。本文以236高效课堂模式为载体,基于该模式从师生双角度出发,以培养策略作为方向探究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时空素养。本文在导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出发为后续论述打下基础:首先,对选题缘由及价值进行了阐述,因为核心素养是宏观教育目标连接教学实践中间环节,同时对历史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能动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从多角度出发对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内涵、培养策略、教师教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论文开展打下理论基础。最后,简要地说明本文研究方法并阐述创新之处。在正文部分则分为四章对论题进行探析:第一章介绍了236模式的理论来源及内涵、操作流程、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操作开展。第二章通过对比236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强调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性为下一章节问题分析打下铺垫。第三章则在第二章的内容上探析历史教学现状,通过教学案例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真实数据,对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四章则是针对第三章的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出发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略论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创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创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文献综述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1.3 核心概念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1.3.2 情境教学
        1.3.3 情境创设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理论基础
        1.5.1 情境认知理论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设计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1.7.4 研究工具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6 研究伦理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4.1 模式的涵义
    4.2 情境创设目标
    4.3 情境创设原则
        4.3.1 生活性原则
        4.3.2 针对性原则
        4.3.3 连贯性原则
        4.3.4 主体性原则
        4.3.5 整合性原则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4.4.3 学生特征分析
        4.4.4 学习内容分析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4.4.6 教学目标分析
        4.4.7 教学资源分析
    4.5 情境创设方法
    4.6 情境创设评价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5.1 案例主题
    5.2 数学教学分析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5.2.3 学生特征分析
        5.2.4 学习内容分析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5.2.6 教学目标分析
        5.2.7 教学资源分析
    5.3 情境创设
    5.4 教学活动设计
6 总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2)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和本能
        1.1.2 民间艺术自身的艺术形制有助于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
        1.1.3 小学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审美经验的培养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绵竹年画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审美经验的相关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年画
        1.4.2 绵竹年画
        1.4.3 经验
        1.4.4 审美经验
        1.4.5 建构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理论基础
    2.1 审美心理相关理论
        2.1.1 审美心理过程产生的阶段
        2.1.2 审美心理活动的特点
    2.2 审美经验的构成
        2.2.1 从经验到审美经验
        2.2.2 审美经验的三个维度
    2.3 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审美经验建构
        2.3.1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的课程价值观
        2.3.2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生长的课程目标观
        2.3.3 知识和经验相统一的课程内容观
        2.3.4 “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
3 绵竹年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3.1 绵竹年画课程的现状
        3.1.1 调查资料的来源
        3.1.2 调查资料的记录
        3.1.3 绵竹年画课程的开展情况
    3.2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课例分析
        3.2.1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过程性维度
        3.2.2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身体性维度
        3.2.3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建构的工具性维度
4 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
    4.1 关注学生审美经验的获得
        4.1.1 创设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冲动
        4.1.2 科学合理的筛选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秩序发展
        4.1.3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节奏
        4.1.4 唤醒学生的想象力,维持学生的能量
    4.2 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让学生实践经验
        4.2.1 利用身体获得感性认知
        4.2.2 在活动中实践认知
    4.3 实现学生作品的工具性价值,完善学生的审美经验
        4.3.1 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审美发展
        4.3.2 重视学生的成果展示,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5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路径
    5.1 实现学生生长发展的教育目的
        5.1.1 真实地再现民间艺术
        5.1.2 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和改造
        5.1.3 实现学生的自由生长
    5.2 知识、经验和环境相统一的教育内容
        5.2.1 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5.2.2 符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5.2.3 符合教师的专业素养
        5.2.4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5.3 艺术化表达的教育方法
        5.3.1 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5.3.2 “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5.4 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5.4.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4.2 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5.4.3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5.5 优化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1.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2.现有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3.研究展望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辨析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辨析
        (二)辨析式教学
        (三)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
    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价值澄清理论
        (四)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中生素质教育的推动
        (二)有利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有利于实现积极价值的有效引领
第二章 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运用现状调查
        (一)调查范围及对象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
        (三)调查结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辨析活动开展较少
        2.辨析空间不够开放
        3.学生参与度不理想
        4.辨析内容比较浅显
        5.辨析评价不全面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
        2.教师方面的影响
        (1)部分教师运用辨析式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2)部分教师对辨析式教学的认知明显不足
        (3)部分教师对辨析式教学的设计不太科学
        (4)教师对学生辨析活动的引导不合理
        3.学生方面的影响
        (1)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误
第三章 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和对策
    一、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过程性与结论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对策
        (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大素质教育实施力度
        1.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
        2.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3.力促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辨析式教学技能
        1.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辨析式教学实施意识
        (1)树立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
        (2)拓宽辨析式教学的学习渠道
        (3)提高开展辨析式教学的积极性
        2.优化辨析主题和情境,创设良好的辨析前提
        (1)依据学科内容,优化辨析主题的确立
        (2)基于学生生活,优化冲突情境的创设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引导辨析活动
        (1)创设足够的辨析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2)掌控辨析活动全过程,适时引导巧妙点拨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完善辨析学习评价
        (1)重视辨析过程,评价内容多维度
        (2)关注辨析结论,强化积极价值引领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纠正错误学习方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持续加强日常训练,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第四章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运用案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教师问卷
    B.学生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诱思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对比分析法
        3.教学实验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概述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1.诱思教学思想论——教学的职能观
        2.三维教学目标论——教学价值观
        3.探究教学过程论——教学的机制观
    (二)诱思探究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1.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引导自学
        3.合作探究,讨论解疑
        4.迁移反思,反馈训练
二、诱思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理念和编写逻辑是应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基本前提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的逻辑
    (二)诱思探究教学法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的应用实施流程
        1.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引导自学
        3.合作探究,讨论释疑
        4.迁移反思,反馈训练
    (三)诱思探究教学法应用实施的评价
        1.诱思探究教学法课堂实施效果的评价
        2.应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成绩测试对比分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的经验反思及建议
    (一)可取经验
        1.深耕教师、教材、学生,高效实施诱思探究
        2.巧设情意情境,搭建“诱教”与“思学”的桥梁
        3.甄选不同材料,有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4.针对学科知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二)不足之处
        1.教师观念陈旧,能力亟待提高
        2.多元体验和反馈同化存在矛盾
        3.体验探究的深度把握不足
        4.学生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探究
        5.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师施教
    (三)对今后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建议
        1.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2.限时规范引导学生的体验活动
        3.精研《新课标》,深研高考题,把握体验探究深度
        4.教师要转变观念,克服一言堂
        5.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的劳动者》课堂实录
致谢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信息技术融合的政策要求
        2.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
        3.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1.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共同体
        2.混合式学习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
        2.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4.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三、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三)调查对象
    (四)问卷设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2.问卷测试发放
        3.问卷正式发放
        4.访谈提纲应用
    (五)调查数据分析
        1.学生基本信息分析
        2.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3.相关分析
        4.差异性检验
    (六)调查结论
        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
        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
        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一)课程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对象分析
    (二)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三)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
        1.文化形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然要求
        2.目标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向
        3.交往互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源泉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1.情境生成:创设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场域
        2.问题导向: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
        3.多元互动:促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进程
        4.协同探究:深化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场域文化
        5.综合评价:厘清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五、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前期准备
        1.建立线上班集体
        2.完善课件针对性
        3.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6.三轮行动建构策略对比
    (五)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1.访谈内容分析
        2.调查问卷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存在问题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
附录2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前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4 课堂学习评价表
附录5 学习共同体建构效果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学设计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体验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及原则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现状
    第一节 2017版和2003版高中历史课标的对比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三、课程结构的变化
        四、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加教学活动事例
    第二节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结果
    第三节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教学主体对素养本位不够认同
        三、历史教学环境缺乏体验式教学条件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实施可行性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教学理念
        二、历史学科特点提供学习方法
        三、历史教材编排提供空间
        四、高中生心理认知特点提供学习基础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流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开启体验
        二、教师指导点拨,学生深化体验
        三、教师激发引领,学生升华体验
        四、教师总结迁移,学生践行体验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内在优势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多元化
        二、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效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明确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强化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细化对核心素养的表述
    第二节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建设体验式课堂
        一、提高历史教师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解
        二、树立学生重视自身素质发展的观念
    第三节 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要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要综合多元
    第四节 创造学校氛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发挥场馆优势
        二、创设文明校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9)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以沿河E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价值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历史时空观念内涵研究
        (二)关于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研究
        1.产生式教学策略研究
        2.探究策略研究
        3.历史地图运用能力研究
        (三)教师教学运用策略研究
        1.历史材料使用相关研究
        2.历史记忆方法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反思相关研究
        4.信息技术运用研究
        5.关于历史时空观念重要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236 高效课堂模式概述
    (一)236 模式的理论内涵
    (二)236 模式的操作流程
    (三)236 模式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 236 高效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区别
    (一)教师中心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二)236 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教学特点
    (三)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第三章 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现状探析
    (一)沿河 E 中教学情况概述
    (二)236 模式历史课堂教学实录
    (三)对于教师历史时空观念策略运用存在问题分析
    (四)对于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策略使用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章 236 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探析
    (一)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
    (二)针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时空观念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略论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创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绵竹年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建构研究[D]. 丁云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D]. 林星霓.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诱思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D]. 潘艳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D]. 刘世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D]. 滕菲. 扬州大学, 2021(09)
  • [8]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以沿河E中为例[D]. 冯佳璐.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浅谈学习过程中激情机制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