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载试验存在的几个问题

板载试验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平板载荷试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菅超[1](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刘雨璐[2](2021)在《基于竹展平集成材的折叠式桌椅类家具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展平集成材作为一种以竹展平板为基材的新型的竹集成材,能够保留竹材的物理性能和天然纹理,可实现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在家具制造行业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当前其应用仍然局限于厨具和装饰面板。折叠家具有收纳空间小、便于携带的特性,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其中折叠桌椅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欢迎。但其对折合结点有较高的强度要求,因此多用金属、硬木等材料。本文基于对竹展平集成材物理属性和设计属性的探索,根据折叠结构的分类与折合原理,通过结构设计进行竹展平集成材折叠桌椅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折叠家具进行静力学分析及构件尺寸优化,并通过模型验证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以单层竹展平板为原料制作的竹展平集成材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发现其抗压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3种弹性参数与竹片集成材接近。同时,拉伸强度(138.52 MPa)、压缩强度(62.71 MPa)、剪切强度(16.44 MPa)、正面握螺钉力(4297 N)、抗弯强度(133.61 MPa)等性能较好;干态和湿态胶合强度平均值分别达到10.53 MPa、9.07 MPa,满足折叠家具的性能要求。以此作为材料属性的评价指标,并为折叠家具方案设计、有限元分析和减量化处理提供基础数据。(2)基于折叠结构与材料属性,以使用环境为设计定位,从折叠结构类型与折合原理出发,进行折叠家具的结构设计,从而设计了具有不同折叠程度的竹展平集成材桌椅。(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竹展平集成材折叠椅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座面单独受力时最大等效应力为82.7 MPa,安全系数为2.84>1,可以进行构件尺寸优化。基于此,在后续设计中将框架构件截面的长宽尺寸各缩小5 mm后,折叠椅的最大变形量由0.495 mm增至0.51 mm,最大等效应力达到122.7 MPa,安全系数为1.92;应力及变形情况与尺寸减量前基本一致。说明竹展平集成材能够满足家具的性能要求,且可以实现构件尺寸优化。(4)为巩固折叠结构强度,在结点连接处将碳素钢连接件替换为轻质高强的铝合金,根据GB/T 10357.3-2013进行座面-椅背联合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折叠椅在两个水平下的受力变形情况一致,最大变形量均出现在靠背顶端,分别为24.5 mm和20.1 mm。整体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铝合金连接件上,分别为395.2 MPa和323.15 MPa,竹展平集成材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椅子后腿,分别为46 MPa和40 MPa,均小于两种材料的极限强度(485 MPa和62.7 MPa),安全系数约为1.23和1.5。表明折叠椅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5)基于以上研究制作实物模型,进行静载荷、耐久性及冲击试验。结果表明静载荷试验中座面挠度变化值为0.49 mm,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在受力前后折叠椅整体外观无明显变化,使用功能完全不受影响,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经过冲击试验及耐久性试验后,椅子部分连接件产生可逆性松动,但不影响使用,证明竹展平集成材制作的折叠椅完全可以满足使用强度要求。

范庆辰[3](2021)在《深潜器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制造技术水平的腾飞,各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消耗量日益增多,反而陆地上的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已经产生了不能满足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需要的趋势,从而迫使各国将目光从陆地资源转移到了海洋资源。为了满足深海资源开采的需求,必须依靠先进的作业装备,其中就包括载人潜水器深海。潜水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耐压球壳,耐压球壳作用是承载水下压力,确保深海水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当深海潜水器需要长期在800m以下的深水中工作时,普遍选用钛合金为金属材料,结构形状为球形,这是由于钛合金的密度小,同体积重量轻、强度高且韧性好,特别是在海洋环境中工作的结构,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低导电导热性能够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综合近年来大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疲劳断裂是造成船舶、航空航天以及潜水器等金属结构产生破坏的关键因素。而且断裂的位置大多数在焊接应力集中的区域,这是由于焊接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会造成材料的局部塑性变形。在交变载荷以及外载荷的相互作用下,焊件高应力的区域就可能会生成疲劳裂纹,并逐渐扩大导致结构发生断裂。因此为了确保了水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潜水器工作设备的正常运行,分析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及消除尤为重要。首先,建立TC4钛合金平板,利用Fortran编写DFLUX复合热源子程序,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TC4钛合金平板进行电子束焊接数值模拟分析,其中应用新型复合热源模拟焊接热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焊接残余应力数值与实验数进行对比,证明热源模型选择的准确性。其次,建立耐压球壳有限元模型,对耐压球壳电子束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分析得到焊接残余应力场,并与其他文献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模型建立的准确性。最后,应用外压法,热处理法等方式对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消除,结果表明,随着外压载荷的不断增大,焊接残余应力能够得到更好的释放,消除效果越好;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的消除效果不同。

王朝华[4](2021)在《铝合金轮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轮毂,作为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关键承载结构,其轻量化程度和力学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平稳性、安全性、制动性和经济性。为了满足轮毂的市场需求和使用性能,节约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轻量化轮毂成为行业的发展目标。然而,轮毂结构特征复杂,不同区域(包括轮辋、轮辐、轮缘)承受的载荷类型不同,功能、工艺约束进一步增加了其轻量化设计的难度,导致目前轮毂的设计与优化主要采用工程经验进行试错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其轻量化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仍有待补充与完善。本文以突破超轻、高性能、耐疲劳轮毂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难题为目标,开展轮辋截面形状优化、轮辋筋板布局设计、轮辐拓扑结构优化等关键问题研究,为轮辋、轮辐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铝合金轮毂的结构特征及加工工艺,研究各试验工况下轮毂的主要承载区域及类型,基于TRIZ理论研究轮毂轻量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矛盾,给出解决这些技术矛盾可行的发明原理,制定轮毂的结构轻量化方案,为轮毂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依据。(2)提出基于传力路径分析的轮辋截面形状优化方法,研究轮辋截面载荷传递规律显式表达方法,制定结构传力性能评价策略,揭示轮辋截面传力性能,给出轮辋截面形状优化建议及尺寸确定方法,开展仿真分析及轮毂静压、径向冲击试验,验证轮辋截面形状优化效果,为轮辋的截面形状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3)提出“轮辋面+筋板”的轮辋轻量化设计方案,研究轮辋面最小壁厚,给出轮辋筋板布局设计需求及仿生设计思路,选择蜂窝结构、叶脉分枝结构作为仿生原型对轮辋筋板进行布局仿生设计,得到类蜂窝轮辋、类分枝轮辋以及混合仿生轮辋三套设计方案,并验证其力学性能及轻量化效果。(4)研究轮辐数量对轮毂铸造工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轮辐数量的选用建议,分析轮辐多工况多位置承载情况及拓扑优化层次结构,构建轮毂多试验工况综合评价函数来表征轮辐的旋转特性,建立轮辐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开展轮辐的拓扑结构优化研究。(5)建立轻量化铝合金轮毂三维模型,仿真分析验证其力学性能,给出轮毂疲劳寿命预测思路,研究轮毂零件SN曲线拟合及平均应力修正方法,构建考虑轮毂旋转特性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开展疲劳试验验证预测模型的科学性,并对轻量化轮毂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

刘玉莹[5](2021)在《复合材料折叠夹芯结构力学和电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探索轻质、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夹芯结构,实现结构轻量化,是航空、航天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折叠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夹芯结构,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的优点,且结构表面曲率不连续,雷达散射截面积较小,因此该夹芯结构有望被应用于雷达、天线罩等领域中。在本研究中,基于折纸思想,提出并制备了U型折叠夹芯结构,分析了该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电磁特性,并与传统V型折叠夹芯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解决V型折叠夹芯结构在工作时出现的面芯分层问题,提出了U型折叠夹芯结构。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对U型和V型折叠夹芯结构的压缩和弯曲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种夹芯结构在压缩和弯曲载荷下的变形行为。运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折叠夹芯结构的几何形状对结构压缩比强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及相关原理,选用碳纤维作为芯层材料、环氧树脂作为面板材料,采用热压罐成型的方法制备了U型折叠夹芯结构。(2)通过万能试验机,分别对不同厚度和类型的芯子、不同材料的多层折叠夹芯结构进行了静态的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情况下夹芯结构的压缩力-位移曲线及变形失效形式。并在试验基础上,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U型折叠夹芯结构中孔隙、分层、胞元缺失等制备缺陷对结构压缩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缺陷比例增加力学性能下降,各种缺陷影响程度不同,单胞缺失缺陷对结构压缩性能的影响程度最大。通过U型折叠夹芯结构的低速冲击试验及有限元仿真,分析了折叠夹芯结构的冲击性能。研究发现,夹芯结构在100J的冲击能下会发生局部变形,面板和芯层均发生破坏。(3)将V型折叠结构与频率选择表面(FSS)技术结合,设计并制备了折叠结构FSS夹芯板,该夹芯板的频率选择表面柔性屏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得到,壁罩结构通过模压一体化成型得到。同时,通过有限元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Y型FSS单元的电磁传输特性和折叠结构FSS夹芯板的单站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Y型FSS单元在30Gz(25)60GHz范围内存在传输通带,谐振频率为38.5GHz,在一定范围内,制备得到的折叠结构FSS夹芯板可以缩减雷达散射截面积,具有良好的雷达散射特性。

耿子淳[6](2021)在《力流导向的汽车控制臂仿生轻量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控制臂作为汽车悬架系统的传力和导向元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系统的综合性能,为了确保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转向,要求控制臂在满足其刚度和强度基础上重量足够小。针对控制臂的极限轻量化需求,结构优化技术已为其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但这种基于迭代搜索的优化设计属于黑箱优化,无法给出优化结果的力学解释,结构仿生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可为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提供新思路,但现有结构仿生设计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待探索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解决控制臂极限轻量化需求为目标,开展力流导向的控制臂结构仿生设计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结构传力路径可视化及传力性能评价。基于传力路径理论基础,给出传力路径可视化详细的计算思路,依据传力路径上的应变能系数变化规律,建立传力性能评价策略,为承载结构的传力路径可视化及传力性能评价提供依据。(2)基于传力路径分析的控制臂主干设计。分别采用传力路径理论和有限元分析验证以某方程式赛车控制臂的传力性能,提出力流导向的控制臂结构优化思路,将材料沿着传力路径方向布置,得到新的控制臂模型,并分析优化后控制臂的传力性能、刚度、强度变化情况。(3)基于结构仿生的控制臂支干截面形状设计。基于结构仿生设计基本原理,建立控制臂仿生原型选取的准则,分析控制臂支干的传力性能及承载特点,确定其仿生设计需求,选择鱼骨作为仿生对象,考虑加工工艺性,对控制臂支干截面形状进行仿生设计。(4)控制臂仿生模型尺寸优化及性能验证。对控制臂仿生模型参数化建模,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对控制臂重量、最大位移、最大应力影响较大的几个参数,以结构重量最小、刚度和强度达到最大为目标,进行尺寸优化。

宋述捷[7](2021)在《再生混合集料用于道路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还较低,处理方式大多是露天堆放、填埋等粗放式处理方式。长此以往,建筑垃圾累计数量已经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对城市的发展和市容市貌等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寻求建筑垃圾的解决方案就极为重要,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效益,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经过理论研究,再生骨料得到了加强,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但是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施工成本的升高,由此造成了建筑垃圾使用的尴尬局面。本课题组已研究了干燥再生集料的破碎特性,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再生混合粗集料用于道路基层或底基层的级配确定方法。本文基于此前研究,首先以室内试验为基础,继续补充和完善了已有试验结论,补充了饱和状态再生集料的破碎特性。之后,立足于室内试验的成果,创新性的将再生集料用于路面底基层的实际工程中。结合力学指标和物理指标对铺设的路面底基层进行检测,并分析了所测得的数据结果。不同于以往实际工程案例,本次试验更多的考虑试验的实际意义,不再选用级配良好,破碎完全的再生集料,而是选用破碎程度不完全的再生集料用于路面底基层的填充材料。由此找到了一种建筑垃圾高效益,低成本,可行性较高的使用方式。经过室内外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1)饱和状态下的再生混合集料抗压强度较干燥状态下混合集料抗压强度有所下降。但强度对再生集料破碎的影响远远大于含水率对再生集料破碎的影响。且分形维数与再生集料强度呈负相关,即集料强度越大,分形维数D值越小;集料强度越小,分形维数D值越大。所以分形维数D值也可以准确的表征集料的强度。(2)无论是在干燥状态还是饱和状态,集料的破碎都可以改善自身级配。随着压力增大,再生集料由原来单一粒径变为相对良好的粒径,进一步提高了再生集料的抗压强度。(3)再生砖集料的掺入可以改善集料性能,提高再生集料骨架的稳定性以及密实度程度,以获得更好地工作性能。现场试验现象符合室内试验得出的结论,即随着加载压力的提升,集料会由单一粒径变为良好粒径,集料的破碎改善了自身粒径级配。(4)再生混合集料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不同集料的优缺点,保障了再生混凝土集料优点的发挥,使其充分利用。

莫学芬[8](2021)在《桂林市混合土填料重型碾压效果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基建机械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桂林市基础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使得工程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镇边缘建设中,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大量填方工程的出现。压实是目前处理填土地基最常用的手段,压实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地基工程安全质量。混合土填料是一类有别于一般岩土体的复杂地质介质,在工程实际中,被归为特殊性土料看待。目前对人工成因的混合料的压实性能研究得较多,对天然混合土填料的压实研究较少。特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应用重型压实设备对混合土填料进行现场压实试验获取数据,旨在根据现场试验数据结合室内试验数据,分析混合土填料性质及压实效果,为今后充分利用桂林市混合土提供一种可行思路。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以下一些成果:(1)分析桂林市混合土成因类型及岩性特征,其成因虽复杂多样,但总的来说都是属于陆相沉积型。通过室内及现场试验可知,良好级配的混合土经碾压后,容易获得较高的干密度及更好的整体强度,且证实了天然混合土是一种良好的填筑材料,其压实特性优于一般纯粘性土。(2)提出了采用重型振动碾压加固下碾压遍数与沉降量的经验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碾压遍数及沉降量间接控制压实质量,避免施工中产生碾压不足及过压现象,推导提出的经验公式经随机抽样检测,其误差均在10%以内。(3)采用重型振动碾压加固大虚铺厚度的混合土填料压实度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碾压后土层的压实度变化较为均匀。(4)运用浅平板载荷试验进行压实后的强度及变形检测,加固后的承载力及变形模量达设计要求。经过对比分析三种地基的承载力,可知经压实后的混合土填料的承载力虽达不到天然混合土地基的承载力值,但相对于混合土填土的承载力有明显的增加。混合土填料经碾压后压实效果明显,承载力提高显着。(5)提出在今后对于桂林市混合土填料的重型振动碾压加固下,可用碾压遍数结合最后一次碾压沉降量不大于某值来做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彭超[9](2021)在《聚合物在压痕表征中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力学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尺寸效应是压痕表征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表现为测试所得的压痕硬度或压痕模量会随测试深度的减小而增大。压痕表征中的尺寸效应也叫压痕尺寸效应。晶体的压痕尺寸效应已经得到充分的研究,且已有文献建立成熟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关于聚合物的压痕尺寸效应,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力学模型。本文的目的是探索聚合物的压痕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并建立能够阐明这一现象的力学模型。本文建立的模型对理解和描述聚合物的压痕尺寸效应现象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低维、小尺度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助于认识硬度的本质并推动相关测试技术及理论的发展。本文从纳米压痕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总结和对比了大量聚合物的压痕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压痕模量中的尺寸效应来源于压痕卸载阶段的接触载荷中的尺寸效应,压痕硬度中的尺寸效应包括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且弹性部分也来源于接触载荷尺寸效应。本文介绍了接触试验测出的弹性模量中的尺寸效应,并结合接触试验的原理分析得出该尺寸效应也来源于接触载荷尺寸效应。本文先对接触实验中的尺寸效应建立了力学模型。为达到这个目的,将修正偶应力弹性理论引入赫兹接触问题中,假设偶应力弹性位移场与线弹性位移场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推导出了相应的旋转梯度场/偶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另外推导出了更显式的线弹性应力场/应变场表达式。基于偶应力场建立了一个偶应力弹性框架下的赫兹接触载荷模型,该模型将接触载荷尺寸效应表示为偶应力在小尺寸下对接触载荷的增强效应;将载荷模型引入接触试验的模量计算公式中,建立了一个接触模量尺寸效应模型,该模型成功描述了接触试验中观察到的模量尺寸效应。接下来,本文将所建立的接触载荷尺寸效应模型引入压痕表征的相关计算方法中,分别建立了可描述压痕模量尺寸效应、压痕硬度中的弹性尺寸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模型。模型成功描述了本文调查到的所有聚合物压痕试验数据中的尺寸效应。基于模型对试验数据的应用结果,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分子结构对压痕尺寸效应的影响,证实了文献推测的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聚合物的压痕硬度尺寸效应中弹性部分占主导地位,另外推测其中的塑性尺寸效应只与非晶相的塑性变形有关。本文基于非晶态聚合物的剪切转变塑性理论,建立了一个可体现并能定量描述压痕硬度中塑性尺寸效应的力学模型,模型与文献试验数据高度吻合。该模型将聚合物的塑性尺寸效应表示为:在小尺度变形时,非晶聚合物内部局部点位的原子团无法通过剪切重排以耗散压痕功,进而导致高应力状态。最后,本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的压痕尺寸效应。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压痕分子模拟中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现象,并且分子结构对压痕尺寸效应仍存在影响,且影响结果与前面理论模型得到的结果一致。论文还研究了分子模拟条件下锥形压头的锥角、应变率中的尺寸效应对压痕硬度尺寸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压头锥角越小尺寸效应越明显,应变率尺寸效应在分子尺度下对硬度尺寸效应的影响比在连续介质尺度下更明显。论文提供了建模和计算的细节,对相关领域的分子模拟具有技术参考价值。

董俊红[10](2020)在《面向汽车高频噪声分析的不确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汽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按照频率可以划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性能,其中,高频NVH性能对汽车车内声品质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目前,汽车高频NVH性能的开发主要采用统计能量分析(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SEA)方法进行求解,统计能量模型中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参数均设定为确定性参数。然而,在工程实际问题中,激励和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制造、装配和测量误差无法消除,汽车尤其是其声学包系统的不确定性无法避免。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相互影响和耦合,导致整车高频NVH实际性能相对于设计性能出现较大偏差,从而对大规模产品性能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在汽车高频噪声性能分析和优化中的应用效果。针对整车高频NVH性能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不确定性理论引入SEA分析过程中,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汽车高频NVH性能开发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提出了汽车声-固耦合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随机统计能量方法和区间统计能量方法;其次,为了克服变量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区间扩张现象,提出了一种考虑不确定性变量间耦合关系的区间摄动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汽车关键总成高频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再次,为了预测材料参数不确定性传播所引起的整车高频噪声响应偏差,基于区间模型对汽车整车高频NVH性能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整车高频NVH性能优化问题,引入了一种高效区间稳健性优化方法。基于此思路,本论文开展和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汽车声-固耦合系统中难以获取关键SEA参数分布信息的问题,参考随机有限元与区间有限元理论,将不确定性理论引入SEA分析过程中,分别采用随机模型、区间模型来描述结构和声腔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汽车声-固耦合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随机统计能量方法和区间统计能量方法;选择有物理意义的结构和声腔材料参数作为不确定性参数,这既使设计初期不确定性参数的描述变得更加直接和容易,也避免了SEA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不确定性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在统计能量方程基础上,采用解析方法推导了损耗因子矩阵关于结构、声腔材料参数的偏导数方程,建立了子系统能量波动与材料参数不确定性之间的数量关系,相对于数值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分别以简单的平板-立方体声腔耦合模型和汽车发动机舱-防火墙-车内声腔模型为例,通过对比Monte-Carlo法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普适性,有效预测了不确定条件下声-固耦合系统的高频响应特性。(2)提出了一种汽车关键总成高频隔声性能不确定性分析的相关区间摄动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不确定参数间的线性不等式约束关系,引入了不确定性参数灵敏度排序机制,克服了传统区间模型中不确定性参数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限制,有效的抑制了不确定性分析过程中的系统响应区间扩张现象。以汽车防火墙总成为例,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建立了防火墙总成的SEA模型,通过试验获取了声学包及过孔零件的吸隔声性能,并基于测试数据对SEA模型进行了调校;采用相关区间摄动方法对防火墙总成的隔声性能进行了计算,数值算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收窄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的上、下界范围;最后,以内前围的质量为目标函数,以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为约束条件,基于多岛遗传算法对内前围参数进行优化,在实现内前围轻量化目标的同时仍保证了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的提升。(3)针对多孔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汽车整车高频噪声性能的区间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首先,通过试验测试得到整车声学包零件的吸隔声性能,并在整车半消声实验室对汽车声载荷进行测试,分析特定工况下的车内噪声响应;建立汽车整车SEA模型,在车身外表面加载特定工况下的声载荷激励,预测驾驶员耳边噪声响应并与实车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引入区间模型对内前围结构和材料参数进行描述,采用区间摄动方法对车内噪声响应进行预测,对不确定参数影响下系统的稳健性进行了分析。(4)提出了汽车整车高频性能的高效区间稳健性优化方法。建立了整车SEA模型,并通过声学传递函数(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ATF)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选择关键声学包零件的吸隔声性能作为不确定性参数,计算不确定参数的灵敏度;通过引入区间可能度方法,将不确定性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约束;推广区间可能度的概念,引入一种高效的解耦方法,将双层嵌套的稳健性优化模型转化为确定性的单层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对某SUV车型声学包系统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在实现汽车声学包轻量化目标的同时大幅度提升系统性能的稳健性。

二、平板载荷试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板载荷试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2.1 工程简介
        2.1.1 设计概述
        2.1.2 主要技术指标
        2.1.3 材料规格
        2.1.4 标准规范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2.2 地质分析
        2.2.1 地质勘察原则
        2.2.2 试验方法
        2.2.3 勘察结果分析
        2.2.4 地质综合评价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2.2.7 地质问题总结
    2.3 施工基本条件
        2.3.1 防水处理措施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2.4 小结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3.1 地质改良
        3.1.1 强夯法
        3.1.2 冲击碾压法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3.1.4 真空预压法
    3.2 土体补强
        3.2.1 灰土挤密桩
        3.2.2 高压旋喷桩
        3.2.3 碎石挤密桩
        3.2.4 CFG桩
    3.3 地基换填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3.4.1 首要指标
        3.4.2 主要指标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3.4.4 方案比选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4.1 试验区施工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4.2.1 灌水法
        4.2.2 平板载荷试验
        4.2.3 静载试验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4.3.1 冲击沉降观测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4.4 小结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5.3 项目现状评价
        5.3.1 表面观感
        5.3.2 道面强度
        5.3.3 隔水性
    5.4 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致谢

(2)基于竹展平集成材的折叠式桌椅类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1.1.1 “折叠式”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
        1.1.2 竹展平材家具发展空间巨大
    1.2 竹展平集成材基本材料属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竹展平材应用及研究现状
        1.3.2 竹集成材家具研究现状
        1.3.3 折叠家具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2 竹展平集成材力学性能参数测定
    2.1 引言
    2.2 竹展平集成材试件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制备工艺流程
    2.3 力学性能参数与测定方法
        2.3.1 密度及含水率测试
        2.3.2 抗压性能测试
        2.3.3 拉伸强度
        2.3.4 剪切强度
        2.3.5 弯曲性能和剪切模量测试
        2.3.6 握螺钉力测试
        2.3.7 胶合强度测试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2.4.1 弹性常数
        2.4.2 物理力学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桌椅类折叠结构分析与设计
    3.1 折叠结构与折合原理
        3.1.1 常用折叠结构
        3.1.2 折合原理
    3.2 折叠式竹展平材结构设计
    3.3 折叠式竹展平材桌椅设计
        3.3.1 设计定位
        3.3.2 设计方案一
        3.3.3 设计方案二
        3.3.4 设计方案三
        3.3.5 设计方案四
    3.4 本章小结
4 方案数字模拟与优化
    4.1 前期处理
        4.1.1 方案选择与模型建立
        4.1.2 材料参数导入
    4.2 座面单独静力学分析
        4.2.1 网格划分
        4.2.2 确定载荷与约束
        4.2.3 求解与分析
    4.3 折叠椅构件尺寸优化
    4.4 折叠椅减量化静力学分析
        4.4.1 网格划分
        4.4.2 确定载荷与约束
        4.4.3 求解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方案验证与设计评价
    5.1 实体模型制作
    5.2 座面静载荷试验验证
        5.2.1 试验设备及方法
        5.2.2 试验内容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座面—椅背联合耐久性试验
        5.3.1 试验设备及方法
        5.3.2 试验内容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冲击试验
        5.4.1 座面冲击试验
        5.4.2 椅背冲击试验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折叠椅制作流程及成品展示
附录B 折叠椅零部件尺寸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3)深潜器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钛合金简介
        1.2.2 钛合金焊接实验研究
        1.2.3 钛合金焊接数值模拟研究
        1.2.4 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研究
        1.2.5 焊接残余应力调整技术研究
    1.3 本章小结
2 焊接有限元分析与热处理相关理论
    2.1 焊接数值模拟相关理论
        2.1.2 焊接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简化
        2.1.3 焊接数值模拟分析特点
    2.2 焊接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2.2.1 焊接热源模型的分类
        2.2.2 焊接传热的基本定律
        2.2.3 温度场的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2.2.4 温度场有限元求解
    2.3 焊接残余应力场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2.3.1 简化假定
        2.3.2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2.3.3 应力应变计算准则
        2.3.4 应力应变关系
        2.3.5 应力场有限元求解
    2.4 耐压球壳屈曲校核理论
        2.4.1 球壳稳定性理论公式
        2.4.2 模型设计安全系数
        2.4.3 球壳尺寸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TC4 平板焊接残余应力及验证
    3.1 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流程
        3.1.1 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1.2 钛合金TC4 热物性参数和力学性能
        3.1.3 热源模型的选择
        3.1.4 约束条件
        3.1.5 其他设置
        3.1.6 DFLUX热源子程序
    3.2 温度场计算结果
    3.3 焊接残余应力计算结果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耐压球壳赤道焊缝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及调整
    4.1 TC4 钛合金耐压球壳赤道焊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4.1.1 耐压球壳模型及材料参数
        4.1.2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4.1.3 温度场数值模拟
        4.1.4 耐压球壳赤道焊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4.2 耐压球壳赤道焊残余应力对比验证分析
    4.3 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的数值模拟
        4.3.1 数值模拟研究对象及载荷位移边界条件
        4.3.2 数值模拟外压试验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热处理工艺对焊接残余应力影响研究
    5.1 热处理工艺原理
    5.2 耐压球壳热处理仿真设置
        5.2.1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5.2.2 退火模拟分析步设置
        5.2.3 相互作用的设置
        5.2.4 载荷设置
    5.3 热处理后残余应力结果分析
        5.3.1 热处理过程模型温度分析
        5.3.2 热处理后残余应力结果分析
    5.4 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5.4.1 退火温度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5.4.2 升温速率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 耐压球壳电子束焊接DFLUX热源子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铝合金轮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轮毂结构轻量化发展现状及难点分析
        1.2.1 轮毂结构轻量化发展现状
        1.2.2 轮毂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1.3 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1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2 结构仿生设计研究现状
        1.3.3 传力路径研究现状
    1.4 轮毂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轮毂典型工况分析及结构轻量化策略研究
    2.1 引言
    2.2 轮毂结构及加工工艺分析
    2.3 轮毂典型试验工况及其仿真分析
        2.3.1 弯曲疲劳试验
        2.3.2 径向疲劳试验
        2.3.3 13°冲击试验
        2.3.4 径向冲击试验
    2.4 轮毂结构轻量化策略
        2.4.1 TRIZ理论
        2.4.2 技术矛盾分析
        2.4.3 发明原理分析
        2.4.4 优化方案确定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传力路径分析的轮辋截面形状优化
    3.1 引言
    3.2 轮辋截面载荷传递规律显式表达
        3.2.1 建立轮辋截面等效模型
        3.2.2 轮辋截面传力路径可视化
    3.3 轮辋截面传力性能分析
        3.3.1 传力性能评价策略
        3.3.2 轮辋截面传力性能评价
        3.3.3 轮辋截面承载性能评价
    3.4 轮辋截面形状优化
    3.5 优化结果分析及试验验证
        3.5.1 新轮辋仿真分析
        3.5.2 静压试验与分析
        3.5.3 径向冲击试验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考虑工艺约束的轮辋筋板布局仿生设计
    4.1 引言
    4.2 轮辋结构型式分析
    4.3 轮辋面最小厚度研究
    4.4 轮辋筋板仿生设计需求
    4.5 生物原型选取及相似性评价
    4.6 轮辋筋板布局仿生设计
        4.6.1 类蜂窝轮辋
        4.6.2 类分枝轮辋
        4.6.3 混合仿生轮辋
    4.7 轮辋筋板尺寸优化
    4.8 本章小节
第5章 考虑车轮旋转特性的轮辐多工况拓扑优化
    5.1 引言
    5.2 轮辐数量与结构性能研究
        5.2.1 铸造工艺对轮辐数量的影响分析
        5.2.2 轮辐数量对轮毂性能的影响分析
    5.3 轮辐多工况综合评价函数构建
        5.3.1 轮辐多工况层次结构
        5.3.2 拓扑优化综合评价函数
    5.4 轮辐多工况拓扑优化
        5.4.1 拓扑优化理论基础
        5.4.2 建立轮辐包络体模型
        5.4.3 弯曲疲劳工况四位置拓扑优化
        5.4.4 径向疲劳工况四位置拓扑优化
        5.4.5 联合拓扑优化
    5.5 拓扑优化结果验证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轻量化铝合金轮毂承载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
    6.1 引言
    6.2 轻量化铝合金轮毂建模
    6.3 轻量化轮毂承载性能分析
    6.4 轮毂疲劳寿命预测理论模型构建
        6.4.1 疲劳寿命预测思路
        6.4.2 轮毂材料SN曲线
        6.4.3 轮毂零件SN曲线
        6.4.4 平均应力修正
        6.4.5 疲劳寿命预测理论模型
        6.4.6 理论模型试验验证
    6.5 轻量化轮毂疲劳寿命分析
    6.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复合材料折叠夹芯结构力学和电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折叠结构研究现状
        1.2.1 折叠结构几何形状
        1.2.2 折叠结构负泊松比特性
        1.2.3 折叠结构制备工艺
        1.2.4 折叠夹芯结构力学性能
        1.2.5 折叠夹芯结构功能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折叠夹芯结构的优化及制备
    2.1 芯子的几何形状和结构设计方案
        2.1.1 折叠夹芯结构的几何形状
        2.1.2 结构设计方案
    2.2 不同类型折叠夹芯结构有限元力学性能分析
        2.2.1 有限元模型
        2.2.2 折叠夹芯结构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2.3 几何参数对U型折叠夹芯结构压缩性能的影响
        2.3.1 正交试验方案
        2.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4 U型折叠夹芯结构的制备
        2.4.1 材料及成型方法的选择
        2.4.2 折叠夹芯结构的制备
        2.4.3 芯子在制备中的缺陷
    2.5 其他夹芯结构的制备
    2.6 本章小结
3 折叠夹芯结构力学性能
    3.1 压缩性能测试
        3.1.1 夹芯结构压缩试验过程
        3.1.2 夹芯结构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3.2 折叠夹芯结构压缩性能仿真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有限元结果分析
    3.3 制备缺陷对U型折叠夹芯结构压缩性能的影响
        3.3.1 制备缺陷
        3.3.2 孔隙缺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单胞缺失缺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分层缺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5 工艺优化
    3.4 折叠夹芯结构的冲击性能
        3.4.1 低速冲击试验及结果分析
        3.4.2 冲击性能有限元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折叠结构电磁特性
    4.1 折叠结构FSS夹芯板的设计
        4.1.1 FSS样件整体结构的设计
        4.1.2 FSS单元的设计
    4.2 折叠结构FSS夹芯板的制备
        4.2.1 频率选择表面的加工
        4.2.2 折叠结构FSS夹芯板的制备
    4.3 折叠结构FSS夹芯板的电磁特性
        4.3.1 Y型FSS单元的传输特性
        4.3.2 折叠结构Y型FSS夹芯板的雷达散射截面特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力流导向的汽车控制臂仿生轻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汽车悬架控制臂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2 结构仿生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3 结构传力路径可视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传力路径可视化及传力性能评价
    2.1 传力路径理论基础
    2.2 传力路径可视化
        2.2.1 计算思路
        2.2.2 典型实例
    2.3 传力性能评价
        2.3.1 评价策略
        2.3.2 弹簧传力性能
        2.3.3 异形板传力性能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传力路径分析的控制臂主干设计
    3.1 控制臂结构介绍
    3.2 控制臂传力性能分析
        3.2.1 传力性能分析
        3.2.2 有限元分析
    3.3 力流导向的控制臂主干设计
        3.3.1 建立包络体模型
        3.3.2 传力路径计算
        3.3.3 结构优化设计
    3.4 优化效果验证
        3.4.1 传力性能对比分析
        3.4.2 有限元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结构仿生的控制臂支干截面形状设计
    4.1 结构仿生基本原理
    4.2 控制臂仿生原型选取准则
    4.3 控制臂支干仿生设计
        4.3.1 设计需求分析
        4.3.2 仿生原型选取及相似性评价
        4.3.3 鱼骨结构分析
        4.3.4 支干仿生设计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控制臂仿生模型尺寸优化及性能验证
    5.1 尺寸优化理论
        5.1.1 概述
        5.1.2 灵敏度分析
        5.1.3 基本思路
    5.2 控制臂尺寸优化
        5.2.1 参数化建模
        5.2.2 灵敏度分析
        5.2.3 优化数学模型
        5.2.4 尺寸优化
    5.3 优化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再生混合集料用于道路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路面底基层压实质量控制指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再生集料的破碎试验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过程
        2.3.1 试验方案
        2.3.2 筛分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试验数据分析
    3.1 颗粒破碎和破碎率
        3.1.1 颗粒破碎和级配
        3.1.2 再生集料破碎率分析
    3.2 再生集料的分形描述
        3.2.1 再生集料分形维数的确定
        3.2.2 关于再生集料D值的讨论
    3.3 再生混合集料分形维数D和相对破碎率Br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试验
    4.1 工程概况
        4.1.1 地质勘察结果
        4.1.2 工程设备及参数
        4.1.3 道路施工情况及再生集料制备
        4.1.4 道路试验步骤
    4.2 K_(30)平板载荷试验
        4.2.1 检测原理及试验设备
        4.2.2 试验步骤
        4.2.3 K_(30)试验数据曲线拟合方法
        4.2.4 K_(30)试验数据分析
    4.3 物理指标
        4.3.1 灌砂法
        4.3.2 灌砂法试验数据汇总及分析
        4.3.3 高程变化与密实度关系
    4.4 贝克曼梁法弯沉检验及交工验收
    4.5 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桂林市混合土填料重型碾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振动压实基础理论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桂林市混合土工程地质特性
    2.1 桂林市工程地质条件简介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貌
        2.1.3 地层与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地质
    2.2 混合土成因及特征
    2.3 混合土物理性质
    2.4 混合土填料特性
        2.4.1 混合土填料的定义及特点
        2.4.2 颗分试验
        2.4.3 击实试验
    2.5 混合土填料压实机理
第3章 混合土填料重型碾压处理及效果分析
    3.1 地基处理方法
    3.2 依托工程概况
    3.3 试验方案设计
    3.4 压实工艺及注意事项
    3.5 混合土填料压实分析
        3.5.1 数据统计处理
        3.5.2 碾压遍数与沉降量分析
        3.5.3 碾压遍数与沉降量预测
        3.5.4 混合土填料压实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土填料地基承载力研究
    4.1 地基承载力的定义
    4.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4.3 静力载荷试验
        4.3.1 静力载荷试验简介
        4.3.2 静力载荷试验原理
        4.3.3 静力载荷试验成果应用
        4.3.4 极限荷载P_u的确定
    4.4 压实混合土地基承载力
        4.4.1 工程概况
        4.4.2 试验设备及主要技术指标
        4.4.3 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
        4.4.4 现场试验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4.5 天然混合土地基承载力
        4.5.1 工程概况
        4.5.2 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
        4.5.3 现场试验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4.6 混合土填土地基承载力
        4.6.1 工程概况
        4.6.2 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
        4.6.3 现场试验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4.7 三种不同地基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4.8 压实混合土地基变形模量预估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聚合物在压痕表征中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聚合物压痕尺寸效应研究现状
        1.2.1 Lam和Chong的硬度模型
        1.2.2 Han和Nikolov的硬度模型
        1.2.3 Voyiadjis等人的硬度模型
        1.2.4 影响压痕尺寸效应的其他因素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压痕表征的基本原理及其尺寸效应的来源分析
    2.1 引言
    2.2 压痕硬度测试方法的发展
        2.2.1 硬度的早期研究
        2.2.2 赫兹接触理论及压痕硬度的数值定义
        2.2.3 宏微观压痕硬度
    2.3 纳米压痕:Oliver-Pharr方法
        2.3.1 压痕模量测试的基本原理
        2.3.2 纳米压痕中的有效弹性接触
    2.4 聚合物压痕尺寸效应的来源分析
        2.4.1 聚合物压痕尺寸效应
        2.4.2 聚合物接触尺寸效应
        2.4.3 尺寸效应的来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偶应力弹性的赫兹接触中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模型
    3.1 引言
    3.2 修正偶应力弹性理论
        3.2.1 基本方程
        3.2.2 柱坐标系下的基本方程
    3.3 基于偶应力弹性的赫兹接触弹性场
        3.3.1 赫兹接触的线弹性位移场和应变/应力场
        3.3.2 赫兹接触的旋转梯度场和偶应力场
        3.3.3 偶应力场的旋度及其平衡条件验证
        3.3.4 面力与面力偶
    3.4 接触尺寸效应诠释
        3.4.1 赫兹接触的旋转梯度能
        3.4.2 接触尺寸效应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压痕表征中尺寸效应的偶应力弹性模型
    4.1 引言
    4.2 压痕模量和压痕硬度的尺寸效应模型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与Han-Nikolov模型的比较
    4.3 模型的有效性
        4.3.1 模型对压痕尺寸效应的表征结果
        4.3.2 分子结构对压痕尺寸效应的影响
        4.3.3 对模型有效性的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合物压痕表征中尺寸效应的剪切转变塑性模型
    5.1 引言
    5.2 压痕硬度的塑性尺寸效应模型
        5.2.1 非晶态聚合物剪切转变塑性本构方程
        5.2.2 Voyiadjis等人的硬度模型
        5.2.3 一个改进的硬度模型
    5.3 模型的有效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合物压痕表征中尺寸效应的分子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压痕尺寸效应的分子力学研究
        6.2.1 建模与计算
        6.2.2 结果与讨论
    6.3 压痕尺寸效应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6.3.1 建模和计算
        6.3.2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面向汽车高频噪声分析的不确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1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理论研究概述
        1.2.1.1 模态密度
        1.2.1.2 内损耗因子
        1.2.1.3 耦合损耗因子
        1.2.2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1.3 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1.3.1 不确定性模型
        1.3.2 不确定性数值计算方法
        1.3.3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1.3.4 不确定性理论在车辆开发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汽车车内高频噪声开发存在的问题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声-固耦合模型的随机统计能量和区间统计能量理论
    2.1 引言
    2.2 声-固耦合模型的统计能量方法
        2.2.1 声-固耦合模型的统计能量方程
        2.2.2 声-固耦合模型SEA参数分析
    2.3 不确定声-固耦合模型的随机统计能量和区间统计能量方法
        2.3.1 随机统计能量方法理论
        2.3.2 区间统计能量方法理论
    2.4 材料参数偏导数分析
        2.4.1 结构弹性模量偏导数
        2.4.2 结构泊松比偏导数
        2.4.3 结构密度偏导数
        2.4.4 声腔声速偏导数
        2.4.5 声腔密度偏导数
    2.5 算例
        2.5.1 平板-立方体声腔模型
        2.5.1.1 随机SEA分析
        2.5.1.2 区间SEA分析
        2.5.2 汽车发动机舱-防火墙-车内声腔模型
        2.5.2.1 随机SEA分析
        2.5.2.2 区间SEA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防火墙总成高频性能的相关区间不确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汽车防火墙总成SEA模型的建立
        3.2.1 汽车防火墙总成结构
        3.2.2 汽车防火墙总成SEA模型建立
        3.2.2.1 汽车防火墙钣金SEA模型建立
        3.2.2.2 声学包材料的吸隔声性能评价
        3.2.2.3 外前围吸声性能测试
        3.2.2.4 内前围和过孔零件隔声性能测试
    3.3 汽车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测试、分析与调校
        3.3.1 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测试
        3.3.2 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分析和调校
        3.3.2.1 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分析
        3.3.2.2 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调校
    3.4 基于相关区间模型的SEA不确定性分析理论
        3.4.1 相关区间模型的声-固耦合系统描述
        3.4.2 相关区间模型的SEA不确定性分析
    3.5 基于相关区间模型的汽车防火墙内前围不确定性分析及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整车高频噪声性能的区间不确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整车统计能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4.3 车内高频噪声试验测试与仿真分析
        4.3.1 声载荷测试
        4.3.2 整车车内高频噪声测试与仿真分析
        4.3.3 声学包子系统对车内声腔的贡献量分析
    4.4 车内高频噪声的不确定性分析
        4.4.1 不确定参数及模型的选择
        4.4.2 车内噪声的区间摄动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整车高频噪声性能的高效区间不确定性优化
    5.1 引言
    5.2 稳健性设计与区间优化理论
        5.2.1 稳健优化设计基本原理
        5.2.2 基于可能度的区间优化方法
    5.3 整车高频噪声稳健性模型建立与分析
        5.3.1 整车统计能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1.1 整车SEA模型的建立
        5.3.1.2 整车SEA模型验证
        5.3.2 车内高频噪声稳健性分析
        5.3.2.1 不确定性参数的选择和描述
        5.3.2.2 车内噪声的稳健性分析
    5.4 基于区间可能度方法的整车高频噪声高效稳健性优化
        5.4.1 稳健性优化模型的建立
        5.4.2 高效区间稳健性优化设计方法
        5.4.3 车内噪声稳健性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汽车声-固耦合模型的随机统计能量和区间统计能量理论
        6.1.2 汽车关键总成高频性能的相关区间摄动分析
        6.1.3 汽车整车高频噪声性能的区间不确定性分析研究
        6.1.4 汽车整车高频噪声性能的高效区间不确定性优化研究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平板载荷试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竹展平集成材的折叠式桌椅类家具设计研究[D]. 刘雨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深潜器耐压球壳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数值模拟研究[D]. 范庆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铝合金轮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王朝华. 燕山大学, 2021(01)
  • [5]复合材料折叠夹芯结构力学和电磁特性研究[D]. 刘玉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力流导向的汽车控制臂仿生轻量化设计[D]. 耿子淳. 燕山大学, 2021(01)
  • [7]再生混合集料用于道路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研究[D]. 宋述捷. 中北大学, 2021(09)
  • [8]桂林市混合土填料重型碾压效果分析[D]. 莫学芬.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9]聚合物在压痕表征中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力学模型[D]. 彭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10]面向汽车高频噪声分析的不确定性理论与应用研究[D]. 董俊红.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板载试验存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